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語文教案

時間:2023-05-16 07:33:31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語文教案集合6篇

  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語文教案集合6篇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需要掌握的字的讀音:

  綴 窘 苫蔽 弛 眈 瞑 隧 黠

  2.掌握下列詞語(實詞)的.意思:

  止 從 綴 敵 顧 弛 徑 黠

  3.掌握下列一詞多義現象: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 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后也

  敵 攻擊 恐前后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掌握下列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于前。

  5.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能力目標

  1.能比較流利地熟練地朗讀課文,并能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2.能對照注釋掌握一些實詞,讀懂文章的意思。

  3.理解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目標

  認清狼的陰險狡詐的本性,對待像狼一樣敵對者,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小紅軍一心為別人著想,把困難和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

  2.培養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掌握本課生字新詞,會用“浮現”、“滿不在乎”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難點 1.通過理解詞句,了解小紅軍和陳賡是怎樣做的,他們為什么這樣做。

  2.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自然段適當歸并),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認識“倔強”一詞的讀音和意思。簡介二萬五千里長征(參見“資料”)。布置預習,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記述的這件事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紅軍十分倔強,畫出描寫小紅軍外貌的'句子。

  1.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忍饑挨餓”的“挨(2i)”,不要讀成“挨家挨戶”的“挨(1i)”的音。 “薄嘴唇”的“薄(b2o)”不要讀成“薄弱”的“薄(b$)”的音,前者多用于口頭,后者多用于書面。 “牛膝骨”的“膝(x9)”不要讀成“漆(q9)”的音。

  2.默讀或自由輕聲讀課文,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詞語和句子,然后歸納自然段的段意(提行排列的第5~8和9~10對話形式的自然段,可并成兩個小段歸納)。 第1自然段;陳賡同志談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軍時,有個小紅軍跟陳賡同志一樣掉隊了。 第3自然段:陳賡同志讓小紅軍騎馬。 第4自然段:小紅軍說他體力強,不要騎。 第5、6自然段:陳賡命令小紅軍騎一段路,小紅軍倔強地要跟馬賽跑。 第7、8自然段:陳賡同志說一塊兒走,小紅軍說要等同伴,沒同意。 第9、10自然段:陳賡同志給小紅軍青稞面,他說還多呢,陳賡同志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陳賡同志平靜不下來。 第12自然段:陳賡同志調轉馬頭返回來時,小鬼倒在地上。 第13自然段:小鬼停止了呼吸,陳賡同志深深自責,十分悲痛。

  3.引導劃分段落,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想一想,議一議,再解答。

  ①讀了課文,看看課題,課文主要寫誰?還寫了誰? (主要寫小紅軍,還寫了陳賡同志) 小紅軍是怎樣一個孩子? (倔強的孩子) “倔強”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性情剛強不屈)

  ②哪些自然段寫了小紅軍倔強的事實,哪些自然段寫了陳賡同志發現小紅軍犧牲和他的自責、悲痛?(不解答,供分段考慮

  ) ③開頭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陳賡同志“深情”地談起的“一件事”。“深情”是什么意思? (感情深厚) “往事”是指什么時候的事? (二萬五千里長征時) 發生在什么地點? (荒蕪人煙的草地)

  ④根據以上問題的解答和提示,用自然段歸并的方法討論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陳賡同志談過一件往事。 第二段(第2~10自然段):長征過草地時,陳賡同志遇到一個掉隊的小紅軍,想幫他一塊兒走。小紅軍說服了陳賡同志騎上馬先走。 第三段(第10~15自然段):陳賡同志不放心,回頭找小紅軍,他已經犧牲了。陳賡同志深深地自責。

  ⑤把各段段意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先自己歸納,再小組(或同桌)議論,最后課堂解答,訂正: 長征過草地時,陳賡同志遇到一個掉隊的小紅軍,他要幫助小紅軍一起走,卻被小紅軍說服了。陳賡同志走后,小紅軍犧牲了,他深深責怪自己。

  ⑥讓學生比較:三個段落的段意連接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嗎?是的,但不是一字不變、一字不減地照抄原句。要去掉重復的詞語,該合并的合并,該更換的更換,達到簡潔扼要的目的。

  4.再學習一種記事文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做了什么四個要素,再歸納組織: 時間:長征中 地點:草地 人物:陳賡和小紅軍 做了什么:陳賡要幫助掉隊的小紅軍,卻被小紅軍說服了。陳賡離開后,小紅軍犧牲了,他深深地責怪自己。

  5.小結:用歸納法和抓四要素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再通讀一遍課文。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廬山云霧的奇幻美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 初步認識總分段式,重點學習第2、3自然段的寫法。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

  錄音機、詞語卡片、幻燈片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 映示幻燈片,簡介廬山的云霧。

  2. 揭題。(板書:廬山的云霧)

  3. 談話導入:廬山的云霧這一神奇的現象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過那里的人都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廬山的云霧到底奇妙在何處呢,通過學習我們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就上新課,齊讀課題:10、廬山的云霧

  4. 范讀課文。

  二、 自讀課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學要求:

  讀準生字字音,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

  2. 學生自讀課文,同座位互相討論第二個問題:每段寫了什么?

  3.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出示詞語卡片,檢查字音是否讀準。

  指名逐段朗讀課文,每讀完一段及時正音,并說說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這篇課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了廬山的云霧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別寫了廬山云霧的特點,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人們對廬山的云霧流連忘返。)

  三、 齊讀課文,說說課文描寫了廬山云霧的哪些特點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廬山云霧的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千姿百態,二是瞬息萬變)

  四、 教學生字詞

  突出下列字形的書寫指導:

  幻、添

  重點理解的詞語:

  秀麗、尤其、纏繞、彌漫、變幻、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五、 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在習字冊上描紅、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 聽寫生字詞。

  2.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二、 細讀課文第1自然段

  1. 默讀、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是什么意思?

  2. 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師點撥,指導朗讀引背。

  第一句:“秀麗”是什么意思?(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用“秀麗”說一句話。齊讀這句,突出“十分秀麗”。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別”。用換詞的方法理解)廬山的云霧特別在哪里?(引導讀書,找出“變幻無窮”,用自己的話說說這詞的意思)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覽、漫步,會有什么感覺?(用課文中的語句回答)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云多)啟發想象:在山上游覽、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霧,迎面拂過的是云霧,身邊流動的是云霧,腳下踩著的是云霧,此時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駕起云霧,在天空中行走,進入了仙境。引讀:在山上游覽~漫步山道上指導朗讀,體會這種情境。

  3. 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并引導背誦。

  4. 小結:圍繞云霧多,寫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覺。總寫了變幻無常的云霧給廬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 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讀課文,找出中心句。

  2. 齊讀中心句,說說這一段是圍繞廬山的云霧哪個特點來寫的'。(板書:千姿百態)

  3. 輕聲讀文,聯系情境,說說“千姿百態”是什么意思。哪些語句寫出了云霧的千姿百態?(讀書回答)

  4. 再讀課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體地寫出了云霧的千姿百態的。(打比方)

  5. 齊讀第一句,引讀分述部分: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云霧彌漫山谷~云霧遮擋山峰~(感悟總述和分述的關系,體會作者是如何具體描寫“千姿百態”的)

  6.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聯系語境說說“籠罩”、“纏繞”、“彌漫”的意思;練習用“千姿百態”造句。

  8. 小結:這一段圍繞中心句,具體地描繪了云霧在四個不同的位置所呈現的不同姿態,突出了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這一特點。

  9. 討論學法:畫出中心句——認識云霧特點——理請總分關系——感受云霧現象——練習背誦課文(以讀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四、 運用學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五、 檢查自學情況(讀、議、背。重點是通過讀議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云霧的特點寫具體的)

  六、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七、 總結全文

  1. 配樂朗讀全文。

  2. 小結:總分的寫法突出了廬山云霧的三個特點——多、千姿百態、瞬息萬變。

  3. 引導學生逐段背誦課文。

  附板書:

  3 廬山的云霧

  多

  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 瞬息萬變』

  習作一 看圖作文

  習作目標:

  1. 看例圖,讀例文,學習例文是怎樣用語言描述圖意的。

  2. 閱讀例文后的習作要求指導,初步懂得觀察多幅圖作文的方法。

  3.根據練習要求,采用學得的方法,學習寫多幅圖作文。

  教學時數:二課時

  作文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觀察畫面,學習例文,總結要點

  1. 圖上有幾個人物?

  2. 這四幅圖寫了一件什么事?

  3. 分圖簡潔說說每幅圖的意思。

  4. 閱讀例文

  1.指名分段讀例文,圖文對照,說說每段分別寫了哪幅圖?

  2.由例文的安排段方法,你知道了可以如何安排段落嗎?

  5. 教師小結: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他們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的。

  二、 組織討論,學習寫法

  1.讀提示語,結合例文看圖,自主思考這些問題。

  2.學生圍繞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集體交流,明白多幅圖的基本要求

  a.仔細觀察。看懂每幅圖,弄清每幅圖的意思和聯系。

  b.展開想像。圖上看到的可以寫,沒有的內容可以展開豐富的想像和聯想來寫。

  c.層次分明,每段寫一幅圖。

  d.重點突出。幾幅圖中選一兩幅寫具體些。

  3.你認為還有什么技巧和方法向大家推薦。

  三、學習寫法,嘗試寫作

  (1)看圖選擇內容。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組進行重點細致的觀察。

  (2) 學生自由說說四幅圖意,小組交流,班級交流。評議。

  1. 同桌先看圖口述

  2. 指名連起來完整地說

  3. 師生點評

  4. 學生練寫,師指導。

  五、 指導譽寫

  第二課時

  一、學生小組交流學習,并指導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講了托爾斯泰改小說的故事作為范例。修改入手的幾個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讀兩遍,不通的句子改過來,不會改,可以請教老師同學。

  2、添詞句。方法:小組討論,互提建議。修改效果自評辦法:自己讀讀修改前后的作文,覺得有進步就給自己畫上一朵紅花。互評辦法:請小組其他成員或班上其他同學讀兩篇作文,有進步就給打朵紅花,看誰得的紅花多。

  二、優秀習作全班朗讀。

  練習1

  教學要求:

  1. 弄清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簡稱的基礎上背誦簡稱歌,理解帶有簡稱的句子。

  2. 書寫時注意寫好捺畫,并鞏固筆順規則。

  3. 熟記8個成語和記誦古詩《夏日田園雜興》。

  4. 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一是讓學生想說,二是讓學生會說。

  5. 練習兩個筆畫及含有這兩個筆畫(橫撇、撇點)的字。

  教學重、難點:

  弄清我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簡稱的基礎上背誦簡稱歌,理解帶有簡稱的句子。

  啟發學生留心觀察、記錄簡稱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大致體會成語。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學用字詞句的教學,將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相融洽。

  一、熟記并背誦簡稱歌。

  1. 出示中國地圖。

  幫助學生對中國地圖有一個整體認識,即中國地圖像一只傲然挺立的雄雞。

  2. 接著,借助地圖了解我國有34個省、市、自治區和特別行政區。

  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

  少數民族自治區:新疆、西藏、廣西、寧夏和內蒙古

  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

  3. 了解有關內容

  直轄市是由中央直接領導的城市,自治區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是相當于省一級的民族自治區地方。

  4. 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簡稱。

  5. 熟記并背誦簡稱歌。

  6. 找朋友游戲。

  鞏固對簡稱與省、市、自治區名稱之間對應關系的了解。

  一、 理解有關各省、市、自治區的句子。

  1.出示句子。

  啟發學生邊讀邊想:通過剛才的學習,哪些原本不理解的內容現在理解了?

  2.交流。

  3.鞏固對簡稱所代表的含義的認識,初步知曉我國幾大地方戲的名稱。

  小結:恰當地運用簡稱能使語言表述更簡潔。

  4.運用簡稱的詞句。(留心觀察、記錄簡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如:黔驢技窮、湘江、滇池、京滬鐵路等。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寫好鋼筆字(“遮、越、處”三個字)注意寫好捺畫;進行讀讀背背。

  一、寫好鋼筆字

  1. 看看寫的字。(“遮、越、處”三個字)要注意什么?

  2. 討論要注意的地方。

  3.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三個字的捺畫的不同走勢。

  正確把握三個字的捺畫起筆走勢。

  “遮”字一捺走勢平緩;“越” 字一捺比“遮”陡;“處”字一捺更陡。

  4. 知道學生認真、仔細、規范地描紅、仿寫。

  5. 注意寫字姿勢。

  二、讀讀背背。

  1. 熟記8個成語。

  (1)結合第一單元的課文,《廬山的云霧》加以理解。

  風云變換:像風云那樣變動不定。比喻事物變化復雜或局勢動蕩不安。

  氣象萬千:氣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富于變化。

  飄飄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脫塵世而成仙。

  (2)指導記憶。

  2. 背誦《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1) 介紹:范成大寫了一組《夏日田園雜興》,今天學習《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2) 引導學生看圖,并借助圖畫讀讀古詩。(大致體會詩的意思與表現的情趣)

  (3) 小結:全詩用通俗的語言描繪了夏日農家晝耕也織的忙碌景象和兒童不會幫助織布,卻在樹下學種瓜的有趣情景。

  (4) 指導學生熟讀背誦。

  (5) 搜集其他《夏日田園雜興》進行積累誦讀。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引導學生從兩方面(讓學生想說、讓學生會說)進行口語交際;指導連寫毛筆字。

  一、口語交際

  聊聊春節

  1. 設問導入:今年的春節,你是怎么過的?你知道過春節時,咱們這兒有什么習俗嗎?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春節。

  2. 出示題目:聊聊春節

  3. 借助插圖(貼春聯、全家觀看“春節聯歡晚會”、舞龍燈、吃年夜飯、給老人拜年……)勾起回憶。

  4. 交流本地春節的習俗,也可交流其他地方過春節的習俗。

  5. 自由練說、同桌練說、全班交流。

  6. 指名說。

  二、學寫毛筆字

  1. 筆畫練寫:

  橫撇:要注意拐彎處的提筆與頓筆,橫要短,撇要長而舒展。

  撇點:注意起筆時要頓筆,收筆時回鋒,至折處主要用的是筆鋒,此時以提筆為主。同時還要注意撇與點的長短與傾斜度。

  2. 寫字練習:

  夕:第一畫“撇”要短,起筆從豎中線開始;第二畫“橫撇”,橫從短撇的腹部落筆,橫畫不能長;第三畫“點”是圓點,位于米字格中心便下一點。

  女:整個字要向四周舒展。橫畫在橫中線上,要寫長些,撇點的起筆與撇的收筆基本在一條線上。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觀察荷花的方法和是怎樣把看到的、想到的寫清楚的。

  2.理解白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并能把句與句的聯系起來想象一池荷花這“一大幅活的畫”。

  3.體會“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時眼前出現的景象。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從圖入手,導入新課

  出示掛圖。

  教師講述:在蔚藍的天空下面,池水清清。近看,一片片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挨挨擠擠的一片翠綠。雪白的荷花,爭先恐后在這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了出來,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才展開兩三瓣,有的含苞欲放……蜻蜓不時地飛來飛去,偶爾,一條小魚在水面頑皮地吹起泡泡。微風吹過,送來陣陣清香。遠看,有青山、樓閣、小橋、游船。這是多么優美的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啊!

  (過渡)下面,我們一起欣賞這幅畫。

  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從近到遠,或從上到下)觀察圖畫,分清主要景物和次要景物,把主要景物說具體。

  (過渡)這樣一幅優美的池塘荷花圖,作者是怎樣用文字來描寫的呢?讓我們共同來學習課文。(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指名分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出示投影片。

  荷花也叫___________,荷花開過以后的花托叫_________________,里面有蓮的果實叫________________。荷葉像_________。剛開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全開的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將要開的花骨朵兒____________________。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圖文結合,抓住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一、二小節

  1.學習第一小節。

  (1)學生朗讀。

  (2)設問:作者為什么往荷花池邊跑去?

  (板書:聞到清香)“清香”一詞是什么意思?聞到清香作者會想些什么?“趕緊”一詞說明他的心情怎樣?

  這一段共有兩句話,合起來說了什么意思?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4)(過渡)作者來到池邊一定會看到什么?

  (板書:看到荷花)

  2.學習第二小節。

  (l)指名朗讀第二小節。

  (2)設問:“已經開了不少”是什么意思?

  “挨挨擠擠”這個詞中的“挨”和“擠”是一組近義詞。,看看這兩個字的意思一樣嗎?(比一比,看誰又快又準確)

  教師講述:“挨”和“擠”所表示的.詞義程度不同,看圖,請同學上前面指一指,哪處荷葉是“挨”著,哪些荷葉是“擠”著。(在學生指明的同時,教師講述:看,它們多像一個個綠娃娃。這兒親密地“挨”在一起;那兒又頑皮地“擠”在一塊兒。)

  設問:再回憶一下,你還在什么時候或什么地方看到過“挨挨擠擠”的情景?

  教師講述:“挨挨擠擠”說明人或東西很多,那么,這兒說荷葉“挨挨擠擠”,告訴我們荷葉長得怎么樣?(荷葉長得生機勃勃,非常茂盛。)

  教師講述:剛才我們一起學習了句中“挨挨擠擠”這個詞語,我們通過比較,想象體會到了它的作用。接下來,請大家自學后半句,看看還有哪些詞語也寫得很好,并說說好在哪里。(學生自學后交流。)

  (此處要引導學生抓住“一個個”、“像……大圓盤”、“碧綠”等詞語進行分析比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荷葉的色彩美和形狀美,以及它旺盛的生命力,為下文分析“一大幅活的畫”作鋪墊,同時培養學生對詞語的初步賞析能力。

  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先自由讀,再指名讀。

  設問:第三句哪個詞用得最好?為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冒”字,進行想像,可采用換字法,用“長”、“露”等詞進行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冒”字最能反映荷花頑強的生命力。)

  這一小節的后三句話,合起來說了一個什么意思?

  指名讀這三句話,圖文對照,理解這三句話。

  (引導學生抓住“展開”、“露出”、“飽脹得……要破裂似的”進行分析。)

  這三句話是用什么詞語連結起來的?

  (有的……有的……有的……)

  “有的……有的……有的……”是什么意思?誰能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教師講述:“有的……有的……有的……”在句子里都含有“多”的意思。那么,課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說明了什么?

  (3)引讀第二小節。

  (4)這一小節說了一個什么意思?

  (5)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小節。背誦第二小節。

  (6)課堂練習。

  抄寫:蓮蓬 飽脹 破裂 挨挨擠擠 姿勢 舞蹈 翩翩起舞

  用“有的……有的……有的……”寫幾句話。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節讀課文

  二、檢查復習

  1.第一、二小節各說了什么意思?

  2.作者具體向我們介紹了荷花的哪幾種姿態?

  三、學習第三小節

  1.指名讀。

  2.設疑:“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對照掛圖,想像一下,都有哪些姿勢?先同桌說說,再全班交流。

  第三小節連用了幾個“一朵”?有什么作用?

  (連用四個“一朵”,突出“朵數”之多,每朵的姿勢各不相同,美不勝收。)

  3.指導朗讀前兩句。

  4.指名讀最后一句。

  5.看圖:圖上的景物與課文的描述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圖上只畫了荷塘的一角,不是全部。)

  6.比較句子。

  (l)如果把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圖……

  (2)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畫……

  (3)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畫……

  (4)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

  (這樣比較,可以看出第四句為最好。因為①“眼前的”指出了作者看到的,與文末“我是在看荷花呢”相呼應;②“大”指明了這一池的整體,與前文的描寫相呼應;③“活”字最富表現力,表現出一池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與前文“挨挨擠擠”、“碧綠”、“冒出來”、“飽脹得……要破裂似的”相呼應。)

  7.“畫家”這里指誰?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怎樣才能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8.指導朗讀第三小節。

  9.指名讀二~五小節,比較這兩小節,哪小節寫得具體?是怎樣寫具體的?

  10.用上課文第二小節描寫荷花各種姿態的優美句子或換用自己的話,擴寫第三小節中的有關內容。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還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錄像,同時范讀三~四小節,思考:看著這美麗的畫面,聽著優美的文字,這時候,你想到了什么?

  (過渡)看著這么多又香又美的荷花,作者會產生什么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又是怎樣表達的?

  四、學習第四小節

  1.指名讀。

  2.設問:“仿佛”是什么意思?“我”是不是一朵荷花?那為什么“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翩翩起舞”中的“翩”是形聲字,羽字表形,字義一般和鳥有關,“翩翩”也就是像鳥兒飛一樣輕盈,“起舞”就是“跳起舞來”,邊說邊作手勢。誰能到前面表演一下?

  指名學生戴荷花頭飾表演,指名朗讀第四小節。

  作者覺得自己忽然變成了一朵荷花,這時候,他的心情是怎樣的?我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抓住“翩翩起舞”、“快樂”、“好夢”等詞語)

  “好夢”后面的省略號表示什么?你能把省略的內容補充上嗎?(啟發學生展開想像)

  3.小結:這一小節主要寫什么?

  五、學習第五小節

  齊讀最后一小節,提問:最后一小節不寫可以嗎?為什么?

  六、總結全文

  1.齊讀全文。

  2.作者為什么能把荷花寫得如此之美?

  3.指導學生學習作者仔細觀察、細致描繪的寫作方法。

  七、質疑

  八、朗讀、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從詞句教學入手,抓住重點詞語。圖文結合,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在引導學生體會荷花的形狀及顏色的外在美的同時,著重引導學生感受荷花的內在美,在“活”字上下功夫,即感受到這池荷花蓬勃的生機。再輔之以感情朗讀,啟發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豐富畫面的內容。通過媒播放畫面,教師范讀,使學生身臨其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深入理解文字。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中的語句和自己的想象,說一說看到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再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荷花的美麗。

  探究活動

  腦筋動動動

  怎樣猜字謎

  一條謎語,一般由謎面、謎目和謎底組成。如“正月初一”(打《紅樓夢》人物之一)。這里的“正月初一”就是謎面,(打《紅樓夢》人物之一)是謎目、等待你猜的“元春”就是謎底。

  怎樣猜謎語呢?

  1.會意法,通過謎面含義、情節、典故去尋找謎底。如“鼓掌”(打一字),從動作去想是兩手向一起拍,“合手”’二字組成“拿”字即是謎底。

  2.離合法。把漢字拆開,再組成新字。如“海峽兩邊今團聚”(打一字)。取“海峽”兩字的偏旁與“今”字團聚在一起,成為“涔”字,即是謎底。

  3.增損法。把漢字的偏旁、部首或筆劃增加或減少求得謎底。如“上面正差一筆,下面少丟一筆”(打一字)。謎底為“步”字。

  4.象形法。把漢字的形狀和部分比成物,或把文字形象化描繪,以此來猜。如“兩株幼苗”(打一電影名稱),謎底是“丫丫”,這個字的形狀如同幼苗。

  5.諧聲法。這種謎的謎底是通過讀音來揭示的。如“葉公驚慌”(打一生物名稱)。謎底為“恐龍”。

  你會猜謎語了嗎?

  謎語猜猜猜

  格高風情壓群芳, 添水可種荷花,

  紅妝素裹飄清香。 添土能種莊稼;

  愿伴松竹為好友, 添人非你非我,

  不與百花爭短長。 添馬走遍天下。

  (打一植物名) (打一字)

  進門蓬頭垢面. 一陰一陽,

  出門神氣活現, 一短一長,

  賣了不少東西, 一晝一夜,

  還要自己賠錢。 合為一雙。

  (打一生活雜事) (打一字)

  無勾無橫無豎, 腳踏千江水,

  無土無金無木; 手揚滿天沙;

  算來不多不少, 驚起林中鳥。

  恰好十一筆數。 折斷園中花。

  (打一字) (打一自然現象)

  腳蹬兩耳, 東西不大,

  腰跨鼻梁; 臉上畫畫。

  左右成雙, 飄洋過海,

  又圓又亮。 走遍天下。

  (打一生活用品) (打一物)

  好像一柄勺, 硬在外頭,

  掛在夜空中; 軟在里頭;

  有它指方向, 甜在中間,

  航行不用燈。 黑在心頭。

  (打一星體) (打一水果)

  圓圓房屋, 兩撇小胡子,

  彎彎門樓; 尖嘴小牙齒;

  姑娘出門, 賊頭又賊腦,

  扇子遮頭。 專喜偷油吃。

  (打一軟體動物) (打一動物)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區別四組同音形近字,認識9個生字。

  2、讀句子,感受比喻句的特點,積累比喻句。

  3、積累名言警句,并能用這些名言警句指導自己的學習。

  4、查找資料,了解科學家、發明家的故事與成就。

  過程與方式

  1、引導學生通過讀句子,發現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

  2、展示科普讀物,通過上網、看書等多種途徑完成“展示臺”和“寬帶網”部分的學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習興趣和方法,激發愛科學、鉆研科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1、識別問號、句號、感嘆號的不同表達效果。

  2、學新字、新詞、好句。

  3、進行口語交際。

  4、練習寫話。

  教法與學法

  點撥法、情境創設法、談話法、讀記法、發現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我發現,

  1、激趣導入。

  2、課件演示:夜空群星閃爍。

  看,夜空多美麗呀,無數的小星星像眼睛眨呀眨的。

  3、讀句子賞句子。

  (1)有三位小朋友在月夜下,腦海中產生了這樣的想法。

  (2)分別點擊人物。(出示文中的三個句子)

  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數得清呢?

  那么多星星,你是數不清的。

  那么多星星,你是數不清呀!

  (3)學生自己讀句子,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發現。

  (4)集體匯報,教師總結。

  三個句子的意思相近,但第一句加上問號,表示你不可能數不清;第二句加上句號,表示你數不清;第三名句用了感嘆號,表示你肯定數不清。

  4、擴展延伸。

  這是李明買的書嗎( )

  這是李明買的書( )

  這就是李明買的書( )

  二、日積月累。

  1、選選認認。

  (1)讀有音節的.詞語。

  ①自己先讀幾遍。

  ②找伙伴讀,讀給伙伴聽,互相正音。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的特點,想想應該怎樣連線。

  (3)分組討論連線。

  (4)各組匯報學習情況,老師訂正。

  (5)課件出示:俞、苗、止、長,提示“俞”讀yú。指名讀。

  (6)換偏旁變成生字。課件出示愉—榆、描——瞄、址——趾、帳——賬

  (7)學生認讀,討論。

  (8)出示詞語,認讀。(愉快、榆樹、描圖、瞄準、地址、腳趾、帳篷、算賬)

  (9)用多種方法認讀生字。

  2、我會讀。

  (1)學生自讀句子,發現句子的共同特點。

  (2)投影出示句子。

  茂密的枝葉像涼棚似的,遮住了陽光。

  茂密的枝葉遮住了陽光。

  問:上面兩個句子,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學生各抒已見。)

  教師歸納總結:用一個和所寫事物相似的事物來打比方,可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更生動。

  (3)讀其他句子,說說把什么比作什么。

  (4)從學過的課文中,找比喻句,也可自己說比喻句。

  3、學習“讀讀背背”。

  (1)學生自讀名言,想想其中的含義。

  (2)交流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說說對自己的啟發。

  (3)自由讀背名言。

  第二課時

  一、口語交際:

  1、教師講解文中給出的身邊科學的例子,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身邊科學的圖片。

  3、小組交流。

  (1)小組交流自己了解的身邊的科學。

  (2)小組推薦科學博士,向大家介紹身邊的科學。

  4、推薦新書,交換舊書。

  (1)向同學推薦自己帶的科普讀物,簡單介紹書的內容和特點。

  (2)把自己已看過的書和同學交換。

  二、寫話。

  1、啟發學生回憶本學期做過的事。

  2、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3、談談自己在暑假里的打算。

  4、教師歸納要點。

  寫收獲:(1)寫做了什么事。

  (2)寫做的過程。

  (3)寫做了以后,懂得了什么。

  寫打算:(1)打算暑假中做什么。

  (2)打算怎么做。

  5、學生自由寫話。

  三、寬帶網。

  1、學生匯報自己了解的著名科學家、發明家。

  2、學生自主讀科普讀物,搜集科學家和他們取得的科學成就。

  3、學生上臺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集體評議。

  四、總結拓展:

  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為世界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在,世界進入一個高度發展的時代,希望同學們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提高技能,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斗。

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意象

  2、詩歌中重點詞語的理解賞析

  3、體味詩歌的情感,表情朗讀全詩

  二、教法:朗誦賞析

  三、教時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生活中有兩個詞,說出來就讓我們每一個人激動不已,一個是母親,人們常說,子不嫌母丑,對母親我們有報答不完的恩情;一個是祖國,無論她是富有還是貧窮,她都是我們生長的一片樂土,我們有責任使她繁榮富強。在祖國貧困的時候,在一些人迷惘的時候,有些人去國外“享受”生活了,但更多的人卻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決心以自己的雙手,創建美好的祖國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跟著詩人舒婷,去感受那激越的愛國情懷。請看舒婷的《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二、板書課題:

  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

  三、 簡單介紹作者:

  舒婷,生于1952年福建泉州。原名龔偑瑜。中國當代詩人。主要作品有《致橡樹》、《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神女峰》等。《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發表于1979年7月,即改革開放的第一個春天,詩人把壓抑中釋放出來的熱情化作對祖國新興的謳歌。唱出了一曲心靈世界的歌。

  四、 學生自讀全詩

  1、找出詩中所用的意象

  2、初步感受詩人的情感變化,把握朗誦的的節奏、語速及語調的變化。

  詩人的感情的變化是通過詩的語言顯現出來的,因此,在分析的時候一定要抓具體的語言,要做到三點:因文生義、因義探情、因情定調。

  五、找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試朗誦第一節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

  明確:

  所用的意象有: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

  明確:第一節作者回溯了祖國數百年的貧窮、落后的歷史心情深沉而悲痛,讀的時候要用低沉的語調、緩慢的語速來表達這一沉痛的情感。特別是最后的“――祖國呵”,要低沉,用降調。

  生全體讀。

  在第一節中,作者極力寫出了祖國的貧窮與悲哀,這是當時的現實的寫照。那么,作者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了呢?在詩中有沒有反映出積極的東西呢?

  明確:作者看到了祖國的貧窮與悲哀,但作者并沒有消沉。詩人顧城說過:“黑夜給了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求光明。”是的,在這首詩里,舒婷在貧困中也看到了祖國的`不屈,看到了在灰暗的色調下壓抑不住的活力和希望。祖國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前進,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顯得是那樣的艱難:千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在歷史有隧洞里蝸行摸索,都是祖國不屈于現實的寫照。這是祖國的希望所在,是我們建設美好的祖國的力量的泉源。朗誦的時候要低沉而不壓抑,把作者的復雜的情感表達出來。

  六、 在分析的基礎上,學生齊讀第一節。

  七、 按照上面的方法分析第二節。

  明確:所用的意象:花朵

  前兩句是對第一節的總結,是承上啟下的句子。本節是一個過渡,是一個內容上由寫祖國的貧困到寫的希望的一個過渡,也是詩人感情由深沉、悲痛轉向高昂、激越的一個過渡。

  在第一節暗示希望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揭示了希望的存在:是飛天袖間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導學生分析“未落到地面”的含義。

  學生齊讀第二節。注意:語調漸高,顯示出看到希望后的激動。最后的“――祖國呵”用平調讀。

  八、按以上方法分析三、四節,要求學生分讀、合讀。要感情充沛。

  3、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

  4、乳房

  這兩節感情高昂、激越,要特別注意讀時給以充分的展現,在語速上要由慢而漸快。

  九、全詩感情的變化也體現在用詞的變化上,在寫祖國的貧困悲哀時,作者用了色彩比較暗的詞語,以后逐漸明朗、亮麗。提示深重注意并找出這些詞。

  十、分析詩中的“我”的形象

  十一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讀全詩,仔細體味詩的內涵,為下一步朗誦和背誦打基礎。

  十二、找學生朗誦全詩。

  十三、總結:上下幾千年,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獨立完整,為了民族的繁榮富強,不惜拋頭顱,灑熱血。2200多年前,一位老人披發行吟于江畔,他想以自己孱弱的肩膀,扛起岌岌可危的楚國的江山,當聽到郢都被占時,他絕望了,毅然縱身投入江中,以身殉國。安史之亂時,也是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他擔憂祖國和人民的命運,吟出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還有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愛國詩人陸游,“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國破已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吉鴻昌……斯人已逝,那就讓我們再一次走近詩人舒婷,和她一起去感受那激情澎湃的愛國情懷。

  師朗誦全詩。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07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語文教案12-16

語文環保教案12-16

語文園地教案12-16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語文小學教案01-12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01-08

《小學語文》教案01-26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三》教案02-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寿县| 孝义市| 抚远县| 习水县| 二连浩特市| 周宁县| 保山市| 湖口县| 龙南县| 建始县| 呈贡县| 万源市| 正宁县| 和平区| 苗栗县| 镇巴县| 尼玛县| 理塘县| 邵阳市| 菏泽市| 九江县| 深水埗区| 莎车县| 石阡县| 莱芜市| 灵璧县| 铁岭市| 报价| 丁青县| 颍上县| 瓮安县| 上蔡县| 朔州市| 水富县| 大田县| 延寿县| 萨嘎县| 嫩江县| 电白县| 康保县|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