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囗另类BBWSeⅹHD,av狼论坛,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理论,体育生gv老师浪小辉3p警察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

時間:2024-08-27 18:36:29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

  教學內容:

  教材第88---90頁

  教學目標:

  1、結合情境,了解方程的意義;

  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的等量關系;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體會方程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方程的意義;

  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準備:

  情境圖、課件、卡片(等式、不等式、方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設疑導入

  1、為什么學習方程?

  2、方程是什么?

  二、帶著問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建立方程概念

  問題一:為什么學方程?

  (一)出示天平,建立等量概念:

  左邊=右邊

  (二)出示情境圖分組學習(如書88頁稱藥丸、稱月餅、倒水)

  1、小組合作,看圖找出等量關系,用式子表示出來

  2、小組匯報,并將式子板書在黑板上

  小結:剛剛我們每一小組用式子表達情境問題中的等量關系,說說我們用的式子和以前用的式子有什么相同、不同之處?

  問題二:什么是方程?

  根據小結板書: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

  1、讀一讀:

  師:你認為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比較重要,試著用聲音傳達給大家。

  2、圈一圈:

  師:根據這句話找一找,黑板上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呢?把它們圈出來吧。

  3、寫一寫:

  師:在數學世界里只有這幾個方程了嗎?你還能寫幾個呢?(無數個)(學生獨立完成板書在黑板上)

  4、試一試:

  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就是方程嗎?舉個例子。

  等式一定是方程嗎?舉例。

  5、游戲鞏固:聽口令做動作

  游戲目的: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方程的'兩個要素:未知數和等式

  游戲規則:請幾位學生手拿卡片聽口令,如:發令者說:“等式”跳一跳,拿著等式卡片的人就要跳一跳,其他的人不能動。

  三、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第89頁練一練第1、2題。

  四、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2

  教學目標:

  1、結合問題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數進、退位的加減法。

  2、能運用本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

  學校每年都安排學生進行體檢,第一關是量體重。只聽見淘氣說,我的體重是45千克;丁丁說,我的體重是33.4千克。我們可以提什么問題?

  淘氣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二、探究計算方法

  1、根據所提問題,列式計算。

  2、討論:怎么算?

  3、智慧老人說,小數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為了計算需要,45可以怎么寫?

  4、自主計算,檢查反饋。

  三、鞏固與應用

  1、獨立完成第17頁1、4

  2、第17頁2、5

  四、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拓展

  第17頁3、6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3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建模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教學難點:歸納、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生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跳繩和踢毽子嗎?我們班哪位同學跳繩比較強?誰踢毽子比較強?

  學生自由發言。

  2.課件出示教材第55頁例題1情境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說)

  追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3.導入新課。

  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們進行過很多的加法運算,你知道在加法運算里有哪些基本規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

  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換律。

  (1)提出問題:求跳繩的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追問:還可以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17+28=45(人)

  (3)觀察發現。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再觀察算式,說說它們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發現:這兩道算式都是求跳繩的總人數,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引導:我們可以用什么符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呢?(等號)

  師板書:28+17=17+28

  (4)照樣子寫一寫。

  讓學生試寫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問: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現?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這種規律。

  學生在各自的練習本上表示規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明確: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上面的規律可以寫成:

  a+b=b+a

  教師指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問題: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兩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組織匯報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繩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個不同算式的計算結果。

  追問:這兩道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可以把它寫成等式嗎?怎樣寫?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28+17)+23=28+(17+23)

  (4)加深認識、探索規律。

  ①課件出示下面兩道算式,讓學生算一算,判斷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號。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組織觀察:這幾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

  學生交流得出:這兩個算式中,三個加數分別相同,加數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

  和不變。

  追問: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這個規律可以怎樣表示?

  師板書:(a+b)+c=a+(b+c)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說每個等式各運用了什么運算律及判斷的依據。

  第三小題既交換了位置,又改變了運算順序,所以該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頁“練習九”第1、2、3題。

  (1)第1題中的最后一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第2題是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這在過去的計算過程中有學習過,通過這幾題的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

  (3)第3小題讓學生通過計算和觀察、比較,進一步認識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讓學生計算,并說說每組中兩題的聯系。

  比較每組中的兩題,說說哪一題計算起來更加簡便。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4

  教學內容: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P43P45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2、能運用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進行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發現并掌握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

  理解小數點位置的移動為什么會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復習舊知。

  出示題目:比較大小:0.26和0.260 1.500和1.5 1.42和14.2 50.2和5.02。

  學生完成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

  在一個小數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變數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沒有移動小數點的位置。而后兩題,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發生了移動,所以數的大小也發生了改變。

  2、導入新課。

  小數點的位置移動了,小數的大小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小數點移動帶來的'小數的大小變化。

  板書課題: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二、探索發現

  第一環節 探究規律

  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43頁情境圖,讓學生根據連環畫的內容,講一講這個故事。

  指名回答,老師板書:0.009m、0.09m、0.9m、9m。

  引導學生思考:小數點移動與金箍棒的長短有什么關系?

  2、小數點移動后引起小數怎樣的變化?

  把0.009m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小數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書:0.009m= 9mm)

  (2)移動0.009m的小數點。

  向右移動一位,變為多少毫米?大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板書:0. 09m= 90mm,擴大到原來的10倍)

  向右移動兩位,原來變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變化?

  (板書:0. 9m= 900mm,擴大到原來的100倍)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5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例1沏茶問題。

  二、教學目標:

  1、學生在解決合理安排沏茶的工序問題中,學會用流程圖的方式表示解決問題的方案,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2、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

  解決沏茶這一類問題的思考方法和用流程圖表示解決問題的`方案。

  四、教學難點:

  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

五、教學準備:

  課件、工序卡紙片、

  六、教學過程:

  1、師:王老師是一名數學老師,一直給大家上的是數學課,但是今天王老師在上數學課之前想先考一考我們班同學的語文知識怎么樣。大家有沒有信心?

  2、師:你能用“一邊(干什么)一邊(干什么)”說一句話嗎?

  板書:一邊()一邊()

  生1:……生2:……(老師即時評價)

  師:剛才同學們在造句中說的一邊干什么,一邊干什么都是同時做幾件事,不僅在語文中有這樣的表述,在今天的數學課里也有關于這方面的知識。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好不好?

  2、引題:在生活中,合理安排時間,把能同時做的事情同時做了,就會節省時間。今天就學習如何合理安排時間。(板書課題)

  (讓學生翻到課本113頁)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認識小數的計數單位及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

  (二)過程與方法

  在操作中使學生體會小數產生的必要性。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遷移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小數的意義,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理解小數的計數單位及它們間的進率。

  三、教學準備

  米尺、彩帶、磁條。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還會用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估一估,課桌面的長度是多少?

  2.你們估計得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用直尺來驗證一下。

  3.誰愿意把你測量的結果告訴大家?

  學生匯報預設:

  學生1: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20厘米。

  學生2:我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是1米2分米。

  教師:課桌的長度如果以米為單位就是1.2米。

  (1)在生活中,人們進行測量和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小數表示。

  (2)認識小數嗎?在哪兒見過小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小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實際測量和記錄的過程中發現有時得不到整數結果,從而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感受小數產生的必要性。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7

  教學內容:

  神奇的計算工具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使用計算器

  2、從身邊算起,鞏固計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適當進行環保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并熟練使用計算器。

  教學難點:

  熟練運用計算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 同學們,你們知道遠古時代,都有哪些計數或計算的工具么?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用哪些計算工具來進行計算?

  2、問: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見過計算器?

  3、小結:可見,在日常生活中計算器已經被廣泛的使用了,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計算器這個神奇的計算工具,并利用它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板題:神奇的計算工具。

  二、展開。

  1、認識計算器

  同學們每人都帶來了計算器,各種品牌的計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樣,我們來看一看,這個計算器的功能比較復雜,而這一個比較簡單。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數字區、加減乘除符號區和開關鍵、歸零鍵這些基本的按鍵,其它按鍵以后再學習。今天我就想請你以推銷員的身份來介紹你的計算器。試想,如果你是這個品牌計算器的推銷員,你應如何介紹這個計算器的基本按鍵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舉一個例子計算演示。

  比一比誰是秀的推銷員,優秀推銷員的標準為

  (1)聲音洪亮,語言能夠表述清楚

  (2)能夠有條理的進行介紹,兩人一小組試推銷,互相取長補短。

  2、比賽

  作為一個優秀的銷售人員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還要有良好的計算功底,接下來我們將進行一場計算比賽,請聽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進行計算,男生用計算器進行計算,請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指定的題目,并把答案記錄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還是計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師問:那么,什么樣的計算用口算比較快,什么樣的計算用計算器比較快呢?

  總結:并不是所有的計算都用計算器比較快,對于比較簡單的算式來說用口算更方便、更準確

  請你用合適的計算方式來計算下題: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匯報:每道題分別用哪種計算方式來算的?結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題都依賴于計算器,同學們還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動腦,這樣大腦才能越來越靈活。3.環保問題。

  在我們身邊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這些問題的.數據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出示:“據統計,一個沒有關緊的水龍頭,每天大約浪費16千克的水。照這樣計算一年(按365天計算),要浪費多少千克的水?”

  現在我們把這些水利用起來:“把這些水裝在飲水桶中(每桶水約重20千克),大約能裝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幾桶水?

  “算算這些水夠你家喝幾個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試著進行計算

  (2)如果有困難,四個人可以進行討論,最后由一人進行匯報。

  看到這個數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師:看似不經意的一滴滴水,積累起來就夠一家子喝上幾年的。通過這組數據的計算,你有什么感想嗎?

  小結:有句宣傳詞這么說:“當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淚!”想想,那將是多么可怕的事。通過計算器的計算,使我們懂得了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水資源。

  3、身邊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來算算身邊的什么呢?

  課前以同桌四人為一組,調查了一些數據。現在就來匯報一下你們最想算什么。(匯報)

  四人一組,用計算器來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數據吧!

  問:哪一組愿意來說一說你們計算的情況?

  一人說題目,一人匯報,一人補充。

  4、發展性練習

  棋盤題

  世界上的許多事物都是看著不起眼,但積少成多就是個驚人的數字了。這里就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你們想聽嗎?

  說故事:古時候,有個聰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戰役中,拯救了整個國家,于是國王把他召進宮,要對他行賞。國王說:“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銀財寶還是凌羅綢緞?我什么都可以給你。”小伙子什么都沒說,只是叫人拿來一些米和一個象棋的棋盤。他在棋盤的第一格擺了一粒米,在棋盤的第二格擺了2粒米,在第三格擺了4粒米,第四格擺了8粒米。他說:“按這樣的規律擺下去,擺滿整個棋盤的米就送給我吧。”國王哈哈大笑著說:“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國王請來了幾個大臣,算算一共該給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們都算不個結果來,于是國王又請來了全國的數學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沒算出個結果來。

  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一起來看看小伙子擺米有什么規律嗎?(揭示規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該怎樣計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這么多2連乘,難怪他們算不出了。現在,我們有了計算器,讓我們一起來幫國王算算吧。

  為什么你們都停止計算了?(計算器內的位數不夠了)看來,我們手中的小型計算器還是有局限性的,也許還有待你們去開發呢,其實有沒有辦法算啊?(大型計算器,電腦)

  老師已經在電腦內算出第72格應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數據:2361183241434822606848)這是個22位數,這個數據幾乎是全世界幾年的糧食總產量。把這些米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約3億圈。僅僅第72格就這么多米了,更不用說擺滿整個棋盤有多少米了,你說,國王給得起嗎?

  5、游戲。

  做了半天題,同學們一定有點累了,現在我給大家變一個魔術,想看嗎?

  出示計算器:輸入12345678(做小動作,吹口氣等),按=號,顯示:87654321

  想一想:這個小魔術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鍵入99999999-)

  師:你們能自己設計一些類似的游戲嗎?

  三、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四、總結

  計算器發展到今天,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老師希望你們讀好今日書,成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計算器的功能。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后學習的,所以學生對于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后,蘊含什么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系。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會通過探究活動,理解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合作探究與反思的能力,并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比較并概括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系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出新知

  1.比較小數大小: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

  2.讓學生觀察發現前兩組根據小數的性質判斷它們的大小不變,后兩組小數中的'小數沒有變,小數點的位置變了,它們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結論: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從而引出課題。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積極性。

  1.創設情境:孫悟空打妖怪。

  2.讓學生通過情境圖,觀察金箍棒的變化。

  (板書: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輔助學生,試探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1.引導觀察整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1)讓學生觀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們之間存在什么倍數關系。

  (2)提醒學生“擴大了10倍”和“擴大到原來的10倍”之間的區別,規范學生的用詞。

  2.聯系新舊知識,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的秘密。

  (1)讓學生把這些數量改成用米作單位。

  (板書: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問學生把以毫米為單位的數轉化成以米為單位的數,那金箍棒的長短發生變化了嗎?引導學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樣的。

  (3)通過整數間存在的倍數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小數之間的倍數關系。

  (4)觀察小數的倍數關系和小數點移動兩者之間的規律

  (5)提問學生如果小數點向右移動四位,五位?小數又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

  (6)總結出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7)四人小組討論得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的方法

  (8)觀察整數,由整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得到小數之間的倍數關系,觀察小數之間的倍數關系和小數點移動兩者之間的規律。

  (四)引導學生,自探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

  1.師:剛才我們通過金箍棒的過程已經發現了小數點向右移動的秘密了!孫悟空把妖怪打敗了,他會扛著那根又打又粗的金箍棒回去嗎?

  2.引導學生從下往上觀察。

  3.小組討論參考得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的方法從而得出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4.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5.交流討論得出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五)小結歸納,感觸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1.讓學生總結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和向左的規律。

  2.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一個小數點的重要性。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信息解決問題。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后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么?(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秘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了然?

  ②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加法結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小學四年級數學教案六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復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所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安排

  1、突出積變化的規律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復習,在教學中卻將它當新知,引導學生發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除以)多少,積就會乘以(除以)相同的數這樣一個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1、5×5,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2、突出豎式的書寫格式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72×5時,學生不會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說出為什么,一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數點為什么不對齊來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出應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最后還有將積縮小相應的倍數。

  3、突出小數位數變化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另一個是判斷小數的位數,通過用兩道練習來讓學生認識到并不是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3、6,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系,擴散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主動思考,激勵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在實際學習中,口算由于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可以比較快速地反饋,易于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增加了口算練習,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檢驗方法的正確性。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還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地思考,運用發現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都很流暢,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情況也良好,但并沒有化的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并沒有意識去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沒有讓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去解決問題,真正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略顯疲態,所以這節課讓我意識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是學生學,師生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質疑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0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

  3、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

  1、一頭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個手指(猜一成語:三長兩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語)——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8、滅火(打一數字)——一

  9、舌頭(打一數字)——千

  10、添一筆,增百倍;減一筆,少九成(打一數字)——十

  11、雙杠(打一數學符號)——等號

  12、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數學名詞)——相等

  13、不轉彎的路(打一數學名詞)——直線

  (二)、生活中的趣味數學

  14、一根繩子兩個頭,三根半繩子有幾個頭?

  解:8個頭,(半根繩子也是兩個頭)

  15、1根繩子對折,再對折,再第三次對折,然后從中間剪斷,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棟住宅樓,爺爺從一樓走到三樓要6分鐘,現在要到6樓,要走多少分鐘?

  答:15分鐘

  17、桌子上原來有12支點燃的蠟燭,先被風吹滅了3根,不久又一陣風吹滅了2根,最后桌子上還剩幾根蠟燭呢

  解答:5根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

  2.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及空間想象能力,引導學生樹立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難點]

  相交現象的正確理解(尤其是對看似不相交而實際上是相交現象的理解)。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水彩筆,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紙片,雙面膠。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64~65頁的內容。

  [教學過程]

  一、畫圖感知,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導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知道了直線的特點,今天咱們繼續學習直線的有關知識。

  (一)學生想象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

  師:老師這兒有一張紙,如果把這個面兒無限擴大,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樣子的?在這個無

  限大的平面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又出現一條直線。想一想,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會有哪 幾種不同的情況?(學生想象)

  (二)學生畫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各種位置關系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這樣的白紙,現在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把你剛才的想法畫下來。 注意,一張白紙上只畫一種情況。開始吧。(學生試畫,教師巡視)

  二、觀察分類,了解平行與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種情況

  師:畫完了嗎?在小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們組誰的想法與眾不同?(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把你們的想法展示給大家看看?(小組展示,將畫好的圖貼到黑板上) 師:仔細觀察,你們畫的跟他們一樣嗎?如果不一樣,可以上來補充!(學生補充不同情況)

  (二)進行分類

  師:同學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畫出來這么多種情況。能把它們分分類嗎?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小組討論、交流)

  1.小組匯報分類情況。

  預案:

  a.分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b.分為三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

  c.分為四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一類,交叉成直角的一類。

  當學生在匯報過程中出現“交叉”一詞時,教師隨即解釋:也就是說兩條線碰一塊兒了。在數學上我們把 交叉稱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適當時機板書:相交)

  2.引導學生分類。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

  3.(學生說出自己小組的分法后)師:對于他們小組的這種分法,你們有問題嗎?

  設想:當出現“b”情況后,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并把直線 畫得長一些,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于相交,只是我們在畫直線時,無法把直 線全部畫出。

  當出現“c”的分法時,開始同“b”的做法一樣,先使學生明確快要相交的一類也屬于兩條直線相交的情

  況。再使學生明確分類時要統一標準。相交的一類,快要相交的一類,不相交一類,這樣分類是以相交與否為分類標準。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據兩條直線相交后所成角度來分類的。二者不是同一標準,所以這種分法是不正確的。從而達成分類的統一,即相交的一類、不相交的一類。總之,在分類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是相交的情況。先想象是否相交,再請一兩名學生動手畫一畫,從而達成共識。

  三、歸納認識,明確平行與垂直的含義

  (一)揭示平行的概念

  師:那剩下的這組直線相交了嗎?(沒有)想象一下,畫長點,相交了嗎?(沒有)再長一點,相交了

  嗎?(沒有)無限長,會不會相交?(不會)

  (邊提問邊用課件演示)

  師:這種情況你們知道在數學上叫什么嗎?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

  (板書:互相平行)知道為什么要加“互相”嗎?

  (學生回答)誰能說說什么是互相平行?(學生試說不完整的概念)

  小結:在同一平面內,畫兩條直線會出現幾種情況?

  (二)揭示垂直的概念

  師:咱們再來看看兩條直線相交的情況。你們發現了什么?(都形成了四個角)

  師:你認為在這些相交的情況中哪種最特殊?(相交形成了四個直角)

  師: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而其他情況相交形成的都不是直角,有的是銳角有的是鈍角。

  師:你是怎么知道他們相交后形成了四個直角呢?(學生驗證:三角板、量角器)

  (板書:成直角、不成直角)

  師:像這樣的兩條直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這兩條 直線的交點叫做垂足。用自己的語言說說什么是互相垂直。(學生試說后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互相垂直的概念)

  四、練習鞏固,深化對垂直與平行的理解

  1.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垂直與平行的現象,你能舉幾個例子嗎?(學生舉例后教師可適當添加一兩個 沒想到的例子。

  2.我們看看運動場上還有這樣的現象嗎?(出示主題圖)

  3.咱們看看幾何圖形中有沒有垂直和平行的現象?(出示幾何圖形)

  五、拓展延伸,發展空間觀念

  師:下面咱們一起來做個游戲,(出示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條直線。

  1.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平行,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平行。觀察發現規律。

  2.擺出兩根紅色小棒與綠色小棒垂直,想象有多少條直線跟綠色小棒垂直。觀察發現規律。

  六、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2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使用計算器。

  2、會利用計算器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教學重點:

  認識并會使用計算器。

  教學難點:

  會利用計算器探究一些數學規律。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1.教師取出電子計算器,讓學生也拿出自己的計算器。教師:猜一猜,今天,這一節劉我們一起學習什么?學生:認識計算器。

  2.教師:你知道如何使用計算器嗎?

  二、引導探索

  1.讓學生說一說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計算器的方法。

  2. 認識一些功能鍵。(1)

  由學生來說明。(2)

  集中說明一些功能鍵的作用。

  ①開關及清除鍵。按一下此鍵,打開計算器,再按一下就關贛計算器。

  ②運處符號鍵。只要介紹“+、-、×、/“鍵的使用方法。

  ③數學鍵數字鍵的使用。如按1 2 。顯示屏就顯示“1 2”。

  ④等號鍵按下數字鍵及運算符號鍵后,按下此鍵,顯示屏就顯示出輸入算式的計算結果。

  ⑤小數點鍵按下此鍵,就呈現一個小數點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如:時間鍵、日期鍵、括號鍵、存儲運算鍵等。

  3. 嘗試練習。

  (1)計算25×4 操作過程:輸入25→×→4→=,屏幕上呈現100,就是計算的結果。

  (2)計算一份菜單的價錢。

  ①呈現:酒;14元 涼拌豆腐:3元

  肉絲:5元 青菜:3元

  清蒸魚16元 三鮮湯:12元 甜點8元

  ②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③反饋計算結果。

  4. 探索一些數學規律。

  (1)呈現計算題。

  ①1+2+3+4……+98+99+100

  ②999×9 9999×9 99999×9

  (2)讓學生獨立用計算器計算,教師巡視課堂。

  (3)反饋計算結果。

  (4)引導提問:通過計算,你有什么發現(特別指導觀察第②題中各算式的計算結果,并進行比較)?你有什么感想和體會?發現:積的個位都是1;積的位都是8;中間幾位數都是9,9的個數比第1個因數中的9個數少一個。接著,讓學生說一說以下幾個算式的結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過以上活動,讓學生觀察計算結果、發現規律,同時突出了運用簡便方法計算很可能比計算器還要快定瞇,充分體現了計算方法的'靈活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堂活動課本第36頁的“練一練”。

  板書設計:

  神奇的計算工具

  計算器的組成。

  屏幕、數字鍵、功能鍵、運算符號鍵等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3

  【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找到兩個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少1這一規律。

  2.能夠利用這一規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掌握觀察、分析、比較的方法。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的思想。培養學生發現與應用規律的積極性和好奇心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經歷間隔排列規律的探索過程,找到兩種物體間隔排列時,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物體少1這一規律。

  【教學難點】

  學生能用恰當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規律。

  【課前準備】

  每小組若干小棒和圓片,課件,表格。

  課前談話,感知規律:

  師:今天在這里上課和我們平時有什么不同啊?

  (預設:學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師來聽課,座位進行了調整)

  師: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初步感知間隔排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規律。

  1.尋找規律:

  出示例題里的'場景圖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這幅圖中有這樣三組排列。這些排列都蘊涵著規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找規律。

  師:每幅圖中兩種物體是怎樣排列的?

  師:這屬于一種間隔排列,圖1中夾子排在開始和最后,我們把它看作兩端的物體,手帕排在中間,我們把它看作中間的物體。

  誰能說說下面兩幅圖中,兩端的物體和中間的物體各是什么?

  2.探究規律:

  師:看到這三組排列,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

  課件出示:每組排列中兩種物體的數目有什么關系?(先獨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組里說一說)

  兩端的物體 數目 中間的物體 數目

  夾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樁 籬笆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在小組里說一說。

  小組匯報。

  二、動手操作,驗證規律。

  1.師:是不是這樣排列的兩種物體都有這樣的規律呢?下面我們動手驗證一下。

  2.動手操作:

  課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幾根小棒,在桌上擺成一排,再在每兩根小棒中間擺1個圓。數數小棒的根數與圓的個數,看看有什么關系。

  3.集體交流:

  師:誰來和大家說說你是怎樣擺的?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其實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兩端的物體,圓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間的物體。像這樣排列,它們都有這樣的規律: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

  三、聯系實際,應用規律。

  1.列舉規律:

  師:生活中你見到過有這種規律的現象嗎?

  2.應用規律:

  (1)基本練習:

  ①出示一組排列。

  填空:兩端的物體是( ),中間的物體是(),( )比()多1個。

  ②這根繩子被打了6個結,這根繩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經過了15個白天,那么經過了多少個黑夜?

  (2)變式練習:

  ①間隔問題:(課件出示劉翔跨欄圖)

  師:看!這是誰?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一舉奪得男子110米欄的冠軍,成為中國人心中的驕傲。其實在劉翔的運動場地上也有咱們今天研究的規律呢。

  出示:110米跨欄,10個欄中間有多少個間隔?

  ②鋸木料問題:想想做做第2題

  把一根木料鋸3次,能鋸成多少段?

  引導學生用圖表示出鋸木料的過程,再結合所學的規律來分析。

  ③圓周問題:

  欣賞:西湖蘇堤春曉圖

  師: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蘇堤的岸邊栽了一行柳樹,再在每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這樣就有了桃柳夾岸,桃紅柳綠之說。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可以栽桃樹多少棵?

  a:質疑:有的同學說74棵,有的同學說75棵,還有的說76棵,那像這樣栽柳樹和桃樹,它們的棵數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b:探究規律:你們能想辦法找出來嗎?在小組內試一試。

  c:匯報小結:誰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們小組想到的方法,你們發現了什么?

  小結:把桃樹和柳樹像這樣栽成一周,桃樹和柳樹的棵數怎么樣?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樹,中間間隔著栽桃樹,可以栽多少棵桃樹?

  d:對比聯系:

  師:前面發現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多1,而在圓周上,它們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課件演示:把直線轉化成圓周,兩端的物體重合)

  ④機動練習:

  師:國慶節就要到了,學校計劃在校園主干道一邊按照一一間隔的規律來擺設鮮花美化校園。(課件出示圖)

  有25盆藍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紅花?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師:大家想到了三種方案,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來,你們要是做美化設計師還是挺稱職的。課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學的規律來設計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臥室。

  四、總結評價。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規律,當我們面對新的事物或者更復雜的情況時,要學會尋求方法來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

  充分感知并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

  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閱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匯報、交流。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匯報計算情況。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么發現?

  2、結合活動說一說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為公式嗎?

  4、匯報、交流。

  5、歸納、總結。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為什么?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后思考。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15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乘法,了解了小數的意義,知道了小數點移動所引起的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節課是本單元的關鍵,所以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注重以下兩點:

  1.在不斷的設疑中,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主動力。通過計算大小不同的物體的面積,在已有的整數乘法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0.3×0.2的積是多少,使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積的變化規律。接著通過計算小數乘法,再次設疑:同樣是小數乘法,為什么有的積是一位小數,有的積是兩位小數或三位小數?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進而設疑: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有什么關系呢?學生通過探索,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乘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

  2.習題的設計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習題以闖關形式出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習題的設計是對本節課知識點的鞏固和深化,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打造,使全體學生的智力都能得到發展,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同學們,市政府修建了一個街心廣場,街心廣場的中間是花壇,花壇的周圍鋪滿了地磚,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課件出示街心廣場情境圖)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街心廣場情境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向往。

  ⊙引導探索,初步感知

  (一)探索方法。

  1.引導學生觀察這三個圖形,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都是長方形)

  2.它們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

  3.根據圖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4.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問題。

  (1)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2)花壇的面積是多少?

  (3)地磚的面積是多少?

  (4)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寬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面積之間可能有什么關系?

  5.引導學生計算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和花壇的面積。

  (學生匯報)

  (1)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為30×20=600(米2)。

  (2)花壇的面積為3×2=6(米2)。

  師:地磚的面積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先獨立思考,想一想怎樣計算0.3×0.2,然后四人一個小組,互相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后全班匯報。

  6.匯報結果。

  0.3米=3分米 0.2米=2分米

  3×2=6(分米2)=0.06(米2)

  師:說一說你們小組為什么要把0.3米和0.2米轉化成3分米和2分米。

  師:請同學們觀察下面兩個式子。

  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30×20=600(米2)

  花壇的面積:3×2=6(米2)

  7.引導:看一看這兩個長方形長與長之間,寬與寬之間有什么關系。請同學們小組討論、交流,明確:

  (1)這兩個長方形的長由30米到3米,縮小到原來的;

  (2)這兩個長方形的寬由20米到2米,縮小到原來的。

  師:同學們對這兩個式子中的長、寬進行了比較,現在我們比較一下它們的面積,你有什么發現?

  生:面積從600平方米到6平方米,縮小到原來的。

  師:用上面的方法比較一下0.3×0.2=0.06和3×2=6,看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

【小學數學四年級的教案優秀】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4-23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01-09

小學數學數學教案(優秀)03-05

小學數學教案優秀(優秀)03-19

小學數學教案(優秀)07-04

小學數學教案【優秀】07-04

小學數學教案[優秀]07-05

(優秀)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優秀)07-05

小學數學優秀教案模板09-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原市| 东海县| 布拖县| 凤庆县| 双辽市| 临泉县| 师宗县| 丰台区| 霍邱县| 南康市| 东兰县| 湾仔区| 东明县| 电白县| 普兰县| 保亭| 哈尔滨市| 永州市| 绥德县| 玛纳斯县| 方正县| 浦东新区| 武平县| 邵武市| 当阳市| 万年县| 元朗区| 自治县| 万荣县| 屏边| 平遥县| 牡丹江市| 大关县| 班玛县| 镇远县| 清涧县| 贡觉县| 银川市| 藁城市| 怀宁县| 平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