- 教師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師說說課稿
導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師說》中的名句,下面是《師說》的說課稿,歡迎參考閱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師說》說課稿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師說》的第一課時。高中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應在“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同時要注重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據此我從語文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出發設計了《師說》一課的的教學方案,現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板書、教學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及地位
《師說》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所選文章均為唐代散文,在單元說明中編者就指出,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重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師說》正是韓愈反對駢文浮靡文風的創作實踐的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現象比較典型,而且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因而指導學生學好本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①通過點撥、歸納,使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記誦積淀。
②初步感悟本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質疑、討論和教師的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使語文課堂更具開放性。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通過感知文本和課堂探究,使學生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以上教學目標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記誦積累,重視欣賞文本而輕篇章的瑣屑分析。我認為,語文教學要教出語文獨特的美感來,教師要敢于根據自己的理解教課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師說》時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學構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體內容),期待在教學活動中和學生共同品嘗。
3.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教學重點:品味感知,欣賞積累
②教學難點:積累文言知識
二、學生狀況
處于高一下期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高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始終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而學生目前對文言文的學習還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難情緒,有很多學生對文言文都不感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現狀開展教學活動。
三、學法指導
① 誦讀法
本課時第二個環節安排了聽錄音范讀和師生齊讀。在進行名句賞析和第一段的賞析時都運用了此法。
②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質疑。本課時在進行第一段賞析時就讓學生采取自編問題的方式解讀課文,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③討論法
在本課時的第五個環節中特地安排了學生的討論活動,讓學生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以上主要介紹了本課時運用的三種方法,其次還運用了圈點法、練習法等常用學習方法,這里就不作介紹了。
四、教法運用
①情境教學法
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對美的.強烈感受和盡情想象,不能領略作者的情懷。在本課時的第一個環節——導入設計中,本人就通過兩個小故事把學生導入到《師說》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氛圍中,引導學生去感知《師說》一文中的思想美。
②點撥法
在本課時賞鑒名言的環節中學生進行翻譯時,教師需適時針對關鍵詞語、句式進行點撥排除障礙。在學生就能者為師的觀點展開討論時教師一樣要點擊要害,啟發學生思維。
③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注重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古今異義詞便運用了歸納法。
五、教學程序分析
(一)導入設計:(5分鐘)
1.導語(由名人和老師的故事引入):人的成長成才離不開教師。一個沒有教師、沒有知識的社會,不過是一片貧瘠的荒漠。在中國歷史上,凡見有作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無不重視教育,尊重教師。下面請聽兩個小故事:
①程門立雪(內容略)
②秦始皇拜荊條(內容略)
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師;千古帝王,莫不有師。”《禮記學記》中指出:“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學。”意為:教師受到社會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視,教育得到重視后人們才懂得努力學習。三者的關系互為前提。教師受到尊重意味著人們重視教育,人們接受教育就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會重視學習,尊敬老師。如此良性循環,古人對其認識是相當深刻的。那么我們作為今人,又該如何認識呢?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千一百多年前的韓愈當年對我們說了些什么?希望每位同學在學了《師說》之后都能重新思考,在自己該如何尊師重學的問題上用行動作出最正確的回答!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達成目標 備 注
在聆聽故事的同時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用課件配合自己的講解向學生介紹這兩則故事并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帶領學生進入《師說》的情境中去。 使學生對課文產生探究的興趣。初步使學生在對故事的情感體驗中得到尊師重學的思想感情熏陶。為完成教學目標三作好鋪墊。 此處安排的兩則小故事,一為成語故事,一為人文地理故事,可以讓學生得到知識的積淀。兩則故事都可結合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會更生動些。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3分鐘)
1.作者簡介:
韓愈,河南河陽(今孟縣) 人,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任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上,他提出“文以載道”“ 文道合一”的觀點,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與柳宗元同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2.寫作背景簡介: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師說》寫于公元802年,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韓愈寫本文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可用投影形式將其原文介紹給學生)由此可見,韓愈針對當時的弊俗寫了此文,在那個時代,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不平則鳴,勇氣可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達成目標 備 注
在課文注釋中進行重點勾畫以積累文學常識,了解課文背景。 用課件配合自己的講解向學生介紹本文作者及寫作背景。 使學生積累文學常識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為完成教學目標一和目標三作好鋪墊。 此環節配合課件進行,可結合一些與作者相關的圖片增強感性了解。
(三)朗讀正音,初步感知(8分鐘)
1.聽配樂示范朗讀,然后老師強調讀準下列字音。(字音可用課件展示)
句讀dòu 無長zhǎng無少 或不fǒu焉 近諛yú 郯tán子
萇cháng 弘 老聃dān 蟠pán 經傳zhuàn 貽yí之
2. 師生一起朗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 學 達 成 目 標 備 注
聽錄音朗讀學習朗讀的技巧,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參與朗讀課文,體驗文本。 通過多媒體使學生聽示范朗讀,強調重要字音,和學生一起朗讀課文。 使學生體會朗讀的語氣、節奏和情感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師生共同體驗,以教師的情感投入帶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能創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為完成教學目標一和目標三作好鋪墊。 此環節聽錄音朗讀配合課件進行。
(四)點睛名言,鑒賞語言(5分鐘)
1.要求學生找出在學習本文之前似乎聽說過的出自本文的名言。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2.學生試著翻譯名言并背誦。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達成目標 備 注
在課文中尋找名句并進行名句的重點勾畫以積累名言,試著結合注釋翻譯名言,逐句當堂背誦名言。 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名句并加以翻譯背誦,學生翻譯時注意點撥重要字詞。 學生還可在先行背誦名言的成功體驗中增強背誦全文的信心。這樣也可以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美和語言美,以期實現教學目標一。 把這個環節放在前面是因為讀《師說》這樣的古文,最吸引我們的應該是選文中那一句句流淌在中國人口頭心上的精辟名言,而不是后人添加上去的“論證結構、中心論點、分論點”,因此,學生面對經典應該接受的是傳統文化經典的熏染和積淀,也正因為受到這種美的吸引才有興趣去進一步探究它。可配合課件展示出自文中的名言。
(五)總結本文的重要古今異義詞(3分鐘)(通過做課堂練習題的形式解決,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口頭搶答,然后在書上做重點標記即可。)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意思: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吾從而師之
4.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5.今之眾人
6.小學而大遺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8.句讀之不知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學達成目標 備 注
做口頭練習并在課文注釋中進行重點勾畫以積累文言知識。 通過設計練習使學生積累古今異義詞的知識。 可以掃除閱讀障礙,同時完成了本文的教學目標一中“積累文言知識”的一個重點。 本文的古今異義詞相對集中,如不先行解決這個難點會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練習在課件中展示,答案也附在后面隨后顯示,可以節約課堂時間。
(六)第一段賞析(16分鐘)
1.學生先齊聲朗讀本段一遍。
2.由學生針對第一段的七句話自編簡答題領會文章內容。
(1)教師示例:針對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以提問:“老師的作用是什么?”
(2)要求:①要使所問答案與我們劃定的課文語句一致;②問題要有啟示性;③題目的文字要簡練。
(3)在前面學生活動的基礎上總結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正面闡述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教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老師點睛本段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
(1)重要實、虛詞:師、道、受、乎、也(明確在本段中的意義和用法)
(2)重點句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此句判斷格式為:“……者,……也)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此句判斷格式為:“……也”)
4.關于能者為師的討論
作者在本段中總結出擇師的標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你怎么看待作者提出的能者為師的這個觀點?請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教 學 達 成 目 標 備 注
對文本提問。勾畫重點實虛詞和句式,積累文言知識。參與討論活動。 指導學生質疑。適時地對重點實虛詞和句式進行點撥。在討論中適時點撥學生,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
既能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又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結合注釋去理解文意以達到積累文言知識的目標一,有助于完成教學目標二。課堂上就文中觀點展開討論,可使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在“實踐”魅力和“文本本身”魅力的映照下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使現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經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師生的心靈中去,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活動的安排可實現教學目標一和三。 通過引導學生提問的方式突破了傳統的串講翻譯的做法,既鍛煉思維能力又能讓學生真正領悟文本的精神魅力,從而使學生具備古今文化溝通、轉化、互補的能力和習慣。這樣更能讓經典文言文在學生那里代代傳承并彰顯其無窮的生命力。此環節時間安排如較緊張,可考慮把最后自由討論的環節安排為課后先寫小作文再在下節課上課時交流。
(七)布置作業:背誦第一段。
六、板書設計
師 說
韓 愈
(一)作者簡介
“文以載道”
韓愈的文學主張 “詞必己出”
“陳言務去”
“不平則鳴”
(二)第一段賞析
第 教師的作用:“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一 從師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
段 擇師的標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本板書旨在突出教學的重點,以配合對課文的講解。
七、教學反思
本課時為《師說》第一課時的設計,和本人在執教本課時的設計大致相同。在教學過程中深感學生對古文化的精髓的確了解太少,比如,學生對文中的名言并不能順利找到。因此如何真正做到讓語文課實現積淀民族文化的目標,教出語文的“味”來,還是我們需要長期探索
[師說說課稿]
【師說說課稿】相關文章:
《師說》教學設計08-21
師說韓愈資料10-26
師說教案07-11
《師說》教學設計(2)08-31
《師說》教學設計(5)06-26
《師說》教學設計(4)09-02
結婚時牧師說的誓詞08-15
結婚時候牧師說的誓詞08-20
對老師說的話作文06-10
我想對老師說作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