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反思我的教學生涯
反思我的教學生涯
? 在有些人眼里,我現在可能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教師了:教學上有一點成績,業務上有一些榮譽,學校里有一點位置,還能經常出去講講學。但是,在1992年參加工作后的頭幾年,我卻干得很差勁,先后受到了學校的三 ... 在有些人眼里,我現在可能算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教師了:教學上有一點成績,業務上有一些榮譽,學校里有一點位置,還能經常出去講講學。但是,在1992年參加工作后的頭幾年,我卻干得很差勁,先后受到了學校的三次”處分”:第一次是我帶的班級上高三時把我換下來回到高一,第二次是在崗位聘任時給我一個試聘的警告,第三次差點把我調離教學一線,安排到后勤干職員。
從坐不住到坐下來
究其原因,當時我坐不住。在大學期間,我就喜歡交友,癡迷書畫,畢業前夕還舉辦過個人書畫展。參加工作后,當時縣內外書畫界的朋友我幾乎都認識,經常出去“以文會友”。班級管理一是靠不上,二是沒經驗,三是脾氣好,鎮不住,所以后果可想而知。教學方面,學生們一直都喜歡我的課,自己也一直引為自豪,但就是不出成績。經過反思,我逐漸認識到:自己一直非常追慕大學期間給我們上課的那些名師,侃侃而談,引經據典,神采飛揚,妙趣橫生。因此,就刻意追求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而忽略了課堂的實用性和扎實性,結果成了“花拳繡腿”,偏離了教學的本位。
頭三腳沒踢開,結果挨了“三腳”。這人真是丟大了!郁悶至極,曾經借酒澆愁,曾經想調動工作,曾經跟潮流練氣功想找點寄托,但是現實必須面對,浪子回頭吧,退出朋友圈!實際上也沒臉在朋友圈混了,把心收回來,老老實實研究業務:把近五年的高考題扎實做一遍,看看教學的方向;把課本仔細推敲一遍,想想教學的要求;把近年的雜志報紙找來閱讀思考一下,改改教學的方法;把大學相關的專業書籍拿來再重溫一遍,夯夯教學的根基;把老教師們的課虛心聽幾遍,學學教學的經驗;經常邀請領導和同事們聽聽自己的課,找找教學的毛病。蹲下身子干了幾年,1997年有起色了,取得了全市高考第二名的成績,這在當時重理輕文的大背景下還是不錯的。當年,全市的高考備課會在我校召開,我被安排講了一節公開課,獲得了較高評價。以后,又接連在市里的各種教學研討會上執教了四次公開課,大家開始逐漸認可我,學校也開始讓我連續送畢業班了。
從一窮二白到初具規模
因為之前“劣跡斑斑”,教學上的各種評比活動也一直與我無緣。工作八年后,才有機會參加優質課評比。那時候,我校的教學改革已經開始,課堂教學非常大學網注重問題型、探究性。有學習,有實踐,有反思,我的課堂教學有了較大變化,在縣、市優質課評比中先后取得第一名,2001年又榮獲全省優質課一等獎第二名。此后幾年,順風順水,省教學能手、市學科帶頭人、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接踵而至。但是,一次活動卻意外地打擊了我的自信。
2004年9月,省教研室選派我和省實驗中學的鐘紅軍老師去安徽參加全國說課比賽。因為比賽是現場抽取課題,我背了足有50多斤的書籍資料,信心百倍地沖著一等獎去了。但是,結果卻是二等獎。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與全國各地的高手相比,發現自己的差距有二:第一,教學積累很不夠。鐘紅軍老師給我很大震撼:當是高中歷史舊版本的五本書一百多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她的筆記本電腦中都有成品或半成品,而我卻手中空空。比賽抽到的課題只寫第幾冊、第幾課,她能馬上一一說出分別是什么內容,而我卻得回去翻書。第二,信息技術太落后。很多選手都是提著筆記本電腦只身去參加比賽,備課時需要的教學資料可以讓在家的同事發郵件,而我當時什么都不會,學校就讓韓亮老師陪著我到處“南征北戰”,課件也是現場制作,更不用說課件資料的積累了。
從安徽回來后,我就決心一定要補上這個差距。開始跟其他老師學著制課件,用自己的“二指禪”開始打印教學設計。遷入新校之后,教學條件改善了,用課件上課逐漸成為習慣,微機操作技術也逐漸提高。隨著課改新教材的更新,從頭開始積累電子版的教學設計也有了時機。這個過程中,我和歷史組的同事們一起分工合作,逐步建設起高中歷史全部的課件資源,并在兩次修訂的基礎上,編寫出高中全部的教學設計,印成了《落實課標講義》,這不僅有利于集體備課,還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落實。2007年,全國最大的歷史學科網站“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為我開設了“劉慶亮新課程專輯”,這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世界,網站在傳播我教改成果的同時,我也可以及時獲得全國各地一線的教學資源了。
現在,通過網站包年的方式,歷史組的老師們都已經能夠享受到“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的便利了。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源頭活水,也進一步營造出濃厚的教研氛圍,為提高教育教學成績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高考我校文綜學科榮獲全市第二名,三個級部的歷史備課組當年全部被評為學校首屆“優秀備課組”;2008年高三歷史備課組被評為“全市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暑假教師業務培訓活動中我校歷史組被評為“山東省校本教研之星”。近五年來,全市連續三屆的歷史優質課比賽第一名分別被我校的王淑明、袁滿、劉偉老師奪得,他們在全省比賽中取得兩個一等獎、一個二等獎。同時,在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壇新星、鄒平名師等多項評比活動中,歷史組的老師們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對此,魯沖校長總結說: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從課內到課外
2004年,山東省作為四個實驗區之一,首批進入課程改革,我們也有幸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的幾年里,由于我在全省的幾項活動中嶄露頭角,省教研室接連給了我三項任務和榮譽:一是2005年推薦我執教《孔子與老子》的示范觀摩課,授課光盤放入岳麓版新教材培訓包,在全國實驗區發行;二是2006年推薦我參加了岳麓書社組織的“新教材培訓專家團”,赴全國實驗區做巡回報告;三是2008年選拔我參加了“山東省教學改革骨干教師團隊”。
說實在話,這些任務分配給我時,雖然也有一些高興,而更多的是誠惶誠恐!眾所周知,上好一節優質課容易,但把每一節課都上成優質課不容易;當一個稱職的授課教師容易,但像那些真正的專家那樣揮灑自如、深入淺出地講上一天,甚至是兩天,對一個中學教師而言,那差距絕對不是一半點兒。沒辦法,只好下大氣力“惡補”了。近兩年多來,所有的寒、暑假時間我幾乎都是在辦公室渡過的。其次,我覺得自己的立足點是教材、教法的分析與交流,但這還僅是“術”的層面,從課改一線教師需求的角度,還要有“道”的層面,在培訓中要對學術發展、課程改革也有所涉獵,我應該盡量把這些年讀書閱讀和課改實踐的一些體會與思考穿插進去,進一步開闊視野,提高境界,大家聽了才會滿意。實踐證明,這樣的思路是正確的,在沈陽、哈爾濱、開封、大連、丹東、錦州等地的十幾場報告,很受當地教師的歡迎。培訓活動結束后,他們還經常發郵件、打電話和我繼續交流探討教學問題。
通過近幾年的實踐,我體會到:教學實際上是一個人內在文化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教學永遠無法進入游刃有余的境界。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是文化人,而要擁有文化,就必須讀書,而且是在思考基礎上的深層次的閱讀。讀書,是一種文化存款,文化一旦在心靈里安頓,就會成為自己一生精神豐盈的儲蓄。讀書,有時候不僅僅是功利色彩的功課,當夜深人靜,獨處一室,獨坐一隅,獨品一茗,獨探一心,獨悟一理,這實際上是在喧囂的世界里找一個港灣,讓自己的心靈盡情地舒展和徜徉。今后,我將朝著這個目標繼續前行!
【反思我的教學生涯】相關文章:
《我選我》教學反思04-02
我選我教學反思10-26
我選我教學反思04-28
《我的太陽》教學反思04-02
《我的理想》教學反思04-14
《我的影子》教學反思04-09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04-11
我的家教學反思01-03
《我的母親》教學反思12-20
我的舞臺教學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