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指導
一、學法點撥
1.常見實詞、虛詞在文中含義和用法的理解
所謂“常見實詞”,從詞的出現頻率上來講,應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上看,考查的常用實詞應當是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文言實詞的復習可以注意三點:一是不要離開原文(語言環境)。二是不要離開課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來課內學過的文言實詞,掌握它的常見含義、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具體講就是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
2000年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要求同學們掌握的文言虛詞有18個:而、乎、其、且、然、所、為、焉、也、以、矣、因、于、與、哉、則、者、之。
關于這18個文言虛詞,同學們復習時首先應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課本上對每個虛詞的含義和用法的歸納,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知識網,再用到具體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
2.常見文言句式的理解
常見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句。
判斷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為”“則”“即”“因”“皆”“是”“非”等詞語表判斷。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被動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見”“見……于……”“受……于……”表示;③用“為”“為……所……”“……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詞,從意念上表示。賓語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②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③用“之”、“是”將賓語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語;②省略謂語或謂語動詞;③省略賓語;④省略介詞后的賓語;⑤省略介詞“于”。
近幾年高考命題對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對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4題。
3.文中句子的理解與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即:原文字字在譯文中有著落,譯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據。例如:
原句:鄭 人使我 掌 其 北門之 管。
│ │││ │ │ │ │ │
譯句: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的北門的鑰匙。
所謂意譯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達的大意翻譯。例如:
原句: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
譯句:(張衡)到職工作三年,給朝廷上書,請求退職回家。
為了準確表達文意,對原句中紅色詞語沒有直譯,而是運用了意譯的方法。
翻譯的步驟,大致可以這樣進行:通讀全文,把握大意。通讀全句,標注要點。按照詞序,對應翻譯。調整語序,符合規范。檢查校正,以防誤譯。
4.文中信息的分析與篩選
首先要理解閱讀材料的文意,在讀懂弄通的基礎上,捕捉重要的語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詞義,由整體到個別,再由個別到整體,分析綜合,反復深化。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3題: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組是
A.①令三市店肆皆設帷帳,盛酒食 ②此人受賂,誠合重誅
B.①凡所陳奏,……矩輒以聞 ②陛下……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C.①每遇人盡禮,……皆得其歡心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D.①矩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②每事如此,天下何憂不治
此題是考查對文中信息的分析與篩選。答案項為B。A項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強調該罪犯的罪行,C項中第一句是裴矩為人乖張之道,D項是太宗對裴矩敢于諷諫行為的稱贊。都不符合題意。
5.文章內容的歸納,中心的概括
這是考查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歸納根據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并進行綜合的判斷或推理的能力。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4題: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土民情,經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之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明的君王,但難免有失誤,他先以行賄試探,后又欲誅受賄之人;裴矩直言諫勸,認為是謅人以罪,不合禮義,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贊揚。
此題是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歸納,對中心的概括。答案項為C。C項裴矩向煬帝獻技錯誤,原文是煬帝詢問裴矩方略。
6.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與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實際上是對文章表達的思想傾向的評析。文章的思想傾向主要通過作者對文中所述事件的認識,所寫人物的態度,所論道理的判斷及主旨寓意的評價來表現。
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5題:
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注意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此題是考查對文中作者觀點態度的分析與概括。答案項為B。司馬光說,“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愿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為直言
【文言文閱讀指導】相關文章:
文言文閱讀指導04-30
指導學生用評點法閱讀文言文04-30
09屆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突破提升強化指導04-30
文言文朗讀的指導與測試04-30
文言文翻譯指導教案04-25
文言文:如何指導學生背誦文言文04-30
閱讀指導課教案08-03
閱讀指導課教案04-25
閱讀指導課的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