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本書是龍應臺所寫的,說到龍應臺,相信大眾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她那篇流傳久遠的小文《兒子,我為什么要求你讀書》,她的一些育兒理念深受家長認同,但在當前這個略顯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慢慢來”明顯讓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做不到。
在《孩子你慢慢來》里,她寫兒子對身體與性別最初的探索,比如自己和年幼的兒子在浴缸共浴,兒子問她胸前是什么,她笑著說,是“奶奶”。甚至,會在書中放一張給兒子喂奶的照片,小嘴吮著乳頭的那一瞬。
她似乎不回避任何問題,并以此展示生命的全貌。大便失禁和父親的權威不構成沖突,講雞雞和月經也不會消解母子間的純真感情。也許就是這些在通常意義上的親情文學里看不到的內容,讓她這些文章與那些濫情、矯情、虛情的文章區別開來。
以至于,即使是向來不屑于渲染親情的人看了,也會忍不住想:為什么我小時候不能和父母這樣坦誠相待,不能這樣被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教育?
這本書后面有安德烈和飛利普兩兄弟的文字。15歲的飛利普文字輕松隨意,可19歲的安德烈竟在文中以“母親”稱呼媽媽。我就想到我曾經認識的一個人,跟我聊天時經常提到他“母親”怎樣怎樣,讓我非常不解。和父母精神上比較親近的孩子,對外人卻以顯得疏遠的尊稱提起;和父母精神比較疏遠的孩子,卻又在言語上時時要顯得親昵。這大概是因為,父母和子女根本不可能達到徹底的溝通,越是試圖溝通,只會越發看到其間的溝壑吧。
我很羨慕那些和父母溝通就好像是跟自己同輩交往一樣,能夠直呼姓名,交流心事。作為一名幼師,平等也是我們對待“小大人”的必備條件。《孩子你慢慢來》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于傳統長幼關系理解的那扇狹小的窗戶,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龍應臺說:“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實可能會越走越孤獨。”如今,我們到了而立不立、進退兩難的尷尬年齡段,或許這也正是由平原進入森林的時候了。僥幸地想:也許,平原有平原的闊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相關文章: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07-28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12-26
《孩子你慢慢來》讀書筆記11-25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書筆記06-09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15篇08-30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精選29篇)08-27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15篇)08-30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匯編15篇04-19
讀《孩子你慢慢來》有感集合1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