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磁鐵的兩極》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1
《磁鐵的兩極》這課是三年級下冊磁鐵單元的內容。本節環節很清晰,讓學生通過“預測——實驗——觀察記錄——交流研討——習題鞏固提升”,形成本節課的概念——條形磁鐵的磁力中間最弱,兩端最強。
教材使用條形磁鐵和回形針進行實驗。選擇條形磁鐵一個面上的5個點,根據吸引的回形針數的多少來判斷5個點磁力的強弱。在實際操作中,我們遇到了問題。
問題一:實驗室磁力弱的條形磁鐵,兩極能吸住回形針,而中間吸不住。換了磁力強的條形磁鐵,這個磁鐵有很多小磁鐵組成,兩端磁力很強,只有磁極兩個點可以吸住回形針。
問題二:一面上的5個點并不能代替6個面顯然不夠科學。
所以我們選擇了磁力強的'磁鐵,把磁鐵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選擇鐵粉代替回形針。鐵粉細小,在量足夠多的情況下,能夠直觀看出磁力的強弱。
這是本節課的兩點,單本節課還有一些不足:
1、任務單的設置還需更完善。
本節課涉及到6個面磁力的觀察,但任務單上磁極的那兩個面還要考慮,怎樣讓學生看得懂,能容易記錄。
2、全班交流環節,給學生更多的時間。
在本節課的交流環節,學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說話,讓學生質疑、提問,但考慮到時間問題,就自行進行追問,這樣課堂上的時間可以省出一些,但學生的發展沒那么多了。下次上課可以在某些細節上省出一些時間,讓學生的交流這塊更加從容。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2
《磁鐵的兩極》是繼《磁鐵的磁性》后的磁鐵單元的第二課。是在同學認識了磁鐵的磁性,知道磁鐵的兩極的磁性最強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磁鐵,發現磁鐵的兩極不但磁性最強,還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動也從原來的觀察磁鐵與其他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鐵與磁鐵間的相互作用。課文布置了3個觀察、實驗活動。第一個活動是觀察可轉動的磁鐵,從而發現磁鐵的兩極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極、北極的概念。第二個活動則自主開展實驗探究進一步研究磁鐵兩極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現其規律。第三個活動是玩磁鐵小車的游戲,是運用“同極相斥”的性質開展的活動。3個活動由淺入深,環環緊扣,活動雖難度不大,但要在40分鐘內給同學充分的時間,并讓同學反復多次實驗,記錄多次實驗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整理事實,發現規律,得出結論。還是要花點心思的。于是怎樣有序、有效地開展探究活動,成了我這節課的主攻目標。
圍繞著這個目標,在課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證了同學的實驗時間,整堂課同學在老師的指引下嚴謹而有序地完成了三個觀察、實驗活動以和多次實驗的記錄,并通過整理發現了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規律,同學情緒豐滿,參與積極,人人動手,教學目標和研究目標都得以完成和實現。教學反思自身的教學過程,我覺得在本堂課中有以下幾個方面較為勝利。
1、精心設計環節,科學分配時間。
本節課活動多,每個活動就算是最簡短也不能少與5分鐘,何況同學在活動后還要整理事實、完成記錄,然后互相交流,才干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假如同學活動的時間不能保證,那么活動就變成了過場,達不到效果。為了保證同學活動的時間,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注意把不是活動的環節盡量地簡單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學引入中我就從上一節課的學習開始,既復習了舊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時間很短,就那么1-2分鐘,而且節省了時間。
2、明確實驗要求,方法指導到位。
在每次活動前我都會對同學的實驗、觀察活動進行指導,讓同學明白怎樣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確每個人做什么,使活動能有序而有效地開展,取得實效。如:在觀察轉動的磁鐵前,我邊演示邊告訴同學:小組內每人轉動磁鐵一次,等磁鐵停下時觀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簡單的圖或文字記錄下來。最后看看記錄,你們有什么發現。這樣每個同學都有動手的機會,實驗也反復多次地進行了。同時同學明白了實驗的重點和要求和方法。當同學按老師的指導去做時,在3-5分鐘內就有效完成了實驗,并一下子就發現磁鐵每次停下時都是指著同一個方向。
3、準備結構資料,設計實用記錄表。
在課前為了保證實驗的準確,我為同學準備的.是兩塊磁性強弱、形狀大小都一樣的磁鐵。并且每一塊磁鐵都檢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同學在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磁鐵被磁化的現象,在實驗中所有的組的現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發現規律,得出結論。對實驗卡的設計我也動了腦筋。在本課中我設計的實驗記錄卡簡單易懂,便于記錄。如在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實驗卡只要求同學在對應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簡單說說自身的發現。在活動中同學都能即時完成記錄,沒有另外花時間了。
當然在教學中也有一些不盡人義,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有個別同學在課前通過閱讀等方式已經知道磁鐵兩極相互作用的規律。于是在沒有實驗前就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把記錄卡填好了,由于時間的關系我沒有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今的教學中怎樣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怎樣培養同學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還有待研究。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3
本課的教學中發現了幾個問題,覺得有必要將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
一、如何引導學生作出“磁力大小不同”的假設。
初識教參和參考了一些網上的教案對于這部分的設計都是通過將小鐵珠放在磁鐵的中間,觀察小鐵珠最終會滾到磁鐵的兩端,從而引出學生的猜想,作出假設。
然而實際嘗試中,發現要使小鐵珠從磁鐵的中間滾向磁鐵的一端,實際是很困難的,小鐵珠往往就會不聽使喚從中間直接滾離了磁鐵,同組的老師也進行了多次嘗試,即使有時通過用手撥動能勉強做到,但不能做到百發百中,對此我們做出的原因解釋可能是學校的磁鐵磁力有所減弱了吧,一直到最后也沒能保證小鐵珠百分百從中間滾到磁鐵兩端。
解決:教科書的插圖給了我們一種誤區,要讓小鐵珠從中間滾到一端,卻忽略了旁邊引入的一段話“用磁鐵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鐵珠”,而我發現最終的解決方法即擺脫“要小鐵珠從中間滾到兩端”的影響,從“吸”字入手,用磁鐵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鐵珠反而效果非常明顯,磁鐵的正中、中間部分都不能吸起小鐵珠,而小鐵珠會輕而易舉地被兩端吸住,從而成功地引出學生的猜測。
感受:從“滾”到“吸”雖然是很小的改變,卻讓我收獲很大,它讓我感受到作為教師面對問題時決不能含糊妥協,有時交一份真就能夠讓自己破繭成蝶,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學生架起一座通往知識大道的橋梁。
二、隨意的標注不能太“隨意”,造成不同結果的認識沖突。
準備材料時,覺得隨意的作好標注,肯定不會那么巧,出現全班結果一樣的局面,所以沒有特別在意。然后課上,觀察一番,發現很多小組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為了以防萬一,我趕緊重新另作標注形成與我觀察到的結果不統一的現象,果真學生的交流中竟出現了全班交流結果都統一,幸好我有所防備,于是拿出課上隨機準備的“另類”結果,學生親眼觀察,果真一樣的磁鐵可是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12:1,可是又是親眼所見,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兩種結果不同可是都是正確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不同的結果的呢?學生思考后,即落實到磁鐵磁極的標注是隨意的。至此才形成了認識上的沖突,下課后我一想如果沒有引起注意以防萬一的話,本課就沒有認識上的沖突了,學生對于“磁鐵磁極的標注應該怎樣形成正確統一的標準?”就不會產生疑問了,不禁心理一緊。
解決:本是考慮到讓每班學生自行進行標注,可是一則材料的準備有些麻煩(每個班要用雙面膠粘好紙條粘貼,課堂結束還要撕掉),二則實際意義并不大(只要學生有作好標記的想法就已達到目的),因此還是我進行統一的準備。下課后,我趕緊一一檢測,然后根據不同結果進行標注,造成了兩種沖突,并且達到“勢均力敵”的效果。
果真,下一堂課中,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輕易地發現,班級中形成了兩種正確答案,這時我順勢提出問題,學生一下就落到了“磁極的標注”上,并且有些同學已經提出應該給磁極進行統一的標注,此時我提出這一問題我們將在下課繼續研究,整課的教學感覺順當了許多。
感受:太多時候,總覺得試驗材料準備的應該差不多了,出現的可能應該不多了,所以就想“偷懶”一下不要緊,然而當課堂上真實遇到時就會懊悔,怎么當時不考慮周全些。因此作為教師,在課堂之前不僅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還要關注到自己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材料等,當然有時出現的問題可以剛剛好成為一個教學的亮點或是一個很好的生成,不過總覺得把準備作的充足些、保證些對于課堂的益處應該多一些。
三、小組合作并非唯一形式,該“不出手就不出手”,保證試驗結果的正確、科學。
關于“怎樣測量磁鐵各部分磁力的大小”的實驗設計,學生的反應是我沒有預想到的`,并沒有想到學生會對這一問題“束手就擒”,因此我當機立斷,通過引導學生觀看教科書的圖示,并進行引導“磁鐵能夠吸引鐵的力量叫磁力,那放過來我們可以通過什么表示磁力大小?”雙管齊下,學生反應到可以通過掛回形針,以回形針的個數表示。學生由此認識我認為應該可以了,至于讓學生親自探究則存在一定問題,在準備實驗前我就發現,由于回形針被磁化后很難被一個個掛上,而如果直接任憑其一個個吸住,則又會出現問題,即中間部分的測量往往吸上幾個回形針后就會跑到磁極端了。
解決:其實說實話,就算是教師親自做這個實驗,總會因回形針被磁化而吸住,也是很難控制自如地將回形針一個一個掛上去,而且還得避免因為手的干擾碰到回形針意外掉落;再者當在中間部分掛回形針會遇到問題,由于回形針個數的增多,會往兩端移動,此時還必須不斷地將回形針移動到中間位置,很是艱難;最后由于正中位置一個回形針都不能吸住,學生會認為沒有磁力,參照了網上有些教師的設計,改用了鐵粉,可是預實驗時改用了大頭針甚至是鐵粉也不能吸住,因此對于最中間部分的磁力我并沒有多作單獨的處理講解,只是將重點落實在條形磁鐵兩端磁力強,中間弱。
感受:親歷科學探究固然是學生基本的科學學習方式,可是這并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也應該進行取舍,對于本課研究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動我就認為采用教師的演示實驗,通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注意點即可,這樣在達到采集數據收集證據的同時也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同樣的探究活動研究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則適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力求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自我操作自我發現。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4
整節課上下來,我認為整個教學環節很流暢,在分點的時候,我讓班里同學自己思考、討論,同學認為分成3個點比較好。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還是沒有把點分成5個,只好有我說出了5個點的位置。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要進一步加強。
實驗方法是由我通過多媒體直接出示的,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有很多沒有按方法進行操作,看出學生對實驗方法沒有完全理解。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這種出示實驗方法還不夠有效。我在巡視實驗時,有個小朋友告訴我,可以將五串回形針分別掛到磁鐵的五個點上,如果掉下來的,說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來的,說明磁性強。“他們對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沒有起來說,可是從理論上講,這樣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間弱,兩頭強這個特性的。
后來下課了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其實孩子們與眾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課上出示實驗方法時,為了教學的順利,并沒有問諸如”還有什么不一樣的想法嗎?“這樣的問題,學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開始這行下一項的活動了, 有時我們為了得到一個答案而忽略學生,忽略學生中高高舉起的小手,時間長了,學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師的平平淡淡。
也許教師平時一句不經意的話會激發起孩子們主動探究的欲望,諸如 ”你這個想法真好,就是與眾不同。“”相信同學們對于你這樣的獨特想法肯定會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這個發現讓老師也感到意外!“……看似平常的一句話想必會讓孩子們樂上好一陣子。次數多了,孩子們求異的思想會更深一些。有時候,當孩子們中沒有出現不同想法的時候,老師可能也要有意識地去幫學生創造機會,抓住一點可以激發的”苗頭“,啟發并幫助他表述想法,一次,兩次,孩子們也就有了相應的方法。
關于磁鐵的兩極教學分析
教材分析
“磁鐵的兩極”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磁鐵”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從交流磁鐵知識開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研究磁鐵的性質,了解人們對磁鐵的應用,使學生認識磁鐵的用途與它的性質是密切聯系的。《磁鐵的兩極》讓學生在前兩課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知道磁鐵上有兩極,以及磁極之間的相互作用。本課意在啟發學生運用實驗的方法檢測磁鐵上磁力的強弱,從而建立磁極的概念,了解磁極間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質,親自感受磁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在設計、操作、分析磁鐵實驗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的愿望,培養積極縝密的科學思維能力。在執教過程中,對教材作了一些改動,針對三年級的學生的心理特點,提出了以“玩”為主線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玩中發現問題、得出問題,對問題做出自己的假設等。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重視對實驗數據的收集,以解決探究過程中疑問。
學情分析
磁鐵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玩具,對于磁鐵學生已有初淺的、零散的認識。已經有一定的科學前概念,對磁鐵的探究也比較感興趣。不過對于教科書安排的第一個活動有不同的看法,三年級的學生,剛剛介入科學課的學習,就經歷如此精細化的“探究”指導,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如此“精細”而“復雜”的指導,是不適合三年級學生的,他們根本不能承載,也沒有必要這么早就承載和背負。三年級的孩子們還不習慣較長時間進行自主探究,更何況他們現在只有三上水平,于是我把目標放低,活動的步子放小,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經歷我為他們設計的探究活動,希望他們通過有序的活動逐步認識到磁極的特點,了解磁極間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質,親自感受磁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磁鐵的兩極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
因為磁鐵是學生既熟悉又特別感興趣的一種物質,所以本課教學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核心展開教學。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下幾個特點:以活動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能力為主,突出過程。學生自己動手,獲得新知識,明確磁鐵的性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上磁力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2、兩個磁極接近,有時相互排斥,有時相互吸引。磁極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問題作出假設性解釋。
2、通過實驗獲取證據,用證據來檢驗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認真實驗、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2、體驗重復實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
鼓勵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方案,研究磁性強弱的問題,從某方面對不同的實驗方法做出比較和評價,體會同一問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指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收集數據,利用數據驗證磁鐵的兩個磁極磁力最強。
教學難點
通過活動,認識到磁極間有吸引和排斥兩種不同的作用:這種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鐵的兩個磁極不完全相同,磁極不同,作用不同。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小鋼珠、大條形磁鐵、回形針,沒有標識的磁鐵。
教師準備:蹄形、環形等不同形狀的磁鐵,若干紙條(在黑板上直觀記錄條形磁鐵相互作用的'實驗現象時使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實物出示)看,這是什么?(小鋼珠和條形磁鐵)如果把小鋼珠放在條形磁鐵的中間,一松手,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猜測。
2、我們來試試吧!教師演示(多做幾次)看到了什么?(小鋼珠在磁鐵上總向兩邊滾)
3、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學生猜想,做出假定性解釋。
二、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
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同一塊磁鐵各部分的磁性不一樣強呢?那我們猜條形磁鐵哪些部位磁性最強?
2、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樣用科學的實驗數據或現象來證明我們的觀點呢?要比較磁鐵的各部分磁性誰更強,可以怎么比?
3、學生討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4、交流匯報實驗方案。
(1)如果要測磁鐵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針數,該怎么做?磁鐵是放在桌上好呢還是掛起來?可以在條形磁鐵的哪些部位放回形針?為節約時間我們可以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點,板書條形磁鐵,并選擇五個點,回形針怎么放?我們可以一個接一個放(演示)現在放了幾個?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來了,算吸起幾個?注意一定要輕輕的放上去,細心一些。要不要記下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針數,記在哪里?在記錄紙上就有這種實驗方法的記錄處,我們來看一下,分別在磁鐵的A、B、C、D、E處下面的括號中記錄下來?
(2)這是比磁鐵各部分吸的回形針數,是一種比較好的比磁性強弱的辦法,還有其它不同的辦法嗎?
(3)能不能比磁鐵各部分吸同一個回形針所需要的距離呢?怎樣量磁鐵各部位吸起同一個回形針需要的距離?用什么材料做的尺來量比較好一些?旁邊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鐵?把回形針放在尺的起始點放回形針,沿著尺慢慢的接近回形針,當吸住回形針時,觀察磁鐵離起始點的距離,就是這個部位吸回形針的距離。
(4)如果用小鋼珠實驗,怎么來做?小鋼珠先放哪里?旁邊能不能放其它的磁鐵?觀察什么?怎么記錄實驗的結果呢?可以用箭頭畫出鐵珠的運動軌跡。
5、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許多好辦法。但課堂上時間畢竟有限,為了大家更好的交流,我們先選擇第一種方法進行,好嗎?
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6、各小組實驗數據匯總。
7、我們一起來觀察分析一下,從我們的匯總數據里,我們可以發現些什么信息?
8、小結。
我們把兩端磁性最強的地方,叫做磁極。(板書磁極)想想一塊磁鐵磁極有幾個?
三、磁鐵兩極的研究:
1、我們已經知道磁鐵能吸鐵,如果用一個磁鐵的磁極去吸另一個磁鐵的磁極,吸引力會更大吧?想驗證一下嗎?
2、用兩只手握住兩塊沒有標識的磁鐵,將它們的磁極相互接近,出現了什么情況?我們的手有什么感覺?學生操作,交流感受。
3、為什么有的吸在一起,有的會推開呢?這樣的情況會出現幾種呢?再做一做看看。
4、我們能準確地說出,兩塊磁鐵相互接近時是哪兩個磁極相互吸引,哪兩個磁極相互排斥嗎?(不能)那怎么辦呢?
5、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引導。(為了準確而又簡單的的表達,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符號來做標記,比如說字母。)
6、我們先給兩塊磁鐵的兩端分別標上A、B、C、D后,再將它們相互接近吧。當然別忘記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我們也可以借助符號,如用“→←”來表示相互吸引,用“←→”來表示相互排斥。
7、學生實驗,并記錄。
8、匯報交流。
9、小結、延伸。
(1)各組的實驗結果都相同嗎?
(2)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標注字母時是隨意的,沒有統一標準。)
(3)怎樣才能標注統一呢?我們下一課再繼續研究吧!
四、作業:
出示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它們的磁極在哪里呢?(用小鋼珠測試,因為磁極磁性最強,鋼珠會自動滾向磁鐵的兩個磁極。)
五、板書設計: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磁鐵的兩極》教學反思04-18
磁鐵的兩極教案(精選10篇)09-09
電磁鐵教學實錄與反思04-28
磁鐵有磁性反思03-02
應對6年級英語兩極分化的教學反思04-28
磁鐵有磁性反思15篇(熱)03-03
大班科學有趣的磁鐵教案及反思01-24
磁鐵有磁性反思[必備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