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數學新課標學習體會
聆聽了首都師范大學王尚志教授和課標準修訂成員章巍特級教師的關于新課標的解讀。王教授從新課標產生的背景及特點和變化,高屋建瓴地從科研的角度作了詳細的講解,章巍老師從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作了精彩的解讀,使參會者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一、通過學習了解到增加的主要內容有:
(1)會用根號表示算術平方根.
(2)了解最簡二次根式的概念.
(3)能解簡單的三元一次方程組.
(4)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判別方程是否有實根和兩個實根是否相等.
(5)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 (韋達定理).
(6)體會一次函數與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系.
(7)知道給定不共線三點的坐標可以確定一個二次函數.
(8)了解正多邊形的概念及正多邊形與圓的關系.
(9)會利用基本作圖完成:作三角形的外接圓、內切圓;作圓的內接正方形和正六邊形.
(10)為適當加強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證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垂徑定理,圓周角定理、切線長定理等.但是,不要求運用這些定理證明其它命題.
二、通過學習了解到刪除的主要內容有
(1)有效數字.
(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應用.
(3)利用一次函數的圖象,求方程組的近似解.
(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關內容.
(5)視點、視角、盲區.
(6)計算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
三、通過學習,知道了本次數學要求從“雙基”變成了“四基”。既: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四、結果目標使用“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術語表述,過程目標使用“經歷、體驗、探索”等術語表述。
五、通過學習,掌握了新課程下數學教學的特點
1. 重視情景創設,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與應用的過程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結合具體內容,盡量采取 “ 問題情境---- 建立模型---- 解釋---- 應用與擴展” 的模式展開,教學中要創設按這種模式教學的情景,使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例如, “ 在一個長16 米、寬12 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個花園,要求種植花草的面積是整塊荒地面積的一半,給出你的設計。 ” 這是在講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時的一個開放性問題,學生通過認真思考,設計出許多不同形狀的花園 ( 如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 ) ,這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總之,新課程中的數學問題應力求源于現實生活,使學生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從心中建立起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天然聯系,感受數學的力量,體驗數學的有用性與挑戰性。
2. 營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現代教育觀念 ---- 邁向學習化社會,提倡終身學習 ---- 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 ---- 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與人共事。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努力讓學生做一做,從做中探索并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鍛煉自己,把思想表達清楚,并聽懂、理解同伴的描述,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 “ 字母表示數” 中的第一課“a 能表示什么” 沒有直接向學生呈現“ 代數式” 的含義及相關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動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戲中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并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體會 “ 為什么要學習代數式” ,“ 代數式是怎樣產生的” ,通過活動去獲得代數式的基本含義,形成初步的符號感。又如 “ 用刀切去正方體的一個角得到的切口圖形是什么? ” 這都需要學生動手實踐,觀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結論。
3. 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 這是新課程標準努力倡導的目標,要求教師要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承認差異;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為此,我想教師應該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平時成績等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可以分成按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按較高要求進行教學的學生。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展開,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例如,我曾經布置這樣的作業, “ 用一張正方形紙片,你能做成一個沒有蓋的長方體的盒子嗎?自己編一道應用題,并解答。 ” 在學生交的作業中,我發現平時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做盒子時非常認真,也很漂亮,盡管在所編的問題中有些錯誤。可成績好的一些學生雖然解題正確,可是做出的盒子卻是敷衍了事。為此,我及時表揚了制作認真的學生,同時也暗示制作不認真的學生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這樣,學習基礎差的學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4. 改變數學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的數學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例如,學習 “ 生活中的軸對稱和中心對稱 ” 后,當學生交上自己用圓規和直尺所畫的精美圖案時,又是對幾何圖形特點的感悟和對圖形實用價值的領會;當學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圖案,自取名字時,當學生知道和了解許多的數學史話、數學家的故事時,你不能不說,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5. 樹立新的課程觀,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課本知識的解釋者和忠實的執行者,而是與專家、學生等一起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教學中要注重書本知識向實際生活回歸、向學生經驗回歸。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滲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資源進行教學;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補充、加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書并非唯一的數學課程資源,我們應該善于開發其他的教學資源,它還包括教學中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料、工具和場所,如實踐活動材料、多媒體光盤、計算機軟件及網絡、報刊雜志等。
六、通過學習,認識到新課程教學中的 “四基” 與傳統教學的“ 雙基” 的區別
我聽過一些新課程的數學課,在有的數學課堂上學生非常活躍,課堂氣氛也很好,甚至還有表演,我覺得這些對于學生來講,很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但是我們必需面對這樣的問題,有的教師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 “ 活潑” ,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實質。數學課不能忽略數學的特點, “ 雙基” 的教學是中國的特色和傳統。新課程數學教學中的“ 四基” 與“ 雙基 ”有所不同。
1. 傳統教學的“ 雙基” 特點
傳統教學的 “ 雙基” 是以知識為本的。老師傳授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學生接受、存儲的是系統的基礎知識;系統知識的鞏固和運用就需要進行基本技能訓練。近十幾年來,盡管我們強調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但是這種知識為本的 “ 雙基” 并未改變。過分強調系統性、科學性,內容龐雜、專業性強,而且脫離生活,就像搞專門研究似的。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學應試的知識、練應試的技能、培養應試的心態成了時尚, “ 雙基” 成了升學的敲門磚。
2. 新課程下的“ 四基” 特點
新課程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需要的是學生 “ 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這里,在 “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 前面有個定語“ 適應終身學習” ,這就和傳統教學的“ 雙基” 區別開來了。實施新課程,要用是否 “ 適應終身學習” 來衡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原則地說,凡是終身學習需要的,我們就要讓學生學好、練好,否則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暫時不學,等以后在適當的時間去學習。我們看到,新的數學課程不再有脫離生活的繁瑣復雜的計算和應用題,因為它們不是終身學習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提出教學的開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學生的興趣和體驗,注重學生的經驗,這正是終身學習所必需的。
“ 學習” 這個詞的本義不僅僅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更是學習者自己發現、探索的實踐活動。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使我們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歸 “ 學習” 的本義,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僅用接受的方式學習,更多地是在發現、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學習,學習生活的知識,學習生存的技能,學習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1 世紀國際委員會提出的終身學習的內涵: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3. 新課程理念下“ 四基” 學習本身決不是單純的學知識和練技能
任何一個學習過程總會有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價值觀這些因素,任何一種學習過程中總伴隨著學習方法、學習過程的監控等學習策略。因此,離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的 “ 四基” 學習是不存在的。過去,我們也強調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離于雙基的學習之外,一說到學習情感就會把它狹窄地理解為思想品德教育。處理教學中的思想教育總是從怎么 “ 滲透” 來考慮,豈不知教學本身就包含著思想教育,一個 “ 滲透” 怎能包含得住?結果是學生學了數學不愛數學。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
【初中數學新課標學習體會】相關文章:
新課標學習體會04-25
小學新課標學習體會04-30
小學語文新課標學習體會05-02
初中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06-20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該如何教04-26
初中數學新課標學習的心得體會03-14
初中數學新課標學習的心得體會12-14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新課引入的藝術05-02
新課標下初中數學的概念課教學初探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