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農產品發展規劃

時間:2024-08-11 13:49:17 發展規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農產品發展規劃

農產品發展規劃 1

  第一章規劃背景

  一、發展現狀

  (一)經濟總量不斷壯大。依托資源優勢,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年,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215戶,比年凈增113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35.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2億元,較年年均增長18.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3.5%;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258.9億元,較年年均增長21.7%,占全市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的34%。

  (二)企業規模不斷擴張。隨著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整體培育和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張加快,規模化程度明顯提高。目前,年銷售收入上億元的企業81戶,占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的37.7%,實現銷售收入201.5億元,占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的77.8%,成為農產品加工業的中堅力量。

 。ㄈ┊a業聚集初步顯現。以園區為載體,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產業鏈的延伸,農產品加工業集聚發展態勢明顯,初步形成了以李記醬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為龍頭,年加工達85萬噸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樂為龍頭,日加工鮮奶能力達1400噸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鑼、玉泉、碧海為龍頭,年加工達220萬頭的生豬加工集群;以西龍紙業、豐華紙業為龍頭,年加工竹漿達20萬噸的竹漿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豐美為龍頭的飼料加工集群;以愛心木業、申宇木業為龍頭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產業布局漸趨合理。充分發揮各區縣農產品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東坡區、仁壽縣、彭山縣為主的糧油、果蔬加工業;以東坡區、仁壽縣為主的肉制品加工業;以東坡區、洪雅縣為主的乳制品加工業;以東坡區、彭山縣為主的飼料加工業;以洪雅縣為主的茶加工業;以洪雅縣、彭山縣、青神縣為主的中藥業;以東坡區、丹棱縣、洪雅縣、青神縣為主的竹木加工業等特色較為鮮明的塊狀產業區域以及黑龍灘灌區、岷江沿岸、西部淺丘區產業帶。

 。ㄎ澹┛萍妓讲粩噙M步。注重技術的應用和創新,支撐農產品加工產業上檔升級,推動農產品加工產品結構調整。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同時,大力推廣應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鮮、滅菌、真空凍干、速凍等先進生產加工技術,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定和實施了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標準505項,使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競爭力不斷提升,有力促進了農產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轉變。

  (六)品牌建設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農副產品商標331件,占商標總量的32%,涌現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樂寶、八百壽、千禾等知名品牌,創建了中國馳名商標14個、中國名牌2個,省著名商標32個、名牌14個、無公害農產品126個、綠色食品120個、有機食品10個,農產品地理標志4個,成為了“中國泡菜之鄉”和中國蔬菜加工業馳名商標最集中地區,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同時,一些優質加工產品已銷往全國以及美、英、法、俄及東南亞等2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了全市出口創匯的增長點之一。

  二、發展優勢

 。ㄒ唬┺r產品資源豐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糧油、果蔬、肉奶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全市東部丘陵區、中部坪壩區、中部淺丘區、西部山區以及岷江沿岸“四區一帶”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已具雛形。已建成糧油、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畜禽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達181個。年,全市實現糧食總產量176.8萬噸,油菜籽產量9.26萬噸,茶葉產量2.04萬噸,水果產量94.56萬噸,蔬菜產量205.49萬噸;出欄生豬511.74萬頭,肉牛13.27萬頭,肉羊211.28萬只,實現肉類總產量68.69萬噸;年末奶牛存欄7.2萬頭,實現牛奶產量18.5萬噸;水產品養殖面積1.45萬公頃,實現水產品產量10.4萬噸;建成工業林竹原料林基地約207萬畝,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ǘ藴驶w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個主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推廣面積157萬畝;制定和發布市、縣級農業地方標準140項,制定和實施農產品加工企業產品標準505項;制定洪雅生態奶業、東坡蔬菜等22個農業標準體系,涉及各類標準468項。建立洪雅生態奶業等9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場(小區)、33個省級示范項目以及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枇杷標準化生產基地。

 。ㄈ┊a業發展基礎較好。糧油、果蔬、乳制品、茶葉、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李記、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樂、美妙、金鑼、玉泉、碧海、西龍紙業、豐華紙業等一批農產品加工骨干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和成熟的產業工人隊伍,為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四)區位優勢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經濟區“成都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是成都經濟區通聯川南、川西北經濟區的重要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區縣到市中心半小時,到成都一小時的快捷交通網。隨著全省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的推進和我市綜合交通建設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條件將更加優越,區位優勢將更加突出,這為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創造了條件,也為加快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ㄎ澹┦袌隹臻g潛力巨大。目前,我市農產品加工業僅處于全省中等水平,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和拓展空間。同時,成渝經濟區人口多、農產品加工制品市場消費潛力大,將有力支撐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

  (六)政策環境十分優越。市委、市政府圍繞工業富民強市戰略的實施,制定了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的一系列金融促進、稅收優惠、要素支持等相關發展政策、激勵機制和扶持措施,鼓勵和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聚。建立產業配套資金、技改貼息資金,有利于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

  三、存在問題

  (一)加工轉化程度較低。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轉化程度約50%,低于發達國家80%的水平;農業總產值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之比約為1:0.6,遠低于發達國家1:3左右的'水平。同時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技術缺乏,導致農產品綜合資源利用率低。

 。ǘ┊a品結構不盡合理。全市大宗農產品粗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傳統產品多、特色產品少;單一產品多、系列產品少;導致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較差,市場主體仍在省內,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ㄈ┘夹g創新能力較弱。盡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領域取得了一定進步,但產業整體科研投入不足,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缺乏技術支撐和技術儲備,導致加工較為粗放,技術及產品更新緩慢,新產品產值率低。

 。ㄋ模┦袌鲶w系亟待完善。市場化組織、信息化建設程度較低,綜合物流配送體系特別是冷鏈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給、生產加工和產品終端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交易方式陳舊,導致種植、加工、銷售環節協調性較差。

 。ㄎ澹┢髽I融資較為困難。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信用等級較低,難以得到銀行信貸的大力支持。隨著農產品價格上漲,大宗農產品收購加劇了企業季節性、階段性資金緊張狀況,融資更加困難。

  第二章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的目標,順應農產品市場發展變化趨勢,立足于我市區位優勢、農產品生產資源優勢,以國際國內市場特別是成都、重慶等大都市為目標市場,以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支撐,以品牌、技術、質量為保障,以農產品加工園區、龍頭企業、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聯動發展為機制,按照“生態、綠色、有機、安全”和“標準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強產業,做優產品,做大品牌,加快推進我市農業現代化。

  二、基本原則

  (一)市場導向原則。以市場消費為導向,實施品牌戰略,積極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產品,努力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ǘ┵|量安全原則。嚴格執行農產品(食品)衛生標準和產品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確保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安全。

  (三)科技創新原則。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傳承和發展傳統工藝,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農產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ㄋ模╁e位發展原則。發揮比較優勢,明確各區縣產業定位,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避免同質化競爭,努力實現差異化和錯位化發展。

 。ㄎ澹┘郯l展原則。綜合考慮原料資源和運輸半徑,加強產業引導,以園區為載體,延伸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加工集聚發展,實現產業規模效應,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沙掷m發展原則。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農產品加工模式,重視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提高原料節約集約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實現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ㄒ唬┛傮w目標。

  夯實軟硬環境,承接產業轉移,延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布局,壯大產業規模,大幅度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實現原料生產規;、標準化和加工制造專業化、現代化,把我市建設成為全國重要農產品深加工基地。

  ——重點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實力、有影響的骨干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實現主要產品質量達到全國先進水平,部分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基本建立較為完備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產業鏈系統,實現農產品從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從單一品種加工向多品種加工轉化。

  ——基本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技術關鍵領域重點突破。

  ——努力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實現規模以上企業食品類產品達到無公害或綠色標準。

 。ǘ┚唧w目標。

  經濟發展目標: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245戶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工業增加值達到12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65%。

  企業規模目標:培育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企業5戶;力爭70%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通過ISO、HACCP體系認證。

  技術創新目標: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的4%;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8%;市級以上龍頭企業總體技術與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品牌建設目標:在已有的基礎上,培育一批優質、安全、綠色、生態品牌產品,新增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2個,省著名商標6個、名牌6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食品類產品全部達到無公害或綠色標準。

  可持續發展目標: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農產品加工業平均水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100%,基本實現農產品清潔生產。

  社會功能目標:稅收收入占全部工業稅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業從業人員年均增長6%以上;累計培訓農民達到10萬人次以上,帶動全市農戶覆蓋率達75%以上;年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第三章產業發展方向

  年—20xx年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間內,按照建設成渝經濟區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農產品加工業重點發展泡菜、竹編、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葉、調味品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規律和人們消費取向的加工業體系,建成一批骨干企業和示范基地,發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較優勢,具備較強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同時,優化提升白酒、飼料加工、竹漿造紙等傳統產業。

  一、強力推進知名產業

  (一)泡菜產業。按照“產業做大、企業做強、品牌做響”的總體要求,將“·東坡泡菜”產業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產業。一是加快建設中國泡菜城。按照中國泡菜城總體規劃,加快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泡菜城標志及廣場、質檢中心、泡菜博覽展示館等項目建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吸引更多泡菜企業入駐園區,將中國泡菜城打造成為集泡菜加工、研發、商貿、旅游、會展、文化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和核心區。二是加快標準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加工蔬菜專用品種,推廣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建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訂單生產基地。三是打造“·東坡泡菜”區域品牌,鞏固提升現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四是加大宣傳。辦好一年一度的“中國泡菜會(節)”,廣泛利用節慶、商展、媒體廣告和文藝作品等形式,大力宣傳“·東坡泡菜”,進一步拓寬市場渠道和銷售途徑。

 。ǘ┲窬幃a業。打好“青神竹編”這張國際品牌,以青神縣南城鎮為核心,建設“中國.青神竹編產業園”,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編藝術品生產、竹產品營銷、竹文化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竹產業園區,重點打造“中國竹藝城”、“國際竹博園”和國際竹編工藝培訓基地,弘揚竹編傳統文化,傳承竹編傳統工藝;依托青神云華竹旅、美聯家居等工藝竹編大戶,大力發展集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和收藏性于一體的中高檔和精品系列竹編工藝品,包括平面畫竹編、立體竹編和瓷胎竹編等系列產品,將“青神竹編”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產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國內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藝品生產企業入駐園區,做大做強“青神竹編”產業。

  二、發展壯大優勢產業

 。ㄒ唬┤橹破樊a業。鼓勵蒙牛乳業、新希望乳業、菊樂乳業、美妙乳業等龍頭企業參與標準化、規;膛pB殖場(小區)建設,鞏固發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鮮乳質量。充分發揮全市乳品加工企業產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業資源,積極擴大生產規模,豐富產品品種,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產業競爭力。重點發展適合不同消費者群體的高附加值液體奶品種、發酵乳、低溫乳制品。

  (二)肉類制品產業。以豬兔禽為重點,實施畜禽品種良種化、生產布局區域化和養殖方式標準化。以金鑼、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為龍頭,大力推行規模化和標準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鏈物流系統,重點發展冷鮮分割肉、調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進川式傳統肉制品加工與西式加工技術的結合,大力開發低脂、風味獨特的新型中低溫肉制品。推進“東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積極開展血、骨、毛、皮等副產物的綜合利用。

 。ㄈ┠局癜宀、家具制造產業。以仁壽雅森特、洪雅愛心和青神申宇為龍頭,以綜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為重點,保障企業原料供應,穩定現有人造板產能;重點發展模壓門、實木復合門、實木門、竹質人造板、強化及實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裝飾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綜合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業,鼓勵企業走木竹原料和產品市場外向型發展之路,支持企業自建原料林基地。

  積極打造仁壽視高、興盛家私產業園和彭山南方家居,壯大發展歐爾雅、意凡、南方、云貴家私等家具生產重點企業,突出生態環保型產品,加快發展實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實用價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藝、玻璃、塑料、紡織等材料配套使用,設計制作精細手工、現代時尚的精品家具。

 。ㄋ模┎枞~深加工產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快對傳統制茶業的升級改造,增加名優茶產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區縣良好的生態環境,全面推進標準化茶葉生產基地建設,加大有機茶發展力度。扶持、壯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葉加工龍頭企業,利用高新技術提取茶多酚、兒茶素、茶氨酸等茶葉功效成分,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打造中國重要的茶葉精深加工基地。

 。ㄎ澹┱{味品產業。以宏騰佳味食品、松江釀造、千禾味業等調味品企業為龍頭,支持企業設備和工藝技術的更新改造,擴大規模,提高檔次,促進產品更新換代。重點發展特色調味品、復合調味品、新型調味品。大力開發天然保健調味品和方便調料,滿足市場需求。

  三、優化提升傳統產業

 。ㄒ唬┌拙飘a業。以八百壽、詩書城酒業、三蘇酒業、東坡酒業為龍頭,鼓勵其與酒類知名品牌企業實行跨地區重組,提高酒業集中度。加強高廟白酒、張場白酒等白酒企業發展,培育地方特色酒類品牌,傳承傳統釀酒工藝,推行釀酒機械化、自動化生產,推進現代生物工程技術運用,穩定提高白酒品質,大力發展中低度養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檔化;積極發展以果蔬為原料的發酵新品和利用中藥材的營養型、滋補型低度酒。大力促進酒渣的循環利用,提高綜合利用率。

 。ǘ╋暳霞庸ぎa業。與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加強飼料原料基地建設;綜合利用糧油、果蔬、釀造等加工剩料作為飼料加工原料,擴大飼料原料品種,減少飼料原糧用量。重點扶持通威、金字塔、豐美等龍頭企業,積極采用先進的飼料加工工藝技術、微生物發酵技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推動飼料品種系列化、結構多樣化,重點發展適應現代養殖、水產業需要的安全、高效、無污染的優質環保型飼料、專用和特種動物飼料。

  (三)竹漿造紙產業。限制竹漿造紙產業、淘汰落后產能,依法逐步關停產能落后(原漿造紙年產能1.7萬噸以下、再生紙年產能1萬噸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重點培育豐華紙業、鴻源紙業、西龍紙業、新吉鴻紙業等龍頭企業,加強關鍵環節工藝技術改造,強化環保節能措施,穩定現有竹漿產能,推進竹漿及其制品的深度開發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重點發展文化辦公用紙,生活用紙和竹纖維環保制品;提高資源利用率,形成以紙養林、以林促紙、林漿紙一體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

  四、做好鮮活產品配送

 。ㄒ唬┧。著力引進、培育水果加工營銷龍頭企業,采用先進的果品商品化處理設備和技術,發展特色水果儲藏保鮮和加工,通過錯時銷售、遠距離銷售和延長銷售時間,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ǘ┧a品。充分發揮水域資源優勢,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大力推進特色水產品養殖。以鱘鰉魚、鮭鱒魚、東坡大閘蟹、斑點叉尾?、草魚、鯽魚等為重點,采用先進的淡水魚加工技術,開發冷凍調理食品、冷藏保鮮魚制品、煙熏制品、旅游休閑食品等,提高水產品附加值。

 。ㄈ┦卟。積極引進蔬菜加工企業,在搞好無公害蔬菜的儲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初加工的基礎上,采用先進適用的加工生產工藝,加快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技術含量高的凍干蔬菜、速凍菜、凈配菜、蔬菜粉及調理蔬菜等豐富多樣的蔬菜產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第四章產業發展任務

  一、抓好品牌創建

  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繼續推進《市農產品品牌建設行動計劃》,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積極創建“”產品大品牌。本著扶持一個,發展一個,成功一個的原則,從品牌的基礎入手,對品牌的成長、飛躍、管理、擴張、保護等進行流程化、系統化科學運作,擴大品牌產品的數量和覆蓋面。加強對現有品牌的宣傳和推廣,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注重改進包裝水平,努力提升我市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強化品牌擴展,推動由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向產業品牌、地域品牌的擴展,利用名牌的擴張效應,帶動一批優勢產業和拳頭產品上規模、上檔次,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著力將“東坡泡菜”、“青神竹編”打造成國際品牌,將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葉等打造成國內一流品牌。

  二、壯大龍頭企業

  圍繞我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方向,集中有效資源,在要素配置上重點扶持一批基礎好、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發展勢頭好的農工貿一體化龍頭企業,引導其向“專、精、特、深”以及外向型發展,擴大規模,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以優勢品牌為紐帶,通過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進行資產重組,組建企業集團,實現規模擴張。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進行體制機制創新,調整優化企業股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全質量體系

  適應農產品國際國內市場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嚴格的質量安全體系。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為基礎,對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實施全程質量控制,逐步建立標明產成品的產地、質量、標準的等級標識制度。實施嚴格的認證標志管理和市場準入管理,全面推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等農產品認證體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認證,加強對食品生產的質量管理。以建設農產品分子生物學鑒定技術平臺、化學質量檢測平臺、重金屬檢測技術平臺和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平臺為重點,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與國際、國內接軌的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將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納入規范化和法制化軌道。

  四、強化食品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落實監管責任制,嚴把各環節食品安全關口,加大監管投入,增加重點產品抽查力度和檢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業基礎。進一步明確并落實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增強企業的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三是強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從制度上嚴把市場準入關,依法淘汰落后生產加工能力,強化食品安全基礎。

  五、建設原料基地

  綜合考慮各區縣的環境條件、種養植(殖)習慣等因素,發揮8個農產品中國之鄉優勢,按照農產品高產、優質、生態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轉,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選育品種,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化基地認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對集中的加工專用糧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產、茶葉、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強優勢農產品產出能力,滿足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需求。

  六、加強園區建設

  加快各工業園區建設,提高園區對農產品加工業項目的吸納力和承載力。按照“超前規劃、基礎先行、滾動發展、聯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進園區道路、電力、通信、給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充分發揮園區調整產業布局、促進產業聚集的載體作用,合理區劃農產品加工區,合理安排產業用地、倉儲用地、配套設施用地,引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業集群化發展的新格局。

  七、加大技術創新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藝研發中心為契機,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協作,采取“產學研”形式,共建專業性的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力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有所突破,開發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和較高市場占有率的新產品。支持龍頭企業廣泛引進先進適用技術、現代加工設備、工藝流程和先進管理方法,在注重傳統工藝技術與高新技術集成與優化的基礎上,發揮傳統技術的最大潛能與整體優勢,不斷提高傳統農產品加工業的加工能力和勞動效率。設立技術創新基金,扶持企業的精深加工研發活動,緩解技術研發資金瓶頸約束。加強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建設,發展和壯大技術市場和中介機構,建立完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培養引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和科技隊伍,造就一批既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提供持續、強大的科技支撐。

  八、完善物流體系

  借鑒國外農產品物流經驗,鼓勵種植(養殖)公司、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協會與綜合型農產品物流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組建農產品物流聯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完善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有效縮短農產品供應的空間距離,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壯大一批布局合理、輻射面廣、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善市場交易、檢測檢驗和信息服務等設施,增強服務功能,擴大輻射范圍。在優勢農產品區開展冷鏈物流試點,在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推行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促進冷鏈物流健康快速發展。整合原農資、糧食、供銷系統物流資源,加快傳統物流企業向第三方物流企業轉變,并以資產、資本為紐帶,實現企業間的聯合、重組,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物流企業集團。

  九、強化項目支撐

  遵循國家相關產業政策和產業指導目錄,根據全市農產品產業發展方向,以項目為抓手,加快規劃建設一批事關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全局、帶動作用強又能體現產業特色的重點項目。“十二五”期間,規劃建設食品飲料、竹木制品項目31個,總投資81.5億元,其中食品飲料項目26個,投資31.5億元;竹木制品5個,投資50億元。同時,根據市場需求變化、產業技術發展趨勢以及重點項目的建設條件和周期,分步實施,逐步推進。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見附件。

  第五章規劃保障措施

  為全面實現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更好地發揮規劃指導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協調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領導小組,研究制定有關方針政策,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協調重點項目的區域布局,制定促進產業發展的辦法、意見,檢查、督促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切實發揮綜合協調作用。

 。ǘ┩晟品止f作。各區縣、各相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分工,各司其職,要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的加快發展。

 。ㄈ┞鋵嵞繕素熑。建立和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制,把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各部門,嚴格考核、完善獎懲,最大限度地調動積極性,確保各項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加大財稅支持

 。ㄒ唬┘訌娯斦龀帧<哟髮r業產業化財政扶持,逐步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科學技術經費、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項目資金,要重點用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

 。ǘ┞鋵嵍愂諆灮荨X瀼芈鋵崌抑贫ǖ纳孓r優惠稅收政策,對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以及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可適當降低或減免所得稅和增值稅,促進其發展壯大。

  三、強化金融支持

 。ㄒ唬┓e極爭取信貸支持。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對農產品加工企業擴大授信額度,及時發放季節性收購農產品所需的流動資金貸款,適當放寬固定資產貸款抵押擔保條件。

 。ǘ├觅Y本市場融資。充分利用國家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

  (三)加大信用擔保服務。各類信用擔保機構要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貸款擔保,加大其貸款擔保力度。同時鼓勵融資租賃機構積極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重大設備和生產線的融資租賃業務。

  四、加大招商引資

 。ㄒ唬┩怀稣猩讨攸c。依托農業資源特色、現有產業及技術基礎,有選擇地培育和導入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產業上的斷層縫合、空白填補和結構調整。

 。ǘ└倪M招商方式。推動招商引資方式從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產業招商、定向招商等選擇性招商方式轉變,鼓勵外來資本、工商資本和民營資本投資興建農產品加工項目。

  五、完善利益機制

 。ㄒ唬┙∪薪榻M織體系。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民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經紀人組織,推動服務組織之間的聯合和合作,為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服務保障。

  (二)建立新型經營格局。以農產品加工業為主體,整合農產品加工相關的各種生產力要素為利益共同體,構建集農業生產、加工、經營一體的新型貿工農經營格局,降低農產品產業化運行風險。

 。ㄈ┐罅Πl展訂單農業。支持發展訂單農業,推廣示范文本,鼓勵龍頭企業通過保護價收購和合同定購等方式,與農民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六、統籌建設用地

 。ㄒ唬┯行г黾油恋毓┙o。根據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則,統籌安排農產品加工業工業用地。農產品加工企業新增建設用地所需農用地轉用和占用耕地指標統一納入年度土地利用計劃,統籌安排。

 。ǘ⿲嵤┩恋赜玫貎A斜。優先保證優勢農產品加工項目用地需求,優先保證省級以上重大和重點農產品加工項目的用地需求,以確保發展重點,提高發展質量。對重點項目確實需要調整用地,依法予以調整,所需建設用地指標在所在地域的縣區范圍內調劑解決。

 。ㄈ┘訌婍椖柯涞毓ぷ。各區縣、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重點項目的落地工作,督促投資方和職能部門抓緊做好項目的前期工作,盡快辦理好各項審批手續。在重視項目土地預審管理的前提下,確保按規定的時間要求辦理好用地手續,促進項目早日開工建設。

  本規劃由市經濟和信息委員會(市中小企業局)牽頭,市食品加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木竹產業加工業領導小組辦公室配合組織實施。

農產品發展規劃 2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轉型升級,立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源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在農業主導產業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通過強化農業基礎和裝備設施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創新經營管理機制等途徑,集中力量建設一批規劃布局合理、生產要素集聚、科技和設施裝備先進、經營機制完善、經濟效益和示范帶動效應明顯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使之成為全省農業主導產業集聚的功能區、先進科技轉化的核心區、生態循環農業的樣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區,推動我省現代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從20xx年起,爭取用5年左右時間,建成100個左右、每個相對集中連片面積2萬畝以上、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農業綜合區;建成200個以上突出某一主導產業、布局集中連片、生產設施先進、產品優質安全的主導產業示范區;建成500個以上產品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品牌效應突出、經濟效益領先的`特色農業精品園。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使區內實現良田(地)、良種、良機、良制、良法配套,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比周邊同類產區高20%以上,示范帶動效應明顯,農民普遍增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協調發展。主要目標是:設施裝備優良。園區內基礎設施完善,道路暢通、排灌方便、用電便捷,農田(地)有效灌溉率基本達到100%、旱澇保收率90%以上。先進農業設施和機械裝備應用廣泛,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率80%以上。

  技術模式先進。園區內農作制度合理,種養模式先進,土壤基本無障礙因子,生態環境優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技術廣泛應用,生產過程基本無污染,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水平高,主導品種、主推技術普及率高,良種覆蓋率達100%,農業科技貢獻率70%以上。

  產品優質安全。園區內全面實行標準化生產,農業投入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手段完善,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質量可追溯制度全面推行。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率達到100%,每個園區至少形成1個省級以上名牌農產品稱號。

  經營機制創新。園區內經營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為主導,產業要素集聚,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產業化水平較高,經營機制靈活高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率達40%以上(山區達20%以上)。產業布局合理,經營方式創新,農業生產、加工、營銷、服務、休閑觀光等協調發展。

  管理服務到位。園區建設管理責任落實,管理運行制度完善。園區內水利設施產權明晰,管理到位。園區所在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農技推廣、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監管機構人員落實;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良好,農資經營、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診療、產品營銷等基本實行專業化服務。生產經營主體普及應用“浙江農民信箱”。推行首席農技專家對口聯系,農技指導員和責任農技員任務明確、職責到位。

  (三)基本原則。一是要堅持統籌規劃、分步推進原則,園區建設要與新農村建設統籌考慮,與相關規劃相銜接,符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產業實際,一次規劃、分步實施。二是要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原則,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三是要堅持整合資源、注重實效原則,園區建設要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整合相關資金、資源進行建設。四是要堅持軟硬件并重、水平領先原則,設施裝備等硬件要和責任制度、先進科技、經營管理機制等軟件建設相結合,充分體現現代農業特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二、科學編制園區建設規劃

  縣級政府要根據《浙江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統籌抓好園區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將其納入“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并與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道路建設規劃、農業綜合開發規劃、林業發展區劃、海洋功能區劃等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確保園區用地(海)較長時間內不被征占用。同時要合理布局農業功能區,優化種養業結構。各園區建設規劃方案應按省定統一版本建立電子地圖、數據庫。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規劃經市級政府審核后報省有關部門審批;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精品園建設方案由市級政府審批,報省有關部門備案。要堅持一次規劃、分項實施、逐年建設、滾動發展,細化制定年度建設計劃,F代農業綜合區原則上3年內建成,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精品園原則上2年內建成。

  三、完善農業經營機制

  積極引導農業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參與園區建設。支持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園區創業。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園區內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轉土地(魚塘、林地)承包經營權,推進規模經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專業服務組織,開展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診療、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廣泛推行以訂單為紐帶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實行農產品產地準出管理,推行農產品質量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視實際情況科學配套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拓展農業功能。

  四、廣泛應用先進適用技術和新型種養模式

  堅持產學研結合,組建以產業為主線、產品為重點、高層次科研機構為依托的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實行農業首席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員分級分項目對口聯系,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鼓勵引進、集成、運用和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力推廣生態化、機械化、設施化、標準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支持有條件的園區逐步培育成為部級和省級農業高科技園區。積極推廣“千斤糧萬元錢”、農牧結合、農林結合、林牧結合、農漁結合、能量循環養殖等新型種養模式,減少農藥化肥施用量,提高農產品品質。

  五、不斷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

  嚴格依法保護耕地和林地,大力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加強土壤地力培肥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農田水利、標準魚塘、機耕路、排灌渠道、泵站、電網、庫房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園區生產配套設施。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廣泛應用鋼架大棚、噴微灌、溫濕調控設備,加快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冷鏈運輸設施裝備,完善土壤地力、生態環境及產品質量等檢驗檢測管理服務設施,全面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

  六、充分發揮園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以園區為依托,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現場培訓、觀摩考察等活動,以點帶面帶動我省現代農業發展。借助園區的先進設施和經營能力,為周邊農戶提供農機作業、農業投入品供應、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營銷(儲藏、保鮮、運輸)等服務,有效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七、強化政策支持引導

  園區建設應明確項目業主和建設主體。要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龍頭企業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并積極引導工商資本和其他各種社會資本投資園區建設。通過盤活資產、產權質押等途徑,充分利用信貸資金建設園區。各市、縣(市、區)政府要制定扶持園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標統一、渠道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農(林、漁)業產業發展資金、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林生態環境建設等項目資金,統籌用于園區內項目建設。

  省級扶持項目采用一次規劃、分年度建設、分項目扶持的方式實行申報制。省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對各地申報的園區進行綜合評估后立項,協調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支持,重點支持公共基礎設施、機械購置、種子種苗、科技推廣、貸款貼息等環節。凡已列入糧食生產功能區扶持項目的,不再列入園區扶持項目。省有關部門要制定現代農業綜合區、主導產業示范區、特色農業精品園的具體建設標準、項目評估和認定管理辦法,每年對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考核驗收和動態評估,凡是年度考核未完成計劃的,次年起不再安排新的建設項目。

  八、加強對園區的管理和保護

  園區建設項目完成,經驗收合格后,授予“浙江省現代農業(林業、漁業)園區”稱號,并建立電子地圖和數據庫檔案。各地要對園區實行項目化管理,每個園區要明確縣級有關部門或鄉鎮負責人為管理責任人。特別是路、渠、電、機埠等基礎配套設施要落實專人管護;A設施破損、缺失的要及時修復。要嚴格保護園區土地,對因重大建設項目須征占用的,必須按有關規定報批,并按“先補后占、占一補一、同等質量”的要求,落實相應的補償措施。

農產品發展規劃 3

  一、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ㄒ唬┲笇枷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發展的總體目標,依托省會,發揮優勢,整合資源,突出特色,重點建設集高效、生態、安全、觀光、休閑、旅游等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特色種養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現代園區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有效促進一二三產相結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積極構建布局科學、規模適度、優勢集中、效益顯著的現代都市農業新體系,傾力打造服務省會、致富農民、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現代都市農業新格局。

 。ǘ┗驹瓌t

  1、堅持規劃引領。依據新的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科學制定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劃,做到與城市規劃相銜接,與城市建設相配套,與城市發展相匹配。

  2、堅持政策引導。通過制定更加靈活的支持政策,創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增強社會投資的吸引力和都市農業發展活力。

  3、堅持市場運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組織推動和政策扶持,培育發展新型農業市場主體,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各種要素發展都市農業。

  4、堅持項目支撐。進一步加大項目謀劃、包裝、跑辦、招商力度,按項目運作、實施和管理,確保項目的質量和效益。

  5、堅持城鄉統籌。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加大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力度,積極推動城鄉、區域經濟互動,加快一二三產融合,實現產業互助共促、城鄉統籌發展。

 。ㄈ┕δ芏ㄎ

  1、經濟功能:城郊區域是省會重要的“菜籃子”基地,直接為城市提供鮮活農產品,并為城鄉提供就業機會。同時,通過優化農業資源和生產要素配置,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民收入。

  2、社會功能:都市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接觸自然、體驗農業以及農業觀光旅游的場所與機會,并通過建立科技、物流、會展等平臺,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形成都市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

  3、生態功能:通過造林綠化、植樹造景、建設水面濕地、生態果園等,打造“城市之肺”,營造綠色景觀,增加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

  4、輻射帶動功能:依托城市強大的資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區位優勢,與城市工商業、金融業融為一體,發展裝備先進、科技含量高、發展理念新的現代農業,成為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區域農業發展。

  (四)發展目標

  通過3-5年的努力,把城郊區域建設成為省會最大的產銷對接、質量安全的“菜籃子”基地,構建起林水相依、生態良好的城市森林體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通過深化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使農業綜合功能得到有效開發,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效果更加顯著,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作用更加彰顯。

  二、總體布局

  現代都市農業規劃發展的總體布局是:重點建設一環兩帶,突出打造三大板塊。

  一環兩帶:以石環公路為主線,以環省會綠化、石環公路綠化、城區與組團間隔離空間綠化、西山綠化、滹沱河綠化等為重點,構建環省會綠色屏障體系。沿滹沱河區域,以水為特色,依托滹沱河綜合整治和景觀建設,構建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文化科普等為一體的滹沱河特色農業開發帶。沿西部山前區域,以山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區域綜合開發和綠化美化,構建集生態旅游、農事體驗、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西部山前生態農業開發帶。

  三大板塊:省會西北部涉及新華區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陽橋、北早現等區域,以生態觀光為主題,依托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調工程、植物園、小壁林場、省會森林公園、中山湖公園等,重點發展生態綠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種植、水產養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態采摘、垂釣觀鳥、田園度假等項目,打造省會西北部現代生態農業板塊。省會東北部涉及藁城崗上、九門、正定諸福屯等區域,以產業園區為主題,依托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濱河新區、正定現代農業示范區、藁城濱河生態園、彩色植物生態園、國大溫泉度假小鎮、長安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等,重點發展高效農業、精品果蔬、特色養殖以及現代農業示范展示、休閑度假、觀光采摘、農事體驗等項目,打造省會東北部現代園區農業板塊。省會東南部涉及高新區郄馬、欒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頭等區域,以高效設施為主題,依托初具規模的設施蔬菜、瓜果生產基地,集中連片發展日光溫室,擴基地、上設施、創品牌、增效益,打造省會東南部現代設施農業板塊。

  三、發展重點

  隨著城市發展和規模擴張,傳統種養業逐步退出城郊區域,培育壯大新型主導產業,實現糧退菜進、限牧增果,大力推進一產與三產相結合、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相結合,重點發展六大都市農業產業。

  1、高效設施農業。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農業,向規;⒃O施化、標準化、優質化方向發展。城郊區域發揮區位優勢,突出產業特色,以設施蔬菜、果木、花卉為主,分別集中連片建設新型日光溫室生產園區;藁城、鹿泉、正定、欒城縣(市)分別建設2-3個萬畝蔬菜示范區、3-5個千畝設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質量過硬、特色突出、有市場競爭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帶動大棚菜和露地菜生產,實現溫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協調發展,做到周年正常生產、季節均衡供應,提高蔬菜生產的質量和效益。

  2、綠色生態農業。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構建完備的城市森林體系,加快實施石環公路綠化、西山生態林區綠化、滹沱河綠化、省會森林公園等四大環城綠化工程和“一河兩環”水系工程。沿石環公路兩側各建50米寬的綠化林帶,植樹20萬株;沿滹沱河兩岸發展速豐林及林下產業6萬畝;沿西部山前大道兩側建設果品采摘、觀光帶5000畝。建設鹿泉上寨大棗采摘園、李村葡萄采摘園、藁城惠誠果蔬采摘園、欒城范臺草莓采摘園、正定東里雙黃桃采摘園等。

  3、特色種養農業。市區三環內和組團縣城周邊控制新建規模養殖場并逐步取締畜禽養殖,城郊區域全部取締散養畜禽,適度發展特種養殖,規模建設特色種養園區。以西三教花卉市場搬遷改造為契機,規劃建設省會大型的生產、銷售、展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花卉市場和生產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區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現、新華杜北等107家池塘養殖場為依托,建設一批高標準的集漁業養殖、休閑垂釣、餐飲娛樂于一體的休閑魚莊,規劃占地8500余畝、水面5600畝。在正定縣城南郊107國道兩側,建設占地1000余畝的觀賞魚產業基地項目。以鹿泉鄧莊康泰中華鱉省級水產良種場為依托,規劃建設20xx畝中華鱉養殖、觀光科技示范園區。

  4、休閑觀光農業。按照城鄉互動、產業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區域自然風光、自然景觀和民風民俗優勢,深度開發農業的生態、生活功能,規劃建設一批集度假、餐飲、觀賞、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特色休閑農莊,引導、培育、做大一批旅游產品,開辦美食店、美食村、美食節等服務,融現代農業、鄉土風情、娛樂休閑、文化教育和農事體驗為一體,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緊密結合,促進農業新興旅游產業的做大。

  5、現代園區農業。憑借貼近城區、交通便利、經濟實力強和科技資源雄厚的優勢,重點發展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模式為載體,集現代農業示范、科技成果展示、農產品供應配送、旅游觀光休閑的綜合性大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重點在藁城崗上規劃建設藁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滹沱新區規劃建設正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高新區加快建設東佐現代農業示范園。

  6、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重點抓好藁城開發區食品園區、鹿泉乳業加工園區、正定板材加工園區、欒城食品加工園區建設,園區年新增投資額、產值分別達到20%以上。以4大園區為載體,初步建成以市區北部、西部乳業,東部、南部糧油,東北部板材為特色的都市圈農產品加工產業帶,以及以石環公路南環沿線為主的農產品物流產業帶和鹿泉大河農產品物流產業區。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規劃保障體系。在現有指導意見的基礎上,聘請國內一流都市農業規劃設計單位,組織相關方面專家,研究制定具體的發展規劃,合理劃分發展區域,明確產業發展類型,確定不同階段的發展重點、發展目標和工作措施。將現代都市農業發展規劃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與城市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相銜接,與統籌城鄉發展規劃、新民居建設規劃相配套。確保規劃的嚴肅性和穩定性,指導都市農業快速推進、有序發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體系。市、縣財政設立都市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和財政支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重點對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科研培訓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間和其他社會資本投資開發都市農業。整合農業發展資金,集中財力,重點支持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項目建設。創新項目運作機制,堅持市場化、產業化方向,明晰項目產權,落實項目主體,加快項目建設,提高項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體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租賃經營、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機制,促進規模開發、集約發展。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市級財政支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意見》(石政發〔20xx〕45號)和《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實施意見》(石政函〔20xx〕10號)有關規定,大力支持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產業化項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規模生產基地建設和發展。制定落實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措施,鼓勵企業、社會、個體投資都市農業建設。

  (四)健全項目保障體系。按照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依托區域農業資源優勢,謀劃、選擇一批具有較大影響的重點項目,進一步加大包裝、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法,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工商、民間、外商資本投資開發都市農業。進一步加大對都市農業重點項目支持力度,扶持發展都市農業項目集群,依靠項目帶動,促進我市都市農業發展。

農產品發展規劃 4

  近日,農業部印發《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xx―20xx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十三五”期間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安排。

  《規劃》指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基在農業、利在農民、惠在農村”的要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和激活農村發展活力為目標,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支撐,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和保障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強化農產品加工業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建設,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要素集聚優化,大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

  《規劃》提出,到20xx年,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更加穩定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生產結構更加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引領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產業融合機制進一步完善,主要經濟指標比較協調、企業效益有所上升、產業逐步邁向中高端水平,帶動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促進農民增收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用持續增強。

  《規劃》確定了四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做優農村第一產業,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推進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化農業發展設施條件,夯實產業融合發展基礎。二是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支持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全面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整體水平、努力推動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提升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能力。三是做活農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各類專業流通服務、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拓寬產業融合發展途徑。四是創新融合機制,培育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發展多類型產業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激發產業融合發展內生動力。

  《規劃》結合主要任務,依托自然和區位優勢、重點產業、優勢產業集群,對融合發展區域功能定位、重點產業結構、農產品加工園區和產業融合先導區建設進行了合理布局。圍繞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出了專用原料基地建設、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提升、產業融合試點示范四項重大工程。

【農產品發展規劃 】相關文章:

公司發展規劃09-05

公司發展規劃01-21

個人發展規劃09-28

個人發展規劃01-13

學校發展規劃01-11

小學發展規劃05-02

發展規劃書04-28

(精選)個人發展規劃08-01

班級發展規劃11-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省| 巴林左旗| 哈巴河县| 阳城县| 元氏县| 垫江县| 梁平县| 博野县| 洪湖市| 和田市| 积石山| 张家川| 石阡县| 德化县| 津市市| 股票| 曲靖市| 大渡口区| 同德县| 邳州市| 砀山县| 康马县| 正安县| 仁化县| 晋城| 漯河市| 尤溪县| 南丰县| 绍兴县| 洞头县| 正阳县| 满洲里市| 阿巴嘎旗| 浮梁县| 吉隆县| 冷水江市| 芜湖县| 和顺县| 南丹县| 天峨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