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

時間:2025-05-03 09:36:25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19-20頁例1、例2及有關的練習。

  教學目的:

  1.基本掌握長方體的特征: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和高;會看長方體的直觀圖。

  2.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通過操作、觀察、想像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滲透數形結合和事物相互聯系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建立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長方體實物及長方體框架。

  學具準備:足量的長方體實物、模型。

  教學過程:

  一、比較分類,引出新知。

  1.教師投影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墨水瓶盒、粉筆盒、鉛筆盒、排球、牙膏的實物圖,引導學生按照平面上的圖形(平面圖形)和占據一定空間的圖形(立體圖形)進行比較分類。

  2.師生共同概括:像粉筆盒等長方體或正方體和排球等球體等等,都占據一定的空間,把它們的形狀稱為立體圖形。

  3.請同學們談一談在日常生活中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4.引出新知:這節課我們共同探究長方體的一些知識。(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評析: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教師出示多個平面圖形和立體圓形,為學生創設了進行比較分類的具體問題情境,使學生既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又對“比較分類”這一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具體操作,探究新知。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教學例1。

  (1) 教師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智力準備,學生拿長方體跟隨教師初步感知。

  教師演示:

 、匍L方體上平平的部分是長方體的'面。

  ②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的棱。

 、廴龡l棱相交的點叫長方體的頂點。

  [評析:學生跟隨教師初步感知,初步建立表象,為下面的自己探究和學習打下基礎。]

  (2)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放手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宮和學習用具,探究討論面、棱、頂點的知識,小組內完成下面表格。(每小組1一張表) 我們的發現 面 棱 頂點

  (3)老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如下:

 、贁得、棱、頂點時,如何數比較科學。

  ②采用多種學習方法。(如測量、計算、比較及用身體某個部分去接觸面、棱、頂點等)

  (4)各小組根據所填表格匯報自己的發現。

  [評析:學生在測量、計算、比較、想象、觀察的學習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這是本節課的關鍵和精彩之處。學生在學習時,采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模仿與記憶在內的多種學習方法,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2.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

  (1)學生根據小組內的長方體框架,分小組觀察、測量并討論:長方體的棱有什特點?

  (2) 師生共同歸納:

 、侔蠢獾拈L度可分為3組,每組內4條棱互相平行且長度相等。

 、谙嘟挥谝粋頂點的棱有3條,長度不一定相等。

 、巯嘟挥谝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荛L方體的形狀、大小是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的。

  [評析:運用學習例1時的學習方法,對長方體的長、寬、高(棱),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學習方法進一步得到優化。]

  三、鞏固發展

  l.判斷對錯,并說明理由。

 。1)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2)一個長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3)長方體相對的面大小、形狀都相同。

 。4)長方體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2.完成教科書第20頁的做一做。

  [評析:學生在辨析性練習中,進一步鞏固了對長方體的認識,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四、師生共同課堂小結(略)

  五、布置作業(略)

  總評:

 、俦菊n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出發點,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服務者、引導者、合作者,師生關系民主和諧。

 、谧⒅嘏囵B學生的比較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數一數、量一量、摸一模、算一算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長方體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郯褦祵W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把傳統的教師命令學生枯燥地、被動地記憶數學知識結論的過程,變成教師依據數學知識結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成由學生重復前人探究這些結論的“再發現”、“再創造”的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實踐活動,獲得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2

  教學內容: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及其各部分名稱。

  2、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長方體教具、計算機及軟件、油漆桶、魔方、牙膏盒等。

  學具準備:

  每人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紙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你們都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電腦出示:)

  這是什么圖形?有什么特征?(把長方體從屏幕上慢慢托起來)

  問:這個圖形還是長方形嗎?為什么?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平面上的圖形,叫平面圖形,而現在屏幕上所顯示的長方體則是立體圖形,因為它占有一定的空間。

  二、實物感知、形成表象、引入新課。

 。ǔ鍪居推嵬、魔方玩具、球、牙膏盒等實物)

  問: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什么圖形?為什么?其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請大家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說說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

 。ǔ鍪疽粋不規則木塊)它的形狀是長方體嗎?

  大家都認為這個木塊不是長方體,而剛才舉的那些例子大家認為是長方體?是不是長方體根據什么來判斷?一個物體的形狀具備了什么樣的特征,就是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研究這個問題。(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三、探討長方體的特征。

  1.整體觀察,認識面、棱、頂點。

 。1)認識面:

  請大家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體,你看到了什么?并用手摸一摸。(匯報時板書:面。并讓學生用手摸摸哪些是長方體的面)

 。2)認識棱:

  長方體除了有面外,你還摸到了什么?這條邊是哪個面的邊?還是哪個面的邊?

  (電腦演示:兩面移動相交,再閃爍相交的邊)

  師指出:像這樣,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板書)

 。3)認識角:

  繼續摸一摸長方體,看你還能發現什么?(角)你們聽說的角,實際上是一個點,同學們看看它是幾條棱相交的點?

 。娔X演示:三條棱相交,閃爍頂點)像這樣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頂點。(板書)

  師:以上我們從整體上認識了長方體的外貌,知道了長方體有面、棱、頂點三個要素,下面我們還要去深入地去研究一下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各具有哪些特征。

  四、指導觀察,總結特征。

  結合你手中的長方體學具,自學討論:

  1.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

  2.長方體有多少條棱?量一量每條棱的長度,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匯報時電腦演示:

  (1)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板書)

  (電腦演示:每組相對的面抽出重合,再返回圍成一個長方體。

 。2)長方體有12條棱,相對棱長度相等。(板書)

 。娔X演示:分別閃爍3組相對的棱,再分別把3組相對的棱移出,返回。)

 。3)長方體有8個頂點。

 。娔X演示:依次閃爍8個頂點,再全部閃爍。)

  師:以上我們從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個方面進一步觀察、研究、概括,得出了長方體的具體特征。誰能完整的給大家說說長方體有哪些特征?

  生回答后,看書。

  練習:

 。ㄒ唬┨羁铡

  (1)長方體有()個面,()條棱,()個頂點。

  (2)長方體相對的面(),相對的`棱()。

 。3)長方體至少有()個面是長方形。

  (二)判斷:

 。1)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的物體就是長方體。

 。2)長方體6個面不一定都是長方形。

  (3)做一個其中四個面是正方形的,而另兩個面是長方形的長方體。

  (4)做一個12條棱各不相等的長方體。

 。ㄈ┡袛嘞旅婺男┪矬w的形狀是長方體。

  使學生明確:以后我們要判斷一個物體的形狀是不是長方體,只要根據長方體的特征來判斷就可以了。

  五、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除了接觸長方體實物外,還經常會看到畫在紙上的長方體的立體圖形。(出示長方體立體圖形)我們知識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但我們在畫立體圖時,為什么只有3個面?并且有些面畫成平等四邊形呢?

 。1)教師放一個長方體實物投影儀上,讓處于不同位置的學生觀察,能看到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

 。2)出示透明的長方體,引導觀察,由一透視原理,有些面看上去象平行四邊形

 。3)因為觀察長方體實物時,只能看到它的三個面,所以畫圖時只能畫出看得見的3個面,如果要表示出長方體的6個面,看不到的棱要畫成虛線。(畫出虛線)并指出:這里所畫長方體的前、后面,上、下面雖然是平行四邊形,但表示的卻是長方形。

  練習:看圖擺火柴盒:

  使學生明確: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畫出的立體圖也不一樣。

  六、認識長、寬、高。

  剛才我們知道了長方體每組相對的棱長相等,那么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電腦閃爍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

  我們把相交于同一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電腦分別演示出長、寬、高)。然后教師將長方體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電腦演示)。啟發學生發現長方體的長、寬、高不是固定的,它是隨著這個長方體的不同放法而改變。

  使學生明確:相交于每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七、小結: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面

  棱

  頂點

  兩個面相交的邊

  三條棱相交的點

  有6個面,每個面是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12條棱,相對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反思:學生剛剛接觸立體圖形的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通過課上實物的展示,還是能使大部分同學較好的掌握。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3

  一、教學內容

  課本P38~40。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體積概念的建立以及對體積計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學難點

  感知物體的體積以及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

  四、教學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塊(用線系好),木塊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五、教學設計

 。ㄒ唬╀亯|選擇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裝有半杯藍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處做個記號)放入一塊石塊。

  2.觀察思考。

 。ㄒ曨l腳本三:長方體和正方體4.土豆放入水杯的動畫片。)

  (1)水面的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

 。2)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二)發現并認識體積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驗證。有:木塊、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塊、玻璃球……

  2.教師巡視與學生一起探討。

  3.提問匯報。

 。1)你們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2)你們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3)學生動手操作。

 。4)學生回答。

  生:我們拿出自帶的裝滿細沙的杯子,先把細沙倒在紙上,把一塊木塊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細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為木塊占有一定空間。

  4.表象再現。

 。1)閉眼回憶剛才驗證物體的樣子。

 。2)學生閉眼想象。

  5.抽象體積的概念。

  (1)物體所占的空間一樣嗎?

  (2)學生回答。

  生:我們先把小石塊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處作個記號。取出石塊,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發現水面比原來的水面高了。

 。3)為什么上升的水面會比原來的高?

  (4)學生回答。

  生:因為大石塊占的空間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來的高。也就是說,物體的大小不一樣,所占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

  6.看來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學生回答: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7.看書質疑。

 。ㄈ┳晕姨剿黧w積單位

  1.要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或者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另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多少或少多少,該怎么辦?這就需要計量,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

  2.猜想。

  你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匯報:將你們學習到的說給大家聽聽。

 。3)學生回答。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5.視頻“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體積單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間有多大?比畫比畫。

 。2)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畫比畫。

 。4)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體驗大小,你們鉆進去試一試。(準備3個米尺)

  4.填入適當的單位。

 。1)橡皮的體積大約是5()。

 。2)桌子的體積大約是240()。

  5.質疑。

 。ㄋ模w積的初步計量

  1.教師演示(學生跟著擺)。

 。1)出示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2)出示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3)(改變長方體的擺法)這是長方體嗎?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變形狀)形狀變了,體積有沒有變?為什么?

  (5)為什么不管擺什么形狀,體積都是6立方厘米?

  2.學具操作。

 。1)你們每人桌上都放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現在請你們擺一個體積是9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想想怎么擺?

 。2)為什么所擺的長方體的體積都是9立方厘米?

  3.歸納概括。

 。ㄋ娜艘唤M討論)根據剛才所擺的圖形,你怎么知道這些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的?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1)一根粉筆的體積大約是10()。

 。2)講臺桌的體積大約是0.4()。

 。3)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大約是0.35()。

 。4)一張信紙的面積大約是5()。

 。5)一塊城磚的體積大約是3()。

  3.拼一拼,說說是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心得和體會?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意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計量: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能力目標:

  通過操作比較,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情感目標:

  在親自動手操作過程中,讓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重點:

  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難點:

  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像。

  教學過程

一、數學來源生活,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

  1、出示實物,根據形狀給它們歸類。(長方體、正方體、球、其它)

  2、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長文體和正方體。(頂點、棱、閃爍)

  導入:為什么,我們能很快地挑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呢?因為,它們有著與眾不同的特征。

  二、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歸納事物特征。

  1、學生用小圓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個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三組面都不同的、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組中每個人都要獨立動手制作,組員中相互指導、評議。

  3、思考:怎樣選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選取三種長度的木棒,每種4根)

  4、選取合適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紙將框架圍起來,制成一個立體的小盒子。

  5、利用學生自己做的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棱、面、頂點。

  6、結合制作過程,師生共同總結:長方體的特征和正方體的特征。

  7、請每小組把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變成正方體(事先用長白蘿卜削好的)。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會:正方體具備了長方體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長文體,并用韋恩圖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

  8、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兩條棱中較長的叫長,較短的叫寬,豎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歸生活,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的長寬高和棱長。

  并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指出哪些是等長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個長方體的長為14cm,寬為10cm,高為7cm,想像這個長方體。

  3、通過你的觀察,從某個角度看一個長方體,最多能看到幾個面?一個非正方體的長方體中,最多有幾個面是相同的?

  4、長方體廣告箱長5米,寬0。5米,高3米,要用鋁條鑲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鋁條?

  5、有6米長的鐵絲,要制成一個棱長為40厘米的燈籠框架,夠瞧用嗎?

6、要將一個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0厘米的禮品盒系上彩帶,至少要買多少彩帶才夠用?

  四、拓展應用

  用數學創造生活。

  欣賞水立方、長方體建筑物、美麗的盒子、裝飾品,讓學生感受數學創造的美,也感受數學的重要作用。

  五、總結

  在這40分鐘的四步學習環節中,你最喜歡哪個部分?為什么?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歡什么樣的數學課嗎?

  六、作業布置

  用12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能有多少種擺法?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請你親自動手試一試。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5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7---29頁例1、例2及有關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并通過實踐操作,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2.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初步學會看長方體的直觀圖。

  3.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學具準備】長方體形狀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學具、答題紙。

  教學過程:

  一、疊紙成書,導入新課

  1.師先出示一張紙,再將這張長方形紙片逐漸疊加、累積,累加成一摞紙,并相機提問:

  師:這張紙可以看做什么圖形?這張紙非常薄,如果忽略這張紙的厚度,只看這一個面,我們可以把它看成長方形,F在我把80張、200張、1000張同樣大小的紙疊加起來,還是長方形嗎?那現在是......?還能忽略它的厚度嗎?

  師:關于長方體你知道些什么?那長方體還有哪些特征呢?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長方體(板書課題)

  二、操作梳理,探究特征

 。ㄒ唬⿵膶嵨锏綀D形

  提出問題:生活中有許多物體都是長方體的,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后指出:這個抽紙盒,抽去它的顏色、花紋、材質,只留下它的形狀和大小,就是一個幾何圖形--長方體。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都是長方體的,你能舉例說明嗎?

  這個抽紙盒的形狀也是長方體的,抽去它的顏色、花紋、材質,只留下它的形狀和大小,就是一個立體幾何圖形--長方體。

  (二)認識長方體的特征(教學例1)

  1.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老師出示一個土豆,演示切土豆成形的過程,漸次展示長方體的三要素--面、棱、頂點。

  教師邊演示邊敘述:切第一刀得到一個平平的面,切第二刀得到兩個平平的面,這兩個平平的面相交于一條直直的邊。切第三刀得到幾個平平的面?幾條直直的邊?

  指出:三條直直的邊相交于一點。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要切成一個長方體,需要再切幾刀?

 。3)根據切土豆的過程中出現的形狀,揭示面、棱、頂點的概念。

 。4)學生找出長方體物品中的面、棱、頂點。

  師:這顆土豆是長方體的嗎?對,它是一個不規則的立體圖形。但老師卻要用這顆土豆來介紹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想看看嗎?

  拿刀切土豆。師:這刀切下去,會出現什么?生:平平的面

  師板書:面

  師:從這個方向切下去,又會出現什么?生:又出現一個平平的面。

  師:這兩個面相較于一條直直的邊,這條邊叫做長方體的棱。(板書同時多媒體演示棱的概念)

  師:從這個方向再切一刀,又會出現什么呢?生:三個面,三條棱。

  師:(指著土豆)對,有三個面。這兩個面相交的邊是一條棱,這兩個面相交的邊也是一條棱,這兩個面相交的邊還是一條棱,F在有3個面,3條棱。這3條棱相交于一個點,這個點叫做頂點。(板書同時多媒體演示頂點的概念)

  師:要切成長方體,還要切幾刀?一共要切幾刀?

  師:你能在你的長方體盒上指出它的面、棱、頂點嗎?同桌互相指一指。

  2.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1)利用學具,感悟長方體面的特征。

  每個小組發一張“長方體的.特征”答題紙:

  要求學生利用長方體學具,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填表。

 。2)集體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思考。

 、訇P于面的提問。

  問題1: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

  問題2:相對的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問題3:你準備用哪些方法來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預設學生的證明方法:a.重疊法 b.測量法 c.邏輯推理法(引導學生根據“對邊相等”進行推理)

 、.演示長方體的形成過程。

  利用多媒體課件將6個在同一平面內的長方形動態演示成一個長方體的過程。

 、坳P于棱的提問。

  問題1:長方體有幾條棱?

  問題2:怎樣的棱長度相等?

 、荜P于頂點的提問。

  提問: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面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現在就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請各小組用自己的長方體盒為觀察對象,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完成老師提供給你們的討論題。小組長做好記錄,音樂響起討論開始,音樂結束討論結束。(教師巡視)小組依次匯報。

  匯報到:“長方體有6個面。”時,師:誰能上來把長方體的面指給大家看看?(指導學生固定拿學具)

  師:他是把相對的兩個面一組一組指出來的,上下兩個相對的面,左右兩個相對的面,前后兩個相對的面,這樣的指法我們稱為有順序的指。我們想象前面有一個長方體,大家和老師一起一組一組有序的指出它的面。(師生一起用手勢指面)

  匯報到:“每個面的形狀都是長方形的,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時,(多媒體演示)師:這6個長方形圍成了一個長方體,我們說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像。“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時,師:“完全相同”就是指它大小相同,形狀也相同。你準備用哪些方法來驗證“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1、學生講重疊法時,教具演示(左右兩個面完全相同,前后兩個面完全相同,上下兩個面完全相同)。

  2、沒人說測量法時,師提醒:如果給你一把尺子......

  3、沒人說邏輯推理法時,師提醒:如果不給你尺子,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證明“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嗎?

  棱

  匯報到:長方體有12條棱時,問:你是怎樣數的?師:誰能有順序的把長方體的棱指出來呢?(生1可能先數上面,再數中間,最后數下面.生2可能把相對的邊一組一組數出來)出現了第二種情況后,師這(邊指邊說):他先數了這4條棱,這條和這條是相對的棱,這條和這條是相對的棱,這條和這條是相對的棱,這條和這條也是相對的棱,所以我們把這4條棱叫做一組相對的棱。還能找到其它相對的棱嗎?學生指后,師手抓一個頂點示范指3組棱:為了避免數棱時出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手指頂著一個頂點,從這個頂點引出的3條棱為起點......(師指棱)這是一組相對的棱......長方體一共有幾組相對的棱?生:3組

  匯報到:相對的棱長度相等。(多媒體演示)

  頂點

  長方體有8個頂點。(多媒體)演示。

  師: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我把它們留在黑板上。(老師貼板書)

 。ㄈ┱J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教學例2)

  1.指導看直觀圖。

  提問:這個長方體的直觀圖只看到3個面, 其實是幾個面?這兩個面看上去是平行四邊形,實際上是什么圖形?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于我們的視覺原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透視現象。

  指出:畫長方體時,能看到的線用實線表示,不能看到的線,用虛線表示。演示投影:直觀圖上同時添加三條虛線,引導學生感受透視現象。

  2.介紹長、寬、高。

 。1)提出問題:經過長方體上的一個頂點有幾條棱?

  (2)指出: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一條棱叫長,較短的

  一條棱叫寬,垂直于底面的棱就叫高。(師在直觀圖上標出長、寬、高。)

  3.變式呈現,辯證理解長、寬、高。

  (1)多媒體演示同一個長方體擺放的三種不同位置。

 。2)分別找出它們的長、寬、高。

 。3)質疑:為什么同樣一個長方體,量出的長、寬、高卻各不相同呢?

  (4)小結: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長、寬、高也會隨

  之發生變化,不固定把某三條棱的長度稱為長、寬、高。

  出示長方體,師:這個長方體的直觀圖只看到3個面, 其實是幾個面?這兩個面看上去是平行四邊形,實際上是什么圖形?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由于我們的視覺原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透視現象。畫長方體時,能看到的線用實線表示,不能看到的線,用虛線表示。

  示投影:直觀圖上同時添加三條虛線,引導學生感受透視現象。

  師:相交于同一個頂點有幾條棱?(多媒體演示)師一邊指學具,一邊輔助課件揭示長、寬、高。

 。ǘ嗝襟w顯示長方體)師:這個平放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現在我把這個長方體立著放,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呢?把這個長方體側著放,長、寬、高又分別是多少呢?

  師:為什么同樣一個長方體,量出的長、寬、高卻各不相同呢?

  小結: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它的長、寬、高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長方體的長、寬、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三、鞏固發展,應用提高

  1.下面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

  追問:第3個圖形為什么不是長方體?

  師:同學們,仔細看看下面哪幾個圖形是長方體?我們一起用手指舉出長方體的序號,準備,開始。第4個圖形為什么不是長方體?第3個圖形為什么不是長方體?

  生1:有一個面是梯形的。

  師指板書:你是從面的形狀來發現的。還能從哪個特征來發現它不是長方體?

  2.看圖回答問題。

 、匍L方體前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上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右面是個怎樣的圖形?左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 追問:從圖上看不到左面,為什么能知道它的形狀呢?

  師:這道題,請大家一邊思考,一邊在答題紙上完成。

  追問:從圖上看不到左面,為什么能知道它的形狀呢?

  3.只告訴長方體的一組長、寬、高,你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形狀嗎?知道長方體前面的面積是多少?還有哪個面的面積是50平方分米?哪兩個面的面積是70平方分米?

  師:只告訴長方體的一組長、寬、高,你能想象出這個長方體的形狀嗎?你知道長方體前面的面積是多少?還有哪個面的面積是50平方分米?哪兩個面的面積是70平方分米? 左右兩個面的面積又是多少呢?

  師:一旦長方體的長、寬、高確定了,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也就確定

  全課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四、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師:長方體只是立體圖形的冰山一角,以后還有更多的立體圖像等著我們去研究,去發現。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6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教學活動,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學習重點】

  正方體的特征。

  【學習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的異同點。

  【學習過程】

  一、前置性學習。

  長方體有一個很可愛的兄弟,長得跟它像極了!猜一猜,它是誰?仔細觀察你準備的正方體,你能發現它與長方體哪些地方很像嗎?

  二、獨立自主學習。

  準備一個正方體紙盒,觀察后說出你的發現:

  1、正方體的面:

  2、正方體的棱:

  3、正方體的長、寬、高存在什么關系?

  三、合作互助學習。

  1、正方體是由_______個_______的正方形圍成的_______圖形。正方體也有_______條棱,它們的長度_______。正方體也有_______個頂點。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正方體可以看成_______、_______、_______都相等的長方體。你能畫圖表示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嗎?

  四、評價提升學習。

  1、正方體和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數目都一樣,因此正方體可以看成()、()、()都()的長方體,也可以說正方體是()的長方體。

  2、棱長是a厘米的正方體,棱長總和是()厘米。當a=6厘米時,這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厘米。

  3、長方體框架根據相對位置關系,可以把12條棱分成()組,每組有()條。

  4、把正方體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同時看到6個面。()

  5、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6、長方體六個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7、一個正方體的棱長總和是36厘米,棱長是3厘米。()

  8、用棱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形,你發現了什么?

  9、計算下面正方體的棱長總和。

  10、一根長96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厘米?

  11、一個面的面積是36平方分米的正方體,它的棱長總和是多少?

  12、現在有一根150厘米長的鐵絲,用這根鐵絲焊接成了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還剩鐵絲6厘米。這個正方體框架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7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7~48頁整理與練習回顧與整理和練習與應用第1~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加深認識因數和倍數,能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進一步認識質數和合數;掌握2、5、3的倍數的特征,進一步認識偶數和奇數;加深理解質因數,能正確分解質因數。

  2.使學生能整理因數和倍數的知識內容,感受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能應用相關概念進行分析、判斷、推理,進一步掌握思考、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思維的初步經驗,提高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能力;加深對數的認識,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回顧、整理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等活動,培養樂于思考的品質和與同伴互相交流、傾聽等合作意識和能力;感受數學方面的知識積累和進步,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整理、應用因數和倍數的知識。

  教學難點:

  應用概念正確判斷、推理。

  教學準備:

  小黑板、準備12個同樣大的`正方形學具。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談話:最近的數學課,我們學習了哪方面的內容?回憶一下,都學到了哪些知識? 揭題:我們已經學完了因數和倍數這一單元的內容,今天開始主要整理與練習這一單元內容。(板書課題)通過整理與練習,我們要進一多認識因數與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征,能熟練掌握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能判斷偶數和奇數、質數和合數,了解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能正確分解質因數,提高對數的特征的認識,加深對數的認識。

  二、回顧與整理

  1.回顧討論。 出示討論題

 。1)你是怎樣理解因數和倍數的?舉例說明你的認識。

 。2)2、5、3的倍數有什么特征?我們是怎樣發現的?

 。3)自然數可以怎樣分類,各能分成哪幾類?舉例說說什么是質因數和分解質因數。

  (4)什么是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結合討論適當記錄自己的認識或例子。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8

  一、學習目標

 。ㄒ唬⿲W習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后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ǘ┖诵哪芰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ㄈ⿲W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ㄋ模⿲W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涮踪Y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長方體的特征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并思考:關于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于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棱、頂點,長寬高)

  師:對于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你們借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匯報。(匯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僬襟w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個面都相等;

 、谡襟w有12條棱,每條棱都相等;

  ③正方體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棱、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

 。2)制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征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現在請你們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紹你制作的正方體的特征。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后,學生已明確了面、棱、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征,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疾槟繕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我們都是從面、棱、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匯報后,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疾槟繕2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俅钜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余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從面、棱、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棱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ㄈ┱n時作業

  1.

 。1)正方體的棱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棱長的和是48厘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過對正方體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后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疾槟繕1、2

  2.根據所提供的條件,回答問題:

  它的前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積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系,為表面積打基礎?疾槟繕1、2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第18~19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2.使學生認識并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

  3.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形狀的紙盒、長方體框架。

  學生:長方體形狀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些比較有標志性建筑物的圖片,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課件展示圖片)這些建筑物結構的形狀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建筑物結構的形狀都是長方體。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中建筑物的輪廓)

  師:不只是建筑物的形狀,我們身邊的一些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請同學們一起來看大屏幕。(出示課件)

  了解了我們身邊這么多物品的形狀都是長方體,今天我們就來更加深入的研究長方體這個立體圖形。

  (貼出課題:長方體的認識,并貼出畫有長方體平面圖的卡紙)

 。ㄟ^渡語)師:我知道同學們也帶來了長方體的物品,請你們拿出來給同桌展示一下。

  二、探究新知

 。ㄒ唬┩ㄟ^摸,整體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1.師:接下來跟著老師來用手摸一摸。你摸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覺?

  生:我摸到了長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摸起來滑滑的、平平的。

  師:其他同學也是這種感覺嗎?沒錯像這樣摸起來滑滑的、平平的`部分就叫做長方體的面。(板書:面)

  2.師:那除了面,我們還能摸到長方體的其他組成部分嗎?

  (預設1)生:我還摸到了長方體的棱。

  師:那請問長方體的棱在哪里呢?(請生上臺指出長方體的棱)

  (預設2)生回答不出來

  師邊指邊說: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長方體的棱。(板書:棱:面和面相交的線段)

  接著讓生在自己的長方體物品里找出長方體的棱指出來給同桌看看。

  3.指導學生觀察頂點。

  師:同學們三條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長方體的頂點。用手摸摸看。(板書:頂點:棱和棱的交點)

  4.師小結: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鞏固一下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具體位置。

 。ǘ┨骄块L方體的特征

  1.獨立觀察、小組合作探究長方體特征。

 。ㄟ^渡語)師:剛才我們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現在請你拿出長方體的物品,仔細觀察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數一數,看一看,你有什么發現?

  (課件出示活動要求)請生朗讀活動要求。

  提示:同學們在數面、棱、頂點的數目時拿著長方體的手不要來回轉動,要想一想怎樣數比較好,不重復也不遺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

  2.匯報交流,歸納長方體的特征。(課件一步步出示答案)

  在匯報交流時注意:

  (1)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數面、棱、頂點的個數。

  在數棱和面的數目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相對(互相平行)及相交的棱、相對(沒有公共邊的面)及相鄰的面(有一條公共邊的面)。

  (2)若學生(出示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讓學生指一指特殊的長方體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探究,我們知道: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有8個頂點,12條棱,并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ò鍟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出示課件,并讓生把長方體的定義齊讀一遍)

  (三)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1.動手操作,深化認識。

 。1)(過渡語)師:為了對長方體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我們大伙動動手來制作了一個長方體的框架。如果我只給你細木條和橡皮泥,該如何運用這些材料呢?

  請個別生讀活動要求。

  小組討論2-3分鐘,請生回答。

  (預設)生:我要用細木條來當長方體的棱,橡皮泥用來黏住細木條,同時橡皮泥充當長方體的頂點。

  師:同學們覺得這位同學的想法怎么樣?有沒有需要補充的?

  師:我也非常贊同你的想法,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信封里的材料開始制作吧。

  注意:請每組拿出一本書墊在下面再制作長方體框架。

  (師巡視并指導學生制作)

 。2)師:仔細觀察長方體框架,你發現長方體用了幾根細木條?

  生:12根細木條

  師:這些細木條其實就是長方體的12條棱,如果可以分成幾組?

 。A設)生1:分為三組,四條長,四條寬,四條高。

 。A設)生2:我想分為四組,每一組里有一長,一寬,一高。

  2.認識長、寬、高。

 。1)師: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像這樣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ㄟ^渡語)師:你們剛才都說到了長、寬、高,請問同學們誰愿意帶上你們的作品上臺給大家指一指長、寬、高分別在什么位置?

  生:橫著、豎著、側著擺放長方體框架,分別讓學生指它的長、寬、高。

  (2)認識不同位置放置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演示)

  3.課堂小結:通過對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我知道了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生:我還知道了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有8個頂點,12條棱,并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三、練習鞏固

  1.判斷。

 。1)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和8個頂點。( )

 。2)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相同,但形狀不相同。( )

 。3)在長方體中,不是相對的棱長度都不相等。( )

  2.想一想,做一做

  書本第21面 練習五 第一題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長方體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 12條棱 8個頂點

  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0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十冊27~29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實物觀察和電腦演示,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能力目標:小組合作,經歷探究長方體特征的全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各種有效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有序的觀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自主構建數學知識,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2個(其中一個兩面是一正方形的長方體)、尺子、報告單、制作好的燈籠一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今天圖形王國里開演唱會,下面該誰出場了呢,讓我們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歡迎它。

  生:長方體。

  師:那長方體是不是平面圖形,(不是)那是什么圖形?(立體圖形)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W生列舉)

  看來生活中的物體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ǘ┨骄、發現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感受。

  (學生活動,小組交流,然后匯報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還有邊的角。

  師:把你手中的長方體舉起來,說一說什么地方是平平的?還有你說的邊和角都在哪?

  師小結:長方體上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把兩個面相交的叫做長方體的棱,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師邊摸邊說)

  電腦演示。

  師:現在教師要考察一下你們這段知識掌握的怎么樣,注意觀察,我摸到長方體的哪個部分,你們就快速說出它人名稱,好嗎?

  師生互動。

 。ㄔO計意圖說明:這個活動環節是讓學生摸長方體,使他們對長方體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長方體的點滴認識充分激活。面對長方體的物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入新的學習狀態。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現在我們將要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研究時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個或兩個長方體,在做的過程上,各小組要齊心協力,然后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發現?并將你們的發現填在報告單上。

  附表

  面棱頂點個數形狀大小關系條數長度關系個數長方體

 。ㄔO計意圖說明:這個環節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制作長方體,讓學生調用直觀感知、生活經驗、做中觀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發現,做的過程將實物、表象、模型建立聯系,對特征有淺表的認識。)

  師:現在哪個小組愿意派代表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師:你想先說說面、棱、頂點,哪個部分的特征?

  生: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師:你能說說是怎么數的嗎?舉起來數一數。(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對他的方法進行一下評價。數得好不好?

  師:同學們在數圖形的時候要做到有規律,這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我們大家也一起來摸一摸,數一數。

  師:你還發現有的長方體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讓大家看看嗎?用手指出來哪個面是正方形?那這個長方體上有幾個面是長方形、有幾個面是正方形?

  師:你有沒有找到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看看。(板書: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繼續匯報。

  生: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師:你能指一指哪兩個面是相對的?

  那你是怎樣知道這兩個相對的面面積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來的,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發現相等,說明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長方體有幾組這樣相對的面(3組)哪三組你能上臺指出來嗎?

  學生回答,電腦演示。(板書: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熂皶r表揚鼓勵)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仔細觀察,在同一個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呢?

  它的前面是個什么形狀?它的上面呢?也是一個長方形,由于觀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右面也是這樣的。其實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我們一般添加3條虛線,畫出它的透視圖。這樣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長方體有六個面了。

  師:我們剛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誰來繼續匯報。

  生:長方體有12條棱,它們的長度不相等。

  師:都不相等嗎?

  生:是4條4條相等。

  師:哪4條相等?(指名學生上臺摸一摸)

  師:這4條棱之間有什么位置關系?

  生:互相平行。

  師:他們組發現了這樣一組互相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還有這樣的和這樣一組平行的4條棱相等。(師邊說邊摸)

 。娔X演示)

  師:你們認為他們小組的發現怎么樣?還有哪些也有這樣的發現,你們的發現真是太精彩,來,我們給自己一點掌聲鼓勵一下。那你們是怎么發現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來的。

  生2:用尺子量出來的。

  師:有的小組是用眼睛觀察出來的,而這個小組同學還對它進行測量,說明他們有很嚴謹的研究態度,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再一次給他們鼓鼓掌。我們一起來看看電腦的演示。

  師:另外,頂點有什么特點呢?

  生:有8個頂點。(電腦演示)

 。ㄔO計意圖說明:這個環節是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交流中發現特征,溝通聯系和區別,說的過程是數學名詞,數學概念結合操作體驗,通過匯報語言實現轉化的過程,把感知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由感悟上升為理性認識。)

  3、認識長、寬、高。

  師:每個頂點上都有幾條棱相交?

  生:每個頂點有3條棱相交。

  師:我們把相交與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這是長方體的現下面也叫底面,我們通常把底面上較長的棱中做長方體的長,較短的一條棱叫做長方體的寬,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長方體的高。

  (電腦演示)

  師:下面長們來進行一個快速搶答,注意看老師摸到的是長方體的長、寬、還是高。

 。ㄗ⒁饧m正不對的同學)(學生糾正)

  師:它也是長,因為它和長是相對的,互相平行的,屬于同一組,所以長方體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呢?

 。ń粨Q位置再說一說)

  師:長方體的長、寬、高會隨關它擺放的位置不同發生改變。

 。ㄈ╈柟虘茫

  1、判斷。(題略)

  2、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長和寬是多少。

  3、做燈籠,把所需要的木條和紙的數記錄下來。

 。ㄋ模┙虒W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長方體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長方體,注意留心生活,我們就會學到很多的數學知識。

  板書設計:

  面棱頂點個數形狀大小關系條數長度關系個數長方體6所有的面都是長方開,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12相對的棱長度相等8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8例1、第19頁例2及相關練習

  教材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第一課時的內容,長方體、正方體作為最基本的立體圖形,是學生從二維空間轉向三維空間的起始。本課時內容主要探究長方體的特征,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的觀察,自主探索出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例2通過搭建長方體框架,進一步探索長方體的棱的特點,并認識長、寬、高。

  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學段直觀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并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它們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五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在其認知過程中仍占主導地位。因此,課堂上本著“邊操作邊感悟”的原則,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從生活經驗引入,通過學生看、摸、量、數、推理等逐步抽象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將抽象的知識變成學生能看得清、摸得著的現實東西,在觀察與操作中,把對知識的思考與實物的觀察、操作結合起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在前言提出“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具備數學素養的人可以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思維方法思考問題,可以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一年級時對長方體初步的感性認識及生活經驗,可以很快初步說出(或猜出)長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大部分特征,但對這些特征缺乏理性的認識以及深入的理解,作為教師,教學中需要提醒學生思考問題注意嚴謹,下結論前要經過嚴密的分析或驗證,從而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并在驗證中滲透推理、概括的數學思想。在對長方體的再認識中,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例如:對特征的驗證、搭建長方體框架、想象分別延長長方體的長或寬或高后的形狀大小等等,將空間觀念的培養目標貫穿始終,也是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的一次質的飛躍。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的面、棱、頂點的特征,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的含義。

  2、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培養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自主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增強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1、掌握長方體的特征。

  2、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理解并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教具準備:課件、長方體模型等。

  學具準備:長方體實物、搭長方體框架的材料、練習紙等。

  教學過程:

  一、維度變化,引入新知

  1、維度變化,揭示課題

 。1)點動成線:這是一個點,如果它向左平移,可能形成什么?

  (2)線動成面:再想一想,如果這條線沿著一個方向平移,可能形成什么?

 。3)面動成體:如果長方形再沿著一個方向平移可能變成什么?

  小結:研究一個立體圖形時,往往從點、線、面這三個方面入手。

 。4)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認識長方體。

  2、聯系生活,找長方體

  同學們,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這樣的長方體的實物(課件演示長方體實物)。

  【設計意圖】通過課件演示,點、線、面、體逐一呈現于學生眼前,讓學生初步體會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由此為引出長方體中的頂點、棱、面作鋪墊。從日常生活常見的物體中抽象出長方體,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ㄒ唬┯^察討論,認識名稱

  1、觸摸實物,認識各部分名稱

  提問:長方體有點、線、面嗎?我們一起來摸一摸,找一找。

  點撥:長方體光滑的表面,叫做“面”。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棱和棱的交點,叫做頂點。【板書:面 棱 頂點】

  2、引導思考,明確研究方向

  研究一個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時,一般可以從哪些方面研究呢?

  【板書:數量 形狀 大小】

 。ǘ﹦邮謱嵺`,探究特征

  1、搭建框架,理解“棱”的特征

  根據對長方體的已有認識,大家能不能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做一個長方體?

  (1)小組活動,搭建框架

 。2)匯報交流,總結特征

  ① 匯報成功方案,歸納長方體棱和頂點的數量。

  板書:長方體的棱有12條,頂點有8個。

 、 出示失敗方案,歸納棱的特征。

 。12條棱分成了3組,每組位置都是相對的,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3)再次研究,鞏固特征

  出示:

  提問:從上圖中你能數到幾條棱?(9條)另外的三條在哪里?

  【設計意圖】搭建長方體框架的活動中,基于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選取材料前讓學生先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喚起已有知識經驗,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多感官參與學習,探究長方體棱的特征。

  2、 由棱想面,探究面的特征。

 。1)提出問題:通過搭建框架,我們知道了棱的特征。那么“面”在數量、形狀和大小上又有什么特征呢?讓我們先跟同桌交流,并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點撥交流:你是怎樣數出6個面的?“完全相同”是指什么呢?你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呢?

 。3)小結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

  【設計意圖】在掌握了長方體棱的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由此推導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方法進行驗證,歸納出長方體面的特征,在驗證中滲透推理、概括的數學思想。

  3、 逐步抽象,認識長、寬、高

  (1)變動框架,觀察想象:把一個長方體框架的一些棱擦掉,讓學生想像原長方體的形狀。

  提問:至少要保留幾條棱,你才能想象出它原來的樣子?

  歸納:像這樣從一個頂點出發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長、寬、高可以確定一個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

 。2)對應練習,鞏固概念

 、俪鍪鹃L方體框架,找到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把這個框架倒置,你能指出它的長、寬、高嗎?

 、谡f出下面圖形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小結:一個長方體有4條長、4條寬和4條高,它們的長度分別相等。

 。3)引導思考,再次想象:有什么辦法可以把長方體變大?

  相機點撥:

 、僦谎娱L長方體的長,這個圖形會怎樣變化?你發現哪些面的大小變化了?哪些面沒有變?

  ②只延長長方體的寬或只延長長方體的高呢?

 、廴粢黄鹧娱L長方體的長、寬、高呢?

  (4)轉換角度,拓寬思維

  思考:從棱的角度思考,只要確定了從一個頂點引出的三條棱就能確定長方體的形狀和大小。那么如果從面的角度思考,至少需要幾個面能確定長方體的大小呢?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3個面。老師可以給予肯定。(課件演示)

  提問:因為我們考量的是至少需要幾個面的情況,那2個面行嗎?

  結論:相鄰的2個面可以確定長方體的大小。其實就是確定了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指導看書,新課小結

  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特殊情況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在一個長方體中,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擦除長方體棱的活動,激發學生的空間想象,從而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隨后分別從棱和面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確定長方體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練習,深化提高

  1、基礎練習 (改自課本第21頁第1題)

  2、綜合練習

  以下圖形每種規格有2個,哪些面可以圍成一個長方體?

  追問:圖1是正方形,選用6個這樣的面可以圍成什么圖形呢?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加深對長方體特征的理解,為后續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奠定基礎,同時把空間觀念的培養貫穿始終,也為正方體的學習積累經驗。

  四、分享收獲,總結評價

  五、課外延伸,布置作業:課本第19頁“做一做”。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了解它們各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過程,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其合作意識和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學生熟練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正確判斷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學用具:長方體的模型,搭長方體的小棒學具和小球接頭、多媒體課件

  一、情境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紙袋,里面裝有許多物品。請每位同學都從中摸出一個長方體。 (學生在組內動手摸,各小組匯報摸的情況。)

  師:請完成的小組舉起你們摸到的長方體。真了不起,同學們很快就能摸到長方體,看來,長方體有自己的特征,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

  二、探究學習:

  (一)認識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師(拿著長方體,演示面):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摸一摸長方體的面,什么感受?

  生:平平的、滑滑的。(課件演示)。

  師:再摸一摸面與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預設1:生:邊。

  師:這位同學所說的邊,我們在數學上叫棱,我們把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課件演示長方體直觀圖中的棱并顯示棱的概念)。

  預設2:生:棱。

  師:太棒了,我們把面與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課件演示長方體直觀圖中的棱并顯示棱的概念)。(老師指寬)說一說這條棱是由哪兩個面相交形成的?

  生:這條棱是由下面和右面相交形成的。

  師:回答的'真完整。那這一條呢?(師指高)

  生:這條棱是由前面和右面相交形成的。

  師:說得好!用手摸摸看,棱與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頂點。

  師:真聰明,棱與棱的交點叫頂點。(課件演示)。

  我們知道了長方體有面、棱、頂點,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它們各自的特征嗎?(想)

  誰來讀一讀友情提示?(課件)

  1、借助手中的長方體,你能用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研究長方體面、棱、頂點的特征嗎?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小組長把結論記錄在表格里。(表格在1號信封)

  2、說一說你們是怎樣發現的,并商量如何匯報研究發現。

  面棱個數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條數哪些棱長度相等個數

  學生活動,老師個別指導。(提示:同學們在數面、棱、頂點的數目時拿著長方體的手不要來回轉動,要想一想怎樣數比較好,不重復也不遺漏。)

  師:哪個小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們的發現?好,你們先來。

  學生展示:一生交流一生演示。

  生:我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我們是這樣數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師:數的真有規律!板書:面6個

  生:這些面都是長方形(手勢說明)。板書:長方形

  預設1:上下、左右、前后是完全相同的。

  預設2:相對的面完全相同。板書: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

  預設1:生:我們是通過量得到的。(手舉長方體)我們量了這個面的長?,寬?,和它相對的面長也是?,寬也是?,并且它們都是長方形,所以我們認為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預設2:生:我們是通過比得到的。我們把長方體的一個面畫在紙上,然后把它的相對的面和它比一比,發現完全一樣。

  師:想法很獨特!

  預設1:生:長方體有12條棱。先數一個面上的4條,再數對面上的4條,再數一圈4條。

  師:還可以怎樣有規律的數?

  生:長方體有12條棱。從“左右方向、前后方向、上下方向”有條理、有順序的數。

  師:條理真清楚!板書:棱12條

  生: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們是通過測量棱的長度發現的。

  師: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板書: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生:長方體有8個頂點。板書:頂點8個

  師:哪個小組還有不同的發現?或者在發現的過程中有不同的方法?

  生: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舉出實例。板書: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同學們真是好樣的!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了長方體的很多特征,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長方體的特征:課件演示。

  師引導學生讀出“長方體有6個面”。

  師:仔細觀察。

  課件演示3組相對的面,并演示重合過程。

  師引導學生說出發現,師:我們發現: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師演示棱12條,先出示1條(手勢),引起學生注意,動畫演示。

  師:由此可以根據長度相等把12條棱分為幾組?

  生:3組。

  師:每組幾條?

  生:4條。

  我們發現: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師:長方體的頂點有8個。

 。ǘ┱J識長、寬、高。

  師: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有了很多的了解,如果現在讓你們用小棒搭一個長方體,有信心挑戰嗎?

  生:有!

  師:真勇敢!請打開2號信封,小組交流:選出合適的小棒,并說說你們是怎么選的?

  生選小棒,有2個組會缺1根或2根。

  師:選好小棒了嗎?

  生1:(展示選好的小棒)因為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所以我們選了3組,每組4根長度相等的小棒。

  生2:發現缺小棒,不能從剩余的里面選取。

  師:真細心。(補充小棒)

  用3號信封內的接頭一起來試一試,搭一搭吧。

  生展示:1、搭成一個普通長方體;2、搭成一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

  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師個別指導。

  師:(拍手示意)已經完成的小組請舉手。好,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是怎么搭的?

  生1:我們是先搭一個長方形,再搭一個一樣的長方形,再把它們用四根一樣長的小棒連起來。

  師:你們是用了“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結合起來搭的,想法很特別。有不同搭法嗎?

  生2:我們是先把一組4根長度相等的小棒放在左右方向相對的位置上,又把另一組4根長度相等的小棒放在前后方向相對的位置上,最后把第三組4根長度相等的小棒放在上下方向相對的位置上。

  師:你們是用了”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搭的,真棒!

  生3:同一個頂點處都有3根不同長度的小棒。

 。ㄈ绻床怀鰜,直接提問:同一個頂點處有幾條棱?3條棱)

  師:也就是說,相交于一個頂點有三條棱,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課件演示)確定長、寬、高的時候長方體要水平擺放。

  (手勢說明,并換一個放法,再次說明)

  師:變換擺法,同桌互相指一指長方體的長寬高,看誰能指的又快又準。

  師注意巡視糾錯。

 。ㄈ┱J識正方體,了解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

  出示課件,師:好,說說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生:長12CM、寬8CM、高5CM。

  師:請大家注意觀察這個長方體發生的變化。(點擊課件,長方體漸變成了正方體。)變成了什么?

  生:正方體。

  師:一個長方體,如果長寬高都相等,就變成了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課件演示

  那么,正方體又具有哪些特征呢?同桌利用手中的正方體模型互相說說你的發現。(引導學生從面、棱、頂點幾個方面分析、歸納。)。

  師:誰來說說你的發現?

  生:我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每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每條棱長度都相等。

  師:正方體和長方體相比有什么相同點,什么不同點?

  生:相同點: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課件

  不同點:長方體的6個面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而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而正方體12條棱長度都相等。

  師:比較的真全面。再來看一看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由此可以看出長方體是特殊的正方體,能用集合圖來表示這種關系嗎?

  生:

  師:理解的真到位。

  三、鞏固練習:

  師用課件演示:下面我們來看這個長方體,如果去掉一條棱,你還能想象出它原來的樣子嗎?(能)再去掉兩條呢?(能)想一想:至少留下幾條就能想象出原來的樣子?(3條)怎樣的3條?(長寬高)

  請你想象一下,這是一個(正方體),用手比一比它的大小。課件演示。

  師:和你想的一樣嗎?(一樣)

  如果將長變為11厘米,想象一下它的形狀,用手比一比,(課件演示)是這樣嗎?(是)

  師:看一看,哪些面發生了變化?(上面、下面、前面、后面)

  師:如果將寬變為13厘米,想象一下它的形狀,用手比一比,(課件演示)是這樣嗎?(是)

  師:看一看,哪些面發生了變化?(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師:如果將高變為15厘米,想象一下它的形狀,用手比一比,(課件演示)是這樣嗎?(是)

  師:看一看,哪些面發生了變化?(前面、后面、左面、右面)

  同學們的想象力和觀察力真棒!

  如果是這樣,你還能繼續想象嗎?

  選一選(注:有時間就質疑不選的為什么不是?)

 。ㄕn件)一個物體長1分米,寬1分米,高1分米。(微波爐、魔方、筆記本電腦)

  生:魔方。

  師:真聰明!下一個呢?

  (課件)一個物體長10米,寬1.5米,高2米。 (衣柜、教室、公交車)

  生:公交車。

  師:這一個呢?

 。ㄕn件)一個物體長20厘米,寬5厘米,高2厘米。(電烤箱、鉛筆盒、書柜)

  生:鉛筆盒。

  師:哇,同學們真厲害,根據長寬高想象出了生活中的物體,那你還能繼續展開想象的翅膀嗎?課件出示。

  長8厘米,寬3厘米,高5厘米

  想象:

  1、長方體的左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2、哪個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

  生思考。

  生1:長方體的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所長寬分別是5厘米、3厘米,所以面積是15平方厘米。

  生2:面積24平方厘米可以看成長方體的長8厘米與寬3厘米的乘積,所以上面和下面的面積是24平方厘米。

  師:你真了不起。

  四、小結:

  師: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已經接近尾聲了,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總結。

  師:你們的收獲真不少。今天我們先從生活中的物體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通過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互補、共享,發現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面、棱、頂點三個方面的特征,并借助長寬高想象物體的形狀,發展了空間觀念,為后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提供了幫助。

  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二)認識立體圖形,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墨水瓶盒等,課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以前學過什么圖形?誰來說說

 。▽W生說)

  不錯,那誰來說以說它們當中哪些圖形是平面圖形?哪些是立體圖形?(邊敘述,邊出示幻燈片)

  今天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這些圖形中的兩個--長方體和正方體

  (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ǘ┬率

  1、老師今天帶來了長方體(展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展示正方體)。

  2、還記得我們以前認識圖形的一些方法嗎?誰愿意來給老師說說?

 。▽W生說: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數一數 ……)

  我們今天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老師要看一下你們都用了哪些方法?

  現在請仔細觀察你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我請......

 。▽W生說)

  3、說的真好,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由面、棱、頂點三個部分組成的,那誰來指指長方體的面是哪一個部分?

 。ㄕ堃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誰來指指長方體的棱是哪一個部分?

  (請一個學生上臺來說)

  拿出你們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摸摸看。

  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頂點又是指哪一個部分?請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頂點)

 。ㄕn件出示)

  數學上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兩個面相交的線段叫做棱,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今天我們就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來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

  首先研究長方體,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討論要求。

 。▽W生讀要求)

  現在每排的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分組討論,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寫在老師發放的表格中。(教師板書)

  好、停,哪個組派一名同學來匯報長方體的特點。

 。▽W生匯報,教師板書)

  匯報的真棒!你們同意他們小組的'討論結果嗎?同意的請舉手?磥砥渌〗M也和他們的討論結果一樣。(不同意的小組請把你們的討論結果跟大家匯報一下)

  六個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個面,用的什么方法?

  我數的。

  那請給大家數數看。

  (學生數)

 。ɡ蠋熣n件出示面的數量)

  老師和大家數數看。

  演示完畢后:追問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什么形狀?(長方形)6個面一定是長方形嗎?(不是)那還有可能是什么形狀?(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你們今天帶來了這樣的長方體嗎?帶來的請舉起來大家看看。

  (生舉起特殊長方體讓大家看看)

  真能干,那你們又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呢?哪個小組派代表來說一說?

 。ㄎ沂怯昧恳涣浚纫槐鹊姆椒ǎ

  接下來老師和你們一塊兒來驗證一下你們的結論好嗎?

  (老師課件出示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長方體有12條棱。你用什么方法發現的?

 。▽W生說數的)

  來給大家數數看,他是怎樣數的?還有別的數法嗎?

  老師這里準備一個長方體的框架,一起來跟著老師數數,(用課件數棱)

  相對的棱相等,你們又是用什么方法探究出來的呢?

 。恳涣炕蛘咄评硗瞥鰜淼模

 。ㄕn件演示相對的棱相等)

  如果讓你把12條棱按它的長短分組,可以分成幾組?

  可以分成三組,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長方體有8個頂點,每個頂點都是由3條棱相交而成的。

  于是我們就把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3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下面請同學來說說這幾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我請......

 。ㄕn件出示長方體)

  4、小結:指著板書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能干,通過看以看、比一比、量一量發現了長方體有( 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6個面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2個面是正方形, 12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8個頂點。

  5、誰來告訴老師,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多少?這個呢?

  學生說

  一起告訴我它變成什么圖形了。

  正方體

  下面我們就用研究長方體的方法研究正方體,請按老師的要求,將討論結果填寫在表格中。

  好,哪個小組來匯報,正方體的特點?請......

  正方體有6個面,6個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正方體有12條棱,12條棱的長度相等。

  正方體有8個頂點,每個頂點都是由3條棱相交而成的

  和這個小組一樣的請舉手。

  6、小結:師指一邊著板書一邊小結正方體的特點。

  7、那誰來說以說長方體和正方體他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

  學生說......

  還有嗎?誰愿意再來說說?

  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長方體由六個長方形圍成的,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而正方體由6個完全相等的正方形組成。長方體的棱相對的4條相等,正方體的12條都相等。

  說的非常得好,正方體12條棱相等,那它相對的棱相等嗎?(學生可能說是,也可能說不是,如果有人說不是就用教具演示)正方體6個面相等,那它相對的面相等嗎?(方法同上)長方體所有的特征正方體都有嗎?(有),所以我們把正方體叫做特殊的長方體。如果我們用兩個橢圓分別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多媒體出示兩個橢圓),你們認為哪個橢圓表示的是長方體?哪個橢圓表示的是正方體?(學生邊說老師一邊演示課件)

 。ㄕn件出示)

  今天我們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現在老師就來檢驗一下同學學的究竟如何。請看下面的練習。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誰來說一說。

  學生說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4

  一、教學內容

  課本P27~30例1、例2。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掌握它們面、棱、頂點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兩者之間的關系。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教學難點

  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四、教學用具

  自制課件,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的物品。

  五、教學設計

 。ㄒ唬⿵土暅蕚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正方體:1.2)

  1、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

  2、出示收集的各種物體:這些圖形同剛才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設計目的是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ǘ┨剿餍轮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師出示一些教具,學生拿出收集的學具。

  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幾類?

 。2)學生小組研究匯報:根據圍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為:由長方形圍成和由正方形圍成的。(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3)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ㄩL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1)

  (4)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樣的物體叫長方體呢?下面我們來繼續研究這個問題。

  (5)關于長方體你想學習哪些知識?

  師拿出長方體教具,學生拿學具,師給出面、棱、頂點、相對的面、相對的棱的概念,并板書。

  2、長方體的特征。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3)

 。1)長方體有幾個面?(6個)你來猜想一下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

  (2)怎樣驗證你的猜想?

  3、學生驗證。

  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通過量長和寬計算;

  (2)剪下比一比;

 。3)將其中一個面描在紙上,用另一個面對比。

  4、匯報結論: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有不同的發現嗎?(也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形)

  5、教師重點帶領學生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請大家再來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還有什么特征?

  6、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點?怎樣驗證?

 。ㄩL正方體框架制作:動畫腳本———場景一、二)

  7、學生利用學具驗證。

 。1)測量;

 。2)用學具插一個長方體后,再比較棱的長短。

  8、匯報:怎樣插長方體,用了什么材料?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點?

  12條棱,相對的4條棱相等。

  9、重點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棱的特點。

  10、填寫總結報告。

  11、認識長、寬、高。

  (1)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指出自己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并量出長短。

  3、正方體的特征。

 。ㄩL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4)

  (1)學生獨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填表。

  (長正方體框架制作:動畫腳本———場景三)

 。2)匯報你們是怎樣研究的?

  4、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相同點: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不同點:

 。ㄈ╈柟叹毩

  1、下面的圖形中,是長方體的在括號里畫“△”,是正方體的在括號里畫“○”。

  2、寫出下面各圖的名稱。

  3、觀察實物圖,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狀是()。

  (2)橡皮的前面是()形,長是()厘米,寬是()厘米,與()的面積相等。

 。3)橡皮的右側面是()形,長是()厘米,寬是()厘米,與()的面積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形,長是()厘米,寬是()厘米,與()的面積相等。

  4、看圖填空。(單位:厘米)

  長()長()長()

  寬()寬()寬()

  高()高()高()

  5、判斷。(對的在括號里劃“√”,錯的劃“×”。)

  (1)一張很薄的塑料紙,只有正反兩個面。()

  (2)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3)一個長方體中有四個面完全一樣,那么另外兩個面一定是正方形。()

 。4)用一根長120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框架,正方體的棱長為20厘米。()

 。ㄋ模┤n總結

  在這節課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ㄎ澹┌鍟O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1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正方體,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2.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發展空間觀念。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教學準備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回憶長方體的特征,請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棱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于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叫做什么?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正方體紙盒,觀察并思考。

  師:這些都叫什么立體圖形?

  生:都是正方體。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么特征,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生: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

  2.合作學習。

  學生根據手中的正方體學具,小組合作探究。

  3.集體交流。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棱,正方體的12條棱的長度相等。

  (3)組:正方體有8個頂點。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棱、頂點”的特征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師: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正方體?

  4.教學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充分討論,集體交換意見。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棱也包括每組4條棱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三、課堂作業

  1.教材第20頁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練習五的第4、5、8、9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獲,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板書設計

  正方體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每條棱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比較

  教學反思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系在一起,便于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采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發展空間觀念,并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中呈現,有利于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3.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征的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相關文章: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的教案(通用16篇)08-15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教案11-18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10-19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作文優秀04-07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05-07

五年級英語下冊第三單元單詞07-22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正方體》教案10篇03-06

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通用12篇)03-27

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教案《分類與整理》02-21

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教案1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正阳县| 太原市| 景宁| 武隆县| 出国| 武平县| 望江县| 奉节县| 秭归县| 师宗县| 香格里拉县| 麻栗坡县| 永仁县| 宁晋县| 稷山县| 江源县| 泰州市| 开化县| 梁山县| 尉氏县| 安阳市| 胶南市| 沾化县| 桐城市| 河西区| 保定市| 麻江县| 四会市| 卢龙县| 陇西县| 井研县| 河源市| 大安市| 南部县| 柳河县| 三亚市| 胶南市| 金平| 邻水|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