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時間:2023-01-31 10:02:16 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噪聲控制的途徑難點:噪聲的危害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三、教法與學法:

  分組討論法、閱讀法

  四、教學過程:

  放一段錄像,先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雜的聲音。

  然后引入課題:優美的聲音使人心情愉快,而雜亂的聲音則令人心煩意亂。那么,令人心煩意亂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對人有沒有危害?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這些聲音的產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聲的來源(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噪聲的含義:

  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環境保護角度)

  2、噪聲的等級和危害(學生討論)

  總結學生的分析,得出三條界線:

  >90dB,會破壞聽力;

  >70dB,會影響學習和工作;

  >50dB,會影響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聲

  復習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

  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的傳播——引起鼓膜的振動

  (聲源發生處)(聲音的傳播過程)(人耳)

  演示實驗:讓鬧鐘發出聲音,過一段時間后,把紙盒將鬧鐘罩住,讓學生比較前后聲音的不同。

  綜合實驗和學生活動內容,總結得出控制噪聲的途徑:

  在聲源處減弱噪聲、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五、課堂小結:

  1、噪聲的來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樣防治噪聲?

  六、布置作業:

  調查學校周圍有哪些噪聲源,學校應該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學后記:

  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多,在強調一兩個主要內容的同時,可以安排一定的課外練習讓學生在課堂完成。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什么是彈力;

  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你能舉例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嗎?

  二、彈力

  介紹:跳水,蹦床,蹦極,射箭?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a、鋼尺壓彎反彈;

  b、拉伸或壓縮彈簧。

  小結:

  1、形變: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

  2、彈性形變:撤消外力后能恢復原來狀態的形變。

  3、彈力:物體在受力發生彈性形變時,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施加力,這種力就叫做彈力。

  三、測力計及其使用

  1、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叫測力計。

  2、彈簧測力計:

  原理: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構造:彈簧、指針、掛鉤、刻度盤、吊環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a、觀察:量程與分度值

  b、檢查:指針是否指在零點,彈簧是否靈活

  c、測量:不能超過量程

  彈簧伸長方方向與受力方向一致,彈簧一要靠在刻度板上

  沿力的方向靜止或勻速拉測力計

  d、讀數:數值+單位

  四、相互作用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五、課堂練習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后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數據最后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并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里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表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把數據填在表格里。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數據有什么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么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么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么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么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并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表,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電壓的作用、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伏特、千伏、毫伏及相互關系;

  3、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的電壓.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想象、類比、推理能力,搜集信息能力。

  情感目標

  1、體會類比是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2、培養學生學科知識聯系實際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從學生熟悉的“燈泡發光、電動機磚動”現象提出問題:燈泡發光、電動機轉動,都需要電流,那么電流是怎樣形成的呢?引起學生思考。

  學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結論的情況下,需要教師的講解點撥。電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怎樣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類比電流、閥門類比開關、渦輪類比電燈、抽水機類比電源、水位差類比電壓。讓學生體會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類比“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用“抽水機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類比“電源是形成電源的原因”;用“流動的水沖動水輪機轉動”類比“流動的電荷使燈泡發光”。

  在學生初步知道電源、電壓、電流的作用后,介紹了電壓有高低、電壓的單位;介紹了生產、生活中的用電器的電壓值,是學生感覺到“電壓”就在我們身邊。

  電壓概念的初步建立過程充分體現了“類比的科學方法”,把難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說明使學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議

  演示一個顯示電路通電的實驗(小燈泡發光),啟發指出電路中有電流。提問電流是怎樣產生的?若學生回答是因為電路中接有電源,則可進一步提問:有電源為什么就會有電流呢?學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們的正確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課。

  1. 用類比法講解電流形成電流原因

  對初中學生可以采用類比方法,說明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首先作好課本演示實驗,讓學生看到A、B兩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沖動渦輪轉動的原因,當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動。要讓水持續流動,就需要用抽水機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兩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類比,啟發學生歸納出:水的流動是因為有水壓,電荷作定向移動是因為有電壓。因此可知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使提供電壓的裝置。

  注意:講授電壓時,還需著重指明是那段電路兩段的電壓。常說的“電路上的電壓”,指的是“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

  2. 電壓的高低和單位

  先從水壓有大小引出電壓也應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實驗:

  (1)用1節、2節、3節干電池分別給同一個小燈泡通電(選用額定電壓為3。8V的燈泡),小燈泡的亮度不一樣。

  (2)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3)介紹電壓的單位:伏特(V)。一接干電池電壓1。5V,家庭電路電壓220V。比伏大的單位有千伏(kV),高壓輸電線間的電壓達幾千伏甚至到幾萬伏。比伏小的單位友毫伏(mV)。

  (4)在講完電壓的單位之后,認真地介紹課本的幾種電壓值,還可以多介紹一些生產、生活中用電器的額定電壓值,可以布置查找記錄電源、用電器額定電壓值的家庭作業,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討論“想象議議”中的問題,可以起到鞏固、歸納本節知識的作用:用電器工作需要通過電流,產生電流需要在用電器兩端加上電壓,提供電壓需要電源。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應當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師、生互動”的新理念,為避免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一系列能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習知識、鞏固知識、學習方法、片楊能力。

  一、 提出問題,引起學生思考

  電燈發光、電冰箱制冷等用電器工作時都有電流通過,電荷是怎樣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呢?在學生思考不得其解的時候,教師進行下面的活動。

  二、 類比說明,講解電壓

  1.演示水流沖動渦輪機轉動實驗,提出問題:水為什么會流動?怎樣才能使水持續流動?兩容器水面有高度差,水才會流動;抽水機不斷地把低處的水抽到高處,使兩容器內保持一定的水面高度差。

  2.演示小燈泡發光實驗,用類比方法講解“電壓使電路形成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類比的方法要具體,可以參考下面的方式:

  3.對電壓高低的認識,要從具體現象入手,使學生對電壓的高低有直觀的認識。可以演示“利用不同節數干電池給同一小燈泡供電,觀察其亮度的變化。”由此說明,燈泡兩端的電壓越高,表現出燈泡發光越亮。在此基礎上,再演示用手搖發電機給一個小燈泡通電,改變手搖的快慢,小燈泡的亮度不同。從小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不同電源產生的電壓不同。

  三、 電壓的單位

  1.電壓的單位教學可以直接給出定義,但對伏特、千伏、毫伏間的換算要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落實。

  2.對電壓單位的初步認識,可以從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電源、用電器的電壓標值中確認識、去了解。

  以上教學要求和方法,是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對一般的學校和學生都應該能做到。如果有的學校沒有小抽水機和渦輪,可以用下面的實驗加以說明:

  兩個玻璃杯容器底部用一根軟膠管相連,中間用卡子卡住,兩邊的水面不相平,當把卡子打開后,看到水從A容器流向B容器。A、B容器水面相平后,水停止了流動。由此說明水面的高度差是使水定向流動的原因。

  接下來可以提問:要讓水持續不斷地流動,應當采取什么方法?

  不斷地把B容器中的水舀到A容器中,使A、B容器保持穩定的水面高度差。接下來說明,舀水的工作可以用抽水機來完成,給出說明。

  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討論電壓和電流的關系。典型例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

  例題.關于電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電路兩端有電壓,電路中就一定有電流

  B。 電路中無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無電壓

  C。 電路兩端必須有電壓,才可能有電流

  D。 電路中有電流,電路兩端就一定有電壓

  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練習電壓單位換算。如:220V=______kV, 4。5V=______mV。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5

  基本信息

  課題名稱

  機械效率

  授課類型

  新授

  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結合實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能說出機械效率的含義,知道機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機械效率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通過實驗了解滑輪組機械效率的高低與物體重力的大小有關。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

  (2)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

  重難點

  重點

  理解機械效率

  難點

  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教學準備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討論法 閱讀法 自學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新課

  投影,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提問。

  教師:這篇傳說故事告訴我們什么?

  教師:他為什么聰明呢?

  (二)導學達標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投影,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將教室門口的沙子運上教學樓3樓?那種辦法較好?(直接拿著桶從樓梯走上去、用動滑輪、定滑輪拉上去、用袋子裝著直接從上面吊上去等)

  教師: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關的數據,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用哪種方法好?

  教師:在把沙子從一樓運上三樓的過程中,每種方法中各對哪些物體做了功?

  教師:無論他采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是什么?

  教師:使用機械時對人們有用的功我們叫有用功。

  教師:在幾種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別是什么?

  教師:人們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們叫額外功。

  教師: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我們叫總功。

  2.機械效率

  ①機械效率的引出

  【分組討論】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額外功2520J;總功3120J。

  方案二(用動滑輪和桶):有用功600J;額外功180J;總功780J。

  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有用功600J;額外功90J;總功690J。

  教師:在這三種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大?

  教師: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做的額外功最少。

  教師: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越大,我們就說機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總

  ②機械效率的特點

  教師:機械效率在數值上有什么特點。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機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

  教師:不同機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樣的機械在不同的狀況下效率也不盡相同。

  機械的效率越高,越能發揮機械設備的作用。你有哪些方法提高機械的效率?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

  教師:機械效率的高低對我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們經常要了解機械的效率。請看下面這臺機械。

  ③機械效率的計算投影例題

  起重機把重力為4×103N的'重物勻速提升了6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4.8×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教師:根據剛才所學試一試

  3.【實驗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師:今天我們主要探究相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物體的重力有什么關系?

  教師:我們利用實驗來探究相同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跟物體的重力到底有什么關系?

  教師:實驗中需要什么測量工具,要測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別測出距離S、高度h

  教師:怎么計算有用功、總功?請寫出表達式。

  教師:實驗原理是η=W有用/W總=Gh/FS

  教師:測量過程中應注意:①要勻速拉動物體。②拉力方向應豎直。

  教師:如何讀數?

  投影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回指導,了解學情,調節教學。

  展示學生的實驗數據(2-3組代表)

  小組內分析數據,歸納總結

  全班交流實驗結論:

  次數

  鉤碼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繩端移動的距離s/m

  有用功W有用/J

  總功W總/J

  機械效率

  η

  1?

  2?

  3?

  (三)課堂小結

  讓學生歸納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四)課堂練習

  思考回答

  學生:這位宰相很聰明。

  學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懲治伙計。

  學生乙:他讓伙計浪費了好多力氣。

  學生丙:伙計們做了很多無用功。

  思考回答

  學生:對沙、桶、袋、人、動滑輪做了功。

  學生:對沙做功。

  學生:對桶做功。

  學生:對動滑輪做功。

  學生:對人和口袋做功。

  學生:方案三(用動滑輪和袋)。

  學生:機械效率沒有單位,總小于1。

  學生:機械效率常用百分數表示。

  學生:改進結構,使之更合理、更輕巧。

  學生:經常保養,定時潤滑。

  (學生小組相互討論交流,得出答案)

  學生:用彈簧測力計測分別測出:鉤碼重力G、拉力F

  學生:W有用=Gh;W總=FS

  學生:眼睛要緊隨測力計且示數穩定時讀數,視線與指針指示位置垂直。及時記錄數據。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培養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交流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協作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歸納概括能力。

  構建本節課知識體系

  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實驗探究、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從實驗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設計,操作,評估等過程,都是學生逐步逐步層層推進而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車下落的過程運動,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車下落時運動特點,并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明,以及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6

  【教學目的】:

  1、通過練習,學會使用天平及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的方法;

  2、通過活動學會測量微小物體的質量。領會誤差的含義;

  3、學會根據實驗原理設計測量步驟。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測微小物體和液體質量

  【教學方法】:科學探究、討論法、分組實驗

  實驗準備:托盤天平及砝碼、回形針、水、燒杯(兩個)。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策略

  【新課學習】:一、測一枚回形針的質量

  活動1:把托盤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觀察天平的測量值和標尺分度值。

  天平的測量值(砝碼盒內所有砝碼質量值之和):

  橫梁標尺刻度(等于砝碼盒內最小砝碼質量)

  標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測量更準確?為什么?

  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什么啟發?

  方法介紹:測量單個小物體的質量時,由于被測物體的`質量比較小,一般的托盤天平精度不夠,難以測出,因此采取測多算少,以提高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

  同時采用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進一步較小誤差。

  二、測量水的質量

  設計方案:如何測量水的質量?

  教材P6把三個步驟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換,這個方案如何?分組活動:⑴調節天平;

  ⑵測一枚大頭針質量;

  發現:無法測量,比分度值小

  ⑶設計方案;

  ⑷測100枚大頭針質量;

  ⑸再測200枚大頭針質量;

  ⑹計算一枚大頭針質量。

  同樣的誤差,分得越多,誤差越小。

  測多算少(累計法)

  活動2:分組活動測水的質量

  ⑴測燒杯質量m杯;

  ⑵測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總;

  ⑶計算燒杯中水的質量m水=m總-m杯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7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

  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用具:

  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二、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現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可見力可以使物體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可見力還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五、練習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8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個力必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第二節力的描述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會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

  3、知道力的單位;

  4、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講解、討論、練習與對比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嚴謹,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力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力的圖示

  教學過程:

  一、力的三要素

  利用多媒體展示或者口頭介紹各種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頭、拉箱子、扳手腕??請學生思考、討論:力作用在物體上所產生的不同效果,與力的哪些因素有關?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運動不同;方向不同,球運動不同;踢球時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運動也不同;同樣抬木頭時??

  老師演示實驗:分別用不同的力推門,效果不同。

  引導學生分析,總結: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點不同,效果不同。

  引導學生做教材5頁圖7-2-2的實驗。總結:力的作用效果不但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而且還與力的作用點有關。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二、力的單位

  老師給出力的單位、力的符號,簡單介紹牛頓。

  老師對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個形容:兩個雞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圖示

  利用多媒體演示一個人推或拉一輛車(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舉或提一個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條直線上)??設問:我們怎樣來表示力對物體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樣的力?

  老師假設剛才錄像中人拉車的力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圖示法作圖。強調在作圖時,如何規定一個合適的長度,如何選擇起點、線段的長度、箭頭的畫法、意義等。多媒體展示:力的作用點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并作圖;力的作用點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作圖;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點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體,效果不同,作圖。練習:教材6頁圖7-2-5作圖。

  四、力的示意圖

  講解力的示意圖,將力的

  示意圖與力的圖示比較。

  舉例作圖:

  1、一木箱放在地上,對地面的壓力為100N,畫出它的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2、一鉤碼豎直掛在彈簧上,鉤碼對彈簧的拉力為12N,畫出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

  五、課堂小結

  六、課堂作業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和方法

  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與虛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模擬照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重、難點:

  照相機的原理。

  凸透鏡成像的特征。

  教學器材:

  透鏡、紙片、放大鏡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我們在生活中,有哪些儀器用到透鏡?

  進行新課:

  1、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照相機的結構:鏡頭……凸透鏡

  膠卷……

  快門……

  圖3.2-1示

  2、活動:制作模型照相機(10分鐘)

  3、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結構:圖3.2-4示

  4、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實際是一個凸透鏡

  怎樣使用?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學后記:

  考慮二個問題:如何講解結構、原理時具體化?

  如何連接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5—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2、過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和方法。

  重、難點:

  1、試驗的過程。

  2、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器材:透鏡、光屏、蠟燭、刻度尺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凸透鏡、凹透鏡對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點?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點?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

  照相機:可以成縮小、倒立的實像

  凸透鏡投影儀: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了凸透鏡所成的像?

  1、演示試驗:

  物距:物體到透鏡的距離,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鏡的距離,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項:A、蠟燭、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調節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結果:距離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與距離有什么關系?

  2、學生試驗:試驗過程如課本示

  A、要找出放大、縮小的區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區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區域。

  試驗結果填入課本表格,并進行總結

  3、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對照電腦模擬)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虛、實

  u>2f

  u=2f

  f

  u

  4、凸透鏡成像的原理:(作圖法)

  實像:真實光線匯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現在光屏上。

  虛像:討論其特點

  討論: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

  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完成課本練習。

  寫出凸透鏡成像時各種的規律。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全冊物理教案12-17

八年級的物理教案08-26

八年級物理教案11-09

八年級物理教案透鏡12-29

初中八年級物理教案12-21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案12-13

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08-26

八年級科學之旅物理教案12-30

八年級物理教案15篇12-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晏县| 三河市| 长宁县| 繁昌县| 永德县| 凤冈县| 红桥区| 突泉县| 阜宁县| 蓝山县| 宣化县| 宝应县| 昆山市| 巴青县| 东阿县| 龙川县| 永德县| 文昌市| 峨眉山市| 泾阳县| 和硕县| 板桥市| 芷江| 泾川县| 聂拉木县| 石阡县| 沂源县| 全南县| 海林市| 凌海市| 峨边| 漾濞| 夏津县| 巴彦县| 威宁| 苍山县| 齐齐哈尔市| 满洲里市| 棋牌| 邵阳市|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