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模式與對策論文
1引言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依托自身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低成本優勢,通過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和為跨國公司代工等途徑實現了快速發展,并已嵌入到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然而,伴隨周邊國家快速崛起和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中國原有的人口紅利和要素低成本優勢日益趨弱,并面臨環境約束、產能過剩和需求放緩等一系列問題的嚴峻挑戰[1]。
目前,中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很難再依靠向發達國家引進高端技術設備,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來實現真正的產業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將更多地依賴于改變全球價值鏈的嵌入方式和區域產業聯動來推動產業經濟增長與價值鏈升級。
2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價值鏈構成與地位分析
2.1全球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價值鏈構成與分析
一般來說,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際分工是按照不同工序或者零部件進行的,與之對應的環節及其價值鏈特征存在著顯著差異。至于企業具體承擔產業鏈上的哪一環節,通常是由其具有的核心能力與資源優勢來決定,并由此導致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不同。綜合張亞明[3]、盧明華W等人的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全球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按照本國企業所處產業鏈的不同位置,整體上又可細分為上、中、下游三類產業。
2.2中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的地位及分工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日趨成熟的區域集聚協同發展網絡已在全球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中形成,每個相關區域分工備責產業鏈中的特定環節[5]。然而,受產業鏈地位和固有增長模式影響,跨國公司往往在研發、設計等核心環節給國內企業設定很高的技術壁壘,而且市場失靈和路徑依賴等問題延長了企業在制造環節上的學習與升級過程[6],導致國內產業整體上被俘獲在產業鏈的中低端環節、處于被動地位,Bair也曾指出參與全球價值鏈并不能確保產業升級,除非出口導向活動能根植于區域并促進內生增長[7]。因此,單純依靠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以及為跨國公司做代工這種模式,國內企業能夠從中習得的核心能力以及在產業價值鏈上的攀升變得非常有限,難以占有絕大部分創造價值。
在全球范圍內,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價值鏈整體上可劃分為高、中、低端三個檔次,分別對應相應的國家及其產品。處于產業價值鏈最頂端的是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其所負責的內容是品牌創建、標準制定以及新產品研發[8];由于掌握良好的自主創新與技術研發能力,日本成為當今全球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強國;位于產業價值鏈中端的是部分東南亞國家,如新加坡、韓國和臺灣地區等,其在制造水平、生產工藝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占據一席之地;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底端的是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往往具有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要素優勢,承擔著產業分工中的組裝、加工等環節。'深入來看,由于跨國公司核心技術封鎖,本國企業自主創新與技術升級能力不足,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在高端產品研發、國際品牌創建以及參與產業鏈更高層次分工等方面缺乏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
3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市場構成與動力分析
通常來說,一個國家(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發展現狀除了與其資源稟賦、起步基礎和發展歷程密切相關外,還受區域產業市場及發展環境的重要影響W。
3.1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市場構成分析
總體來看,內資企業、國有企業、港澳臺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共同構成了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市場,四大市場主體通過持續的外部擴張以及相互間的競爭與合作,逐漸形成了目前國內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市場格局和發展環境。
3.2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市場動力分析
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與升級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層面:一是產業層面,包括產業市場主體構成以及外部升級環境要素的誘導;二是本土企業的自我強化與學習創新。從產業層面看,結合上文對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市場主體構成的分析,不難看出東南沿海地區該產業呈現出顯著的外向型經濟特征,即港澳臺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整個產業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其整體規模、產出水平與市場競爭力更具優勢,成為該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力量;相反,由于受先天產業基礎及政策、體制等方面因素影響,靠近內陸地區的內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發展相對較好,尤其是內資企業在產業創收和人員吸納等方面做出更大貢獻。基于此,文章認為造成中國不同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和升級能力存在巨大差異的關鍵原因就是產業市場主體結構;同時,產業政策、區域地理位置及其經濟開放程度也是構成中國產業升級環境的重要因素,會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與升級過程起到促進或抑制作用。
企業層面動力分析。全球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產業鏈可被看成一個大的整體,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會自然選擇鏈上的主體以及鏈條之間的關系,實行優勝劣汰,從而達到其契約目標或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產業鏈整合機制的作用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將不斷地自我強化,提高自身在產業鏈上的地位以及分工層次;此外,企業通過協作行動、承擔主導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自愿放棄的功能以及通過集群的治理模式轉變等途徑也能實現升級[1°]。從現實情況來看,受跨國公司低端鎖定和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影響,國內企業沿著全球價值鏈向產業高端攀升的發展路徑已經被阻斷,在整個代工過程中,依舊未能掌握產業核心技術與樹立自主品牌。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內資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擺脫被跨國公司低端鎖定的狀態,就應不斷提升國內企業的研發創新能力,突出體現在產品研發、技術攻關、新產品和專利產出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強。
4基于雙重視角的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模式
通常來說,區位條件對產業聚集地的選擇產生重要影響,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作為典型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對于區域產業資源、市場發展水平和政策環境等因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反過來,這些因素的好壞也將對本地區該產業的發展與升級起到決定性作用。另外,區域產業配套以及產業鏈的完整程度是影響本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集群發展水平與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當前河北很多電通企業從事配套設備的生產與組裝加工,而北京是中國三大pc企業(北大方正、清華同方、聯想)總部和研發中心的所在地,河北在為這些企業提供配套服務時會占據地理優勢和成本優勢,然而三大PC企業的生產基地均不在河北,而是分布在東莞、蘇州等地。同樣,將生產基地設在天津的摩托羅拉公司,其很多零配件是由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企業生產制造b不難看出,北方電通企業交由南方企業生產零配件,無疑會加大企業的生產成本,也不利于本地區產業鏈的壯大和產業集群式發展。基于此,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傳統的增長模式與產業升級現狀間的矛盾不斷加大,而通過強化區域企業合作與產業資源整合,繼而促進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是走出當前該產業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為此,基于前文分析,結合產業升級戰略方向與目標,從產業價值鏈與區域聯動發展雙重視角提出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模式。
5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聯動發展與升級——以京津冀為例
5.1京津冀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環境分析
產業升級優劣勢因素分析。優勢方面,京津冀地區擁有較強經濟實力和顯著區位優勢,在勞動力、技術、資金等方面能夠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同時該地區先進制造產業帶日趨成熟,呈現出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劣勢方面,本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在產業結構上缺乏梯次性配置,產業融合度較低,關聯效益不高,區域內大型風投公司數量較少,產業創新融資渠道有限。
產業升級機會與挑戰。機會方面,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為京津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聯動發展與升級帶來了重要契機,而科技革命和信息化又使得產業升級的節奏進一步加快;存在挑戰,受國際尖端技術封鎖,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依然處于產業鏈低端鎖定狀態,且京津冀地區面臨著艱巨的節能減排壓力,與產業快速發展間的矛盾不斷增大,亟待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5.2京津冀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投入與產出分析
產業基本規模、整體產出能力和研發投入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產業升級現狀最重要的三方面。
5.3京津冀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聯動發展與升級對策
(1)以“點”帶“面”,構建區域產業聯動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強區域內各城市間的聯動發展與分工協作,能夠有效避免由于單一地區生產要素和資源不足而對產業發展帶來的制約,有助于實現區域產業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集群升級。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指導下,堅持以“點”帶“面”,構建起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加強三省市地方政府間在產業規劃、空間規劃和投融資規劃的對接,為各類市場主體與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提供保障。
(2)合作互動,著力打造區域產業升級支撐平臺。要實現京津冀地區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聯動發展,必須加強三省市間的產業合作與互動,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技術與人才的投入,因此京津冀三省市間應加強資源互動與優勢互補,提升北京對于天津、河北兩地在技術、人才方面的協助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河北的勞動力與土地資源優勢,做好兩大直轄市產業轉移的承接工作,從而實現產業橫向錯位融合、縱向分工協作。要逐步完善區域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建立互聯互通的信息資源網絡,促進區域企業交流、知識產權與技術成果轉讓。
(3)內“抓”外“放”,優化區域產業聯動發展與升級環境。從本質上看,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在整個升級過程中,環境因素發揮著促進或抑制作用,因而對于產業升級結果產生重要影響。內“抓”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抓政府部門政策支持與相互協調工作,二是抓產業融資與人才培養工作,三是抓區域產業經濟帶建設。外“放”是指要擴大區域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引入和利用外資,使外資成為帶動京津冀地區產業聯動發展與快速升級的積極因素,并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產業互動,提升跨區域產業合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志君.論中國經濟增長潛力與發展戰略轉型[J].經濟學動態,2013(9) :11 -19.
[2] 黃群慧.“新常態”、工業化后期與工業增長新動力[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 :5 - 19.
[3] 張亞明,劉海鷗,朱秀秀.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演化與創新研究——基于耗散理論與協同學視角[J].中國科技論壇, 2009(12) :38 -42.
[4] 盧明華,李國平.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及對我國的啟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1(4):63 - 69.
[5] 蓋驍敏,高彥梅.產業集聚與集聚轉移:中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力[J].改革,2013(12) :113-121.
【區域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升級模式與對策論文】相關文章:
對于通信設備技術改造監理運作模式研究論文05-03
電子通信工程設備的抗干擾接地策略論文05-04
機械制造轉型升級的難題及對策論文05-02
傳統教學模式及改進對策論文05-03
裝備制造業資金管理模式探析論文05-02
制造業成本控制現狀及對策論文05-02
談通信管理傳統模式的轉變論文05-04
旅游業轉型升級對策與建議論文05-03
談光纖通信技術的電子通信安全技術論文05-01
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及對策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