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適應低碳經濟的農村消費方式轉變策略
作者:張引
科技經濟市場 2015年12期
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低碳經濟的核心是形成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加強能源技術創新、社會制度革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尤其是關于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轉變已成為目前各國推行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我國對于該課題的研究也十分重視,低碳生活、低碳社會、低碳消費等一系列新概念相繼出現并得到廣泛推廣,而其中作為重中之重的低碳消費更是得到上至中央下至平民的高度重視。低碳消費可以說是低碳經濟的發展基石,只有全民樹立理智、環保的消費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理念和習慣,才能促進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強國,根據《2012年國民經濟和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農村人口占據全國人口比例達到47.4%;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速依然快于城鎮,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91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則只有9.6%。可見,我國要發展低碳經濟,轉變國民消費理念勢必要不能忽視農村消費市場,加強低碳經濟下農村消費方式的轉變策略研究是當下以及未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研究方向。
二、農村消費方式的現狀分析
(一)農村生活能源結構不合理,新能源使用率低
目前我國農村的生活能源消費結構矛盾突出,消費水平滯后,一些落后地區以薪柴、秸稈為主的能源消費方式對環境威脅較大,其他商品類的先進能源的使用情況卻并不理想,比如煤氣、天然氣、電能、沼氣等占據生活能源消費方式總比例只有34.5%左右。眾所周知,以傳統能源消費方式為主的生活方式對自然環境、大氣環境帶來的污染是非常嚴重的,給農村居住環境帶來較多的二氧化碳污染。
(二)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問題嚴重
由于農村的科技水平較為落后,對于傳統能源方式的收集和使用率均不甚理想,比如多數家庭采用傳統的爐具直接燃燒柴火或者秸稈,這就導致能源轉換遺失率達到80%以上,并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對于秸稈使用后的殘留物,很多農戶也是采用就地焚燒、推入水中等方法處理,造成較嚴重碳排放,直接給居民的生活環境帶來較嚴重的大氣污染情況。
(三)生活用水浪費嚴重,污水排放隨意
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普遍缺乏基本的節約用水意識,粗放型用水方式導致水資源嚴重浪費。目前我國約有一億農村人口存在用水困難問題,北方地區有80%左右的農村水資源短缺,南方地區則相對略低,但依然有過一半的農村用水困難。同時,多數農村生活用水排污隨意,有些直接排入河中,對水資源造成極大的污染。
三、制約農村低碳消費推行的影響因素
根據有關學者的調研顯示,影響我國農村低碳消費方式推廣的主要因素有四個方面,分別是低碳消費意識薄弱、農民收入水平低、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以及有效政府引導措施缺乏,其比例分別是24%、36%、30%、10%。
(一)低碳消費意識薄弱
雖然現在國家加大對農村教育扶持,但是多數農村的居民特別是70年代前出生的農民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根本缺乏基本的環保意識,不了解自我消費方式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何種影響,在這部分農民心中最簡單的消費觀念就是:以最低的經濟支出滿足基本生活所需,像低碳消費這一概念很多農民沒有聽說過,更不要說落實該概念。據一項抽樣調查,有將近70%的農民不能做到節約用水用電,有30%以上的村民分不清什么是低碳環保資源,有37.43%的村民認為農民缺乏低碳環保意識才是實現低碳生活以及消費的主要障礙。這個調查很明確的表明,農村居民的低碳意識相當薄弱,環保節能意識淡薄,要知道這種現象存在于我國多數農村中,已經成為阻礙低碳消費方式推廣的最大阻力。
(二)傳統消費習慣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秉持的是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不可否認勤儉節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是從目前經濟發展的需求來說,過度的強調節約不能有效地刺激消費,以及拉動農村內需增長。按照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來看,一方面有錢花到“刀刃”上是固有的消費習慣,能不花則不花,這就導致消費需求不能夠釋放出來;另一方面,農村消費有很強的跟風行為,很多消費行為受周邊影響嚴重,根本不考慮是否需求,過度將收入花費到不必需的支出上,從而影響到合理消費需求的釋放,嚴重制約農村消費能力的提高。
(三)收入水平的制約
人們普遍知道一個道理:消費水平的高低和收入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關系的,尤其是可支配收入對消費影響更為嚴重。目前我國農村收入增長緩慢,從而使得可支配收入水平不高,直接導致農村低碳消費水平不高、低碳消費發展緩慢。
眾所周知,一般低碳產品由于高技術含量、高成本的因素普遍售價較傳統用品貴,因此只有當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后,人們才會關注這類產品,從而考慮現有消費行為是否對環境、自然損害嚴重。有學者特別就收入水平和低碳消費觀念之間關系做過研究,他將月收入分為四個階段:800~2000元、2001~4000元、4001~6000元、6000元以上,根據不同階段的收入其選擇低碳產品的比率分別為14.5%、17.25%、23.3%以及41.7%。由此可以很明顯看出,目前制約我國農村低碳消費方式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民收入水平低,增長緩慢,從而導致農民沒有足夠的經濟收入來選擇高層次、環保的消費方式。
(四)政府的有效引導措施缺乏
在我國很多農村建設資金匱乏,對于新技術的推廣重視程度也相對較低,很多村政府、鄉鎮政府沒有給農村居民提供接觸新技術、新能源的機會,缺乏正確的引導,直接導致農村居民不了解哪些資源是可持續利用資源,哪種消費方式可以為居住環境帶來環保效果。現下,我國很多鄉鎮政府只是對沼氣、太陽能的建設使用略有補貼,其他新能源的推廣建設還缺乏較強的補貼性扶持,特別是一些新能源前期投入成本較高,政府不給予津貼,農民根本沒有資金來進行建設使用,從而影響到農村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四、轉變農村消費方式的對策及建議
(一)廣泛宣傳低碳消費理念,提高農民低碳意識
影響制約我國農村低碳消費實施的最主要因素是農民基本低碳意識的缺乏,所以轉變低碳消費方式的最關鍵行動就是加強對低碳消費理念的宣傳。由于我國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不高,對環境和自然的保護意識淡薄,導致農村生活居住環境不斷惡化。因此,加強對農民思想的引導教育,讓村民意識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資源浪費行為對環境的危害性,逐步改善現有的消費方式,提高村民對新能源的使用,樹立節約用水用能的意識,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引導農民自覺選擇可持續使用的新能源,建立個人以及家庭的合理消費觀念。
(二)政府加大對新能源資金挾持
作為引導農民樹立低碳環保意識,建立低碳消費方式的重要責任方,政府一方面需要加大對新能源項目的財政支持,不僅要給予使用新能源的農戶以資金獎勵,還要加大對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比如,研發興建秸稈氣化站、太陽能發電設施等項目;另一方面還要引導農民和農村企業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加大環保新技術的推廣實施;最后一方面,政府還可以建立專門的技術服務團隊,推進農村環保技術指導與傳播。比如利用農村廣播站、農村青年合作社等媒介、合作機構對農民進行新技術培訓,讓廣大農民了解到環保節能資源的好處,潛移默化地轉變農民的消費方式。
(三)建立健全關于低碳消費的相關政策制度
首先,為了加大農村能源供應,增加優質能源的有效供給和使用,國家以及各級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強改善農村生活能源結構制度,增強配套基礎服務體系的建立,發展完善農村的能源管理體系,形成以政府為導向、市場為支撐、農民參與為主體的長期有效發展機制,促進更多的農民對機制進行監督。
其次,政府可以多提供一些財政補貼、減免稅費以及貸款等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選擇低碳產品,進行低碳生產模式建設,慢慢調整農民的消費方式,實現低碳消費。比如對于使用太陽能、沼氣的農民,給予適當的補助。
最后,國家增加對地方政府的低碳考核制度,以提高各級地方政府對低碳生產和消費的重視,激勵其加大對低碳資源項目的投入,刺激其加大對新能源、新技術、新消費方式的引導、推廣以及使用。
(四)切實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適應低碳農業發展
低碳農業實質上是一種以低消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為前提的農業運作方式,其本質是運用能源的高效化運用與清潔化利用,盡可能地開發利用低碳或者無碳能源的農業經濟方式之一。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在產前、產中、產后和加工、運輸等多環節中均具有優化與改進之潛力。有鑒于此,各地政府部門要依據當地實情,積極采取政策支持、制度完善以及科技助力等大量措施,全力發展低碳型農業。要大力倡導與鼓勵我國低碳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積極開發休閑農業。休閑農業作為一種重要的農業形態,是農業和旅游業彼此結合的休閑性農業活動之一,以農業項目為基礎,以市場經濟為主要導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改進當前的產業結構,并且為游客提供具備當地農村特色的吃、住、行以及游玩等各項服務,并且積極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地區環境的美化與亮化,進而促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共同提升。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發展低碳經濟,轉變農民低碳消費方式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僅要求各級政府通過政策、制度等方面給予技術、資金層面的支持,還需要農民個人以及家庭主動提高環保意識,在適合自身收入的基礎上選擇新能源,轉而向低碳消費模式發展。
聯系電話:0791-8787370
作者介紹:張引,保定學院
【適應低碳經濟的農村消費方式轉變策略】相關文章:
低碳經濟和低碳服裝04-25
發展低碳經濟05-01
什么是低碳經濟?04-26
建立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排污費征收制度04-26
知識經濟與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04-26
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05-02
破除碳依賴轉向低碳經濟04-25
破除碳依賴轉向低碳經濟04-28
轉變學生化學學習方式的策略05-02
淺談低碳生活方式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