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決戰》觀后感(通用14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觀后感就是把我們觀看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寫下來的文章。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決戰》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決戰》觀后感 1
《大決戰》,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歷史戰爭電視劇。幾次的淚目,已經不能再多說了!新中國來自不易,和平來自不易!
人民解放戰爭,讓我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更多的故事。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劉少奇,司令員劉鄧大軍,粟裕大將,林彪,陳毅,彭德懷,聶榮臻等歷史課本的必背人物。這次一部電視劇了解多了[允悲]三大戰役,每一場都拍得很精彩,很清晰,戰爭中士兵的英勇作戰很感人很振奮很血性;后勤的工作也拍得很自然真實,擔架隊,醫療人員,文藝團,炮火縱隊,炊事班,測繪隊,還有民兵和群眾支援隊,這些都編進故事,很真實而且很近距離得演繹給當代人看。也很多地講了被俘虜的士兵,從做國軍士兵貪生怕死到做解放軍不畏犧牲的`轉變的故事。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遠近的人物故事都讓人看得振奮不已。
《大決戰》絕對是一部歷史好片!雖然現在已是和平年代,但是學習戰爭歷史也可以以史為鑒,值得把戰爭的智慧用于生活,實踐!
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戰爭,無數戰士犧牲了,他們靠著堅定的信仰和理想守護著我們寶貴的家園。每一寸天,每一寸地,都有人來守護;每一寸心都將人間正道澆鑄!他們就是歲月的勇者!是永遠的豐碑!
《大決戰》觀后感 2
我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講到恐龍的時候還是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做例子,那時國內還沒有發現什么很重要的恐龍化石。但是這些年來,在中國的重要發現層出不窮,而且不僅限于恐龍,幾乎在古生物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中國,以及中國的研究者們,正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本書的審校推薦邢立達,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這位中國地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號稱“單槍匹馬將一所大學拉入全國一流的行列”。據說他博士畢業那一年,中國地質大學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頓時進入了前200,位列中國高校第26名。
其他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家耳熟能詳的寒武紀大爆炸,最初的化石證據集中在加拿大的布爾吉斯頁巖型化石庫,但近些年來,貴州凱里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湖北清江生物群等地的發現,讓中國成為寒武紀古生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力。
其實看這本書也能意識到中國科學者在古生物學研究中的日益重要性。以往外國人所寫的.科學故事里,中國、尤其是中國科學家通常是缺席的。但在這本書里,從開頭到結尾,中國科學家有著自己的篇幅和自己的故事。
當然,最重要的是,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能夠為對推動科學進步做出越來越多的貢獻,這是全人類的幸運。
《大決戰》觀后感 3
對于黨史類題材的電影電視節目我是非常喜歡看的,前一陣子一鼓作氣追劇《覺醒年代》,看得我義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決戰》令我熱血沸騰。新中國第一代革命領導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著被殺頭的危險白手起家,緊緊依靠幾條步槍就轟轟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產黨人是無所畏懼的,因為有忠實的信仰,因為有不可戰勝的人民力量。
唐國強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經接受了,還有劉勁版的周總理,王伍福版的朱總司令,他們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偉人的重現。毛主席是天才的軍事家,政治家,不僅詩詞寫得好,而且指揮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個個險中取勝,無不體現出毛主席的經韜緯略,如果沒有毛主席從全局出發的戰略思想,解放戰爭恐怕不會結束的這么快,可能人民還會多受幾年的'戰亂之苦。
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為人民,讓人民早日過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戰無不勝的人民解放軍,橫掃華東戰場推翻蔣家王朝,最終取得了人民的偉大勝利。劇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實感。有國軍出身最后卻死于對抗國軍的喬三本,有敢愛敢恨勇闖關東為人民軍隊擔當運輸保障的王翠云,還有被地主欺凌仇視一切到最后接受共產黨思想教育最后成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劇中活靈活現,為本劇增分不少,看起來特別過癮。你追《大決戰》了嗎?
《大決戰》觀后感 4
毛澤東為實現用5年左右時間打敗蔣介石的戰略目標,指揮劉鄧、陳粟、陳謝3路大軍經略中原,強調指出:“中國歷史告訴我們,誰想統一中國,誰就要控制中原。今天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誰手了。”這就有了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在淮海的戰場上,民工的支前是戰役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這四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后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只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人民提出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爭取戰役的勝利。”淮海戰役的意義重大,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士氣,嚴重動搖了國民黨上下的獨裁夢想。同時,我軍的力量大增,士氣高漲,大大增強了解放全中國的信心。此次戰役的勝利結束,標識著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統治的瓦解。為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打好了基礎。淮海戰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勝利。讓我們體會到堅實的基礎,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就像大廈無地基就不能豎立在地面上一樣,根基的穩固也是事業成功的保障。
《大決戰》觀后感 5
一般的電影,拍的是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大決戰》這樣的電影,拍的是不凡的人平凡的瞬間。
平凡的人,即使在不平凡的事件里,也只能以平凡人的智力和邏輯行事。如果以無奈為結局,未免就是現實與人性的晦暗,但凡是犧牲的選擇,就要高歌人性的光輝,如果幸運地在大局的變革中瞎貓碰到死耗子,那就是小人物的大勝利。當下的電影,莫不如此。即使是拍偉人的傳記,那種真正屬于歷史的滄桑感,也已在兒女情長和個人英雄主義中消磨殆盡。
感謝《大決戰》,它忠實地記錄了那些曾經不凡的人的選擇。沒有直接的生死訣別,沒有赤裸裸的.道德悖論,他只是告訴我們這些人如何以甚至理所當然的判斷邏輯去工作,以平凡的不能再平淡的感情去生活,去決定國家的命運卻也深深地浸透著周邊之人的感情。然而實際上他們的選擇卻是千軍萬馬,他們所決定的卻是家國命運,萬千人民的福祉。
他所要講述的是:純粹的精神和樸素的意志,令人感動的赤誠和真摯,真正地造就了偉大的事業,讓人從無助的蘆葦,蛻變為真正能夠發揮思想威力的武器。
《大決戰》觀后感 6
作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我在假期觀看了多部紅色電影。我很喜歡《淮海戰役》。現在就讓我來談談我的觀后感。
《淮海戰役》屬于大決戰電影之一。《淮海戰役》中,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80萬對60萬。但是戰爭的勝負,不是僅僅從兵力的對比,通過簡單的加減法得出來,關鍵要看是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提升人的素質,發揮人的積極性。眾所周知,我方一貫重視對軍隊的建設,重視對指戰員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實戰鍛煉和總結,貫徹“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作風優良,作戰能力過硬;在爭取人民方面,我黨始終貫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實行了一系列包括土地革命等在內的改革,使老百姓翻身得解放,有了土地,建立了與老百姓之間的魚水情,因此得到了當時解放區約500萬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反觀國民黨方面,軍中媚上欺下,軍紀渙散,士氣低落,四大家族更是搜刮民脂民膏,將國統區人民置身于水深火熱之中,脫離了群眾的支持,因此他們的對手不僅僅是60萬解放軍,還有500萬的人民大軍。正如陳毅司令員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推車推出來的。”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國民黨沒有搞好軍隊建設,沒有爭取人民、為了人民,因此,此役我方的勝利是必然的。
總結淮海戰役不難得出“以人為本乃勝利之本”這樣的結論。同樣道理,對于企業來說,要以人為本。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財富,如果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和為了人,提升人的素質,發揮人的積極性,那么我們的企業必將無往不勝。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處理好員工關系,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尊重員工,教育培訓好員工,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和鼓勵廣大員工為企業的改進和發展獻計獻策,同時使員工的技能和素質不斷得到提升,讓他們感到自身價值在不斷得到實現。
搞好團隊建設是成功的保障
淮海戰役蔣介石集團為什么會潰敗呢?這要歸因于蔣介石領導的團隊問題。影片中蔣介石集團的眾多將領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同時削弱他人的力量而見死不救,等到被自己視為“眼中釘”的同伙兵團被我軍各個擊破和殲滅后,當然自己也擺脫不了被我軍消滅的命運。正如蔣介石所說:“我是被國民黨打敗的,不是被共產黨打敗的.!”,這句話說得有些夸張,但也不無道理,對于軍隊中的派系之爭、見死不救、一盤散沙的局面,他是要負主要責任的。另外,蔣介石推行獨裁統治,凡事自己說了算,部下迫于他的淫威,既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時他提拔親信、打擊異己,弄得整個團隊渙散無力。相反,我方領導有方,思想團結,決策民主,執行堅決,行動迅速,軍民團結,士氣高昂,因此勝利也就順理成章。 我看這部電影次數越多,我的感慨就越升華,思想境界就更能提高一個檔次。現在出現了兩部分的覺悟。
一、棋在局外,勝利的趨勢不可阻擋
淮海戰役的過程是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無論是粟裕的忠言直諫、后勤的宣傳動員,還是國民黨軍隊的派系矛盾、臨戰退縮,其實都不是主導戰役的根本。仔細分析下淮海戰役的背景就可以看出,經過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共產黨的軍事實力已經和國民黨軍隊不相上下,后勤供給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此時的中國,
不論是實力對比還是民心向背,共產黨都占據了上風,應該說勝利已經是一種必然。
由此想到我們的項目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依據就是對于整體局勢的把握,行業的大環境、地塊的發展趨勢、建筑規劃設計、集團品牌口碑積累,種種局外因素已經決定了項目的走向,成功絕不是依靠幾次開盤活動、幾個創意廣告就可以的。
二、人改變不了結果卻可以影響進程
共產黨軍隊在淮海戰役過程中的表現是精彩的,也是最值得我們在商場上學習的,雖然勝利是必然的趨勢,但是可以取得這樣精彩、高效的勝利則是每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的成果,是我們在項目營運中要積極運用學習的。
情報=市場調研
情報工作方面的成功,是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法寶之一。地下黨滲透到國民黨內部高層,把情報做到準確詳盡,無疑為共產黨奪取勝利起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基于情報數據的全面、正確、及時,才可以制定出完美的計劃,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戰役部署=項目計劃
從首先打黃伯韜兵團,再打黃維兵團以及最后圍殲杜聿明率領的三個兵團,每一步都是共產黨主動選擇的結果,而國民黨則是步步受制,十分被動。可以說取得戰役成功的完美計劃是經過周密思考,反復推敲,精心組織的。
團隊作戰協作=項目人力+行政+財務
淮海戰役過程中最明顯的對比就在于團隊作戰協作,人事調配上,共產黨軍隊可以做到臨陣換帥而軍心不動,國民黨軍隊卻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誣陷爭寵;后勤保障上面,共產黨軍隊統一調配、自力更生而毫無怨言,國民黨軍卻是為爭搶補給大打出手、戰爭中還私藏物資兵力;戰斗管理上,共產黨軍隊紀律嚴明、前仆后繼不顧生死,國民黨軍卻不聽指揮、見死不救。正是這一系列的對比才使淮海戰役在這么短暫的時間內就取得了如此懸殊的勝負差距。
共產黨軍隊每到一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給老百姓宣傳共產黨的理想,采取一些政策和口號諸如“打土豪、分田地”等來取得中國廣大窮苦大眾的熱烈響應和擁護。從現在的營銷角度來看,無論是宣傳的手法還是內容都是符合當時老百姓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心靈渴求的,這種成功的宣傳為淮海戰役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客戶者得天下。
軍隊政治思想建設=企業文化建設
共產黨是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剝削階級,解放被剝削階級,共產黨的軍人為了理想,可以毫不猶豫的犧牲個人利益甚至寶貴的生命,集體利益永遠高于個人利益。正是由于軍隊思想的巨大差異,導致雙方在戰場上的表現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標,而且目標是積極向上的一群人才能發揮最大的能力,開創出驚天動地的偉業。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們太多的啟示,給了我們必勝的信念!集團公司對于徐涇項目的發展是充滿信心的,我們要迎接挑戰和壓力,用整個項目團隊的力量去影響進程,取得徐涇項目的成功。
可見,搞好團隊建設,對于一個團體來說是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抓好員工的思想教育,及時了解員工的思想動態,同時要抓好員工的技能
培訓,使我們的員工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過硬的專業技能,打造一支生動活潑、積極主動、開拓創新的員工團隊;作為一名解放軍戰士,我們更要抓好干部隊伍的建設,讓干部隊伍起好模范帶頭和戰斗堡壘作用,抓好作風建設,形成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機制和風氣,廣開言路,不斷改進;同時要積極消除部門之間的隔閡,加強溝通交流,為完成公司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團結協作、全力以赴!
《大決戰》觀后感 7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擔任總導演拍攝的三部6集《大決戰》堪稱是真正的鴻篇巨制。從1948年到1949年初,在東北、華東、華北地區進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戰略大決戰。“三大戰役”以中國人民的偉大勝利和國民黨的慘重失敗為結局,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是人民革命戰爭史上的光輝篇章。影片《大決戰》三部6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既獨立成篇,又可以聯成一個整體,構成了對這一偉大史實的總體再現。《大決戰》是一部氣勢宏偉、規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國電影以來,中國的銀幕上還未出現過這樣結構復雜、人物眾多、場面壯觀、氣勢磅礴的作品。創作者是站在一個偉大歷史的轉折點上來寫“大決戰”的。影片不僅表現了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軍事斗爭,而且展示了這兩個政黨在政治、經濟、外交等多方面的較量,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立體式的描寫,展示了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風貌,揭示出決定戰爭勝負和歷史變革的最深層的動因,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全景式的戰爭巨片。該片獲第12屆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等多項國內獎。影片上映后,以它歷史的真實、人物性格的`鮮明和場面的宏大而獲得高度評價,同時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獲得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道具獎和最佳煙火獎。
《遼沈戰役》影片從史實出發,深入挖掘了歷史人物深刻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了毛澤東、林彪等人的軍事才能和解放軍的歷史功績,并對國民黨內部不團結、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和政治腐敗也進行了描述。電影相較于以往革命戰爭題材電影,在場面設計和人物造型上都屬于經典之作,在問世時便以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而引起強烈反響,加之影片對于人物的細膩刻畫,使該片在觀賞性和藝術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戰役》“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響了,在遼沈戰役的打擊下,國民黨軍隊已心無斗志。這天,華東野戰軍某部從國民黨起義部隊的防區悄悄進軍,及時斷了黃百韜兵團退路,將其圍住。同時,中原野戰軍攻占了軍事要地宿縣。國民黨危機時刻,蔣介石懇請已經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擔任總指揮。這時,解放軍幾路兵團逼近徐州,淮海大戰一觸即發。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粟裕等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統一指揮中野和華野。經過十幾天激戰,黃百韜兵團被全殲。12月底,黃維兵團又被圍困于雙堆集,蔣介石的高級顧問陳布雷見大勢已去,自殺身亡。蔣介石為保實力命杜聿明棄徐州南下與黃維會合。我軍早有準備,將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黃維兵團被全殲。為穩住傅作義集團,中央軍委決定兩星期內不對杜聿明部作最后殲滅,同時展開政治攻勢及心理戰術,瓦解敵人。1949年1月初,華野和東野對傅作義兵團展開分割包圍,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殲,杜被俘。兵團司令邱清泉被擊斃。
影片較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殘酷,也詳細描繪了解放軍的指揮高明和英勇善戰。許多戰爭的場景都有可看可取之處,歷史地藝術地把十分復雜的戰爭用電影的手法進行了詮釋,讓人們感受到了戰爭影片的獨特魅力。
《平津戰役》影片深入刻畫了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義既深明大義,卻又不甘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的心理。同時,電影也表現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軍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歷史地再現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實,讓人們了解到了真實的戰爭場面。
《大決戰》觀后感 8
在遼沈戰役中,攻克錦州無疑是一場重頭戲。可是,東北野戰軍攻打錦州城區,只花費了31個小時,而在清除外圍的戰斗中就花費了7天時間。
原因很簡單,東北“剿總”副總司令范漢杰在錦州外圍修筑了大量堅固的防御工事,再配備強大的火力,使得東北野戰軍每前進一步都非常艱難。
近日重溫經典電影《大決戰》,在《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里,就有這樣一場規模不大,卻非常激烈的戰斗——配水池戰斗。在這場戰斗里,東北野戰軍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才成功占領配水池。
配水池是1937年日本人修建的一個供水設施,位于錦州城區的北部,距離錦州城大約1公里。配水池位置較高,站在配水池上,可以俯瞰錦州全城。如果東北野戰軍占領了配水池,在上面配備重型大炮,可以對錦州城進行火力覆蓋,或者精準打擊重要目標。
范漢杰當然很清楚配水池的重要性,在上面修建了大量鋼筋水泥的永久工事和磚石結構的半永久工事。
在配水池外圍,是5道蛇腹形和屋頂形鐵絲網。在鐵絲網附近埋伏了許多地雷,形成一個恐怖的“雷區”。在鐵絲網內層,有縱橫相連的戰壕,供國軍士兵迅速行動,相互支援。在戰壕的內層,密密麻麻地分布著14座地堡和10多個明暗火力點。地堡里面配備了重機槍、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重火力。對于沒有配備重型武器的步兵來說,每一座地堡和火力點,都是一臺“生命收割機”。而且,這些地堡由鋼筋水泥修建,非常堅固,一般的大炮根本就打不垮。
配水池的面積并不大,但是國軍卻在里面駐扎了一個加強營的兵力,有七八百人。他們都是從入伍8年以上的老兵里抽調出來的,戰斗力非常強。
國軍對配水池的防御力量充滿自信,在配水池的墻壁上刷上“配水池是第二凡爾登”字樣,又聲稱“守配水池的都是鐵打的漢”。
國軍為什么將配水池稱為“第二個凡爾登”呢?
凡爾登是法國東北部的.一座城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經發生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凡爾登戰役。
1916年2月21日,在德國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金漢的策劃下,德國大舉進攻凡爾登,以此打開通往巴黎的通道。為此,德國累計出動了125萬人和數千門大炮,向凡爾登發起猛攻。法國方面不甘示弱,寸土必爭,累計出動了114萬人。雙方在凡爾登激戰10個月,傷亡總數超過了100萬。德軍竭盡全力,動用了包括毒氣、噴火器在內的所有武器,都未能攻克凡爾登,最終慘敗而歸。
國軍認為配水池也能像凡爾登那樣屹立不倒。
但是,配水池不是凡爾登,東北野戰軍也不是德國軍隊。為了攻克配水池,東北野戰軍以第3縱隊7師20團1營擔任主攻任務。營長叫趙興元,是一名山東人,14歲就參加了八路軍。1948年10月12日上午8點,趙興元親自率隊攻打配水池。他們喊出“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鐵的漢”的口號,在東北野戰軍炮火的支援下,向配水池發起猛攻。
這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戰斗,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狂轟濫炸,前赴后繼,上演了極為悲壯的一幕幕情節。機槍手犧牲了,戰友們扛上機槍繼續向敵人掃射;炮手犧牲了,戰友們操作大炮為他報仇……經過10個小時的激戰,到夜色降臨時,1營戰士終于將紅旗插在了配水池上。
這時候,1營600多名指戰員,只剩下5名戰士和1名隨軍記者。
戰后,1營集體記大功一次,1營2連榮獲一面寫著“攻克凡爾登,戰場建奇功”的錦旗,7連榮獲“錦州連”光榮稱號,7連1排榮獲“打鐵漢排”光榮稱號。營長趙興元被授予“文武雙全的全面英雄”光榮稱號,1950年被選為“全國戰斗英雄”。
東北野戰軍攻克配水池后,錦州城門戶洞開,在北部處于無險可守的困境。10月14日上午10點,東北野戰軍600多門大炮緩緩升起,對準錦州城同時開炮,長達1個小時的炮擊不但摧毀了錦州城的防御力量,還將城內的重要目標予以清除,減少了攻城部隊的傷亡。
這一切,都與配水池戰斗密切相關。
現在,配水池還保留下來,成為一道著名的遺跡,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遼沈戰役紅色旅游重點景區。
《大決戰》觀后感 9
對于黨史類題材的電影電視節目我是非常喜歡看的,前一陣子一鼓作氣追劇《覺醒年代》,看得我義憤填膺,而如今追的《大決戰》令我熱血沸騰。新中國第一代革命領導人真是太了不起了,冒著被殺頭的危險白手起家,緊緊依靠幾條步槍就轟轟烈烈的掀起革命浪潮,共產黨人是無所畏懼的,因為有忠實的信仰,因為有不可戰勝的人民力量。
唐國強版本的毛主席,我已經接受了,還有劉勁版的周總理,王伍福版的朱總司令,他們精湛的演技,仿佛就是偉人的重現。毛主席是天才的軍事家,政治家,不僅詩詞寫得好,而且指揮打仗也是一流,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個個險中取勝,無不體現出毛主席的經韜緯略,如果沒有毛主席從全局出發的.戰略思想,解放戰爭恐怕不會結束的這么快,可能人民還會多受幾年的戰亂之苦。
正是毛主席心中有人民,感人民之所感,想人民之所想,一心一意為人民,讓人民早日過上幸福的好日子,才有了戰無不勝的人民解放軍,橫掃華東戰場推翻蔣家王朝,最終取得了人民的偉大勝利。劇中除了有大人物的斗智斗勇,也有小人物的真情實感。有國軍出身最后卻死于對抗國軍的喬三本,有敢愛敢恨勇闖關東為人民軍隊擔當運輸保障的王翠云,還有被地主欺凌仇視一切到最后接受共產黨思想教育最后成為烈士的梁士英……太多太多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劇中活靈活現,為本劇增分不少,看起來特別過癮。你追《大決戰》了嗎?
《大決戰》觀后感 10
影片開始就是毛主席登上高山看黃河解凍的鏡頭,不得不說導演選的這個鏡頭真是太好了,黃河轟隆隆地解凍,冰塊混合著泥漿傾瀉而下,發出地動山搖般的巨響。這種壯觀的自然景象像極了當時的國內局勢,抗日戰爭勝利,中國面臨著巨變,兩種命運在中國大地上展開了大角逐,中國的命運宛若浩浩蕩蕩的黃河解凍之水一般,在碰撞、粉碎中前進。
1948年,全國的形勢還不明朗,解放軍與國民黨軍轉入戰略相持階段,雖然解放軍在華北的解放區基本連成一片,但解放軍的實力還是弱于國軍。只有在東北,解放軍已經可與國軍來一場大決戰了,國軍龜縮在長春、沈陽等少數大城市,這對擅長運動戰的解放軍來說很不利。影片在此有了一個大爭論,其實也是歷史上的爭論,那就是是就近打長春,引沈陽之敵來救。還是南下打錦州,掐死敵人南逃退路。林彪持第一種意見,毛澤東等中央軍委持第二種意見。特別佩服林彪的是,在軍委一再要求先打錦州的壓力下,林彪居然敢于拖延南下,執意攻打長春。周恩來的比喻特別形象,攻打長春是抓尾巴的打法,打錦州是掐脖子的打法。打下錦州就控制了北寧線,斷了敵人南逃入關的`退路,錦州是關內關外連接的重要樞紐,遠在明朝時期就是扼守山海關的要地,明朝的寧錦防線支撐了百年使滿清不能前進一步。
在軍委的強大壓力下,林彪南下攻打錦州,打錦州重要的是阻擊東西兩側敵人的援軍,西側是來自葫蘆島的援軍,在錦西一帶阻擊,東側是來自沈陽的廖耀湘兵團,在黑山、大虎山一帶阻擊。廖耀湘兵團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蔣介石五大王牌軍有兩大軍在廖耀湘兵團。黑山和大虎山阻擊戰打的最為艱苦,但攻打錦州也一再受挫,攻打錦州拖不得,必須速戰速決,最終經過血戰,解放軍拿下錦州,影片中那個國民黨軍官槍殺話務班女兵的情節令人心生難過,他的那句繳槍不繳女人也成為經典。
在遼沈戰場,名將云集,衛立煌、杜聿明、廖耀湘等等都是身經百戰、文韜武略兼備的名將,國民黨最大的敗筆就是蔣介石經常越級指揮,打亂部署,尤其是遼沈戰役中,蔣介石信不過衛立煌,調徐州的杜聿明來東北指揮,給杜安了一個副總指揮的官,架空了衛立煌,蔣介石更是兩度親臨沈陽指揮戰事。東北戰局軍令不出于一人,當廖耀湘救錦州失敗后,蔣介石要求廖兵團不惜一切代價奪回錦州,杜聿明卻認為奪回錦州已經無望,不如退回營口,從海路撤退,至少能保證軍隊還在,衛立煌卻要求廖兵團退守沈陽。在這樣的亂局中,廖耀湘估計要被逼瘋了,他的意見與杜一致,便繼續要求部隊猛攻黑山和大虎山,如能攻克這兩地,便可奪回錦州,若攻不下,便掩護兵團主力南下營口。但事實并沒廖想的那么樂觀,林彪及時把握戰機,放棄攻打葫蘆島的計劃,而是用部隊主力合圍廖兵團。林彪切斷了廖南逃營口的退路,把廖逼的只能向沈陽撤退,在遼西殲滅廖兵團。廖耀湘兵團十幾萬人馬頃刻灰飛煙滅。電影沒有抹黑國軍,而是反應了國軍真實的戰斗力,廖耀湘兵團撤退沈陽的途中還是軍容嚴整,部隊行動整齊劃一,抗日遠征軍的底子就是好,完全不是雜牌軍閥能比的了的。
還有就是電影中的林彪不茍言笑,鎮定自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羅榮桓是潤滑劑,兩相協調,劉亞樓卻是意氣風發,精明干練。與淮海戰役前委中段子滿天飛比起來,東北野戰軍的軍委中可能更壓抑吧,林彪在電影中幾乎沒有過笑,也沒多說過一句廢話。
這種大制作真的是前無古人,不知有沒有來者。影片的長鏡頭比比皆是,反映解放軍沖鋒的鏡頭及廖耀湘兵團行軍的鏡頭簡直是絕了。
《大決戰》觀后感 11
昨天晚上沒有寫東西,拖到今天中午來寫,淮海戰役又看了三遍,總覺得還是不大明白怎么回事。這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次很有代表性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太多的后人正想對這次在中國的中原戰場上的逐鹿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影片安排的很緊湊,卻又花了大的筆墨來描寫一些小的人物,小的細節,來突出戰斗的慘烈,指揮員的緊張。相對于勝利的結果來說,戰役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中原戰場是如此大規模的局勢調動對雙方的指揮官來說,都是及其嚴峻的考驗。
戰機稍縱即逝,黃伯韜的被圍完全就在于他兩天"種種原因"的磨蹭,沒有架浮橋,讓十萬人馬成了粟裕的盤中美味。這是他做為指揮官的失職。可對于杜聿明來說,失敗的結果是他早就預見到的。他拿著蔣介石措辭嚴厲的'親筆手術,無奈,憤恨。蔣介石給他過四十四歲生日,讓蔣經國帶著10萬銀元給杜聿明的母親過生日,軟硬兼施,逼杜聿明帶兵撤出徐州,卻又在中途來了這樣一紙手諭。三條作戰路線,粟裕賭準了杜聿明不會愚蠢到走兩淮,雖然我軍都已經在截獲的國民黨電報里面得到所謂國防部的建議,讓杜聿明走兩淮。畢竟,杜聿明被蔣介石從徐州調葫蘆島,又從葫蘆島調徐州,他在國民黨的軍官里面,還是有軍事才能的。但是應了巴達維的那句話"您為什么不讓那些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年輕將軍們在戰場上作出軍事部署,而要每逢戰事,親自督戰,做做站部署呢?"蔣介石的軍事才能在電影里面是屢屢被敗仗所羞辱,也不知道老蔣其人身為赫赫有名的黃埔軍校的校長,到底會不會打仗,這個,沒有研究過蔣介石的生平,也無從說起,不過,撤出徐州之后的杜聿明收到的蔣介石的一紙措辭嚴厲的手書,就已經預感到他杜聿明的后路就掐斷在了這淮海戰場上了。
他滿腹的憤恨,慨嘆說——"不知三軍之權,而統三軍之任,沒到重要關節總是直接干預指揮,唉——完了!完了!照這個手令執行,三個兵團,數十萬將士,眼睜睜的就——"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許是杜聿明被俘后給他治病,而后全家在大陸團聚的政治原因,我想,影片中對于杜聿明的描述是很豐滿的,從某總程度上也肯定了他的軍事指揮才能,甚至還有專門的他T恤士兵,不想讓自己的士兵凍死餓死,不帶武器投降的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鏡頭。而于蔣介石的蹩腳的軍事指揮才能相對應了,還有他的治國方略,太多的事情是從根基上決定了行事的方向,所以也就注定了不會有什么扭轉乾坤的曙光,所以布雷先生的死,在影片中更顯出了他的悲劇色彩,沒有什么來挽救他的絕望,結束自己的人生,儼然成了他最后的選擇。陳毅元帥曾經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小推車推出來的",蔣介石打仗的時候忙著平息后方人民的騷亂,而共產黨的部隊這邊,人民群眾傾家蕩產也要支援前線,這就是人心。不多說了,總感覺自己是力不從心的,只能就戰役說些什么,再往深了說,恐無法下筆了。
《大決戰》觀后感 12
《大決戰》,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歷史戰爭電視劇。幾次的淚目,已經不能再多說了!新中國來自不易,和平來自不易!
人民解放戰爭,讓我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更多的故事。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劉少奇,司令員劉鄧大軍,粟裕大將,林彪,陳毅,彭德懷,聶榮臻等歷史課本的必背人物。這次一部電視劇了解多了[允悲]三大戰役,每一場都拍得很精彩,很清晰,戰爭中士兵的英勇作戰很感人很振奮很血性;后勤的工作也拍得很自然真實,擔架隊,醫療人員,文藝團,炮火縱隊,炊事班,測繪隊,還有民兵和群眾支援隊,這些都編進故事,很真實而且很近距離得演繹給當代人看。也很多地講了被俘虜的士兵,從做國軍士兵貪生怕死到做解放軍不畏犧牲的轉變的`故事。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遠近的人物故事都讓人看得振奮不已。
《大決戰》絕對是一部歷史好片!雖然現在已是和平年代,但是學習戰爭歷史也可以以史為鑒,值得把戰爭的智慧用于生活,實踐!
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戰爭,無數戰士犧牲了,他們靠著堅定的信仰和理想守護著我們寶貴的家園。每一寸天,每一寸地,都有人來守護;每一寸心都將人間正道澆鑄!他們就是歲月的勇者!是永遠的豐碑!
《大決戰》觀后感 13
6月18日我們參觀了淮海戰役紀念館,重溫了這段光輝的歷史――淮海戰役,我深感此次參觀學習,對于發揚革命傳統,擺正心態,對今后做好各項工作,很有啟迪好處。
淮海戰役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一戰役的勝利對于全國解放戰爭戰局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但這一勝利的取得是極其不易的。國民黨軍麾下80萬裝備精良部隊并且有先進的美式裝備還占有后勤保障優勢。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各種雜牌武器都有并且剛經歷一次大戰來不及休整的人民子弟兵。條件相差懸殊。我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氣吞山河的氣概、堅忍不拔的毅力,機動的戰略戰術,經過66個晝夜的浴血奮戰,最后奪取了戰役的偉大勝利。
回想起紀念館中的一幅幅畫面,一組組的文字介紹,至今讓我的情緒久久難以平靜!其中打黃伯韜兵團總攻沖鋒時要過一條河,那時正是冬天,河水有一層薄薄的冰,戰士們抬著木板義無反顧的跳進冰涼的河水為戰友們搭橋鋪路,扛木板的戰士犧牲了,在木板上過橋的戰士自動跳下來扛起木板。戰士們順利的透過了大河,取得了總攻的勝利。淮海戰役中犧牲的團職干部有的年僅24歲。24歲正是花季的年齡,正是此刻的孩子坐在教室里無憂無慮上大學的`時候,而他們卻為了我們這天的幸福生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想想當初革命先輩們,看看自己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我們此刻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時常想想那些倒下的先烈們,我們就應知足、惜福。擺正自己的心態,踏踏實實的工作,認認真真的生活才能對得起為我們這天而犧牲的先輩們!
《大決戰》觀后感 14
今天我們有幸觀看了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決戰第一部——遼沈戰役》,影片中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催人淚下的犧牲精神時刻提醒著我現今美好興奮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是我們的革命先烈用熱血之軀鑄就的幸福,用滿腔的熱情換來的安逸。他們生活在吃不飽、穿不暖并備受壓迫的環境中還能毅然為了國家犧牲小我、奉獻國家,那成長在幸福搖籃中的我們不是更應該為了國家努力學習嗎?我們要時刻銘記先烈的貢獻精神,努力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看完后,我又上網查看了遼沈戰役的的相關內容,此次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遼寧西部和沈陽、長春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歷時52天,殲敵47.2萬人。人民解放軍從此在數量上也對國民黨軍隊有了優勢,使中國革命形勢發展到一個新的轉折點。
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不僅僅是令人震撼的塔山阻擊戰還有那些反映中國共產黨精神的種種細節。毛爺爺和戰友們開玩笑,一點架子都沒有;我軍戰士為打仗而挖戰壕時,老百姓挑來了自家的木箱當擋板;在戰斗中,戰士們奮勇搏擊,哪怕年齡小,也要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獻出自己的生命。而國民黨則顯得失去了民心,將自己擺在一個過高的位置上,上下層之間的那份猜疑之心,不團結勾心斗角只能讓內部變得混亂,蔣介石與衛立煌始終沒能達成共識,反而專斷獨行,最終的下場不言而喻。相比之下,毛主席在面對林彪的'反對意見時,運用管理的藝術,在不影響局勢的情形下,加以引導來達到戰略統一,并發揮各成員之長,取得最大的效益。
勝利是用鮮血換來的,這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有無數革命先烈埋骨東北。雖然是一場勝戰,但卻十分不易。我們要始終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所以要更加珍惜。學習他們的精神,走好以后的路。
【《大決戰》觀后感】相關文章:
作文 “大決戰”05-06
海口沙灘大決戰作文05-07
人貓鼠大決戰作文05-06
作業大決戰作文600字07-31
男生女生大決戰_小學寫人記事作文07-22
大決戰——拔河比賽-五年級-記敘文04-28
春晚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11-06
仙劍觀后感 -觀后感作文08-20
《黑執事》觀后感觀后感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