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傳統恥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時間:2023-05-01 08:10:13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傳統恥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胡凡 刊發時間:2009-09-24 08:00:00 光明日報

傳統恥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人是有理性的高級動物,人們的心理狀態、對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為調整,對于個人、社會以至人類的歷史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當一定的心理反應形成定勢、變成一個民族的共識時,就積淀成一種習俗,形成世代相襲的文化傳統,轉而影響、制約著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歷史發展。對恥辱、可恥之事的感受及

其行為調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恥感文化。

傳統恥感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時期。從《尚書》中的伊尹放太甲、《周禮》“恥諸嘉石,役諸司空”之說到《詩經》對統治者過分剝削的諷刺,說明殷周時期古人已經知道:使人知恥的心理因素對于控制人的行為有重要的作用。降及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均從各自的角度論述和實踐著恥感文化。《管子·牧民》篇中有“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之說,這四維即禮、義、廉、恥,管仲把恥感文化提到關乎國家興亡的高度。道家學派對于恥感文化也給予充分的注意,老子《道德經》中就講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法家也很注意恥感文化,認為它與國家安危有莫大的關系,《商君書》、《韓非子》對此多有論述。儒家學派對恥感文化的闡釋和弘揚發揮了重要作用,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時將恥感文化納入到儒家學說的體系之中,《論語》中對恥感文化的論述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個人的心理感受、道德修養、人們的社會行為及其評價第一文庫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國家的政治活動、對人民的教育等各個方面,反映出恥感文化已經深入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孟子將羞恥直接和人的內省、正己聯系起來,通過正己而達到自強,并從性善論的角度,以“四心說”揭示每個人只要加強自身修養,勤于內省,反求諸己,都能從內心深處發掘出這種羞恥之心。荀子則在恥與不恥之間,勾勒出了不受名譽之引誘、不為誹謗所恐懼、率道而行、端然正己的士君子形象。

先秦時期所形成的恥感文化,是中國古代哲人對于社會和人生的一種高度抽象,它具有深刻而豐富的道德和倫理價值。它區別于西方建立于基督教基礎上的罪感文化,帶有鮮明的中國特點。綜觀這一恥感文化體系,它表現為如下幾個特點:其一是注重內省、慎獨,強調反求諸己,通過正己而達到正人;其二是改過遷善,見賢思齊,最終達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三是恥感文化能激發人的奮斗精神,使人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實踐而積極進取,不屈不撓;其四是崇尚操守,砥勵名節,使人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時俗的道德品格;其五是形成了建立于恥感文化基礎上的社會道德評價機制。

傳統恥感文化形成后,作為一種文化傳統而廣泛地融入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人士的道德踐履中,成為決定人們行為選擇和價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也成為社會評價人物的重要標準,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不論是諸侯國的國君,還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其立身行事中反映出恥感文化的影響。管仲輔佐齊桓公,曾引起時人對他是否知恥的爭論。晉楚城濮之戰時,欒貞子力諫晉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恥”,堅定打敗楚國的決心。吳越爭霸時,越王勾踐正是不忘“會稽之恥”,終于滅掉吳國。戰國中期,秦孝公深以“諸侯卑秦”為恥,于是廣招賢士,從而有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戰國后期,趙武靈王以“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打動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騎射之改革。這些事例說明,恥感文化在決定國家大政方針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一般士人乃至平民百姓中,恥感文化也是決定人們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晏子“二桃殺三士”的事件,《禮記》所載“不食嗟來之食”之事,就是恥感文化影響人們行為的絕好例證。

降及秦漢以至明清,恥感文化在往哲先賢的論述中、在歷史事變的發展中、在志士仁人的踐履中時時體現出來,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特別是在歷史巨變、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恥感文化更是撐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柱。蘇武牧羊、黨錮事件、祖逖北伐、岳飛抗金,無不反映著恥感文化的內涵。到了清代,滿族統治者也全盤接受了傳統恥感文化,雍正五年在考選進士時所出的考題,就有關于恥感文化的內容,雍正帝對士子們的答卷很失望,于是專門發布上諭,對恥感文化進行闡釋,并對大小臣工提出要求。迨至晚清、近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華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列強的鐵蹄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好河山。正是這民族的苦難,使無數的志士仁人感受到了恥辱,這是國恥,是民族之恥,為了雪恥,一代代英烈們奮起抗爭,用自己的頭顱和熱血,為民族的獨立和富強鋪筑道路。五四運動前后,民眾紛紛以恥感文化相砥礪,“勿忘國恥”成為高昂的時代主旋律,顯示了全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堅強決心。也正是在恥感文化的激勵下,無數革命先烈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前赴后繼、英勇斗爭,終于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新中國成立后,在促進國家發展、推動民族振興、維護祖國尊嚴、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個方面,恥感文化仍是激勵中國人奮發圖強、努力進取的強勁動力。(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傳統恥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相關文章:

樹木年輪的形成及其影響因素05-02

《左傳》征引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影響04-30

淮海文化及其形成的地理環境04-27

中西建筑文化比較及其形成背景分析04-26

談中華恥感文化04-27

論自然地理環境對中國農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異的影響04-27

大眾文化的興起及其對我國文化的影響04-26

中英文化差異及其影響04-27

略論西方原子論文化及其影響04-27

細菌影響泌尿系結石形成的作用機制及其化學基礎04-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宽城| 化德县| 达州市| 大埔区| 广灵县| 凌海市| 慈溪市| 通化县| 淳安县| 石林| 闻喜县| 迁安市| 崇文区| 龙井市| 资兴市| 和田市| 琼结县| 夹江县| 蒲江县| 长葛市| 旌德县| 涞源县| 贵定县| 龙山县| 南安市| 康保县| 大足县| 舞钢市| 和林格尔县| 鄂托克旗| 西吉县| 陆河县| 上高县| 北川| 桐梓县| 漳州市| 西乡县| 柘荣县| 沙田区|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