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邏輯》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邏輯》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邏輯》讀后感1
小邏輯是把大目標拆分為一系列小行為的方法。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套行為科學框架,即由“設定目標、制訂計劃、承諾機制、獎勵機制、分享機制、反饋機制、連接紐帶”構成的行為腳手架,讓選擇困難而缺乏行動力的人,依據這些框架,確立、實現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框架中,我們所做的微小的改變,終將凝聚成巨大的飛躍。
在本書中,依據個人情況,我學習到了兩點:
1、制定計劃有三個規則:
規則1:保持簡單化原則。
規則2:創建一個可行的計劃。明確列出需要何時、何地以及怎樣采取行動來實現每一個步驟。
規則3:把計劃變成習慣。
2、如何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
規則1: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關乎自己的目標實現。
規則2:及時做出具體可行的'反饋。
規則3:對比自己與別人。在某些情況下,和別人對比,這是最有力的反饋。
閱讀完本書,讓我明白“小”并不意味著簡單,它需要聚精會神、盡心盡力并鍥而不舍。將我們的目標分解成一系列可管理的步驟,依據書中的知識,優化每一步,這樣選擇也變得簡單多了,我們也將能更快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小邏輯》讀后感2
去年國慶讀了《小邏輯》,然而讀了半月無所得,反而變得迷茫,如今一年過去了,知識更加多,眼界也更寬了,于是重新讀了這本書,算是有了一些收獲。
《小邏輯》分為三部分“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這是黑格爾對于邏輯學的劃分,他認為這三部分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但是概念是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為概念才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質只是直接和間接的東西,如果存在和本質都孤立了,那么兩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書的第一部分“存在論”又分為三個小的部分:質、量、和度。質就是表明它是什么,比如我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騎的車,都是質的體現,有這種質,就不會讓我們混淆概念的存在,就不會出現穿房子,住衣服這種混亂。在我看來,存在是基于“質”而存在的,沒有質,就無所謂存在了。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量。量很容易理解,就是數量。書中的量有著一種職能:衡量存在尺度的`標識。以我們用的書為例,一本50頁的教科書和一本20xx頁的字典都是書,它們的質是一樣的,所以量的多少是不會影響存在的,但是它本身又是無處不在的。量與我們初高中學過的量是不一樣的,初高中就是量變導致質變,但是這里的量只是一種類似于度量衡的存在,它不影響質,或者說對質影響極少。
存在論第三部分是度,度就是尺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帶有質的量。這一部分主要講了通過量的增加和減少是不影響存在的本質的,或者可以說是影響的范圍有限。
【《小邏輯》讀后感】相關文章:
乞丐的邏輯_700字01-25
邏輯網絡設計實踐報告 網絡邏輯結構設計10-10
kpmg邏輯筆試總結04-26
邏輯網絡設計實踐報告10-10
辯論場上常見的邏輯錯誤04-26
《簡單的邏輯》讀后感11-16
金融的邏輯讀后感08-06
底層邏輯讀后感03-23
如何培養說話的邏輯性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