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高中生物教案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一、設計思路
在教學中我以新課標為依據,不拘泥于教材,創造性地重組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本節的主干知識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的過程,這是一個微觀的分子水平上的過程,學生缺乏直觀經驗,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動畫和物理模型模擬等,使這一內容直觀化;側枝內容是RNA的種類及遺傳密碼的概念、種類、特點等。這部分內容涉及的物質種類也比較多繁雜,我將它們置于本節課之前和之后分別講解。
二、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開篇,是本章學習的基礎,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用2課時。由于課時調整,我在上完DNA結構后直接跳躍講述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內容,課程標準中與本節教學相對應的要求是: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概述”是理解水平的要求,即要求學生能夠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能夠與已有的知識建立聯系,進行解釋、推斷、區分和擴展等。因此,本節教學主要是對轉錄和翻譯過程的描述,而且讓學生理解轉錄和翻譯的物質結構基礎以及二者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要達到理解層次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觀點思考和討論相關的問題,需要運用有關DNA和RNA結構的知識,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進行分析;“為什么是三個堿基編碼一個氨基酸呢?”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本節教材的另一特點是插圖多而且復雜。插圖包括結構示意圖、化學組成區別圖、轉錄過程流程圖、翻譯過程流程圖和一個mRNA分子上的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肽鏈示意圖等。能否處理好教材中的插圖,是本節教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DNA分子結構后,已經能夠建構DNA的分子模型,并掌握了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同時對DNA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探知有關DNA的其他問題,學習的欲望強烈,但是學生往往會陷入學習時明白,學完了就糊涂的困惑中。因此在每節課前都有一個復習舊知識的環節,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概述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2)能運用數學方法,分析堿基與氨基酸的對應關系,理解密碼的簡并性。
2、能力目標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分析歸納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利用文字、圖表、圖解等形式,闡述轉錄和翻譯的概念、原理和過程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用生物學觀點認識和分析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
(2)教學難點
遺傳信息的翻譯過程。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基于以上分析,在整體上我決定,一方面從學習目標的任務入手進行教學設計,主要完成什么是轉錄?怎么轉錄?什么是翻譯?怎么翻譯?這四個問題。另一方面調整課堂結構,不再利用傳統的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教學敘事程序,而是采用從整體到局部,先了解全貌再深究細節的程序;在策略上,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設置問題串,層層設疑,激發并保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法上,采用多媒體課件、模型模擬等形式,把抽象、復雜、微觀的過程動態化、形象化、宏觀化。這樣有利于突出重點、分解難點,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感悟和理解,又能節省時間。但教材中的八幅圖表不能放棄不用,否則就會忽視了學生的識圖、辯圖和析圖能力的培養;在學法指導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闡明群落的演替過程。
2.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3.關注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群落的演替過程。
三、板書設計: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四、教學過程:
〖引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2.火山爆發后環境條件發生了變化。在火山爆發中,有些物種可能會絕滅;在恢復過程中外來新物種可能會進入。群落結構因此而發生了變化,一般不能恢復原來的群落結構。
〖板書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問題以“本節聚焦”的問題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
〖板書一、演替的類型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1”,閱讀P79~P80,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因為苔蘚和草本植物無法直接從裸巖中獲取養分,而地衣可以通過分泌有機酸而從裸巖中獲取養分。
2.通過地衣分泌有機酸加速巖石風化形成土壤,并積累起了有機物,這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條件。而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其結果是逐漸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一些種群取代另一些種群是指優勢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喬木占據了優勢,取代了灌木的優勢,但在森林中各種類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書㈠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講述我國東北科爾沁草原地區的農田,在棄耕后開始出現恢復演替,這是一種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原,開墾后種了幾年玉米,后因產量下降而棄耕。棄耕后的1~2年內以黃蒿、狗尾草、豬毛菜、苦荬菜等雜草占優勢;2~3年后,黃蒿占優勢;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莖禾草入侵,并逐漸占優勢,進入根莖禾草階段;7~8年后,土壤變堅實,叢生禾草開始定居,并逐漸代替了根莖禾草,恢復到貝加爾針茅群落。這一過程需要經歷10~15年,根據耕作時期長短,土壤侵蝕程度,以及周圍原始物種的遠近而有所不同。
〖板書二、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學生活動學生帶著“思考與討論2”,閱讀P81,并完成“思考與討論”。
〖提示1.至少有兩種因素在小路周圍的雜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踐踏,從耐踐踏而言,車前草最強,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間的競爭,在遠離人踐踏的地方,莖稈較高的狗尾草優先獲得陽光,車前草等處于劣勢。
2.如果小路被廢棄后,人的踐踏活動停止了,在路周圍會慢慢長出莖稈較高的植物,逐漸成為優勢植物。于是,就會出現“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書三、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講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史,實際上是一部邊際土地開墾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在黑龍江三江平原、新疆和華南地區有計劃地組織大規模墾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澤和丘陵地區也開展了規模不等的墾殖活動。1952~1990年,全國累計開墾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開墾的。大量開墾直接導致農牧漁業生產能力和環境質量下降。開墾的結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嚴重退化。這些問題已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我國已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退田還湖、退牧還草等重要政策,并從20xx年1月起開始實施《退耕還林條例》。
退耕還林。1999年開始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試點,20xx年全面實施,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計投入達232億元。規劃在20xx年前退耕還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區將增加林草覆蓋率5個百分點,水土流失控制面積8.67×107 hm2,防風固沙控制面積1.03×108 hm2。這是50多年來我國涉及范圍最廣、任務量最大、農民參與度最高的生態建設工程。
退田還湖。1998年以來,為治理長江水患,國家實施了“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的方針。5年來的“退田還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面積由3 950 km2“長”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積增長了35%,恢復到60年前的4 350 km2。兩大湖區為此搬遷的移民相當于三峽移民的1.4倍。兩大湖泊的擴容,改善了長江流域的生態。目前,長江干流水面恢復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積1.3×1010 m3。這是歷史上自唐宋以來第一次從圍湖造田轉變為大規模的退田還湖。
退牧還草。從20xx年起,用5年時間,在蒙甘寧西部荒漠草原、內蒙古東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東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約占西部地區嚴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還草”將采取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3種形式進行,實行草場圍欄封育,適當建設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飼圈養。力爭5年內,使工程區內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復,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變過牧超載為以草定畜,達到草畜平衡,實現草原資源的永續利用,建立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草原生態系統。
⊙要點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個群落取代另一個群落的過程,這個過程直到出現一個頂極群落才會中止。群落這種依次取代現象就叫演替。如:一塊農田,如果人們不去耕耘和種植,任其自然發展,不用多久,就會長滿各種野草。多年以后,農田又會發生變化,草本植物減少,各種灌木又繁茂地生長起來。再過若干年,一些高大的喬木也在這里生長起來,灌木又處于次要地位。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這塊農田演變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擾情況下,它將成為一個非常穩定的森林群落,而不會被別的群落所取代,成為頂極群落。
2.群落的形成總是從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開始的,這種沒有生物生長的地段稱為裸地。裸地可分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從來沒有生物生長或雖曾有過植物生長,但被徹底消滅了,沒有留下任何植物的傳播體及原有植被影響下的土壤。后者指原來有植物生長,因植被遭受破壞后形成的裸地。這種裸地雖然沒有植物生長,但原有的土壤條件沒有被破壞或破壞不夠嚴重,在土壤中還保留了植物的繁殖體,如種子、根、莖等。原有的植物繁殖體和殘存的土壤條件在群落形成過程中將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過程的長短,主要決定于群落受干擾的強度和所持續的時間。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決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擇伐、皆伐)及其對林內優勢樹種的苗木、幼樹和地被的'破壞程度都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條件,影響群落的復生和變化過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過程中,動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顯的。
3.群落內部環境的變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動造成的,與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沒有直接的關系;有些情況下,是群落內物種生命活動的結果,為自己創造了不良的居住環境,使原來的群落解體,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從而誘發演替。
4.外界環境條件如氣候決定著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響到群落的結構和生產力。氣候的變化,無論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都會成為演替的誘發因素。地表形態(地貌)的改變會使水分、熱量等生態因子重新分配,轉過來又影響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對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火也是一個重要的誘發演替的因子。影響演替的外部環境條件并不限于上述幾種,凡是與群落發育有關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態因子都可成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類的活動對生物群落演替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為人類社會活動通常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可以對自然環境中的生態關系起促進、抑制、改造和建設的作用。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變面貌。人還可以經營、撫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發展的道路進行。人甚至還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將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人類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殺動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教育學生要尊重自然,熱愛自然,而不是破壞自然。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質》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內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著——蛋白質》這一節關于蛋白質的功能中提到:“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著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它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質》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將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的基礎。本節從細胞代謝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引出酶在細胞代謝中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發揮催化作用,并以此實驗為依托,進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學習控制變量法,不僅有方法論意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科學家對發酵現象和酶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質。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酶的研究經歷了近70年的漫長過程,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質。這不只是向人們講述了一段科學發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給我們,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與酶有關的生活必須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不知道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強;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進消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質,使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酶的作用和本質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酶的作用和本質是本節的核心內容,因此確定為教學重點。教材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為依托,介紹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如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這一科學方法將貫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終,因此將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確定為本節的第二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2.教學難點
(1)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活化能是本節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學生在理解了該概念以后,就要用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這部分內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確立為另一個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對本節提出的具體要求是Ⅱ級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在較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說出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學本質; (2)了解科學家研究酶的化學本質的歷程;
(3)根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根據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通過學習設計實驗和親自進行實驗,使學生學會設置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變化,來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而初步學會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學
會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經過推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程的學習,認識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與爭論中前進的,感受科學的嚴謹性,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認識科學實驗的價值,養成科學猜測的習慣。 四、教學方法
這一節我采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酶的本質放手讓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酶的較完整定義,以此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供給學生實驗基本流程,分組探究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并找出變量學會控制變量,同時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機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有機化學知識這是本節教學內容的最大瓶頸,而氨基酸的結構和蛋白質的形成又屬于微觀知識,比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動畫、故事、游戲和形象的比喻,不僅增加學生對微觀內容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完成重點、難點知識的學習,提高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觀點。并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
(1)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3)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 能力方面
(1)通過自主對比觀察幾種氨基酸的結構,思考討論后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培養觀察分析能力。
(2)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在獲取形象的、信息內容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蛋白質的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及其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四、教法學法及媒體選擇
1.教法及媒體選擇
根據新課程理念,針對本節內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動畫和圖片創設情境,層層遞進,解決教學難點。
2.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于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與探究式教學法相對應,我通過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使他們能用觀察法、分析法、比較推理法得出結論,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讓學生能由宏觀進入微觀再回到宏觀,形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 播放電影《蜘蛛俠》的片段,
問:電影中的主人公是誰?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婦蜘蛛的圖片,黑寡婦蜘蛛因為它蛛絲中的“蛛絲蛋白”,使得他的蛛絲的強度異常的高。
⑵熒光水母的圖片
問:這是什么生物?為什么它們能發出美麗的熒光?
問:從這些畫面中我們應該不難發現這些神奇的生命現象是由誰來承擔的?
引出今天這節課的主題。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問: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這些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
問:蛋白質對人體很重要,那么人體中的蛋白質又能承擔怎樣的生命活動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體中去進行一次旅行?
創設情景:三維透明人體場景。
⑴ 觀看人體骨骼肌的三維動畫,并問:構建肌肉的主要結構物質是什么?這又說明蛋白質可以具有怎樣的功能?
⑵接著讓學生觀察在人體中可以發生的4個生命活動的場景,并問:在這樣的4個場景中分別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又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呢?
⑶總結:蛋白質在生物體中承擔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質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過渡:結構與功能是相適應的 ,蛋白質們能夠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吧!研究表明蛋白質的結構是復雜的,可是這種復雜的分子卻是由一些結構簡單的氨基酸分子作為基本單位所構成。所以認識蛋白質的結構,首先就必須了解氨基酸的結構
創設情景:利用比喻,講述“4個氫兄弟”和“兩個強大勢力集團”的斗爭故事,讓學生了解,“化學鍵”、“羧基”、“氨基”這些基團和它們的一些書寫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為后面認識構成生物體蛋白質、氨基酸的結構,以及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打下鋪墊。
過渡:氨基酸會不會只有甘氨酸一種呢?告訴學生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問:比一比這4種氨基酸,從4個“鄰居”的角度來看,有幾個“鄰居”相同?幾個“鄰居”不同?
提問:其實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這一規律,能否根據這一規律將約20種氨基酸用一個結構通式表示出來?
活動:邀請兩位學生主動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學生嘗試在紙上書寫。
請學生評價演板的'兩位同學嘗試寫出的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最后總結,并針對錯誤進行說明。
提問:⑴觀察結構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結構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觀察結構通式,氨基酸們都擁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質呢?
⑶再來觀察結構通式,和剛才的4種氨基酸,問道:如果說從氨基和羧基的角度來看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結構特點。(學生思考同時,引導學生從氨基和羧基的數量;氨基與羧基的連接方式兩個方面考慮)
總結:對氨基酸共同結構特點進行總結,并指出只有同時滿足共同結構特點的氨基酸才是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氨基酸,否則不是。
過渡:現在我們知道了氨基酸的結構,但是由氨基酸作為基本單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呢?指出是“相互連接”。
活動:請一位同學到前臺來,和我做同樣的一種姿勢伸展雙臂,兩腿并攏,讓學通過今天課的內容進行聯想,可以想到什么?問:我和這位同學連接起來時最簡單的方式是什么?再問:那么氨基酸在相互連接時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創設情景:觀看flash動畫(蛋白質的形成)
提問: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間是如何“相互連接”的?
⑵有沒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總結出“肽鍵”
⑶雖然和手牽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沒有不同的地方?總結出這種“相互連接”稱為“脫水縮合”
⑷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還能繼續進行“脫水縮合”嗎?
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出“三肽”,“多肽”,“肽鏈”,以及一條“肽鏈”中“肽鍵數”,“脫去的水分子數”,和“氨基酸數”之間存在的數量關系。
總結:氨基酸形成蛋白質大致經過了哪幾個階段?
過渡:展示一些常見蛋白質的結構圖片,指出這些蛋白質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并指蛋白質的種類有1010—1012可是構成這些蛋白質的氨基酸只有約20種
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數量如此多的蛋白質分子呢?
活動:講學生分成每6人一組,請其中一組的同學到臺上來扮演氨基酸,其它組
相互同學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請2組學生
代表發表蛋白質分子多樣的原因。
評價并總結: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思考:為什么蛋白質能承擔如此眾多的功能?
小結、結課:在今天的這節課里,我們不僅獲取蛋白質的基礎知識,而且大家應該感受到蛋白質對生命的意義:生命世界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離開了蛋白質,這一切還存在嗎?不過蛋白質是生命的主要承擔者,可它們是生命活動“操縱者”嗎?它們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化合物呢?這個問題就留給下節課吧!
【高中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04-25
高中生物教案01-07
高中生物教案07-15
高中生物教案【熱】02-09
高中生物教案【精】02-04
【精】高中生物教案02-13
高中生物教案【薦】02-12
高中生物教案模板04-30
【熱門】高中生物教案02-12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