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末代皇帝》觀后感

時間:2025-01-18 18:35:22 曉麗 觀后感 我要投稿

《末代皇帝》觀后感(通用18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末代皇帝》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末代皇帝》觀后感(通用18篇)

  《末代皇帝》觀后感 1

  亡國之君總需要一個人去扮演,幸與不幸,歷史選擇了他。從生到死,是歷史的犧牲品,命運之神的玩物。

  三歲登基,六歲退位,十二歲復辟,十二歲退位,十九歲被逼離宮,二十六歲成為傀儡皇帝,三十九歲被蘇聯紅軍俘虜,五十三歲被特赦,六十一歲逝世。一直想要改變斗爭,卻從未改變的了什么。整部影片,從頭到尾,深深感受到他被歷史驅趕的無奈。想要的從未擁有,想實現的只是幻夢。

  有些人評論說他不如早早死了的好,對于這樣一個身份的人,似乎只能說死了的好,對于一個身患絕癥的小孩,我們也許會想著不如多活幾天,或許會有什么奇跡發生。但對于溥儀,從他三歲登基的那刻始,他就被強行推到了一條灰暗的歷史軌道上,軍權勢力下,他的個人特征盡數淹沒,從那刻始,真的不如早早死了好。但他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他不同年齡段的特質,有他的欲望,一個人不到他所有欲望都實現或都幻滅的'時候,總是想活著看看的。

  是否人在出生伊始所處的時空已定義了其生命的原點,終生不得解脫?以此為原點,在往后的歲月與空間中不斷擴張著自己的世界,卻也始終只能在原點所限定的時空附近徘徊,并由此定義個體生命的價值。是否個體價值衡量的標準可定義為在其所延伸的時空中其在每一點所注入的能量的積分?

  《末代皇帝》觀后感 2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儀。找來了《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來看。溥儀是中國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說這部電影應該是由中國人來拍攝的。可因為很多原因,這部電影的拍攝和發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這部《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溥儀全名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這部電影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自從三歲起登基就從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當皇帝可以看見大臣身上的蟈蟈、可以隨意使喚宮里上上下下的人;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通過戊戌變法實現救過救民的理想,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賬本;辛亥革命爆發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統治。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在九一八事變之后被日本人以復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準備逃亡的溥儀又被蘇聯紅軍俘虜帶到了蘇聯。新中國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國。在從俄國回來的火車他猜測自己必死無疑,便在火車狹小的衛生間里自殺,但又被解救。回國后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后來又收到毛澤東主席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這個人很復雜。不能簡單的用好壞去評判他。他自幼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自以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眾生的命運,可實際上他的能力還不足夠撼動整個時代,改寫歷史。面對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極其盲目愚蠢的決定,他無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實現侵略目的的真實面目,他放棄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中國封建帝制一直以來景仰的皇帝其實也會盲目,也是一個善良的無知的平庸凡人。這部電影以一種平靜冷淡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溥儀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個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稱贊的地方。

  《末代皇帝》觀后感 3

  我想說,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覺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儀那樣經歷了60余載的人生,從清末登基,到偽滿登基,再到建國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駒過隙,回顧起來歷歷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場夢。

  終其前半生,溥儀都在皇權籠罩下不得逃脫。小時候被困在紫禁城,長大后被困在新京長春,皇帝這個名號就像是一條麻繩,把他捆綁得緊緊的。

  我又想起溥儀小時候,周圍的太監都是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個皇權達到頂峰的時代,整個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黃的.封建氣息所禁錮。在這種近乎變態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會生出一副極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輩子的皇帝,卻幾乎沒有掌握到什么實權,終究只是個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鍋,再替日本人背黑鍋。他做著那個主宰者的夢想,卻終究無法企及。

  電影中的那個蟈蟈是個喻示,在一開始的時候,它滿身青綠。在電影的最后,溥儀拿出了他曾經藏在龍椅下面的小籠子,小紅領巾打開籠子,蟈蟈爬了出來,早已變成了一身枯黃。蟈蟈被關在籠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當它重見天日的時候,那位曾經做了大半生皇帝夢的人,早已化身成蟈蟈了。

  《末代皇帝》觀后感 4

  電影的第一幕,是溥儀在候車站割腕的情景。

  畫面切到晚清時期,慈禧太后臨近駕崩時,年幼的溥儀被從家中帶至皇宮。至此,他便被封為皇帝,萬歷皇帝。他走到父親身邊:“阿瑪,回家吧。”可他父親只是對他重重地磕了個頭。

  登基儀式上,紫禁城內滿是大臣、太監和宮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聽到了蟈蟈的叫聲,他穿越人群,循聲來到一個太監面前。太監滿臉諂媚,遞過裝了蟈蟈的罐子:“若皇上喜歡,這就是皇上的了。”這時,他三歲,眼中只有一只蟈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個不明所以的名詞。

  六歲,與皇弟練字時,皇弟不小心說出口:“你已經不是皇帝了。”在溥儀的追問下,皇弟帶他爬上皇城的屋頂,只見一群衛兵護送著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國大總統登上城階。“我還是皇上嗎?我不明白,我一點兒也不明白。”少年,聽到城外學生因割讓土地而起義的呼聲。學生們很氣憤,他也很氣憤,可他不被允許踏出城墻外一步,即使是他親生母親過世也不能過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沒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監燒了賬本。

  之后,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從俄國回來的火車,猜測自己難逃一死,便躲在狹小的衛生間里割脈自殺。可笑的是,他沒有死在火車上,還有更多的屈辱等待著他。

  所有他愛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門都對他緊閉。

  兒時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趕,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親去世,他騎自行車想出城探望卻被哨兵攔在城門。他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婉容皇后離開,他起身追去,卻只看得轎車的'背影漸漸遠去,大門慢慢閉上。不論友情、親情或是愛情,剛嘗到擁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剝奪。他寂寞,他實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電影結尾時,故宮管理員的孩子問:“你是誰?”“我是中國的皇帝。”孩子無邪:“如何證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過欄桿,從皇座下摸索出一個竹罐,像孩子一樣笑著遞給了小童。小童詫異,打開破舊的竹罐,竟有蟈蟈從里頭爬出,唱著當年一般的歡快的歌。回頭溥儀早已不見人影。

  魔幻現實的手法,把時間拉回他三歲時,從太監手中接過竹罐的那一刻。可這之間,不知已經過了多少韶光,好像這一切都如一場幻夢。那是他與那個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幾年,也不過如螻蟻。

  他就是這竹罐里的蟈蟈,從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這皇宮之內。最后蟈蟈爬出,獲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刻。

  縱然貴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順著歷史的江流而游,在命運面前顯得那么無力:他什么也不能改變。看完這部電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個回家都需要買門票的人,如何不讓人感慨。

  《末代皇帝》觀后感 5

  溥儀這個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爭議,有些人覺得他很無能,有些人覺得他很可憐,也有些人很羨慕他能做皇帝,每個人對他的看法都不一樣。前幾天看了一部有關溥儀的一部電影《末代皇帝》,讓我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讓我對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這部電影是外國人所拍攝,當我開始看的時候,就很佩服導演能對中國的文化如此的了解。這部電影講述了溥儀的一生,讓我們看見了一個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絕望與無奈。溥儀從三歲的時候就當選為皇帝,當時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這一次意味著什么,也不懂一個末代皇帝將要面臨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對世間事物的好奇,這讓我一開始就對他懷有同情心。

  雖然溥儀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質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獨的,他沒有家庭沒有朋友,有點只是紫禁城那華麗的牢籠,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對于國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決定。當他弟弟和他說外面還有個皇帝的時候;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想跑出去卻被攔下的時候;當他看到紫禁城外面傳來陣陣的呼叫聲的時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個被軟禁的皇帝。電影中溥儀幾次絕望的看著城門,大聲叫著:“Open the door!“卻被無情的攔下,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著,既想掙脫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學生,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脫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讓人覺得實在可悲。

  溥儀青年的時候給他的老師說過,他想改變這一切,改變這里的規矩,但是他卻無能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個牢籠關住了他,那就是滿洲國。他被日本人所利用著,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著,他卻想反利用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時候,他被監獄所關押著,關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來,但是監獄的生活也可以說是他的'覺醒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島一個被人唾罵的囚犯,讓他經歷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最后他成為了一名花匠,過著平靜的生活。

  電影的結尾是他一個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還告訴了門衛的兒子,自己是中國的皇帝,并且從龍椅下拿出他一直藏著的蟈蟈,看到電影的最后,讓人會有種莫名的悲傷,溥儀就像這蟈蟈,本來屬于大自然的,卻被關在籠子里,蟈蟈是人的玩物,溥儀卻成為歷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觀后感 6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沒有他的祖先那樣英勇,也沒有像同時期的其他國家的君主一樣去四處謀求國家的擴張與發展。他只能守著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錮的太監和老臣老妃和羈絆他的女人們。他曾試圖反抗但沒有用他甚至連他自己都改變不了。他始終是那么孤獨。

  這是在說一個悲劇的朝代的沒落,一個悲劇的人物,一樁悲劇的婚姻 ,一個歷時幾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頭已是滿目瘡痍,被腐蝕得千瘡百孔。他在外頭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紅色的高墻內苦苦支撐,自我欺騙,自我沉醉。溥儀對這一群人他們的欺騙,在趕走了他的心愛他之前,對他們的情緒并不太抵觸。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煩他去傷害他,使他無法忍受,他開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對外國洋師傅很感興趣。他知道列寧,他會對富蘭克林感興趣。但他是亡國之君,他無能為力,他希望改變他那小小的宮廷,可當他失去那小小的宮廷時他開始墮落,最后淪為傀儡。

  影片在視聽語言的.方面可謂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調隨著劇情的發展開始變化,房子是紅的連整個畫面都是篇紅的,而到了后面莊士敦來后溥儀也長大了畫面開始出現一些諸如綠色、藍色,畫面也沒有開始那么顯得偏紅。無論是皇宮和人物都不是如開始那樣大紅大紫的。著裝連作為皇上的溥儀都是一身藍色的素裝出境,那些個老妃也是身著黑衣,只有在那極具中國特色的選妃儀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紅作為組色調,而后在太監們放了大火燒了庫房后,就沒有很艷麗的的顏色了。而灰色負責劃分現實與回憶,但最主要的是劃分的是溥儀人生中不同的各個階段。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甘粕告訴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當起身時窗外的夕陽慢慢的黑了下去,這是對人物內心的一種外化,他內心世界對外界的最后的一絲殘陽也熄滅了,劇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顯得合理,這是人物內心的真實寫照。

  在人物刻畫上影片也是運用得很好。在溥儀受審時進門椅子上有一支粉筆主審,那位極為臉譜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寫出來,那么溥儀就不得不彎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來還板著的臉馬上顯露出了一種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極為可笑的臺詞“我們不強迫你坦白,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這句讓人感到可笑的臺詞將當時的人們內心的問題敗露出來。一是 : “我們對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來坦白?第二點又是在這一句的人稱上一句我們將當時黨內人治色彩極為濃厚的特點敗露出來一句話可以解讀出那么多信息導演也是煞費苦心。而后在溥儀割掉辮子后將其拋在地下,皇后和貴妃將其拾起,貴妃驚呼好重,這其中所蘊含著不僅僅只是辮子的重量,還蘊含這沉重的封建禮教和老舊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儀通過割辮子的這一動作來完成與之的決裂。

  該片在回憶與現實的轉場方面運用了鏡頭語言的相似性來轉場有語言的相似性,例如開場的溥儀自殺時敲門聲勾起了他的回憶畫面就切到了1905年這是通過相似動作來轉場。還有一種是通過臺詞來轉場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審是他說;想改變所有的事。鏡頭緊接著切到他要斷發的那場戲。而其中有一段也是僅有的一段轉場不是以溥儀來轉場,而是以典獄長讀書來實現轉場的。

  皇帝這個稱謂是一種身份,這種身份代表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地位。一旦被確定也就意味著被限制,有無數的條條框框去告訴他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還有你以后應該或者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他從一出生就要擔負起許多人的責任來甚至都不能做一個正常的人,因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樣。可能一開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許多繼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觀后感 7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17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質量不亞于當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么優秀的電影著實不易,可當我看到從編劇到導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多么糟糕,而是因為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占盡了風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于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著學習的思想,而只帶著娛樂的心情。這無異于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于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

  《末代皇帝》觀后感 8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朋友則拿著遙控器不停地換著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游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于《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里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可能是因為溥儀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么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臺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為我也曾經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著空空的講臺。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著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注定了自己的命運,拼命想做點什么。卻發現什么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著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并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可是他們無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說些題外話,為什么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嘆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說明問題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觀后感 9

  他的一生一直在經歷被迫的離別,唯一從沒有離開過他的只有謊言。他不斷接受著單邊的表面信息,永遠找不到立場與之辯駁,最終只能帶著懷疑死去。這是一個萬人之上的傀儡的故事——中國最后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離別和欺騙,是我認為溥儀人生中的兩個關鍵詞。離別是可以感知得到的,盡管每次都趕不上;但欺騙卻只在暗地里貫穿著他的一生。溥儀在兒時就被困在一個對他來說是真實存在過的烏托邦,眾人都愿做圍墻里的表演者,滿足小皇帝的一切要求。他們為了繼續活在大清王朝的世界里,或是為了留在宮里謀取貪污利潤,而對溥儀隱瞞外面的世界。直到溥儀終于發現墻外的異樣,又同時經歷了奶媽的.離開,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處于一個巨大的謊言里,被困在自己原本引以為傲的虛假王國,但那時他還太小,沒法認識到這意味著什么。

  溥儀在長大后意識到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自己萬人之上的地位帶來的責任,他想改革或者逃離,做能配得上皇帝稱號的人。可他雖不昏庸,但確實無能。無能使他再一次落入日本人真誠表象的陷阱,身在局中還自以為可以利用別人重建自己的帝國。我能理解他的行為,如果你沒有價值,就不會被利用。二者似乎是共生共存關系,可我依然不想被利用,也不想成為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作為處于當時社會中的最高地位的人,能接收到的信息面極其狹窄。那些狡詐的人總是帶著一副真誠外表,在獵物已經陷于牢籠中才露出真實面目。

  溥儀作為戰犯被關進監獄里后,前半生的經歷激起了他對世界的懷疑。他不相信同監房里的那些人會悔改,他們的服從只是為了避免懲罰;他認為曾經的仆人是被獄長派來監視他的,自己正在被軟禁。他拒絕招供或是悔改,因為認為自己唯一的錯誤就是被人欺騙而開始了長達半生的傀儡生活。他只不過是又落入了新一個當權者的手里,這次他決定要保持懷疑,絕不再像自己的前半生一樣輕信別人的一面之詞。但直到在幕布前看到二戰的紀錄片時,溥儀才剛看到完整的世界,然后悔過,獄長成了他尊敬的人。他有了新的世界觀。

  只要曾被欺騙過,身后就會跟著欺騙的影子。“吃一塹長一智”對于敏感多疑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你害怕再次遭受欺騙,然后開始猜忌一切值得猜忌的事,患得患失,忽略真正的重點和他人埋好的陷阱,然后再次被人欺騙,循環往復,直到變得極端偏執。我似乎就已經在這條路上走遠了,看到溥儀說想要利用日本人時、看到他質問獄長時,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當人恐懼周圍的一切時,別人的真誠也被我懷疑,別人的惡意也被我忽略。

  常人又何時不被人欺騙,我們每個人活在社會中,就是活在謊言中。看完電影之后,我突然感到作為一粒渺小的沙礫或許也有些好處,平凡人的一生可能會經受到的最大謊言也不過是關于情感與金錢。溥儀經受的那些欺騙關乎國家與社會,當謊言的泡沫破裂后,他需要承受的的是一次次內心的崩塌、重建、再崩塌。我甚至覺得溥儀的無能是片面的,他能夠頂住壓力活過漫長的一生就已經足夠偉大。

  《末代皇帝》觀后感 10

  不知道為什么對這部經典感興趣,但卻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傳,把一個傳奇的人生娓娓道來。最喜歡溥儀接受改造后,買票回故宮看的時候,那份安靜平和。以及他面對紅衛兵小將,也愿意勇敢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已經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經歷這樣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進生活中,在平穩的色調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幾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任何一個想學習攝影或者攝像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這部電影,看看如何運用光線表達人物的心情。貝托魯奇說: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的,稍后,當他從老師莊斯敦那兒學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著他了。光與影的博斗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斗一樣。在滿洲國那部分故事中,當他被日本人充當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著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幾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后來,在監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他應該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的色調中了結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夠實現這一設。

  《末代皇帝》觀后感 11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后一任皇帝溥儀。找來了《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來看。溥儀是中國的最后一任皇帝,按理說這部電影應該是由中國人來拍攝的。可因為很多原因,這部電影的拍攝和發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并且這部《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溥儀全名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這部電影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自從三歲起登基就從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里當皇帝可以看見大臣身上的蟈蟈、可以隨意使喚宮里上上下下的人;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通過戊戌變法實現救過救民的理想,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賬本;辛亥革命爆發后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統治。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在九一八事變之后被日本人以復位的借口控制,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準備逃亡的溥儀又被蘇聯紅軍俘虜帶到了蘇聯。新中國解放后他被押送回中國。在從俄國回來的火車他猜測自己必死無疑,便在火車狹小的衛生間里自殺,但又被解救。回國后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后來又收到毛澤東主席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這個人很復雜。不能簡單的用好壞去評判他。他自幼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自以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眾生的'命運,可實際上他的能力還不足夠撼動整個時代,改寫歷史。面對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極其盲目愚蠢的決定,他無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實現侵略目的的真實面目,他放棄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中國封建帝制一直以來景仰的皇帝其實也會盲目,也是一個善良的無知的平庸凡人。這部電影以一種平靜冷淡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溥儀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個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稱贊的地方。

  《末代皇帝》觀后感 12

  《末代皇帝》是一位意大利導演執導的中國電影,根據溥儀的回憶,用現實和過去的交叉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講述了中國最后一位皇帝的一生。

  三歲的小溥儀登基時坐在比他大好幾圈的龍椅上,慈禧告訴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是他只想離開皇宮回家,一個人在偌大的紫禁城里,沒有父母的擁抱,沒有兄弟的關懷,想獲得皇帝的.權利,也做不到。紫禁城就像一個巨大牢籠,籠子里只有一個空有虛名的皇帝和一群陪他演戲的宮女,太監,官員。

  后來的溥儀夢想恢復權利與地位去重振滿洲國,不料被日本人利用,曾經飽受滄桑的帝國更是雪上加霜。日本戰敗后,溥儀淪為戰犯,接受新中國的改造,最后褪去所有的身份,成為普通人得到特赦,得到了他一輩子夢想的自由。

  影片的最后,溥儀回到掛著“禁止進入”的紫禁城,他從龍椅下拿出當年放在下面的蛐蛐罐子向孩子證明自己當過皇帝,然后便消失了,這一年是1967年,溥儀在這一年去世。影片最后的結尾在悲涼的音樂中結束,不禁讓我感慨萬千。

  從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滿洲國,再到監獄,溥儀充滿悲劇感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面對歷史的車輪,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把握歷史的方向,他和我們一樣,都是歷史長河中的過客。影片最后的蛐蛐,本應該在田野里,卻被關在籠子里50年,溥儀的一生就像那只蛐蛐,被囚禁的一生。

  《末代皇帝》觀后感 13

  兩個月前我看了一部名叫《末代皇帝》的電影。這部電影是一九八七年由意大利的貝爾多魯奇導演,中意聯合攝制的。放映的時間比較長,三個多小時。拍攝的費用也很高,達五十億美元左右。這是一部在美國很有影響的電影。在第六十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發儀式上榮獲了九項金獎。

  《末代皇帝》寫的是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博儀的一生,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1、慈禧太后降旨后,三歲的溥儀成為天子。這部分是描寫他在故宮的生活。

  2、他在天津的日子和他同侵略中國的日本軍隊合作的通敵行為。

  3、他受中國共產黨的教育而成為一個相信社會主義的普通人。

  我對這部電影的觀后感很難說清,有些方面我覺得它很有意思,有些方面我感到它很不好。我認為《末代皇帝》不一定是真實地根據溥儀的生活或歷史事實拍攝的,這就是我最不喜歡的部分。

  倒是第一部分雖然也很可能不是根據事實拍攝的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概中國觀眾不這么認為,因為他們都去過故宮,但是對于外國人來說。是非常新鮮,很有意思的。而且還使我了解到這點:雖然一個皇帝有那么大的權力,他已經不是人,他在人們的眼里是偉大的夭子,他無論說什么,別人都得照辦。但是實際上他也是當時社會的犧牲者。這是因為他沒有什么自由,當皇帝就跟在監獄里似的。三歲的孩子當了皇帝,沒有母親,連一個真正的朋友也沒有。紫禁城高高的紅墻緊緊地圍住了他,他雖然是皇帝,但沒辦法逃離那個地方,很使我同情他,到底他也是人呀。

  第三部分也很有趣。描寫溥儀怎么從一個沒用的人在新中國成為一個勞動者。很動人的`場面是看到他那么愛護他所養的花。這是因為他所愛的人老了或死了,妻子瘋了,他生活很寂寞,所以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上。

  電影最后的場面也給人留下了很探的印象。一天,博儀信步來到如今已成為旅游勝地的紫禁城,望著那些他很熟悉的宮殿,回廊,感慨萬端。

  我已經說過,對這部電影,我懷有一種復雜的感情,有些方面我認為它很有意思,因為有許多華麗的場面,但有些方面我又認為它并不好,因為不是根據歷史事實拍的。總的說來《末代皇帝》值得看。

  《末代皇帝》觀后感 14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攝的電影,我看這部電影是在2017年,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的畫質、質量不亞于當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國八十年代就能拍出這么優秀的電影著實不易,可當我看到從編劇到導演都是英文字母組成的名字時,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這部電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現在我對溥儀的憐憫,而是我對中國電影的憐憫。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為這部電影多么糟糕,而是因為它拍的實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傳記類的電影,肯定要了解這個人的一生,要想了解這個人的`一生就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按理來說中國的歷史劇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應該拍的很好,但卻讓老外占盡了風頭,這就好比中國人去英國編排戲劇《莎士比亞》贏得了巨大成功一樣,這對于英國人來說肯定是恥辱的,同樣,外國人編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樣也需要每個中國人的深思。

  在看近幾年中國人拍攝的歷史劇,每部劇商業價值氣息濃厚,完全違背了真正的歷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歷史,越是滑稽慌謬的歷史劇越受中國觀眾的喜愛,大家看電影完全沒有帶著學習的思想,而只帶著娛樂的心情。這無異于對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歷史的踐踏。

  我只能期盼中國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屬于自己的,揚名海外的歷史題材電影,以張揚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遠流長的歷史。

  《末代皇帝》觀后感 15

  國慶假期期間,我看了一部叫《末代皇帝》的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意大利的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寫的是中國最后的一位皇帝——溥儀,也就是宣統皇帝。一個外國電影寫的卻是黃色的中國故事,總是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

  溥儀三歲登基,是全世界唯一一位登基三次退位三次的皇帝。愛新覺羅氏,字耀之,號浩然,英文名亨利。祖父是道光七子,咸豐弟弟奕,外祖父榮祿生父載灃為光緒帝之弟。

  他是一個住在金碧輝煌的紫禁城里的皇帝,但卻如同在一個四面都是高墻的監獄里的犯人。而他第一次看到其他小朋友,是六七歲時遇到比他小兩歲的溥杰,外面不管發生了什么都不能出去,只能靠著地板聽聲音。有一次,他和溥杰一起上課,溥杰說了一句:“你現在不是皇帝了,外面是中華民國,外面有大總統。”溥儀聽后更加想出去。溥儀再長大一些,想出去,但士兵看到他就像守城的將士看到攻城的敵人,馬上關上紫禁城的大門,還手拉手成一個人墻,氣的他把自己的寵物白老鼠給扔到門上撞死了,可以看出他的氣憤。后來他近視了,他的.老師莊士敦先生給他配了一副眼鏡,大臣們他還給他選了兩位姑娘,一位是皇后,一位是妃子,就連自己喜歡的人也不能自己選。他在宮中就是一個吉祥物,長大后在偽滿洲國就是傀儡,還成為民族罪人,被送進監獄,最后六十四歲病逝。

  電影最后的結局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故宮,他回去時還要買門票,當他小心翼翼地坐上龍椅時,被保安的兒子發現了,小男孩告訴他:“這里你不能坐,這里是皇帝坐的地方,我是保安的兒子,我住這里。”溥儀告訴他:“我以前也住這里。”“證明給我看。”隨后溥儀走到龍椅上,掏出了五十多年前大臣陳寶堔送的蟈蟈,交給了他,男孩看著蟈蟈,當他再看溥儀時,溥儀已經不見了,只留下黃昏和紫禁城與男孩。看到這一幕,我忽然想起電影里提到過溥儀的老師莊士敦先生回英國后寫下來一本書,叫《紫禁城的黃昏》。而在想起溥儀悲催的一生三歲入宮,卻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年時他當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成為民族罪人,進了監獄;晚年回到自己以前的家還要買門票,這就像在籠子里的那只無人問津的蟈蟈。

  這部叫做《末代皇帝》的電影講述了中國清朝最后的一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后的一位皇帝。如果是中國人拍這部電影,充滿了中國輝煌的歷史。但是在意大利這些外國人拍出來的講述中國最后一位皇帝的《末代皇帝.》,卻是充滿了諷刺。諷刺什么?諷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諷刺這三次登基三次退位的皇帝,還是諷刺當時中國腐敗的官員和腐敗的社會?

  這就是由外國人拍出來不一樣的中國電影《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觀后感 16

  《末代皇帝》創造了中國影視歷史上的好幾個第一:第一部在故宮取景的故事片(而非資料片),而且是完全清場移除護欄的取景,后來鄭少秋的《戲說乾隆》中,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乾隆身后的太和殿正門被鐵欄擋住。貝托魯奇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講述中國的故事。而且,這是關于中國的電影首次獲得奧斯卡金獎。許出于對于大師的尊敬,中國人第一次沒有對電影內容做出任何限制。

  或許,是貝托魯奇的意大利共產黨員的'身份幫助了他?

  這部電影長達2小時35分鐘。

  溥儀這個人,很難簡單地用好壞來定論。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為擁有一切。但是民國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槍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歷史上,他是個罕見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經三次稱帝:滿清的末代皇帝,張勛復辟時稱帝,滿洲國稱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國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投降。總體來說,溥儀可看作是一個沒什么能量,也沒有個準確想法的人,或者說就是一個庸人,有點無知。不錯,他也曾想做一番大事,例如投靠日本,以雪孫殿英盜挖祖墳之仇,但是他自身沒有能力,那些接近他的人,只是想利用他。

  這樣看來,說溥儀是一等戰犯還真是高抬他了。他是一個王朝的犧牲品。王朝到了結局,總會有人不自主地被推上第一線,以粉身碎骨的方式維持它最后的尊嚴。

  回到電影上來。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導演以全新的視角,在兩個多小時中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歷史狂潮將他卷來卷去,他無能為力。

  《末代皇帝》觀后感 17

  昨晚點開了電影《末代皇帝》,看了上半集,今天把下半集也看完了。

  當“THEEND”字幕出現時,我還沉浸在愛新覺羅溥儀那戲劇化的一生中,替其悲涼,又替其慶幸,總之情緒狀態有些壓抑。

  雖然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老影片了,但我之前一直沒有看過。

  記得第一次聽這影片,是因為微笑小天使一起合作的氣場十足的大姐曾出演過這戲,那時的她還是一位年輕的小妹。

  電影上半集過半她才出場,然而此時我已沉浸在劇情中,拋開演員本色,直接看進劇中人的人生。

  不過三歲的年紀,一道懿旨讓小溥儀被迫離開母親,直接宣進了宮,在還是懵懂的年紀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印象很深的是,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的他,對著地上下跪的父親說:“我們回家吧。”

  殊不知,此時他的身份,他的命運在這一夜之間,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在天真無知的年齡,侍從告訴他,他是天子,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于是他有了永遠高人一等的價值觀,面對向他跪拜的弟弟,他直接從其背上跨過去,讓侍從直接喝下墨汁,甚至在淪為戰犯的時候,還讓同室的侍從幫他系鞋帶、抹牙粉。

  可事實上他卻只是一只被囚禁在紫金城中的“金絲鳥”,上有一眾太妃約束他,下有一眾古板大臣以及從他家庫房里偷東西的侍從。在近視的情況下,還是他的外國老師為他強求來帶眼鏡的機會。

  后來,他被趕出了紫金城,卻是選錯了方向,從一個“囚城”到另一個“籠”中,成了提線木偶,成了傀儡。

  所幸,晚年的他恢復了自由。

  只是觀其一生,還是能引起我們的深思。

  《末代皇帝》觀后感 18

  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據外媒報道,《末代皇帝》的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逝世。早就聽聞該電影是一部經典之作,在又一偉大藝術家逝世時,這部電影再一次被公眾廣泛提起,我也因為近期時間相對寬松于是決定看一下這一部經典的電影。

  電影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溥儀是一個悲劇人物。

  溥儀三歲就離開親生母親,登基做了皇帝,在宮中長大。到了約莫六七歲的時候,溥儀的弟弟進宮看望他。兩個小孩子相處的這段戲,是第一處體現作為一個皇帝的孤獨的片段。溥儀問弟弟,是不是別的小孩子也跟他一樣,弟弟反問他沒有見過其他小孩子嗎,沒有人跟他一起玩嗎?溥儀說,皇帝是不能到宮外的。

  我覺得這是一件可憐的事情,一個小孩子本該自由自在地成長,可惜溥儀只能在宮中由一群太監、宮女服侍長大,沒有同齡的小伙伴,不能走出皇宮。作為一個皇帝,一個天之驕子,連最基本的自由都沒有。

  不久,中華民國成立,溥儀的弟弟對他說,他已經不是皇帝了,溥儀非常生氣,他不相信,兩個小孩子爬到宮墻上看到了總統,溥儀還是覺得這一切不是真的,他去質問底下的大臣,為什么要建一堵墻,他真的不是皇帝的了嗎?溥儀去找從小撫養他長大的奶媽,可惜奶媽要被安排送走,溥儀說,她不僅僅是他的奶媽,她是他唯一的陪伴。偌大的皇宮,成群的太監宮女,還有先帝的后妃,居然沒有一個是真正陪伴溥儀的。

  溥儀十幾歲,來了一個名叫莊士敦外國的老師輔導他,我認為這個外國的家庭教師的教育對他后來的改革思想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第二處讓我觸動的場景是,溥儀的親生母親逝世,溥儀試圖去見母親最后一面,可惜城門被鎖上了,阻擋了溥儀的去路。溥儀感到不滿,他爬到屋頂上試圖抗議,可惜大臣們不會妥協,盡管莊士敦老師也為溥儀求情。溥儀根本出不去,連見自己親生母親最后一面都不可以。

  溥儀成年了,應該冊立皇后和妃子了,他看中了的女子卻不能成為皇后,他對他的老師說,他連自己的妻子都不能選擇。

  高高的城墻,重重的城門,將溥儀困在了深宮之中。

  溥儀在位時,由于皇帝的身份,不能出宮,無法與外界溝通聯系,不能見識到外面的世界;中華民國成立,溥儀退位了,他依然被人軟禁在皇宮,愚蠢的大臣依然相信只要還在這個紫禁城里,溥儀就是皇帝,他們依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官大臣。

  我之所以認為溥儀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是因為身為一個天之驕子,一個皇帝居然連最基本的自由都沒有,他手中掌握著天下人的生死大權,掌握著最高權力,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正如網上所說的,溥儀永遠打不開那扇大門。

【《末代皇帝》觀后感】相關文章:

末代皇帝曲折的離婚案05-02

末代皇帝觀后感(通用15篇)04-12

春晚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11-06

仙劍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08-20

男人上路觀后感觀后感04-25

《黑執事》觀后感觀后感05-07

《閃閃的紅星》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10-08

《親親我》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09-15

英雄兒女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1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合江县| 梧州市| 黔南| 乌恰县| 温州市| 河南省| 土默特右旗| 屏山县| 分宜县| 曲阜市| 贞丰县| 鹤庆县| 石阡县| 宝兴县| 松潘县| 巢湖市| 营口市| 澜沧| 洪江市| 荆州市| 桐乡市| 久治县| 南溪县| 滨海县| 黔东| 陆河县| 昌图县| 白水县| 南乐县| 抚顺县| 普兰县| 全州县| 家居| 苍梧县| 望都县| 南溪县| 兰坪| 丹阳市| 禹州市|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