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讓我更理解教育的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閱讀讓我更理解教育心得體會
終于讀完了這套南懷瑾先生著述的《論語別裁》,上下兩冊,內心里感概良多,又不知從何說起。大概緣于我從事教育工作,每讀一本書都要與教育聯系,這次,也不例外,《論語別裁》及近日讀到的其他文章,讓我對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經常問老師們一個問題:“什么是教育?”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有的說是教學生學習更有用的本領,有的說是為了孩子們將來能謀取好的工作,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我說,這些都對,但是,教育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培植人的心靈,讓受教育者更清楚地認識自我,突破自我的局限,努力去克服自我,在人生旅途中修行自我,最終成就那個真實的自己。正如我在剛剛分享給朋友們的一段教育箴言中所說:“一個人認識了整個世界,全部歷史,而不能認識自己,這個人終究是一個愚人。一個人征服了世界,征服了全人類,而不能約束自己的喜怒愛憎,私情物欲,這個人終究是一個弱者。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人的精神世界,使受教育者學會區分是非真偽、美丑善惡,學會認識自己、超越自己、自我要求、自我完善。教育首要的工作是教導學生學會理性判斷,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所行之缺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這種自我的探索要貫穿在受教育者的全部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教人認識自己,尤其認識自己在能力上的限制,教人破除成見,少受外在事物的蒙蔽。從而達到教育的另一層次‘自強者勝’,就是戰勝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緒。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這是那種在各種欲望的躁動中能夠自我約束、控制住自己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先天具有的,是在青年期的教育中通過不斷地戰勝自己培養起來的。由此看來,教育就是教人‘認識自己’與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對‘自我’的培養。這才是‘人’的教育,而不是‘優良工具’的制造。教育決不能僅定位在知識技術層面,而是要促進人內在的精神成長。”“認識自我”“戰勝自我”“成就自我”,孔老夫子的整個教育生涯中始終都在踐行這亙古不變的教育真諦。
“認識你自己”,知道自己是誰?降生世間,所向何處?當你問清楚自己這些問題,你才能達到心性靈通,知道為什么而讀書,為什么而學習,為什么而行走,不會在世事紛擾中迷失自我。這是做學問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知道自己是寂寞的。每一個做學問的人,勵志做事的人大多是寂寞的。所以他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若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會不怨天、不尤人,不祈求他人的了解和理解了。就那樣,默默地,靜靜地,用心地做好自己要做的事兒。這是求學問謀事業最真誠最實在最不欺瞞的狀態。物質的,不需要多少;精神的富足足以帶來內心的安定。沒有凄涼,沒有寂寞,只有溫潤豐實,內心淡定。老夫子知道這就是他自己的生活,是他一生追求的境界。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向哪里去,所以他說“存心自有天知”。【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鹽田、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我知者,其天乎!】孔子有一天感嘆沒有人了解他。子貢說:老師何必這樣悲觀!怎會沒人了解你?孔子說,我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從基層的學識,艱苦的人生經驗起步,但不為現實所困,能夠升華,走入形而上的境界。我知道自己是誰,因此,我并不苛求別人的了解,存心只有天知,我只要做真正的我自己,這就夠了。我們今天的學校、家庭、各級各界的社會機構,有在真正做學問,有真正讓學生體會從“認識自我”開始的教育嗎?為考試而進行的學習,人成了考試的機器;為就業而進行的積累,人成了職業的奴隸。教育的方向一開始就錯了,把外在的無用的事物奉若神龕,人則像卑微的無頭蒼蠅亂飛亂撞,沒有了教育的根基,沒有了作為人的修行準則,這個世界注定要混亂,遲早要瘋狂。教育要回歸理性,讓學生成為學生,讓教師成為教師,讓每個人都在這互助學習的過程中去“認識自己”,沉靜而淡定地做自己的那份事情。這是讀書讓我體會到的教育情結之一。
“戰勝你自己”,所有外的誘惑都只為考驗你而來。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們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外在世界與內在信念的沖突斗爭之后,才會不偏執,不迷茫,不左右搖擺只定睛向前。先生曾經與我激烈辯駁,說孔子在他那時代是失敗的,他周游歷國想要尋找適合自己的舞臺,最后惶惶如喪家之犬,他的人生是失敗的,只是五百年之后漢武帝幫他發跡,他才有了今天這樣尊貴的“萬圣先師”的地位,他晚年孤獨傷感,在落寞中度過了自己最后的時光。我好大一會兒凝神冥思:誰又不是孤獨傷感的呢?你怎知道孔子是落寞的呢?他也許是到了更高的生活境界,是誰也理解不了的呢?讀《論語》說“孔子”,我從來不認為他帶弟子周游歷國是非要為自己尋找舞臺,創造出山的機會,這是他出行的一個目的,但他不會為了功名利祿而賤賣自己的價值觀,委屈自己高貴的靈魂,所以,一關又一關,一程又一程,一次挽留又一次挽留,陽貨幾次拜訪他都避而不見,他若做事兒的愿望急迫,想要救世救國,他的機會多了去了,只消卑微弓下自己的腰,要權力有權力,要財富有財富,要什么有什么。可是,孔子不這么做,他不會為了肉丸子而卑躬屈膝,這就是他講到的“為政難,做人更難。”此之謂“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觀,要有崇高的價值取向,要始終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不為環境的轉變而轉變,不為外在的物欲所控制。如果能有這樣的中心思想,無論高山險灘,風云變幻,處有處無,坦然自在。孔子是不合時宜的,正是因為不合時宜他才是尊貴的,崇高的,偉大的,是掙脫凡人世俗超然獨立而不是貧窮的。他在周游歷國的過程中完成了“去與留”“出或隱”“向現實妥協還是堅持自我”的人生最重要的課程,這一路行程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這難道不是孔子送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成就自己”,孔子和是學生共同成長的。他的教育精髓體現在身體力行而不是說服教育上,所以他的學生才會如此這般的緬懷他,紀念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即使當時的客觀條件不適合,但目標是正確的、正義的、崇尚真理的,我就要竭盡全力去宣講,去提倡,去為世界鋪灑陽光;盡管我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我的努力不會成功,很多付出得不到贊頌,但是這是真正正確的事兒,這是值得每個人努力去做的事兒,無論結果如何我都要去做。為正確的事兒而努力,成功不必在我,我享受將自己奉獻其中的過程。去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不管成功與否,聲名可就?這是對現在社會“結果論”“成功論”最有力的批駁。在“認識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中“成就自己”。孔子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兒就是傳承思想了,他平平靜靜地回家來了,從30歲到73歲,和他的學生生活在一起。孔子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教材,他努力用自己的成長故事去引導每個學生,讓他們認識自己,戰勝自己,最后成長為他自己。所以他既愛惜顏回,也欣賞子貢,更愛護子路。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是有求的,他的理想之光寄托在學生身上,讀到這里,你才能理解,孔子的失子之痛為什么不及喪顏回之傷;讀到這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了,當子路戰死之后,孔子悲痛欲絕地哭著說:“這是老天爺要斷絕我呀!”孔子是不幸的,白發人送黑發人,那是何等的悲憤凄涼;孔子又是幸運的,我們今天能讀到《論語》,應該是對他孤獨靈魂最好的告慰。教育不只是傳承,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正在教育戰線上的同仁們,你們體會到了嗎?
“學問無盡,歲月難留”。我們是不是要努力地成長自己,更好地引領學生?
【閱讀讓我更理解教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英語閱讀理解05-01
我對人文教育的理解04-30
提問和閱讀理解04-30
高中閱讀理解的論文04-27
英語閱讀理解解析05-04
春日耕者蘇轍閱讀理解03-21
英語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03-26
文言文閱讀理解05-01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