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時間:2025-06-30 15:06:36 賽賽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精選11篇)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

  教學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重點)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涵和人生啟示。(難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那么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二、目標展示

  三、預習反饋

  四、教學過程

  (一)提要鉤玄尋挈領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文本,學習文言文讀必不可少,下面請同學們大聲地讀課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

  生:讀課文

  師:蘇洵的《六國論》以六國滅亡為事例,開頭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觀點,同樣作為史論文,你找到《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在哪里了嗎?他又是以誰的史事展開論證的呢?

  生1:明確——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

  無怪乎——《古文觀止》的編者認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不僅如此,嗚呼2字,還為全文籠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

  師:“嗚呼”是什么意思——啊!哎!文章開篇便言嗚呼,你覺得這“嗚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呢?

  生:悲涼、痛心、痛惜、嘆息、感慨、惋惜、慨嘆……

  師點撥:嘆惋,作者是用慨嘆語氣起筆的,內心是相當沉重的,應該是沉重的切入,些讀得沉重些,語重心長些。同時,還要注意反問句,語氣強烈,突出“人事”的重要。還要注意“哉”字的感嘆語調。)你能用自己的聲音傳達一下這種嘆惋嗎?

  生1、2,齊

  (二)盛衰得失析人事

  第二段——

  師:怎樣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嘆惋呢?那我們就跟著作者的`步子且看莊宗如何得天下,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第二段,并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晉王三矢——遺恨、期盼

  莊宗受矢——遺志、使命

  師:你能感受到晉王的遺言當中飽含著怎樣的情感嗎?——滿腔仇恨,抱恨終身,滿腹期待。

  假設你就是晉王,你會怎樣說出這幾句話?——生1嘗試。師點撥,生齊讀。

  想象當時莊宗聽了后是怎樣的表情與感受?——含淚從命,堅定復仇信念,立志發奮圖強。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生1。(譯)

  我們把其中的動詞一起圈出來吧——“受,藏,遣,告,請,盛,納”。

  由此可見唐莊宗做了什么一目了然——受三矢、銘父志、勤克勉、身行之——盡人事

  一面是恨之深,一面是行之切,我們分開來讀,再感受一下吧。(生1+同學讀)

  第三段——

  師:事波動,情波動,我們的聲也會隨之波動,清人沈德潛評本文“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而前面的敘述尚算平緩,真正的波瀾已在第三段興起,請同學們自由的誦讀第三段,初步感受一下這抑揚頓吧!

  生讀。

  師:我覺得這一段只兩個字而已,——盛衰,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呢,我們就先細剖一下曾經的過往。

  請男生讀課文內容,女生讀評注內容。

  (幻展示)方其系燕父子以組,[908年,李存勖受父三矢,912年,李存勖破幽州,綁燕父子,俘燕王至雁門,于墳前祭先父。]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923年,李存勖破大梁,梁末帝為避羞辱,命部將皇甫麟殺己;部將皇甫鱗悲痛之至,隨后刎頸自殺。李存勖用匣子裝梁君臣首級,漆封匣子,藏之太廟,以告亡靈。]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報仇雪恨,成就功業,還矢先王,告慰祖先,聲威壯盛,驚天動地!]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仇敵滅,天下定;寵伶人笑開懷,失社稷哭無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926年,皇甫暉作亂起兵變,史彥瓊按兵不平定;戍卒叫,亂軍起;四面楚歌,八方受敵。]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李存勖倉皇出征,李嗣源已占汴京,急忙之中往西返,二萬五淺名隨軍多已逃散。家已無家,國將不國!]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李存勖置酒悲啼,問計部下;百余將斷發示忠,君臣相泣。]

  師:你覺得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手法?——對比。試分析。

  (1)兩組感嘆句——,將和進行對比。

  (2)一系列動詞——將和進行對比。

  (3)一系列的時間——將和進行對比。

  點撥:為什么這么短的時間內就會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生結合《五代史》中的相關記敘,談談自己的看法。(幻展示)

  莊宗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后唐)莊宗既喜好滑稽戲,又通曉音樂,還能譜曲,到現在,汾州、晉州一帶,很多人能唱他唱的歌,稱為“皇帝親自制作”的歌到處都是。他的小名叫亞子,當時有人叫他亞次。另外他又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李天下。從他做王,到做天子,他常常與伶人一道在庭院里演雜戲,伶人因此而當權,最終導致滅亡。……

  ——忘父志、好俳優、寵伶人、身溺之——失人事(師板書)

  (4)抑揚的情感,將作者對莊宗盛時的贊賞和對衰時的嘆惋進行對比。

  師:這一對比,現在我們似乎更能理解開篇歐陽修的嘆惋了,什么來?一起來——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是盛也人事,衰也人事啊。這一盛一衰,一抑一揚,不讀都不對不起歐陽修,小組共讀,選出代表展示。

  生活動

  師點撥:盛的部分我們讀的時候聲音要——揚,高亢、昂揚、讀出贊嘆之情。衰的部分呢?——降,低沉、沉重、讀出嘆惋之情。齊讀。

  師:盛衰之差還在人事啊,用本段最后一句話說也就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師板書:憂勞、逸豫)

  師:寫到這兒歷史也有了,道理也說了,看來最后一段也沒啥用嘍。

  那有什么用?——大聲讀,一會兒告訴我答案。

  生活動。明確——交代 寫作目的。

  (三)以史為鑒知興替

  師:當時的北宋王朝又是怎樣的局面呢?補充歷史背景。

  (幻展示)當時的北宋王朝,表面上雖稱“盛世”,但其實已危機四伏。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

  師點撥:“豈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以沉重的心情、哀婉的語氣向北宋統治者發出了的警醒的告誡。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來呼吁“憂勞興國”,警告“逸豫亡身”,要防禍患于忽微,切勿沉浸于所溺,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借古諷今,借古鑒今啊!

  師:我又想起課堂導入時的那幾句話了,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六國論》中蘇洵警告當權者“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過秦論》中賈誼以秦警醒,“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伶官傳序》歐陽修用三個關鍵句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哪三個關鍵句?——這不就是一部盛衰論、興亡論、得失論嗎。

  同樣作為史論文,我們把《伶官傳序》《六國論》《過秦論》做一下比較分析。

  生活動思考總結:

  1、內容聯系

  〈1〉都是史論,都是由歷史事實得出經驗教訓,借古諷今,借古鑒今。

  〈2〉都論及國家興亡的問題。

  2、語言魅力

  《過秦論》語言:氣勢恢宏,鋪張楊厲,極富文采。

  《六國論》語言:斬釘截鐵,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伶官傳序》語言:抑揚頓挫,搖曳多姿,感慨搖深

  3、論證方法

  〈1〉例證〈2〉對比〈3〉……

  4、意義深遠,不限于當時,現實意義久遠。

  (四)讀寫內化明啟示

  請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給我們的啟示入手,寫一篇議論文。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2

  【學習目標】

  1.掌握文中相關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語法現象,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

  3.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疏通文章大意,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總結歷史興衰成敗的教訓。

  難點:理解作者“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史學觀點,及文本以史鑒今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大家好!唐朝滅亡后,我國歷史再次進入到一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這一時期,政權更迭頻繁,戰事不斷,人民生活困苦。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軍事天才,李存勖,驍勇善戰,是最有可能統一天下之人。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稱帝僅四年,便身死國滅,這又是為什么呢?北宋文宗歐陽修以史學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銳、文學家的生動為我們解讀了這一歷史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歐陽修的《五代史伶官傳序》。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了解文章體裁、寫作背景以及寫作目的。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時代,正是北宋由盛轉衰時期,作者很擔心五代的慘痛歷史會重演,因此撰寫《新五代史》以告誡北宋統治者引以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開門見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觀點,并舉出莊宗事例作為立論依據。

  3.理解作者將莊宗得天下時“意氣之盛”與失天下時“泣下沾襟”進行對比,推導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

  4.理解作者在總結莊宗逸豫亡身的歷史教訓之后,擴而充之,延伸到“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從而把握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以莊宗的亡國教訓,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5.學習本文帶來的啟示: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以此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從而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本課屬于史論文學,從一個細微的角度切入,縱說盛衰之理,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學習本課要理解文章的歷史觀念、國家情懷和擔當精神,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方式,學習和借鑒他們思考社會現實問題的態度和論述方式,積累文言文的語法現象,學會在具體語境中分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本課承擔單元任務二和任務三。任務二是為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完成。任務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參考相關資料,嘗試寫一篇短文,對文章提出質疑或進行辯駁。

  三、學習活動

  (一)作家作品及寫作意圖介紹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其散文說理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其實歐陽修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史學家。他曾官至參知政事,曾與人合修《新唐書》,獨撰《新五代史》。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是歐陽修為《伶官傳》所寫的短序。本文是歐陽修通過對后唐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來告誡北宋統治者要以史為鑒。

  (二)梳理文意,問題探究

  第一段內容理解:文章開篇立論,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意思是,國家盛衰興亡的道理,雖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的作為嗎!作者在沒有否定天命因素的基礎上,更肯定了人的作用,即人的作為的作用。如何知之?作者在提出論點之后,進一步以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教訓作為論據。作為議論文,開篇即明確中心論點,并且把觀點事例也扼要概括出來,可謂言簡意賅,章法井然。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嗚呼”這一感嘆詞起筆,有何深意?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對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五代十國時期,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作者感慨沉痛,故作序論皆以“嗚呼”開篇。同時也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調。

  第二段內容理解:這一層講晉王,即莊宗的父親——李克用的三樁遺恨,他在臨死前留給莊宗三支箭,讓其完成遺愿。相對于第一段的簡潔,第二段近乎小說家語,用“世言”二字起筆,即正史中未見記錄,彰顯了史學家的嚴謹。在“三遺恨”的故事里,提到了三個仇人,他們又是誰呢?

  一是朱溫。李克用曾與朱溫聯合剿滅黃巢軍,后朱溫多次意圖殺害李克用,二人結怨越來越深,不共戴天。此后對峙爭霸數十年。

  二是劉仁恭。文中所寫“吾所立”是指劉仁恭借李克用兵馬奪取幽州,后劉仁恭與李克用反目,歸附于朱溫,他的兒子劉守光開始稱燕王,后來稱帝。這里稱劉仁恭為燕王,是籠統的說法。

  三是契丹人,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原與李克用結盟夾擊朱溫,后來卻撕毀盟約,與朱溫結盟。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這幾個動詞刻畫了莊宗李存勖怎樣的形象?

  首先是他對復仇極為重視:他將箭藏在供奉祖宗的宗廟之中,并且每次出兵都要以少牢祭奠,得勝后,請下箭,還要用錦囊盛起來,告慰父親。

  再者,他對復仇極為決絕:每次作戰都要帶著這三支箭,矢志不渝,誓死報仇。因此,這幾個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行父命決絕復仇的形象。

  第二段總結:第二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寫衰作張本。

  第三段第一層內容理解:莊宗用繩索幫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之后又寫道:莊宗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一一復仇之后,莊宗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作者詳細描寫了莊宗復仇的經過。面對著莊宗的赫赫戰功,作者不禁發出了“壯哉”的感慨。

  問題探究:

  1.作者為何要大費筆墨逐一描寫莊宗消滅敵人?

  寫莊宗逐個消滅仇敵,極力表現其聲威的壯大,一方面照應開頭“盛衰”的“盛”,極力寫英勇殺敵的威武雄壯,也暗示了成功背后的艱辛。另一方面越寫奮勇殺敵的極盛之勢,也越能與下文的迅速敗亡形成對比,從而更好地揭示主題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道理。

  第三段第二層內容理解:短促有力的語句,讓讀者直觀地感知到了李存勖的敗亡之“神速”。

  通過梳理有關李存勖的履歷,我們關注到后唐莊宗李存勖從接受遺命到后唐建立,經過了十五年奮戰,而“失天下”僅三年。

  敗亡的導火索,令人觸目驚心:一夫夜呼,是說公元926年,樞密使崇韜和他的女婿、莊宗的異母弟存相繼被殺,加上其他天災人禍,一時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兵士黃甫暉當時奉命戍守瓦橋關,戍期已滿,卻被留下守貝州,心懷不滿,便趁機糾眾殺部將楊仁晸,裹脅裨將趙在禮為亂。這次兵變發生在夜間,故稱“夜呼”。莊宗之禍,自皇甫暉一夫夜呼而起。

  其后“亂者四應”是說李嗣源發動兵變,郭從謙首先響應,率從馬直親兵攻皇城,縱火焚燒興教門,闖入內宮,亂兵在宮樓上用箭射死了倉皇東出的唐莊宗。《伶官傳序》將其概括為“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以及“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此外,這段文字更寫出了敗亡之際的倉惶落魄,“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這“極衰”時的“泣下沾襟”又與前文“得天下”時的“意氣之盛”形成強烈對比,為下文議論張本。

  歐陽修用李存勖復仇的`極盛之勢為其敗亡的神速蓄勢,功業到達頂峰之后,頃刻間,一敗涂地,“意氣之盛”蕩然無存,對比極為鮮明,不禁引發人們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李存勖亡國之速?行文至此,再進行議論,必然水到渠成。

  文章先讓一步,講道難道是得天下困難,失天下容易嗎?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隨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敗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事吧。接著開始分析到底是怎樣的人事致其成敗,引用了《尚書》中的古訓“滿招損,謙受益”,暗喻莊宗之前謙虛謹慎,終于成事,之后沉湎享樂,終致顛覆。由此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是對人事的具體解讀,也是作者以史為鑒得出的結論。

  第四段內容理解:正因為莊宗之前憂慮勞苦,竭忠盡智,所以強盛的時期,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而后安于享樂,不思戒慎,所以等到他失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后又將此論推而廣之,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進而得出結論: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人或物困擾,難道知識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問題探究:

  1.請同學們思考:“豈獨伶人也哉”的言外之意?

  作者在敘述莊宗得失、盛衰的對比中,深化了主題,其實,讓作者深思的不僅是后唐莊宗的滅亡教訓,更讓人擔憂的是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警告北宋統治者,應該振作覺醒了,否則就會斷送自己的江山。

  因此,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借古諷今,諷諫當時北宋王朝的執政者要以史為鑒。

  其實,歐陽修并非危言聳聽。后來北宋王朝亡于宋徽宗之手,而宋徽宗恰是一個沉溺于歌舞與書畫的君王。李存勖寵愛優伶,熱愛演戲,宋徽宗擅長繪畫,有著極高的藝術修養,但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和責任卻是一國之君。他們都違背了自己的使命,最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請同學們思考,我們還學過哪些借古諷今的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蘇洵《六國論》:“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以上所論都是在提醒后世的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歐陽修通過《伶官傳序》中敘寫莊宗的得失盛衰之變,形象直觀地告誡統治者,要以史為鑒,知古鑒今,體現了古代文士的良知與家國情懷,始終關懷民族命運前途。

  (三)總結文章論證思路與寫作特色

  論證思路:首段開門見山提出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并且概括舉莊宗成敗事例作為論據,得則接受父命報仇雪恥,系燕父子函梁君臣,失則一夫作難倉皇東出,伶人困之身死國滅。在得與失的強烈對比中,寓議于敘之中,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并由此推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寫作特色:

  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寫后唐的盛衰對比,先寫莊宗極盛的史實,再寫其極衰的場面,后面總言興亡,喟嘆不已。一盛一衰,既揚又抑,交錯成文。通過盛衰對比,昭示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歷史教訓。

  在語言方面,辭氣委婉,言語懇切

  文章作為一篇旨在以史為鑒的史論文,依據史實,娓娓道來,仿佛與預想中的讀者談古論道,辭氣委婉,言語懇切。文章敘莊宗功業輝煌,語含敬佩;述其迅疾隕落,則充滿嘆惋;論其敗因,先用反問,再以疑問呼應觀點,使得說理委婉懇切。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文章以散體寫史論,間以對仗工整的駢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張弛有度,讀起來抑揚頓挫,感情飽滿,氣勢旺盛。

  其次,本文語言平實,言簡意豐。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基本用平實的語言敘述事例,闡發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概括性強;議論簡明扼要,切中肯綮。有些語句,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言簡義豐,發人深省。

  (四)文言現象總結

  總結一詞多義現象:盛、困、告

  總結通假字:無、讎

  總結古今異義:少牢、人事

  總結特殊句式:判斷句、狀語后置句、被動句

  四、課堂小結

  《伶官傳序》旨在知古鑒今,告誡沉溺的惡果,警示亡國的落魄。同樣,人生的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沉淀下來的,人的智慧和勇氣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所困。這樣的規律于今日也能帶給我們啟示,來指導我們當下的生活。優秀的文學作品就如火炬在前,一直照亮我們的漫漫人生路。

  五、課后作業

  優秀的史傳文學,往往圍繞歷史人物,選取恰切的歷史事實,既敘寫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將史家對人物的評價和對歷史的態度蘊含其中。研讀課文,為本文的歷史人物李存勖整理一份簡略的人物年表。

  提示:完整的人物年表包括以下內容:年歲、年月、本人經歷和活動事跡、傳主所處時代發生的重要事件、家族情況和社會交往等。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3

  【學習目標】

  1.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論的一般寫法。

  2.品味作者的語言藝術,領悟文章的中心思想。

  【使用說明】

  1.閱讀整篇文章,結合導學案完成完成學習目標。

  2.要求字跡工整,思路清楚。

  【重點難點】

  1.素養目標的審美鑒賞與提高。

  2.素養目標的文化傳承與理解。

  【情景構建】

  精讀析文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讀理解

  1、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2、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3、怎樣理解本文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4、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6、“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群讀培優拓展學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莊宗既好俳優,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晉之俗,往往能歌其聲,謂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亞子,當時人或謂之亞次。又別為優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為王,至于為天子,常身與俳優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其戰于胡柳也,嬖伶周匝為梁人所得。其后滅梁入汴,周匝謁于馬前,莊宗得之喜甚,賜以金帛,勞其良苦。周匝對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陳俊、內園栽接使儲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報此兩人。”莊宗皆許以為刺史。郭崇韜諫曰:“陛下所與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賞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屢以為言,莊宗謂崇韜曰:“吾已許周匝矣,使吾慚見此三人。公言雖正,然當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為景州刺史,德源為憲州刺史。

  (節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

  問題: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和課文《五代史伶官傳序》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莊宗失敗的原因。

  B.課文《五代史伶官傳序》揭示道理比本文更深刻,因為它總結了歷代帝王成敗的一般規律。

  C.本文和課文《五代史伶官傳序》揭示了同一主題。

  D.本文的語言史學味濃,而《五代史倫官傳序》的語言文學味更濃。

  四、技法點撥—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技法指引】歐陽修的這篇《五代史伶官傳序》敘事簡約且富有波瀾,采用欲抑先揚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與下文寫“衰”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寫法指導】

  (1)明確抑揚的辯證關系,無論是欲揚先抑,還是欲抑先揚,總有一個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揚的內在聯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橋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揚或由揚到抑的轉換。【遷移運用】

  請你觀察生活中的某一種事物,如“花”“鳥”等,恰當地運用“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的寫作手法,寫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閱讀

  不因遷謫豈能來

  郭彥

  北宋詩人歐陽修被貶夷陵之初,因其“地僻而貧,民俗儉陋”,他很不習慣。漸漸地,他開始感覺到此地“風俗樸野”“江山美秀”,“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憂,而凡為吏者莫不始來而不樂,既至而后喜也”。即所謂,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人至此而喜。他多次向老友梅堯臣談到他在夷陵的感受:“修昨在夷陵,郡將故人,幕席皆前名,縣有江山之勝,雖在天涯,聊可自樂。某居此久,日漸有趣。郡齋靜如僧舍,讀書倦即飲射;酒味甲于淮南,而州僚亦雅。”并寫下了這首《黃溪夜泊》: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愁腸已九回。

  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

  殊鄉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

  后來,歐陽修貶滁州,“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閑暇時徜徉山水,寵辱皆忘,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

  歐陽修在貶謫地表現出的通達和自娛,源于他對官場的無聊和傾軋有痛切的認識,也因此有對人生更為現實的理解,雖在天涯,聊可自樂。

  歐陽修對被貶后如何自處以不失尊嚴有十分理性的認識。他非常欣賞韓愈的文章,卻并不欣賞韓愈這個人,他對韓愈被貶后急急忙忙向皇帝寫悔過書一事多有微詞,說韓愈到了貶所,期期艾艾,不堪于窮愁,其行為完全無異于庸人。這是歐陽修的清醒意識,他隨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去重復前人做過的不堪事。

  歐陽修性格中的剛烈,讓他有種不肯認輸的執拗,不排除他在貶謫地的悠然愉悅有故作歡愉的.成分:即使苦,也不能低頭,也要佯裝快樂給你看,至少不能將不快樂的一面讓你看到。這也是促使歐陽修到處尋樂的一個動因,除了四處尋覓“江山之勝”之外,還隨時發現“州僚亦雅”,主動去發現美,體會其中妙處,遂成為他降低身段、融入當地生活的一種刻意為之的方式。

  在中國古代,貶謫是朝廷加強中央集權、制衡各派勢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尤其到了宋代,采取如分權制度、臺諫制度以及職務頻繁更換和地域遷徙等措施來約束和監督官員,以最大限度達到權力的制衡,所以,官員沉浮出入的幾率很大。在某些通達者看來,貶謫既是一件無力回天的事情,就索性把貶謫之地當成一個臨時避難所和休養生息之地,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他們還借此獲得了參禪悟道的清靜機會和游山玩水的額外補償。

  歷史總是這樣的乖張暴戾,它無端地讓一些人受苦受難,又無意間給了后世的人很多福分,讓我們得以在這些受盡苦難的身體中感受到他們靈魂的掙扎和精神的特質,也得以通過他們艱難的貶謫之路瞥見那些不曾躍入主流的地域和山水,那些隱藏在僻地角落里的風光和韻致。正如歐陽修所言,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他們去了,我們才能看得到;他們去了,我們才能聽到。

  但是,這些被呈現的僻地絕域的山水和風物,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被描述和被狀寫,而是深深烙上了貶謫者特殊的際遇所派生出來的印記。與其說這些貶謫詩歌是一種蠻荒遠地的地域發現,毋寧說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觀照所呈現出來的內心景觀。絕域對通途,僻地對中心。歐陽修的豁達樂觀,是知識分子在無奈環境下反放逐的一種特殊形式,而那些異峰突起的絕域山水也是對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風景的無聲對峙和挑釁。

  (選自《中國青年報》2018年11月23日,有刪改)

  問題:如何理解“那些異峰突起的絕域山水也是對帝都苑囿那些主流風景的無聲對峙和挑釁”這句話的含義?

  七、素材積累—歐陽修名句

  1、行云卻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連,疑是湖中別有天。

  2、太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

  3、清明時節散天香,輕染鵝兒一抹黃。

  4、勞其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

  5、茍不自滿而中止,庶幾終身而有成。

  6、敢道人之所難言。

  7、喜怒哀樂之動乎中必見乎外。

  8、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9、長江東。長江西。兩岸鴛鴦兩處飛。相逢知幾時。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原、賜、負、抑、遺、系6個實詞

  2.積累歸納:與、其、歸、易、告5個詞的義項和用法。

  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象(名詞活用為動詞)。

  2.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法,并背誦課文第三節。

  德育目標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識記11個詞語,掌握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征,學習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本文是“傳序”,所以眾多的史實都是正文的主要內容,這里可簡約地點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給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成為學習的難點,只要對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蘇洵在《六國論》中論說六國滅亡的原因,以借古諷今的寫法,諷諫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鑒,勿蹈六國覆轍。今天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也是借古諷今,總結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現在聽錄音,輕聲跟著閱讀,思考莊宗李存勖17歲后發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題

  同學們根據注釋,談談作者與《新五代史伶官傳》,教師補正。

  明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謚號文忠。歐陽修提倡古文,批評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獎掖后進,著名的古文學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門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傳序》就是歐陽修為《新五代史伶官傳》作的序文,目的是評述伶官受寵幸而亂政的史實,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當時的北宋統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與宋祁合寫《新唐書》等。

  三、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解釋詞句。

  (1)辨析本文中的詞類活用(學生解答,教師補充更正)

  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確:“原”,名詞用作動詞,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錦囊

  明確:“盛以錦囊”是“以錦囊盛”的倒裝,用錦綾做的袋子裝著。“盛”,形容詞用作動詞,裝著。

  函梁君臣之首

  明確:“函”,名詞“匣子”,用作動詞,裝在木匣子里。

  抑本成敗之跡

  明確:“本”,名詞用作動詞,溯本,推求,跟“原”的意思相近。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明確:“興”,振興,使……興盛,動詞的使動用法;“亡”,使……亡,動詞的使動用法。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明確:“夜”,在夜間,名詞用作狀語,表示時間;“東”,向東,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

  (2)被動句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明確:“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為”是介詞。表示被動,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明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于”是介詞,表示被動、引出動作。

  2.分組討論,指定回答:

  (1)提問:“雖曰……豈非……”是一個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學生解答,教師補充)

  明確:“雖曰……豈非……”是反詰語氣的轉折復句,意在強調后者。強調“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點撥:凡反問句都是以疑問的語氣表達字面相反的意思,無疑而問,語意表達的比陳述句更確定、更有力、更發人深省,有更強的感情色彩。

  (2)看課文,當文章寫出盛衰、成敗兩個方面,用“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著又用“豈……歟?”“抑……歟?”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確:(討論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學補充)“方其……可謂壯哉!”“及……何其衰也!”這是兩個感嘆句,又是對稱句。感嘆飽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對莊宗勝利的贊賞之情,后一句表示對莊宗失敗的悲嘆之情。

  對稱句,節奏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是本文的對稱句在內容上都是正反對照的,不僅有音樂美,而且給人鮮明的對比感,表達了作者褒貶、揚抑的立場,氣勢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濃郁,加強了論證的力量。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是反詰語氣的選擇關系的復句,前者被否定,被舍棄,后者被肯定,說明成敗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印證了開頭的論點。

  (3)請同學們再找出幾個對稱句和反問句,念給同學聽

  明確:對稱句:“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反問句,例:“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歷。

  (1)提問:通過閱讀課文,給李存勖編一個履歷表(課文P97注釋: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幾個年代里,年齡分別是多少歲?

  明確:908年是23歲;912年是27歲;923年是38歲;926年是4l歲。

  提問:在這幾個年頭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生了什么事?(盡可能用課文的原句回答)

  明確:①李存勖23歲時的事: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齊聲朗讀:“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點撥:從這鏗鏘的節奏中,可以看見一位胸懷大志,雄姿英發的年輕統帥形象清晰地浮現在我們眼前。

  ②主人公27歲時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獲劉仁恭及其家族,劉守光逃到滄州,乃被捕獲。父子都被處死,滅燕)

  ③主人公38歲時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從受命到立國,經過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歲時的事: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2)指導讀文(慢節奏)

  “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學生在凝重的氣氛中靜思兩分鐘,想象莊宗君臣凄然相向,淚下如雨的悲慘情景,并和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武進行對照比較。

  (4)點撥,提問:在這無聲的靜寂中,學生們心潮翻卷,歷史的風云變幻掠過心頭。在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變化中,不正寓含著某種哲理嗎?

  請同學們思考:

  ①莊宗滅敵立國。用了15年時間;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這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么?

  明確:論點:“盛衰之理,豈非人事哉!”

  ②呼應論點的結論是什么?

  明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問: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葉重提這件史實,他要人們記取什么樣的歷史教訓呢?

  明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④這一句讓同學們共同誦讀,并翻譯此句。

  點撥:從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經歷——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關鍵問題是由于“人事”和呼應這一論點的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內涵,從而得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在這里諷諫了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

  四、朗讀課文。背誦第三段

  五、課堂小結

  從唐莊宗李存勖的履歷表上可以看出“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這篇文章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以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以論帶史,以史論證,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5

  【教學要點】

  討論《伶官傳序》與《六國論》在寫作上的異同,并背誦《伶官傳序》第三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伶官傳序》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為其《新五代史伶官傳》所寫的一篇序文。此文作為宋代文學的名篇佳作,與蘇洵的《六國論》都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國家興衰的道理,都總結了歷史經驗,都有勸諫統治者之意。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兩文,回答問題。

  二、提問

  1.《六國論》與《伶官傳序》兩文的中心論點各是什么?

  明確:《六國論》是一開始提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

  《伶官傳序》也是一開始采用反詰句式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中心論點。

  2.提問:《六國論》與《伶官傳序》在論證方法上有何相似點?

  明確:《六國論》提出論點時從反面否定,與正面肯定兩方面提出論點。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戰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賂秦”,然后作者承題作兩方面分析,一是賂秦的國家“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是不賂秦的國家“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緊接著論證賂秦國家滅亡的原因與不賂秦者滅亡的原因。賂者,用引證“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不賂者,用例證,(齊人)“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賂者與不賂者正反對比論證了中心論點,并以議論兼抒情,假設論證反面推進,似乎在批評六國的“為國者”,實是告誡北宋“為國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點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傳序》采用正反對比推理,使讀者讀后深感道理確鑿。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文章依據史實對比推理,自然得出結論:晉王臨終授矢莊宗,告以遺恨,叮囑莊宗不忘世仇,實現遺愿。是時,莊宗重任在肩。兢兢業業,用兵時負矢直前,惟恐有負先王。終于獲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償,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寵幸伶人。以至政綱傾頹。衰敗隨之。文章以成功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的情景,與失敗時“士卒離散”“泣下沾襟”的慘象進行對比,十分鮮明地導出成敗由人的道理。對此,作者未直陳己見,而是用反詰句式予以表達。“豈……歟?”“抑……歟?”充滿感慨之情,增強了感染力,寫到這里又用古訓“滿招損,謙得益”,追本求源,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照應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實在涵義。最后推而廣之,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著眼于歷史教訓,收束全文,論證中同樣用例證與對比論證方法。

  點撥:《六國論》《伶官傳序》兩文的作者都以諷喻現實為寫作目的。史論性的作品,往往名為論古,實為喻今。因此,透過作者對紛繁的歷史事實的評述,弄清他們諷喻現實的寫作目的,是理解課文的突破口。

  3.討論,提問:《伶官傳序》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討論后指名回答

  明確:(1)例證法。本文屬于史論。寫史論使用例證法,可以以論帶史,以史論證。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準確地選擇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為事例,并加以詳述,體現了選材的`匠心。

  (2)對比論證。本文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

  4.提問: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確:

  (1)語言委婉,氣勢旺盛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發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落到立論根據上,再緩緩落人“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而后語勢陡然一降,發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發出發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穩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本文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曉暢。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句,如“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5.討論,怎樣理解文章中文與題的內在聯系?

  討論后指名回答,補充更正

  明確:作者為《伶官傳》作序,卻很少直接寫到伶官們的事,表面看來文不對題,實際上兩者有內在聯系。因為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的敘述,不必重復。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歷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以史論事,內容聯系很緊密。重點落在莊宗盛衰的史實和評論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數十伶人困之”的事實,使伶人的作亂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聯系起來。這樣扣住了題意,突出了中心。

  三、課堂小結

  全文以“盛”“衰”二字為中心,先以反問指出國家盛衰與人事有關,而后對莊宗用兵報父仇作了肯定敘述,也為表述其功業之盛張本。第三段就盛衰對比提出設問,最后得出論斷,亦即全文的中心論點,末段再次將盛衰對比,進而指出莊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義,這就是寫《伶官傳》的緣由。“興亡規律”——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

  莊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四、布置作業:繼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段。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6

  學習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涵和人生啟示。

  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

  難點:

  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歷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xxx新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詞: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契丹(qì)

  與爾三矢(shǐ)仇讎(chóu)

  系燕父子(xì)所溺(nì)

  【通假字】

  及仇讎已滅(“讎”同“仇”,仇敵)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文庫(古義:和他;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古義:相當于“以至于”;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官名,這里指官員;今義:干某項事業;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古義:與“天命”相對,指人力;今義: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推究;今義:原來)

  7.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古義:絲編的繩索,這里泛指繩索;今義:結合,構成)

  【一詞多義】

  1.歸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歸順)

  ②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返回)

  2.告

  ①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訴)

  ③告之于帝(稟告)

  3.盛

  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興盛)

  ②請其矢,盛以錦囊(裝)

  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強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圍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擾)

  ③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難)

  5.微

  ①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悄悄地)

  ③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為隱藏身份而改裝)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

  6.其

  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

  ②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語氣詞,多么)

  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代詞,他)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測語氣副詞)

  7.而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但,表轉折)

  ②及凱旋而納之(表順接)

  ③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表遞進)

  ④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表順接)

  8.以

  ①與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固定詞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詞,憑借)

  ③而皆背晉以歸梁(相當于“而”,表順接)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介詞,用)

  ⑤以錦囊(介詞,用)

  9.與

  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跟,介詞)

  ②與爾三矢(給,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裝)

  ②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訂立盟約)

  ③抑本其成敗之跡(探求、考察)

  ④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⑤泣下沾襟(掉下)

  2.形容詞作動詞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作亂)

  3.形容詞作名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細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詞作狀語

  ①負而前驅(向前)

  ②倉皇東出(向東)

  ③一夫夜呼(在夜里)

  ④亂者四應(在四面)

  5.動詞作名詞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6.使動用法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②凱旋而納之(使……收藏)

  ③至于誓天斷發(使……斷)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遺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無標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動句

  A、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裝句

  ①定語后置其意氣之盛

  ②介詞結構后置

  A、盛以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而告以成功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4.省略句

  A、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B、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

  C、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D、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難道……嗎

  四、總體感知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五、學習課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思考;

  ②總領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2、“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及凱旋而納之”這幾句話中哪些動詞用得好?

  明確:

  “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時期的征戰情況,體現了莊宗的“憂勞”及“人事”的作用,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6、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進行對比論證的。

  明確: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7、“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

  觀點一:沒有文不對題。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要目的是:總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諷諫北宋統治者。而有關伶官的事情在《伶官傳》中已經有了詳細的敘述,本文不需要重復。

  觀點二:有點文不對題。莊宗的衰敗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來評述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伶官傳》中詳細地敘述了有關伶官的內容,但在這篇文章中,也應該簡要地敘述一些有關伶官的事情,讓讀者更明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7

  學習目標

  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教給學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學過程

  任務一:在得天下的過程中,具體寫了哪幾件事?

  908年,23歲,受命繼志。

  912年,27歲,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38歲,函梁君臣之首。

  1.寫受箭時,作者用了一系列動詞:受、藏、請、盛、負、納,從這些動詞可以看出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度是:恭恭敬敬。

  2.23歲襲晉王之位,先后攻燕國,破幽州,滅梁國,何等的雄姿英發。其意氣之盛,又是何等的壯闊!以至于舉天下之豪杰,都莫能與之爭!思考:后唐莊宗為什么能夠獲得成功,建立后唐?用原文的話來回答。

  參考:后唐莊宗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著三支箭的鞭策,他懷著一股報仇的信念,時刻恭敬地面對父親的遺愿。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憂勞可以興國”。

  任務二:莊宗得天下,用了15年,作者寫得很詳細,可見得天下之不易和付出的艱辛。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思考:為什么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就身死國滅?用原文的話來回答。

  參考:后唐莊宗獲得成功之后,沒有了奮斗的方向,于是貪圖安逸,親近伶官,導致身死國滅。用原文的話來說就是“逸豫可以亡身”。

  1.本文是歐陽修為《伶官傳》作的序,可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莊宗呢?

  參考:首先,伶官的`事跡在傳內已作了詳細敘述,不必重復。其次,莊宗的衰敗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諷今,就伶官亂政誤國之事評述國家興亡盛衰之理,希望北宋統治者勵精圖治。

  2.文章主旨。

  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諷諫北宋王朝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這是心憂國事的政治家機智巧妙而又委婉的勸諫藝術。

  全文的脈絡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觀點,然后進一步用事例論述,最后得出了結論。

  觀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論述:得(盛)—三矢—恭敬;失(衰)—伶官—寵幸。

  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不拘文本,延伸拓展

  1.探索興衰成敗的規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請同學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商紂王“好酒淫樂,嬖(壁音)于婦人妲己”,荒淫殘暴,最終落得個葬身火海的下場。

  楚懷王貪婪成性,閉目塞聽,棄屈子的諍言于不顧,最后落得個客死他鄉的結果。

  南唐后主沉迷于詩畫歌舞中,不理朝政,最后落得個亡國奴的悲慘命運。

  夫差縱情于聲色犬馬,酒池肉林中,不思國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場。

  唐玄宗重色思傾國,三千寵愛于一身,從此君王不早朝,最后天寶危機,釀成安史之亂。

  一個個王朝如四季般不斷輪回,一幕幕悲劇如連續劇般不斷不演,讓人唏噓!歷史就像一位老者,時時警醒著我們!所以,不能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而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訓,虛心納諫,勵精圖治,迎來“貞觀之治”,名垂青史。

  齊威王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意見,興利除弊,換來了諸侯“皆朝于齊”的盛世局面。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激勵自己的斗志,以圖復國,終于天不負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吳,報仇雪恨。

  所以,興衰成敗,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2.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已經告誡我們,要保有對安樂生活的一顆憂患之心,才能夠讓精彩歲月長存。希望同學們能夠牢記這一點,以史為鑒,止于至善。最后一起齊讀這幾個警句來共勉!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滿招損,謙受益。

  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8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提升閱讀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重點)

  3、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

  教學方法:

  1.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提問、點撥法,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2.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文章逐層遞進的論證方法;

  3.通過延伸拓展,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聯系自身實際,獲得有益啟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寫有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來贊揚項羽的寧死不屈。項羽,曾經的西楚霸王他驍勇善戰,威震四方,不可一世,可是最后卻英雄末路,落得個烏江自刎的下場,他的大成與大敗的一生足以引發我們后人許多的感慨。他在烏江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慘敗的結局------“天之亡我也,非戰之罪也。”那么,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真是天要亡他嗎?其實不只是項羽,很多的帝王將相,平民百姓也往往將人生的苦難失敗歸咎于命運。那么這種看法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探討“盛衰興亡之理”的文章——《五代史伶官傳序》,看看文學大家歐陽修為我們闡述了一個怎樣的觀點?

  二、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2、五代歷史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戰亂頻繁,后唐莊宗就是被殺的一個。后唐莊宗李存勖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耍藝人)雜戲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所惑。后叛亂四起,擁有重兵的伶官拒不發兵,而莊宗親征又告敗北,眾叛親離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

  三、預習檢測,掌握重點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完善學案

  2.檢查重點字詞的解釋,課件出示。

  教師補充

  四、整體感知,明確文章論點、論據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問題:

  2、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其立論的歷史依據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3.學生概括回答

  4.教師小結

  五、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默讀2至3自然段,回到歷史現場,為莊宗李存勖填寫一份履歷表,并試著分析莊宗李存勖的人物形象,探究他成敗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提示:莊宗的父親晉王去世是在908年。

  2、繼續誦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文中莊宗盛衰(得失天下)時的場面描寫的句子體會語言。分析莊宗得失天下的原因。

  3、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葉,作者重提這件史實,有何意義?

  4、文章說國家盛衰興亡之理在于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長地點出“豈獨伶人也哉”。請同學們在古今歷史上尋找一些事例來加以補充說明。

  5、學生細讀課文勾畫圈點

  6、同桌間討論

  7、找學生口頭語言表達并結合文本具體分析,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8、教師小結

  六、拓展延伸

  1、歐陽修認為莊宗的“憂勞”使他的國家興盛,“逸豫”使他的國家敗亡,在莊宗的人生里,我們還可以看到什么?(提示:命運掌握在誰手中?上天還是自己?如何正確對待興趣愛好?)

  2.學生發言

  3.教師談感悟

  七、結束語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史學家歐陽修濃郁的'愛國情懷和勇于擔當的責任精神,也體會到了他在文章中表達的強烈的憂患意識。古人說的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同學們,我們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居安思危;要牢記:滿招損,謙得益,”戒驕戒躁,虛心向他人學習;更要注意細節:因為細節決定成敗。只有牢牢記住這些,才能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斷前進。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更精彩。

  八、課后作業:

  本文為一篇史論,探討了后唐滅亡的教訓,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的論證是否有可商榷之處?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和相關資料,寫一篇短文發表你的看法。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能夠分析文章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學習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明白個人品德修養的'重要性以及國家興衰和個人行為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出現的重點詞匯及句式。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中心思想。

  學習如何運用歷史事例來進行議論說理。

  三、教學難點

  對于一些較為生僻或難懂的古漢語表達方式的理解。

  如何將歷史教訓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思考問題。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或者簡短介紹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引出本文的主題——從一個王朝的興衰來看待個人品質對于國家命運的影響。

  2. 閱讀感知

  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嘗試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注意文中出現的關鍵字詞,如“伶官”、“憂勞”等,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含義。

  3. 深度解析

  分段落詳細講解文章,重點解釋難以理解的部分。

  引導學生發現并討論文章中的論點及其支持材料(即后唐莊宗的故事)。

  探討作者是如何使用對比手法來加強自己觀點的說服力的。

  4. 思考延伸

  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對“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看法。

  可以引入其他相關的歷史故事或現代案例,進一步豐富討論內容。

  5. 課堂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強調文章的核心思想。

  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撰寫一篇讀后感,談談自己從中學到了什么。

  五、板書設計

  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設計板書,建議包括但不限于:

  文章標題

  作者簡介

  主要人物及事件

  中心思想

  關鍵詞匯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掌握“原、函、抑、本”等文言實詞,理解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

  思維發展:通過對比論證分析莊宗成敗原因,理解“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辯證關系。

  文化傳承:結合北宋背景,領悟歐陽修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培養居安思危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論證結構分析(例證法、對比論證)。

  難點:理解“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深層含義。

  三、教學過程

  導入(5分鐘)

  提問:“項羽烏江自刎時嘆‘天亡我’,歷史上還有哪些帝王將成敗歸因于天命?”

  引出課題:歐陽修通過后唐莊宗的興亡史,探討人事與天命的'關系。

  背景與作者(8分鐘)

  五代十國: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的動蕩歷史,莊宗李存勖因寵幸伶人導致身死國滅。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主張“文以載道”,著《新五代史》以史鑒今。

  文本解析(20分鐘)

  對比分析:

  提問:“兩組感嘆句、動詞、時間對比,突出了什么?”

  明確:人事對盛衰的決定性作用。

  角色扮演:學生朗讀莊宗受箭、告廟的情節,體會“憂勞”的具體表現。

  提問:“中心論點是什么?‘嗚呼’二字蘊含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盛衰由人事決定,反問句強化語氣。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論證方法探究(10分鐘)

  例證法:以莊宗“受三矢”到“身死國滅”的完整史實為論據。

  對比論證:盛衰對比、憂勞與逸豫對比,強化論點。

  歸納論證:從莊宗個案推導出“禍患常積于忽微”的普遍規律。

  拓展延伸(7分鐘)

  話題1:北宋統治者如何避免重蹈后唐覆轍?

  話題2:現代人如何從“逸豫亡身”中汲取教訓?

  小組討論:

  案例補充:唐玄宗“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的對比,印證“憂勞”與“逸豫”的影響。

  四、作業布置

  翻譯第三段,標注對比論證的關鍵詞。

  撰寫短文:《從莊宗興亡看“細節決定成敗”》。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解析“函、夜呼、東出”等詞類活用現象,理解文言句式。

  思維發展:通過批判性閱讀,評價歐陽修的史論觀點,聯系現實思考歷史借鑒意義。

  審美鑒賞:品味文章抑揚頓挫的語言風格,感受史論的雄辯力量。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難點:探究歐陽修借古諷今的深層意圖,聯系北宋政治危機。

  三、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5分鐘)

  播放《如果歷史是一群喵》中五代十國片段,提問:“后唐莊宗的‘高光時刻’為何轉瞬即逝?”

  文本精讀(25分鐘)

  名詞作動詞:“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裝)

  名詞作狀語:“倉皇東出”(向東)

  使動用法:“逸豫可以亡身”(使……滅亡)

  抑揚頓挫:

  反問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強化批判語氣。

  抑:“嗚呼!盛衰之理……”(低沉嘆惋)

  揚:“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高亢激昂)

  再抑:“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沉痛悲涼)

  語言特色探究:

  詞類活用解析:

  批判性閱讀(15分鐘)

  正方:歐陽修的觀點對北宋統治者有警示作用。

  反方:北宋積貧積弱是制度問題,非個人“逸豫”所致。

  辯論活動:

  教師引導:結合北宋“三冗”危機(冗官、冗兵、冗費),分析歐陽修諷諫的局限性。

  跨學科拓展(10分鐘)

  后唐莊宗:寵幸伶人→身死國滅。

  明武宗:沉迷豹房→朝政荒廢。

  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后期驕奢淫逸。

  歷史對比:

  管理學視角:討論“細節管理”對企業興衰的影響(如諾基亞的衰落)。

  創意寫作(5分鐘)

  任務:以“給北宋皇帝的一封信”為題,運用對比論證,勸誡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

  四、作業布置

  撰寫文學評論:《論〈伶官傳序〉的.抑揚頓挫之美》。

  調研任務:查找北宋中期的社會矛盾資料,分析歐陽修諷諫的現實針對性。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相關文章:

《伶官傳序》原文與翻譯12-17

伶官傳序原文、翻譯及注釋03-03

閩伶官戲主延政語,閩伶官戲主延政語無名氏,閩伶官戲主延政語的意思,閩伶官戲主延政語賞析 -詩詞大全08-07

《名人傳》序優秀04-19

老伶,老伶陸游,老伶的意思,老伶賞析 -詩詞大全06-22

《名人傳序》讀書筆記2000字09-17

《蘭亭集序》教案01-30

《蘭亭集序》的教案11-21

琵琶行并序教案06-16

《送東陽馬生序》的教案08-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拉玛依市| 吉隆县| 安陆市| 曲阜市| 叙永县| 新乡县| 长丰县| 绥棱县| 裕民县| 湖北省| 赤峰市| 信宜市| 宕昌县| 抚远县| 土默特左旗| 哈密市| 卢氏县| 金阳县| 迭部县| 廊坊市| 平果县| 大竹县| 娄底市| 溆浦县| 开远市| 广安市| 石河子市| 新沂市| 徐州市| 新邵县| 阳江市| 宁南县| 托里县| 南通市| 昌黎县| 广元市| 阳谷县| 汾西县| 修水县| 内江市| 工布江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