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觀念和固有傳統,長期受到人們的尊崇,影第一文庫網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行動,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成為民族延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我們所講的基本精神,是指那些體現中華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觀念,它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逐漸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是具有廣泛的影響,為大多數人們所認同所接受,成為他們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覺的價值追求。二是具有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 由于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表現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單純的,而是一個包含諸多要素的的思想體系,其主體內容為:“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貴和尚中”等。
⒈天人合一
所謂“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界既有區別又有統一的關系,人是自然界所產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認識自然并加以改變和調整,但不應破壞自然。
“天人合一”的命題是北宋哲學家張載首先明確提出的,他在其名著《西銘》中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天地之塞我其體;天地之帥我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予也!鼻ぶ柑斓兀惶斓刂赋錆M宇宙間的氣;天地之帥指氣的本性。意思是:天地猶如父母,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都是由氣構成的,氣的本性也就是人和萬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都是我的朋友。這種觀點,肯定了人和自然界的統一。但張載也承認天與人是有區別的,天是沒有思慮的,而圣人則不能無憂,這是天人之別。張載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不同學派的進一步闡發。
“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辨證思考,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示,對于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更有著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現實意義。
⒉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相對于以神為本而言的,也稱“人本主義”、“人文主義”、“人本思想”。它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天地之間,以人為中心;在神與人之間,以人為中心。 先秦時期,“以人為本”的思想就已提出,孔子就對鬼神采取存疑態度,他認為認為人應該努力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必祈禱于鬼神。意義非常深刻。東漢思想家仲長統對此闡述的最為鮮明,他說:“所貴乎用天之道者,則指星辰以授民事,順四時而興功業,其大略也,吉兇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謂四時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謂治亂之實也。┄┄從此言之,人事為本,天道為末,不其然與?”。(《全后漢文》卷八十九)這就是說,人們要順應四時自然,用天道引導人道,建功立業,而不要利用自然現象妄言人事吉兇。天道和人道不能混為一談。前者是末后者是本。所謂以人為本,不是說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說人是社會生活之本。仲長統的論述精辟地概括了儒家人本思想的精髓。后來進步的思想家,基本上都繼承、發展了這種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的確立,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內容的嬗變,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派別、文化思潮關注的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值目標的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主義是一種道德的人本主義,它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的地位,這對于人的精神的開發,對于個體道德的自我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本思想
的確立不僅有助于人們增強人的主體意識,實現人的價值,而且還有助于抵制宗教神學,大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⒊“剛健有為”
剛健有為也稱“剛健自強”。剛指硬、堅強,健指剛強,有力;有為指積極入世,不斷進取。“剛健有為”意為堅強有力、堅忍不拔、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先秦時期,孔子就已經提出剛健有為的思想,他說:“剛毅木訥近仁!保ā墩撜Z·子路》)他認為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作為剛健有為思想的重要表現是堅持獨立的人格,即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論語·子罕》)亦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兑讉鳌穼偨∮袨榈乃枷胱髁烁爬ǖ慕浀湫缘谋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說,天體運行,健動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動乃應效法天,故應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它闡明了效法天行之健,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兑讉鳌愤說:“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順乎人!、“剛健而中正,純粹精也。”它把剛健當作一種最重有的品質,同時又要求剛健而不過剛,不枉行,不走極端,能夠堅持原則,以“中正”的態度來立身行事,防止主觀盲動等片面性弊病。以后從戰國到清代,歷時兩千年,這種思想深入人心,為全社會所接受。
“剛健有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人們處理天人關系和人際關系的總原則,是國人積極人生態度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強烈的激勵作用。激勵著人們奮發向上,不斷前進,堅持與內部的惡勢力和外來的侵略者作不屈不撓的斗爭!妒酚洝ぬ饭孕颉吩唬骸拔鞑卸荨吨芤住;仲尼厄而著《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奮所作也。”反映了中華民族越是遭受挫折、越是奮起抗爭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⒋“貴和尚中”
“貴和尚中”的核心思想是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主張以海納百川的氣概,容納不同意見,促進事物的發展。
西周末年的太史史伯就以認識到“以和為貴”的思想,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也!保ā秶Z·鄭語》)意思是,不同的事物互相配合而達到平衡就叫“和”,“和”才能產生新事物。如果把相同的事物放到一起,就只有量的增加而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就不可能產生新事物,事物的發展也就停止了。春秋時期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鬃永^承了這種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和去同的價值取向!兑讉鳌钒奄F和尚中的思想作了概括的經典性的表述,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是指以寬厚之道德心懷,包容萬物。對待事物有兼收并蓄的意思。
中國古代的“貴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義聯系在一起的。“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要過度也不要不及。此外,也指對待事物的態度,既不“狂”也不“狷”。總之,要實現“和”,其根本途徑在于保持中,以中為度,中即是和。漢代以后歷代的思想家都認同這種觀念,繼續并努力實踐這種觀念。
貴和尚中的思想,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這對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存小異,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這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于統一的多民族政權的維護,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
【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相關文章:
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04-30
略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04-26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04-27
中國哲學基本精神探析04-28
儒學的特質和基本精神04-27
簡論職業道德的基本精神04-28
審美與自由--老子美學的基本精神04-27
試析人文精神的基本內容05-02
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