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征與維度構建
作者:魏淑華王琦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04期
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是指幼兒教師為勝任本職工作而必須具備的用以判斷職業行為的是非善惡并保證自己的職業行為的向善性的內部心理品質,具有超越性、現實性、與指導性等基本特征。
一、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征
在人類道德史上,教師職業道德往往處于當時社會道德的最高水準上,代表著社會成員道德涵養的最高層次。在我國的思想傳統中,教師職業道德以強調奉獻為基本特質,偏重師德的社會期望與要求。“蠟燭”“園丁”的教師集體象征,既是很多教師選擇這份“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最初動機,也使很多身處現代社會真實背景中的教師從業者背負了沉重的道德心理壓力。偏重理想性缺乏現實性的過高的師德期待,會因其不可實現性而形同虛設。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想達到規范幼兒教師職業行為、保障學前教育質量的目的,就必須在具備道德之義中應有的超越性的前提下,兼備現實性與指導性。
現實性,是指幼兒教師職業道德作為幼兒教師個體的一種內在的道德心理品質,是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個體的各種需要、動機、興趣和價值觀緊密聯系在一起,彼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不可能脫離其各種需要和動機而建立,而是幼兒教師在職業活動實踐中,權衡滿足職業對自己的要求與自己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現實性還表現在,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是處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從事幼兒教師工作的個體的職業道德,這些個體同時還有多種其他社會角色,同時承擔著多重責任與義務,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不可能脫離當前社會歷史條件,也不可以被要求通過犧牲個體的其他社會角色來獲得。
指導性,是指職業道德應該是可以指導幼兒教師處理職業活動實踐中的各種關系的,而不能僅僅是教育態度和價值取向,因為有一些“傷害學生”的事情是一些教師在“愛學生”“為學生好”這樣的良好動機驅動下做出來的。這些關系包括各種人事關系、教學關系和外圍關系等。人事關系,如幼兒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幼兒教師與同事(包括管理者)的關系、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的關系;教學關系,如教師的主導性與幼兒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完成既定教學任務與給予幼兒發展空間的關系、兼顧每一位幼兒的需要與幼兒全體獲得進步之間的關系等;外圍關系,如幼兒教師的職業行為與維護職業形象之間的關系等。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要對這些關系有所關照,認識到這些關系的存在,厘清這些關系,建構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等等。
二、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內容確立的依據
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容,應該在遵守國家法律和符合社會公德的前提下,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依據幼兒教師的工作性質來確立。幼兒教師的工作性質,除了具備一般教育勞動的活動的教育性、勞動主體與對象的主體性、勞動關系的復雜性和教育活動過程評估與管理的困難等特征外,還具備與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的工作勞動所不同的獨特的特征。
工作影響的奠基性。在我國,幼兒教師從事的是3~6歲幼兒的學前教育。對幼兒來說,由父母實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最早的教育影響,但由于目前我國對于“父母”這個角色并沒有專門的“資質認證”和“教育培訓”,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素養存在非常大的個體差異,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由于不具有專業性而在質量上良莠不齊。對大部分孩子來說,學前教育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接受的家庭外專業教育。而3~6歲的年齡階段,是孩子的認知、情緒、社會性等方面發展迅速且受外界影響非常大的時期。所以,幼兒教師對幼兒施加的教育影響在幼兒的全部受教育過程中乃至在一生的發展中都起奠基作用。
工作對象的特殊性。幼兒教師的工作對象具備了一定的關于自我和外界的知識和認知能力,但從總體上來說,這些幼兒還處于人生的初級發展階段,無論是其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很幼稚,尤其是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懵懂階段,這些孩子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這意味著,幼兒的身心發展方向與質量受外界情境因素影響非常大。幼兒園是幼兒除了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生活、學習和游戲場所,幼兒教師是孩子在幼兒園中主要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孩子來說,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如果幼兒教師對待孩子的言語和行為不當,將會對幼兒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
此外,工作對象的特殊性還體現在幼兒的可塑性。幼兒的認知發展處于具體形象階段,主要通過感知動作和具體形象認識客觀事物,其心理活動及行為具有較大的無意性、情緒性和模仿性,能夠表現出一定興趣愛好但還不穩定。在幼兒園中,幼兒教師構思創設的教室環境、設計實施的教育活動、引導構建的活動規則等等無不對幼兒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很強的塑造作用。同時,由于幼兒具有較強的向師性,幼兒教師本人在幼兒面前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可能成為幼兒模仿學習的對象,從而影響到幼兒的身心發展。
工作內容的全面性。保教結合是幼兒教師工作內容的重要特點。在幼兒園里,幼兒的活動內容全面而豐富,幼兒教師需要關照和引導幼兒的全部活動,不僅需要指導幼兒開展和參與各類游戲活動,指導幼兒參與勞動和身體鍛煉,還需要照料幼兒的飲食睡眠和生活起居。幼兒教師不僅要負責幼兒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還要想方設法促進幼兒的道德、認知、情緒、社會交往和生活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幼兒教師的工作內容不僅全面,而且還是非常細致的。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情境理解能力等都還較低,這些特點決定了幼兒教師在工作中要細心觀察、用心體驗、規則清晰、表達清楚、示范具體等。另外,因為幼兒的極大可塑性和幼兒教師工作的全面性,與中小學和大學教育階段相比,此階段的家長更關注孩子在幼兒園中的各方面情況,所以在幼兒教師的工作中,與家長關系的處理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三、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維度設想
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在其維度層次上,既包括宏觀層面的基本行為原則,也包括具體層面上用來處理特定工作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行為底線。
(一)宏觀層面的行為原則
幼兒教師職業道德在宏觀層面上的行為原則可以概括為“以幼兒為本”五個字。幼兒教師的一切行為都以促進還是有害于幼兒的身心成長為是非判斷標準。幼兒是幼兒教師工作的對象,更是幼兒教師的職業和工作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價值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教師以幼兒為本,尊重幼兒,就是幼兒教師尊重自己的職業和工作。而尊重自己的工作和對工作的投入,是幼兒教師自尊的重要方面。而從更本體性的角度看,幼兒是人,是處于人生重要奠基性發展階段的人,每一位幼兒都是一條生命,是與幼兒教師一樣存在的有意識、有需求、有感情、會受傷害的生命,“教育的真諦與要義就在于使人獲得屬于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資格,它要使人成為人。”這是對生命的終極價值的關懷。對于具有如此特征的幼兒,教師不僅是要尊重,而且還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幼兒并敬畏自己的職業和工作。
(二)具體層面的行為準則與底線
具體層面是指依據幼兒教師在工作中需要處理的主要關系所劃分的不同領域。行為準則與行為底線,是指在處理每一類工作關系中幼兒教師需要遵循的行為規則和堅決不能觸碰的職業行為禁忌。
1.與職業之間的關系方面。行為準則方面,幼兒教師應促進公眾對學前教育和幼兒教師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自己高水平的職業行為,保持幼兒教師職業的榮譽和尊嚴,提高和維護幼兒教師職業在公眾中的良好形象,增強公眾對本職業提供的專業服務的信心,吸引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加入到本職業中來。行為底線方面,不得發表有損職業形象的言論;不得接受可導致影響專業判斷的酬金、禮物或其他利益;不得偽造自己的職業資格;不得協助已知在品格、教育、或其他相關屬性上不合格者取得專業職位。
2.在教學關系的處理方面。行為準則方面,幼兒教師要有終生成長的意識。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經常總結與反思自己的專業實踐行為,在總結與反思中不斷地充實、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教育技能。在教師的主導性與幼兒的主體性之間的關系處理上,要明確所有的教育設計都只有符合幼兒的需要并通過幼兒的參與才能發揮其價值。在完成既定教學任務與給予幼兒發展空間的關系處理上,要明確教學的本質任務是使每一位受教育者成為獨特的個體。在兼顧全體幼兒的共同需要與每一位幼兒的獨特需要之間的關系處理上,要積極創新教育教學組織形式。行為底線方面,不得為了達到“預想的”的教學效果而剝奪幼兒的受教育權利或損害幼兒的利益。
3.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方面。行為準則方面,幼兒教師應與幼兒建立并保持專業的師生關系。幼兒教師要重視與維護幼兒的合法權益,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幼兒,接受與尊重每一位幼兒在身體、認知、情感與社會性等各個方面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按照每一位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幼兒的認知能力與個性心理品質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成長。對幼兒的評價要公正、客觀、真實且具有建設性。在行為底線方面,不得利用與學生的專業關系謀取私利;不得因幼兒的種族、性別、身體外貌或家庭背景等原因而歧視幼兒;不得因非法律或專業需要而泄露幼兒的資料;不諷刺、挖苦幼兒,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幼兒;及時制止侵害幼兒權益的行為和現象并向相關部分舉報。
4.與同事之間的關系方面。行為準則方面,幼兒教師要以幼兒利益為重,與同事精誠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身心成長。尊重同事的人格和隱私,支持同事的專業工作,坦誠地與同事分享專業觀點和資料。因為工作需要而對同事的專業工作進行評價時,應該客觀且具有建設性。為同事作專業推薦或證明時,以公正、真實為原則。行為底線方面,不因年齡、性別、種族、外貌、職稱、家庭背景等原因而歧視同事;不得破壞幼兒對同事的信任與尊敬;不得惡意損害同事的專業信譽與事業前途;不得因非法律或專業需要而泄露同事的個人資料和隱私。
5.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方面。行為準則方面,幼兒教師應與幼兒家長(監護人)建立并保持合作關系。尊重家長詢問并獲知幼兒在幼兒園中情況的權利,并鼓勵家長積極地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客觀、真實地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中的表現,并盡量使反饋具有建設性。尊重每位家長在種族、職業、收入、社會經濟地位等方面的特殊性,積極維護并幫助家長提高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與威信。行為底線方面,不得故意向家長隱瞞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不得利用家長關系謀取私利;不得因非法律或專業原因,而透露在工作中獲得的幼兒家長的個人資料和隱私。
作者介紹:魏淑華,濟南大學教育與心理科學學院;王琦,濟南職業學院學前教育系
【幼兒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特征與維度構建】相關文章:
論高校保衛干部職業道德素質構建04-27
缺失的文化維度04-26
職業道德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點04-29
文藝美學維度04-29
語言禮貌的哲學維度04-26
幼兒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05-25
多維度英語寫作教學05-02
環境美學研究的新維度04-28
以人為本的哲學維度04-26
構建四種長效機制創新職業道德建設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