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德與社會》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德與社會》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品德與社會》讀后感 篇1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即使你有一些本領,也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我們要想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就應該遵守24個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不管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我們都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初生的無知,少年的純真,青年的朝氣,成年的穩(wěn)健,老少年的`不息。生命是母親的慈愛,父親的保護,朋友的關懷,愛人的憐惜及一切感情的交織。生命是落山的太陽,峭壁上的青松,行將熄滅的蠟燭,一閃即逝的星星。生命是用關愛和拼搏鋪就的一段精彩旅程。這天上的云,撲面的風,路邊的花,翩飛的蝴蝶,熟識與陌生的人們會心的笑,我們身邊何處不能感受生命的奇跡。
生命是寶貴的,因為每個生命都來之不易,生命是寶貴的,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在頑強地表現(xiàn)自己,生命是寶貴的,因為對大多數(shù)個體來說,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無法復生。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愛護老人就等于愛護自己的生命。
我們不能沾毒品更不能吸毒,毒品是一種能讓生命受到傷害的物品,是會害了你的幸福家庭,會害了你一生的傀子手,也違犯了國家規(guī)定。所以,吸毒會讓你違犯國家規(guī)定,也會讓你毀了你的幸福家庭,遵守國家規(guī)定,有一個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活著的意義。我們要遵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有關國家,社會和生命有關的詞。得隨時記住這24個字哦!要珍惜生命,愛護老人,遵守國家及社會規(guī)定。珍惜祖國的一草一木,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品德與社會》讀后感 篇2
《品德社會書》這本書,向我們描述了當今校園中的一些怪現(xiàn)象,有的學生竟然認為不追求時尚就是落伍,不擺闊氣就是在同學面前顯寒酸。認為父母賺的錢還不是為了我一個,花錢多少無所謂,認為要玩就得痛痛快快玩,要吃就得痛痛快快吃,什么都要“過把癮”,都要“瀟灑走一回”。看了文中的描述,我困惑了: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潮流”?究竟是我落伍了,還是時代變味了。
不知從何時起,有些中國人竟開始羨慕起西方人那一頭黃發(fā)了,惹得很多學生紛紛模仿,他們穿著怪異的服裝,染著一頭黃發(fā),梳著時髦的'發(fā)型,背個斜挎包!我疑惑了:我們本來就有一頭烏黑亮麗的頭發(fā),為何要染黑呢?是流行,還是時尚?追星的現(xiàn)象也蔓延到校園來。有多少學生不喜歡活潑向上的課本音樂,可一說到流行歌曲,卻津津樂道。多少學生因癡迷流行歌曲而影響學習,因追星不惜花錢買唱片和碟片,難道不是變味的追星潮流?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網(wǎng)絡給我們工作、學習、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但有些學生實際上讓他們學電腦不是真正為了學習,而是為了玩網(wǎng)絡游戲,一旦上癮就難以自拔,一日不上網(wǎng)便飯也不吃覺也不睡。甚至有些住校學生半夜三更偷翻圍墻去網(wǎng)吧尋求“刺激”。他們騙光父母的血汗錢,有的甚至去偷去搶,有多少青少年為此荒廢了學業(yè),多少悲劇因此發(fā)生……
這種變味的“潮流”是一種有害的時髦,既然是有害的時髦,那我們還追求它干嘛呀?讓我們“出淤泥而不染”吧!
《品德與社會》讀后感 篇3
讀了《品德與社會》課本后,其中第二單元“規(guī)矩與方圓”的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一單元中,重點講了規(guī)則帶來的好處,也講了沒有規(guī)則的時候將會變成什么樣,還介紹了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規(guī)則的觀點。這些都讓我知道沒有規(guī)則是不行的。
很多時候,你也許會覺得規(guī)矩的存在是個讓人麻煩的事吧!比如說上課時間不能擅自離校,不能亂丟果皮紙屑,不能遲到,不能……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看似約束人的規(guī)矩,卻能帶給我們好處。上課時間不能擅自離校,是為了保證我們的安全;不亂丟果皮紙屑,可以給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能遲到,讓我們克服了愛睡懶覺的壞毛病,培養(yǎng)成守時的`好習慣。所有這些規(guī)矩,不都是給我們帶來了好處嗎?
如果沒有這些規(guī)則,或者大家都不遵守規(guī)則,會怎么樣呢?
在某市的一所小學,下課鈴一響,大家便爭先恐后地下樓去做操,不一會整個樓梯都擠滿了人,毫無秩序,后面的人拼命往前面擠,亂作一團,結果慘劇發(fā)生了,當場壓死、踩死24人,還壓傷了好幾個人……所以說沒有規(guī)矩是不行的,只有有了規(guī)矩,我們的生活才會井然有序。
人們常說:沒有紅燈的約束,就沒有綠燈的自由。讓我們遵守規(guī)矩規(guī)則,共建美好家園。
《品德與社會》讀后感 篇4
品社課生活化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理念之一,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下面本人針對品德教育談一點認識。
更新教育觀念做品味生活的現(xiàn)代教師
《品德與社會》是生活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它設計的教學內容,傳遞的道德觀念都是貼近兒童生活的。它重視學生有意義的生活,重視學生生活的內容,體現(xiàn)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的教育新理念。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幸福,才能使這門學科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
課堂導入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認為作為一節(jié)課的導入很關鍵,它可以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感染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認識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導入時可以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物演示、游戲、猜謎、錄像、音樂等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生動、形象的教育情境,使他們在上課的一開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這樣才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精心安排活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學生的品德不能只依靠知識灌輸和傳遞,還需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無論教師的講述多么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只有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去,知識才能真正被領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改變。
體驗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生活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我們在教學中應遵循兒童的生活認知特點,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用已內化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這樣才能使兒童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要讓學生把所學回歸于生活,就必須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來讓學生進行體驗性學習,在情境中誘發(fā)學生探究性的思維活動,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我們要在兒童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上,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讓學生說一說、演一演、做一做。在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自由、寬松不受拘束,進行真實的道德體驗。因此課堂應適時安排講故事、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做游戲等不同類型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并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品德與社會》讀后感】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案12-16
品德與社會教案01-31
《品德與社會》教案0412-16
《品德與社會》教案0312-16
品德與社會教案12-16
小學品德與社會評語12-24
品德與社會《尊重和理解》02-27
品德與社會教學總結12-15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