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范文合集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重點】
1.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
2.抓緊糧食生產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我國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異和農作物的分布規律。
【教學媒體】
計算機課件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引言)
上學期我們已經學習、研究了中國地理環境方面的有關知識,從這個學期開始我們將一起學習和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了解和熟悉我們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及保護環境方面的知識。
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人們最早從事的活動就是農業生產活動;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古國,農業生產的地位至今都居各業之首。
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了解我國的農業生產。
(板書)第七章 中國的農業
(提問)1.農業生產為什么能成為人們最早從事的生產活動?
兩個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謂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都是農業生產的產品;二是生產技術相對簡單,人們易發明和掌握。
(提問)什么是農業?我們首先要明確農業的概念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廣義上的農業或叫大農業,即通常所說的農、林、牧、副、漁五業。
(展示)農業的分類圖片
請學生一一讀出各業的主要產品并分析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特別注意補充農業生產的內容,不僅種糧食,還種棉、菜、油、糖等作物。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請學生觀察后回答問題。
(展示)分別展示紡織廠、陶壇儲酒車間的圖片。
(提問)圖中展示的是什么生產?(紡織工業)
這種工業生產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農業產品。
這張圖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產?(造酒,是釀造工業)
原料是什么?(糧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農機作業圖片
(提問)圖中的機械是農民自己制造的嗎?
(回答)(不是,它們是工業產品)
啟發學生得出結論:農業還給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所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提問)請同學們分析:大農業的五業當中,哪一業最重要?(種植業。所以,狹義的農業就是指種植業)
(承轉)下面我們就從種植業談起。(轉入第一節的教學)
(提問)什么是種植業?制約種植業的因素有什么?
教師明確給出種植業的概念:種植業是指在耕地上種植農作物的農業生產部門。它深受多種自然條件的影響。
(提問)那么,這個生產部門有哪兩個必需的自然條件呢?
引導學生分析種植業的兩個必需自然條件(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
因此,土地質量的好壞以及影響農作物生長的氣候因素就都會影響到種植業的類型和特點。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種植農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種莊稼)
什么樣的土地可以種莊稼呢?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豐富的土地,才適宜種植業的發展,即只有耕地,才能發展種植業。
(提問)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樣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圖片
(提問)(轉入氣候條件)為什么北京不能種椰子,黑龍江不能種香蕉,新疆不能種水稻?
請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因為任何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足夠的熱量、水分、光照等氣候條件。
綜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適宜的氣候,兩者都具備,才能發展種植業(轉入種植業的地區分布)。
所以,世界上溫帶和熱帶的一些河流沖積平原地區,往往成為人類發展種植業最早的地區,并因此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請學生說出世界著名的文明發祥地(南亞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亞的兩河平原,北非的尼羅河三角洲,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
我們已經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國之一。據考古發現,早在氏族公社時期,我國的黃河、長江流域就已出現了原始的種植業。直到今天,種植業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部門。
下面,我們就詳細了解我國都種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種植。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從地形、氣候等方面綜合分析,我國滿足上述兩方面條件的地區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干濕地區分布圖,指導學生閱讀,得出:我國種植業為主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
(展示)練習的圖片,根據分析找出正確的一幅圖。
(提問)整個種植業區內是不是全種植一種農作物?(不是)
(展示)動畫:中國主要種植業區和主要農作物的分布
一邊展示,一邊請學生辨認農作物并了解各種農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區。
教師落實各種主要農作物的地區分布:小麥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平原地區;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臺、閩、粵、瓊、桂、川等省區,甜菜則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內蒙古、新等省區;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地區。
(提問)在我國廣大的種植區內,這些地方(指圖)種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內能二熟至三熟;而這些地方(指圖)能種植小麥、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內只一熟或兩年三熟,為什么?(轉到我國南北農業的差異)
因為,就是在種植區內,各地的熱量、水分等氣候條件也存在著顯著差異,導致不同地區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和農作物種植的次數都不相同。尤其我國南北方之間,這種差異最顯著。
(提問)請學生回答并在圖中指出我國南北方的界線(秦嶺—淮河)。
一邊看動畫概括,一邊指導學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類型
溫度帶
干濕狀況
糧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 制
北 方
南 方
(提問)這些農作物都是因為人類生存需要,才種植它們;但每一種農作物人們需要的數量并不一樣多,那么,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與我們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哪類作物?(糧食作物)
(提問)為什么糧食生產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引導學生討論,得出:
(1)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本;
(2)我國人口眾多,糧食需要量大;(請學生計算一下,我國12億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糧食標準,每年需生產多少糧食才能滿足需要?)
(3)隨著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引導學生閱讀“我國糧食總產量及其人均值的'變化”圖,請學生思考家里平時吃的糧食、蔬菜、食油、食糖是當地生產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
(4)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波動大。
(小結)所以,糧食生產是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政府歷年都把努力增產糧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動)我們下面請同學們籌劃一下我國如何努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問題。
請學生分析回答(提醒學生不要脫離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得出提高糧食產量的主要途徑: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視情況補充節約糧食,反對浪費,從我做起這方面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說,用科學方法種田,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是目前我國增產糧食的主要途徑。
(提問)誰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引導學生從種田的科學方法和自然條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糧基地。
因為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條件優越(面積廣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熱量充足、降水較多且灌溉便利),生產水平高,便于統籌管理的地區;在這些地區用科學方法種田(種田的科學方法一般包括:優良種子、先進的種植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這些地區就叫商品糧基地,目前全國有九大商品糧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糧基地圖(課上做練習:先在投影圖上請學生練習,方法是一個學生指,另一個學生答;然后,指導全體學生一起在中國空白圖上填注)。
(提問)商品糧基地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有什么作用呢?
糧食生產是我國的頭等大事,并且,我國的人均糧食產量還沒有達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們干脆把我國的所有耕地都用來種糧食,這樣行不行?(不行)為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一是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土地資源是多種多樣的;二是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所以,就必須在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還要貫徹“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方針,因地制宜,使農林牧副漁得到全面發展。
(小結)
(1)了解了農業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學習了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的地區分布和主要農作物分布;
(3)抓緊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意義;
(4)九大商品糧基地及其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及其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2. 了解洋流的類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層環流的分布規律以及洋流的 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于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建議
在 教學中, 教師可引導學生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為例,對比兩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規律。然后, 教師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模式》,歸納出世界大洋中低緯度和中高緯度環流分布規律。
關于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建議
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對海洋的了解說明海水運動形式。然后, 教師歸納出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在講解波浪和潮汐運動時,可從能量來源、形成過程、產生的影響和驅利避害的措施幾方面進行講述。
關于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建議
教材的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類,既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在課堂 教學中, 教師可首先介紹風海流的形成,這是一個重點內容,然后介紹密度流和補償流。在 教學中,要講清三類洋流的概念、成因,補償流的分類等。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聯系行星風系、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諸多影響因素。
關于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建議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沿岸氣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漁業生產、海洋航運、海水凈化等方面。關于洋流對流經海區的沿岸氣候的影響,可以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類型進行對比,說明寒暖流對氣候的影響;關于洋流對海洋生物及漁業資源的影響,可從寒暖流的交匯和補償流的上升說明;關于洋流對海洋航運的影響,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為例,說明在冬夏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的變化對海洋航運的影響。最后,聯系海洋污染物的擴散和加速自凈,說明洋流的作用。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 提問:在同學們中可能有不少人去過海濱,你知道海水運動有哪些形式嗎?
2. 歸納:海水運動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種。
〖海水運動形式的 教學〗
1. 讀:課本《波浪》景觀
2. 講解: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著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筑、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3. 讀:課本《大潮和小潮》、《錢塘潮與杭州灣地形》示意
4. 演示:錄像《錢塘潮》
5. 講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與月相變化的關系,著名的錢塘潮的形成與杭州灣地形的關系,以及潮汐對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設的影響。
6. 讀:課本《墨西哥灣暖流》示意
7. 講解:以墨西哥灣暖流為例,說明洋流的概念;從墨西哥灣暖流的規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書:海水運動形式:
1、波浪:風浪、海嘯、風暴潮、潮汐波等
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
3、洋流:海水常年大規模定向流動
〖洋流的形成的 教學〗
1. 復習:地球上的氣壓帶和風帶分布。
2. 講解:風海流是在盛行風的作用下形成的規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風帶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風帶形成西風漂流等。在風海流形成過程中,還受到了陸地形狀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3. 讀:課本《直布羅陀海峽兩側海水鹽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
4. 講解:密度流是各個海域的海水因溫度、鹽度的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處出現液體壓強差異,引起海水的定向運動。例如,地中海的鹽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處,地中海的海水經直布羅陀海峽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層海水則流向地中海,補償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 板:《南美大陸西岸的秘魯寒流及秘魯漁場的形成》示意
6. 講解:補償流的形成、分類,秘魯漁場的形成。
7.板書:洋流的形成:
⑴風海流:主要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層洋流的分布的 教學〗
1.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2. 提問:對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緯度的洋流分布,從洋流的流向和性質等方面找出共同點。
3. 讀:《世界洋流模式》
4. 講解:世界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
5. 讀:課本《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
6. 提問: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該海域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7. 講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的 教學〗
1.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2. 提問: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的氣候類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 講解:澳大利亞大陸東岸為濕潤的氣候類型,西岸為干旱的.氣候類型。這是因為澳大利亞大陸東部沿海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亞寒流流過。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增溫、增濕的作用,寒流則對沿岸氣候起降溫、減濕的作用。寒暖流對澳大利亞大陸東、西岸氣候的形成以及氣候的差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 讀:課本P51《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5. 提問:找出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并說出寒暖流的名稱。
6. 講解:寒暖流交匯的海區,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漁場。另外,洋流還對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擴散產生影響。
7.板書:洋流對 地理環境的影響:
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
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
污染:范圍擴大,凈化加快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觀測海水運動
1.觀測風浪運動: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風浪運動。可利用風速儀測出觀測時的風速,也可收聽當地氣象臺站的氣象預報,將風力大小的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同時,將目測的浪高數據以及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分析風力和浪高數據,找出海洋風浪運動的規律,為沿海的捕漁業和航海業提供服務。
2.觀察潮汐現象:
在沿海地區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測海洋的潮汐現象。觀測內容為每天海水的漲落時間、次數、潮差,結合月相變化觀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現。
>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2.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3.使學生了解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過程: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
【提問】
1.請同學們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讀某縣土地利用圖,根據圖例說出這個縣有哪些土地利用類型?
【總結】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資源的分布大勢
【讀圖】“世界土地資源利用圖”、“世界地形圖”、世界自然帶圖”
【提問】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2.為什么面積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溫帶平原及大河流經過的地區?
3.目前哪幾個自然帶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積廣闊的地區分布在哪兩個自然帶內?
【總結】
耕地:主要分布在溫帶平原和大河流經地區
林地:主要分布在溫帶森林和熱帶雨林地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溫帶草原和熱帶草原地區
溫帶平原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長。大河流經地區,由河流帶來的泥沙在大河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同樣土質肥沃,上層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農業發展。
三、土地資源的.利用保護
土地撫育著人類,為人類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條件。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土地,特別是首先人類生存離不開糧食,糧食生產又離不開耕地,而目前耕地卻在不斷地減少。看71頁兩幅漫畫,說明耕減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長、計算從1960年到1987年人口從30億增加到50億,假如銳地不減少,保持15.8×106km2,則人均耕地減少了多少?實際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減少
b.水土流失,沙漠擴大。近年來,各國正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地資源。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第2 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目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 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2、能力目標: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3、教育目標:通過對旅游資源的學習,可以擴展學生嚴結合增加旅游地理知識。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難點:
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工業中心多;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 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 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掛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同學說說歐洲的地理位置和輪廓、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歐洲西部的各個國家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簡單易記,但是歐洲西部在世界上最突出的地位還在于歐洲西部的經濟和旅游業。
學生活動:幻燈演示歐洲的特產和風景讓學生說說。
三、教授新課:
板書:一、雄厚的經濟實力
(對照書54頁圖簡 單介紹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 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 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5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瑞士——鐘表
瑞典—— 造船、汽車、機 器制造業
丹麥——畜產品“歐洲的牧場 和食品庫”
挪威——水產品
荷蘭——鮮花(尤其是郁金香)
板書 二、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挪威——陡峻幽深的峽灣,午夜的太 陽
瑞士——“世界公園”的稱號、冰雪皚皚的山峰、世界表都伯爾尼
西班牙——陽光燦爛的海灘、精彩的斗牛表演
法國——田園風光、“藝術之都”巴黎、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巴黎圣母院
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千年古都”羅馬、龐貝古城、狂歡節
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
德國——慕尼黑的啤酒節
小結:
總 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作業:
目標檢測相關內容。
教學后記: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 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 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微格教學教案(10分鐘)
設計者:郭倩教學對象:高一學生科目:地理課題:地球自轉與公轉主要的教學技能:演示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了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軌道燈方面的規律和特點;了
解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理解黃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技能目標: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能夠讀懂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各種示意圖,
會畫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方向,能夠利用自轉和公轉相關知識解決實際應用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認識到一切物質處于運動狀態,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和特點;黃赤交角的形成,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律
教學難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空間概念的建立教學過程: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初中地理備課教案05-01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