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錯別字趣聞
錯別字趣聞一、一字之錯丟功名
清道光年間某省舉行鄉試,一考生苦讀多年,四書五經倒背如流,滿有把握考中,誰知名落孫山。考生不服,認定主考官營私舞弊,找其問理。主考官答曰:你的文章很好,但文中有一筆誤,把員字上部的“口”寫成了“厶”,故不能取。考生曰:寫錯這字何妨?主考官曰:假如“口”與“厶”相通,則“和”與“私”豈不相通?“句”與“勾”豈不相通?“吉”與“去”豈不相通?“兄”與“允”豈不相通?......考生無話可說,唯有懊惱不已。
二、一字之錯毀座城
太平軍北伐時,駐扎在儀征城外,先行官派小校向主帥請示行軍路線。此時,主將正在與人議事,聽到請示,隨手寫下手令。先行官拿到手令一看:“燒城而走”,大吃一驚,但不敢違令,遂令下屬每人準備一大把柴火,拂曉前出發時燒城。事后主將責問,先行官取出手令,主將捶胸頓足,發現竟把“繞”字寫成“燒”字,好端端的儀征城化為灰燼。洪秀全看著已經燒成廢墟的儀征縣城,心中十分難過。于是下令,將寫錯字的軍令官斬了,并諭告所有官兵認真讀書識字,不得粗心大意。
三、一字之錯改歷史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閻錫山、馮玉祥結成聯盟,發動中原大戰,計劃在冀、豫交界處的沁陽會師,以便殲滅駐豫蔣介石軍隊。計劃天衣無縫,但做夢也沒想到,馮的參謀在擬定作戰命令時,將“沁陽”寫成了“泌陽”!兩地相隔千里,馮軍誤入泌陽,貽誤了合圍蔣軍的時機,導致聯合作戰徹底失敗。史稱“敗于一撇的戰爭”。一些史學家認為,如果這一仗馮軍打勝,中國的歷史恐怕重演。
比蘇東坡胃口更大
有一次語文考試,要求默寫蘇東坡的兩句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同學甲把“日啖荔枝三百顆”錯默成“日啖荔枝三百棵”,因一字之錯丟了兩分。
同學乙看到后,故作大驚,說:“蘇東坡一天吃三百顆荔枝,胃口已夠大的了,而你一天要吃三百‘棵’,胃口不知要比蘇東坡大多少倍,真可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某單位采購員到商店買一把斧頭,他要營業員開一張發票,回去報銷時,會計一看,吃了一驚,開玩笑地問:“你怎么把你爹的頭買來了?”采購員滿臉疑惑,忙拿起發票一看,嘿!“斧頭”兩字寫成了“爹頭”。他氣沖沖地找那位營業員,發了一通火,對方自知理虧,賠了不是,又重開了一張發票,結果一看更使采購員發火:“你怎么把‘爹頭’換成了‘爺頭’?”
【錯別字趣聞】相關文章:
家庭趣聞05-01
乘車趣聞05-02
街頭趣聞作文08-24
寒假趣聞作文02-04
關于趣聞作文03-08
背書趣聞作文01-29
老媽趣聞作文04-28
背書趣聞作文12-15
寒假趣聞作文02-04
寒假趣聞作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