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科學教案模板六篇
作為一名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老師提供巖石圖片和實物,學生自行搜集有關巖石變化的資料,使學生經歷尋找巖石變化痕跡的探索過程,并在活動中了解冷熱、風雨、植物等對巖石變化的作用。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假設——驗證”的科學研究過程,能夠根據現象,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培養學生珍愛祖國文化遺產的感情。
教學重點與難點:
設計實驗方案,能夠根據現象初步認識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神秘、稀奇的事物。今天老師要邀請同學們一起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好,我們出發吧!(課件展示風化巖石:鐘乳石、蘑菇石、鵝卵石、黃山奇石等巖石)同學們欣賞了這么多的美景,想跟老師說什么呀?(欣賞并說出有什么想法。)
二、猜想與假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真了不得,雕琢出這么多千姿百態的巖石,那么,它們的模樣一直是這樣的嗎?(猜測巖石會不會改變模樣。)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科學來研究“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板書:巖石會改變模樣嗎?)
1、猜測使巖石變化的`因素。
2、教師隨機分類板書:冷熱、水、風、地表運動……
三、制定方案:
1、同學們剛才欣賞許多形態各異的巖石,請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再過一千年、一萬年后,它們還會改變嗎?
2、(板書:會)會是什么力量使巖石改變模樣的呢?
四、實施探究:
1、同學們說了這么多使巖石變化的因素,你們能用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你們的說法嗎?那么我們就來研究同學們說的其中兩個因素。冷熱作用和水的作用使巖石發生變化的研究。其它的因素,同學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設計模擬[內容來于淘-教_案-網()]實驗驗證其它因素對巖石的改變。先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你們將研究那一個問題?是研究冷熱作用的,還是研究水的作用的、或者是兩個都想研究。選擇好之后,再討論你們將設計怎樣的科學方法驗證?(兩個模擬實驗同時進行)
2、學生匯報實驗方法。
3、其他學生修正實驗方法。
4、同學們的設計方案真好,老師根據同學們的方案再給你們一些小提示。看看有哪些細節是同學們沒有注意到的。(出示提示)
5、老師給你們已經準備了一些器材和實驗紀錄表,請各小組根據你們設計的方案,每組派兩位同學來領取。器材領到后,就請同學們開始動手研究吧!(生研究,師指導。)
6、學生匯報實驗發現。
7、聽了同學們的匯報,老師覺得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真棒!同時通過同學們的實驗研究,的確說明冷熱作用和水的作用能使巖石變化。除了這些,老師還要告訴同學們,植物的根和大氣也會使巖石改變模樣。(展示:長著植物的巖石圖片,師簡析。)
五、展示交流:
1、同學們,通過我們今天的研究你們能結合一些自然現象解釋老師帶來的這兩個問題嗎?(出示問題)能再解釋老師送給你們手中的鵝卵石為什么會有大有小嗎?(生解釋)
2、同學們解釋的真棒!(師訂正)
3、那么,我們就把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板書:風化)
六、拓展創新:
1、風化不但會改變巖石的模樣,對我們的歷史文物的破壞也很大。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些精美的石雕,(展示:云崗石窟)它們是山西省大同市云崗石窟中的石雕,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可是由于風化的影響,有些地方的破損已經很嚴重。
2、你們能想出好方法,保護它嗎?就請同學們在課后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再作解答吧!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體驗到了科學探究中證據、邏輯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簡單器材進行風化作用的模擬實驗,在實驗中學生愿意合作與交流。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了解了著名石雕物品額度防風化措施。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實驗中不怕失敗,敢于克服困難。
(2)在操作中能與同伴協商,共同配合解決操作中的困難。
(3)能積極開動腦筋設計使雞蛋摔不破的包裝方法。
[活動重難點]
幼兒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探索包裝雞蛋的方法。
能使自己包裝的雞蛋具有防震和固定的作用。
[活動準備]
(1)與幼兒共同收集的材料:紙盒、塑料盒、泡沫塑料、米菠蘿、棉花、報紙、硬紙板。
(2)熟雞蛋、皮筋、透明膠帶、曲別針、剪刀、毛線、粘釘、橡皮。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
教師:前幾天小朋友共同搜集了許多包裝盒,通過觀察小朋友發現了包裝對東西可以起到保護作用,把東西固定住,再墊上一些比較軟的材料,就不易摔碎了。
出示溜溜球包裝盒,共同觀察分析包裝盒的作用。
2、提出問題:
今天請小朋友當運輸雞蛋的工人,包裝雞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3、猜想并記錄:
師:你們兩人一組商量一下包裝雞蛋需要什么材料?怎么包裝?
師:你們想出了這么多的好方法,咱們試一試,看用哪種方法包裝摔不破雞蛋。
4、實驗驗證并記錄結果:
重點指導:
(1)容器不能太小,要有足夠的空間填充軟的材料。
(2)雞蛋要放在中間,使雞蛋的上下和四周都要有軟的材料保護好。
(3)填充物要充滿容器,使雞蛋固定。
教師在活動中注重引導幼兒大膽嘗試。
5、交流與總結:
你的實驗和猜想一樣嗎?為什么?
6、活動延伸:
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試一試。如:站在椅子上舉起來讓雞蛋掉下去能不能摔破。
科學教案 篇3
學習要點
合作方塊游戲活動;初步經歷計劃與組織過程的鍛煉。
學習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體會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培養合作精神。
(2)通過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經歷計劃與組織的鍛煉。
怎樣進行
(1)引入活動
本單元結合季節特點和學校實際情況,營造一個走出校園考察的活動情境,旨在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在這種欲望的驅動下,利用考察活動的平臺,讓學生自己制定一個考察計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下面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到計劃與組織的重要意義,本單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塊”游戲活動。教學時,一定要精心準備活動材料,周密組織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玩得高興,玩得有序,玩出體會。
(2)關于“合作方塊”游戲活動的規則和教學過程:
游戲準備:準備大小相同的紙,剪刀,每位學生取一張,分別剪成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等規則圖形,然后分組裝成一袋,小組之間交換,作為拼圖用的卡片。
游戲規則:小組成員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時,就完成了任務。率先拼完的小組獲勝。
游戲要求:游戲前,小組先討論協商方案,制定實施計劃;游戲時小組成員都從袋內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戲后,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小組在活動中的表現,討論和總結經驗與教訓,并進行集體交流,特別強調認真作好活動計劃與組織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動計劃
走出教室去親近大自然,深入社會,這是令學生歡欣鼓舞的事。教師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啟發談話“剛才的游戲活動,我們已經體會到認真作好計劃與組織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考察活動前,我們要做好哪些計劃與組織工作呢?”引導學生分成小組,一起商議,并作好記錄。
由于這是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的第一課,根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們對制定考察計劃的方法做了適當指導,它是以卡通對話和樣張的形式體現的,教學時教師要認真領會這一編寫意圖。這節課的下半時教學重點是制定考察活動計劃,初步培養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如果教學時間不足,可以讓學生課后完成,并告訴他們下節課要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從而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2 考察計劃展示會
學習要點
引導學生自主地總結出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
學習目標
(1)啟發學生自己比較、自己討論、自己總結,使他們能夠初步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悟出計劃
與組織的重要意義。
(2)訓練學生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學會欣賞他人,培養合作精神。
怎樣進行
(1)考察計劃展示會
舉行“考察計劃展示會”是本節課和本單元的重點活動。教學時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讓各小組將制定好的考察計劃貼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組織全班學生參觀。也可以把各組的考察計劃復印若干份,每組發一份,這樣便于下面的討論與總結。這一過程既是參觀與學習的過程,也是比較與評價的過程。
接下來組織小組討論,引導學生重點討論“哪些小組的準備工作做得好?計劃與組織的內容有哪些?”并讓他們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里。
然后,進行集體交流與討論,集思廣益,統一認識,清楚制定考察計劃的項目和計劃與組織的`要求。從而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需要說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計劃與組織項目清單的內容,只是一個樣張,決不是標準答案。教師要根據所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教學實際,充分開發和利用本班學生的智慧,讓他們體驗怎樣計劃與組織,了解計劃與組織的一般內容和要求,這才是本課的教學目的。
(2)評選最佳考察計劃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學生對怎樣計劃與組織有了新的認識。為了進一步提升每一位學生計劃與組織的能力,下面讓學生分組制定一個完整的考察計劃,并且要從中選擇適合全班考察的內容,評選出最好的考察計劃,用來指導下周六的科學考察活動。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在經歷測量的過程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明確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 在操作中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3. 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連接網絡、一盒自動鉛筆的筆芯;學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幣一個(或一張卡)
教學過程:
一、感受毫米產生的過程
1.用手比劃: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組比賽,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記錄估計值→反饋估計值→“怎樣驗證?”)
3.分組測量,驗證估計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測量值→全班交流)
4.評議學生記錄方法,引出“當測量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可以用毫米表示。”<課題:毫米>
二、認識“毫米”與“厘米”的關系
1.“毫米”是個多大的長度單位,你能把它介紹給大家嗎?(學生介紹)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數給同桌瞧瞧→課件演示(可選0到刻度1,也可選其它相鄰的兩個刻度)板書刻度關系式。
3.還可以這樣介紹: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用手比劃出1毫米,與直尺上的1毫米對照;再與同桌比比,看誰比劃得準。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體的長或寬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預設:1分硬幣、電話卡的厚度等)
3.從課本中數出幾張,捏緊后的厚度約為1毫米?(先估計,再驗證)
4.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預設:降雨量、自動鉛筆的筆芯等)
5.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長度。
四、小結
1.你學到了什么?
2.再次測量,準確讀出我們數學書的厚度,以及長度和寬度。(不同的記錄方法)
3.課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寫法——mm
在河南鄭州被發現的世界上最小的書,長約25毫米,寬約19毫米,厚9毫米。(請用手比劃,可以借數學書的一角進行比較)
五、練習鞏固:
書P3:“做一做”。
書P5:1、2。
六、作業:《課堂作業本》P1~2。
板書設計:
長 寬 厚
估計值:
測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業: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記錄下來。
調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區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觀察毛毛蟲和蝴蝶,體驗觀察的樂趣,培養探究的品質。
2、簡單了解蝴蝶的成長的過程,知道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
活動準備:
1、讓幼兒參觀蝴蝶標本展覽。
2、錄像《美麗的蝴蝶》。
3、毛毛蟲和蝴蝶的形態特征。
活動過程:
1、讓幼兒說一說自己認識的小動物,說一說它小時候和現在的有什么不一樣。自己飼養過的寵物,有小貓,小狗,小雞,烏龜,小白鼠等,小的時候,身體非常小,軟;長大了毛色會變化,像小雞長大以后和小時候就不一樣了,四肢也不太一樣,會變得越來越粗壯等等。
多媒體出示小貓、小狗、小雞剛出生的樣子和長大以后的圖片進行比較,找一找相同和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有一個腦袋,四肢。腦袋上有一雙眼睛,兩只耳朵、一張嘴和一個鼻子。不同之處身體的大小,毛色的不同等。
出示蝴蝶圖片,斑斕的色彩,飛舞在百花從里,真漂亮!在欣賞綠色的毛毛蟲,尖尖的小白牙,蠕動著真難看,這兩種東西怎么可能聯系在一起呢?
師提出問題:在展覽室內找一找毛毛蟲、蛹和蝴蝶。先認識這些標本。之后提出問題,這三種東西有什么關系?
生猜測、討論、回答。
有的`說這幾樣東西根本沒關系,因為一點也不一樣,有的認為肯定與關系,要不老師怎么這樣問,還有的或許是聽爸爸媽媽講過,蝴蝶是毛毛蟲變成的。
在不確定中看錄像。
2、觀看錄像《美麗的蝴蝶》
(1)讓幼兒復述錄像內容。
(2)師生達成共識,解決問題。毛毛蟲是蝴蝶小時候的樣子,美麗的蝴蝶會變化,經過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才變成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
3、講述故事《美麗的背后》
(1)蝴蝶小時候你覺得美嗎?
一個小米粒一樣的卵長成毛毛蟲,之后變成不吃不動像個小桶一樣的蛹,最后才蛻變成五彩斑斕的蝴蝶。
(2)蝴蝶長得美,還能傳播花粉,它真是我們的好朋友嗎?
4、像蝴蝶這樣會變化的昆蟲你還知道那些?
飛蛾、菜花蛾,大米里也有蛾,會唱歌的蟬好多好多呢。讓幼兒講一講自己熟悉的昆蟲是怎樣變化的,老師和孩子作補充。分享生活的體驗。
5、告訴幼兒只要我們多觀察、多學習會知道許多動物的有趣故事。
課后反思:
組織幼兒在展覽室尋找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利用已有的認知回憶以前和現在的外形對比,有的一點也不一樣,有的有些相像,引起幼兒興趣,問題的進一步提出明確了這節課認知的重難點,通過討論猜測更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也為毛毛蟲和蝴蝶的認識做好了伏筆,在此基礎上觀看錄像,初步了解了蝴蝶的成長過程,蝴蝶與植物關系,為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而后又延伸到了其他昆蟲不僅激發了興趣,而且培養了幼兒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小班科學教案:“美麗的蝴蝶”》摘要:時候,身體非常小,軟;長大了毛色會變化,像小雞長大以后和小時候就不一樣了,四肢也不太一樣,會變得越來越粗壯等等。 多媒體出示小貓、小狗、小雞剛出生的樣子和長大以后的圖片進行比較,找一找相同和不同之處。...
科學教案 篇6
一、課題:藝術與科學
二、教材:《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十六冊第一課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學生分析: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科學發現、科技進步對藝術的發展所起的作用,藝術想象審美追求對科學技術發展和設計所產生的影響等問題,在學生深入理解藝術與科學關系的基礎上,才能對藝術與科學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才能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
通過例子分析生活中的作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思考、如何將已有的科學體系,進行整合以及怎么看待和處理不同學科的學習目的學習方法等問題。
五、教材分析:
人們經常把科學與藝術比作一棵文化之樹上結出的兩只碩果、但它們卻是同源、異質而又互動的。科學技術發達的時期也產生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兩者共存共榮。
以往的美術教學中,我們很少把美術教育和其他相關的學科,尤其是和科學技術進行聯系。但在以“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持續發展”為教育目標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重視藝術與科學的融合。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嶄新而廣闊的學習和探究空間。
六、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能夠聯系生活,了解藝術與科學的結合對人類生活的促進作用,認識到現代科技對藝術發展的重要影響。
2、過程與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生活中各種物品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藝術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設計對人們生活中的`影響,增強學習科學的熱情和對藝術的熱愛,了解著名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工作經歷,認識到將藝術和科學進行有機結合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
七、教學重點:
藝術與科學的相互關系;分析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設計中體現的。
八、教學難點:
藝術對科學的促進作用。
九、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一些與課程相關的物品和圖片。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06-25
科學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