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會計電算化》教案 第二章 會計軟件分析與設計
http://www.cnzj5u.com/ 第二章 會計軟件分析與設計 【教學目的與要求】 本章主要介紹會計軟件結構化分析與設計的方法,重點介紹數據流程圖的繪制和系統設計的步驟。要求掌握會計軟件開發的基本步驟,了解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的基本思想。 【重點難點】 重點:生命周期法的開發思想與流程 難點:生命周期法的流程與步驟 【考核要點】 1.生命周期法的概念及基本思想,方法與步驟等 2.數據流圖、數據字典內容 3.總體設計(模塊結構圖的繪制) 4.詳細設計(計算機化處理流程設計、數據庫文件設計) 第一節 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概述 軟件的開發方法主要有:結構化開發方法(也稱生命周期法)、原型法和面向對象開發方法等。其中結構化開發方法是一種基本的軟件開發方法,其結構化分析與設計思想也適用于其他開發方法。 一、結構化開發方法 (一)基本思想 采用系統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戶至上的原則,結構化、模塊化、自頂而下地對系統進行分析與設計。具體地說,就是將系統的開發過程劃分為系統的生命周期,每個階段都具有各自的任務和結果,前一個階段的結果作為下一個階段的基礎和一句。因而,又稱“系統生命周期法”。 (二)特點 1.建立面向用戶的觀點 2.加強調查研究和系統分析 3.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分別進行 4.采用結構化、模塊化的方法 5.嚴格按照階段進行 6.工作文件的標準化 二、原型法 1.原型法的概念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 在獲得用戶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快速地構造系統工作模型-----初始模型,然后演示這個原型系統,在用戶參與的情況下,按用戶合理而又可行的要求,不斷地修改這一原型系統。每次修改都使系統得到一個完整的新原型,直到用戶滿意為止。 2.工作流程 三、面向對象開發方法 (一)基本思想 當我們設計和實現一個客觀的會計信息系統時 ,如果能夠在滿足需求的條件下,把系統設計成由一些不可變的部分組成的最小集合,這些不可變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對象。但這種方法不能涉及系統分析以前的開發環節,因此不能成為支持系統開發全過程的方法。 (二)面向對象的工作流程 : 1.系統調查和需求分析.對系統將要面臨的具體管理問題以及用戶對系統開發的需要進行調查研究。 2.分析問題的性質和求解問題.在復雜的問題域中抽象地識別出對象以及其行為,結構,屬性,方法等。這一階段一般被稱為面向對象分析。 3.整理問題.即對分析的結果作進一步的抽象,歸類,整理,最終以范式的形式將他們確定下來。這一階段被稱為面向對象設計。 4.程序實現.即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將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為應用程序軟件。這一階段被成為 面向對象的程序。 四、軟件的生命周期 (一)定義 軟件的生命周期是指軟件從立項開始,經過開發、使用和不斷修改,直到最后廢棄的整個過程。 (二)六個階段 1.系統調查 2.系統分析 3.系統設計: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兩部分 4.程序設計 5.系統測試:包括單元測試、組裝測試和確認測試 6.運行維護 第二節 系統調查 一、系統調查的主要任務 系統調查是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誕生的基礎,是系統設計者認識系統,同用戶交流的過程。 二、系統調查的內容 1.系統界限和運行狀態 2.組織結構和人員分工 3.業務流程 4.資源情況 5.約束條件 6.薄弱環節 三、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在系統調查的基礎上,根據新系統的目標,決定新系統開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可行性研究一般從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三個方面進行。 第三節 系統分析 一、系統分析的任務 系統分析是軟件開發的關鍵階段,通過對現行系統的分析,得到新系統的邏輯模型。 邏輯模型主要規定系統的功能,解決系統“做什么”,而不涉及具體的物理實現,即不是解決系統“如何做”,因而這一階段也稱為“需求分析”。 二、數據流程圖 1.新系統的邏輯模型由一系列的圖標工具組成,主要包括數據流程圖(新系統的總體方案圖)、數據字典(用于描述數據流程圖中的各種數據流和數據存儲)和處理過程(描述數據的加工處理方法)。 2.數據流程圖通常采用的基本符號 (1)實體:表示數據的源點或終點,可以是組織機構、事物或人。 (2)數據流:表示數據的流向,用箭頭表示。 (3)處理過程 (4)數據存貯 三、數據字典 數據字典是在新系統數據流程圖的基礎上,對所有數據項進一步定義和描述的工具。 1.數據字典中數據的最小組成單元,稱為數據元素。 2.數據結構 3.數據流:數據流是數據結構在系統內傳輸的路徑。 4.數據存儲:是數據保存的地方,一般是數據流的來源或去向。 四、處理過程 處理過程的表達工具通常有判斷樹、判斷表、結構式語言等。 五、需求分析報告 需求分析報告包括組織情況調查、系統目標、業務流程描述、數據描述。 第四節 系統設計 一、系統設計的任務 系統設計的任務是根據經批準的系統需求報告,考慮計算機軟硬件的要求,將用戶的需求轉換成具體的實施方案,解決“怎么做”的問題,它將系統分析階段建立的邏輯模型轉化為物理模型。 1.總體設計:又稱為“概要設計”或“初步設計”,其主要內容包括新系統總體結構框架設計、代碼設計、輸入/輸出設計和處理流程及模塊功能的設計等。 2.詳細設計:則是對每一個模塊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描述每一個模塊采用何種算法和實現步驟,編制每一模塊的詳細設計說明書 二、總體結構設計 總體結構設計是根據系統分析的要求和組織的實際情況,對新系統的總體結構形式和資源進行大致設計,是一種宏觀、總體上的設計和規劃。 三、代碼設計 代碼表示客觀存在的實體或屬性的符號,其主要作用是便于信息的分類、統計和檢索。 (一)代碼設計的原則 1.唯一性 2.規范化 3.可擴充性和穩定性 4.便于識別和記憶 5.短小精悍 (二)代碼設計的方法 1.順序碼:用連續的數字進行編碼 2.區間碼: 3.特征碼:根據對象的某種特征或屬性進行編碼 4.助記碼:以代碼對象本身的常用符號來編碼(拼音的首字母) 四、輸入輸出設計 輸入輸出是人機交互的主要方式。 (一)輸入設計 1.原則:保證輸入數據的正確性、合法性,操作簡單、直觀。 2.輸入方式:鍵盤輸入、模數和數模輸入、網絡數據傳送、磁盤/光盤讀入、掃描儀、光筆、語音輸入器等。 3.數據校對:人工校對、二次鍵入校對、數據平衡校對。 (二)輸出設計 1.輸出方式:屏幕輸出、打印輸出、軟磁盤輸出等。 2.用戶界面的設計 3.菜單的設計 4.人機對話設計 五、模塊功能與處理過程設計 1.HIPO圖:HIPO圖是IBM公司于70年代中期在層次結構圖的基礎上推出的一種描述系統結構和模塊內部處理功能的工具。 2.層次模塊結構圖:主要關心的是模塊的外部屬性,即上下級模塊、統計模塊之間的數據傳遞和調用關系,而不考慮模塊的內部。 3.IPO圖:用于描述模塊內部處理過程。 (1)結構化英語方法 (2)決策樹方法 (3)判斷表方法 (4)算法描述語言方法 六、系統設計報告 也稱系統說明書,是系統分析的最終結果,它反映建立系統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運行環境等方面內容,是開發人員和用戶共同理解會計信息系統的橋梁,也是系統設計的基礎。研制和開發人員編寫好報告后,提交有關部門審批。【《會計電算化》教案 第二章 會計軟件分析與設計】相關文章:
電算化會計及財務軟件實驗總結11-11
會計電算化教案03-10
會計電算化的職責05-31
會計電算化心得04-22
會計電算化實習總結07-02
會計電算化實習總結01-23
會計電算化實習報告04-21
會計電算化操作心得09-06
會計電算化實習總結08-29
會計電算化實習心得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