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教學反思
要讓學生了解雨的成因,首先要了解水的三態變化知識。
1、水是怎么跑上天的
水的三態變化,固態、液態,學生都好理解,而對于水蒸氣,他們往往認為冬天沖開水時的白氣就是水蒸氣。要讓學生明白,水蒸氣跟空氣一樣是無色、無味、無嗅、透明的氣體,是我們看不到的,而看得見的白氣、霧已經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滴了。認識水蒸氣的性質很重要,正因為看不見,因此水跑到天上去只能是以氣態的形式以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形式上天。
在水的三態變化中,學生還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有在太陽照射下水才能蒸發,其實水的蒸發是需要吸收熱量,但并非只有在太陽照射下才會蒸發。蒸發現象在任何溫度下都可發生,無論白天還是黑夜,只是在太陽照射下,蒸發的速度會快些。
2、水以氣態的形式上天后,又是怎么變成液態的雨呢?學過水的三態變化已經知道,水蒸氣遇冷又會變成液態的水,那高空怎么有冷的東西呢。這里又出現了一個科學問題,原來高度每升高100米,溫度下降0.6℃。這一科學知識教材中只字未提,但教師一定要向學生介紹,否則學生會想,我們沒有到過天上去,怎么就知道上面很冷呢?大氣層有2~3千米的高度(厚度),可以想象上面的空氣有多冷。水蒸氣遇冷以后,在低空形成霧,在高空形成云,云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氣托不住時,就會落下來形成雨。
以上知識點都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的,如果不懂,就會影響對其他知識的理解。
【下雨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01-28
最新《要下雨了》教學反思04-27
關于《要下雨了》的教學反思04-29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15篇01-05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精選11篇)03-30
《要下雨了》的課文教學反思范文04-29
《要下雨了》反思04-23
下雨了聽課反思03-02
活動反思《下雨》04-28
《要下雨了》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