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現狀和評述論文
摘要:當前由于企業經營環境的快速變化,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問題已成為企業經營管理中比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難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提出、內涵、測量及實現的根源等問題的文獻梳理,發現當前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缺乏從動態角度來深入揭示可持續成長的內部機理。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如何從動態能力角度研究企業可持續成長指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趨向。
關鍵詞:動態環境 企業可持續成長 動態能力
當今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推動下,企業的經營環境越來越動蕩,任何企業都不可能依賴某種技術或產品優勢一直保持成長態勢,必須依據市場環境的動態變化及時調整企業的產品、技術或能力,以迎接環境的變化,才能實現可持續成長。
如何在動態環境下實現可持續成長,已成為當前理論界和實際企業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為了有利于此問題的深入研究,現就這方面的研究現狀與存在問題給予評述:第一部分:企業可持續成長概念的提出、內涵及測量;第二部分:企業可持續成長根源的研究;第三部分: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的評述及未來研究去向。
1.企業可持續成長概念的提出、內涵及測量
1.1 可持續成長概念的提出
企業在市場上可持續成長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楊杜(1996)認為是在外部環境快速變化和企業生命周期——具體表現為產品生命周期或事業的生命周期——日趨縮短的形勢下提出的。面對環境的快速變化和企業生命周期日趨縮短,如何延長企業壽命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成長便成為突出問題。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本問題就是如何超越產品和事業生命周期的宿命而實現再成長的問題。企業(可)持續成長尤其是超越生命周期再成長是整個企業界面臨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1.2 內涵與測量
對可持續成長的理解,目前有多種看法與觀點。
(1)李占祥(2000)認為,“一些企業一直在活著,但它們不一定在成長,比如有的百年包子店。我們說這樣的企業是有持續但無成長。另一類企業,設立之后快速擴張,幾年內就成名了,但很快又由于戰略失誤或環境變化而銷聲匿跡了。這類高臺跳水運動員型企業是有成長而無持續!彼麄冎赋鲆x的可持續成長企業不是上述這兩類,他們把可持續成長定義為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不斷變革的過程,并指出這一概念包括三點意思:首先是持續性,較長時期是持續性指標;二是成長性,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是企業的成長性指標,可以用企業的各種資源、績效不斷提高或增強來反映;三是不斷變革,不斷變革是實現成長性和持續性的手段。
(2)楊杜(1996)的觀點。楊杜認為,產品有生命周期、事業有生命周期,企業本身也是有壽命的。但他同時指出,“這絲毫用不著悲觀,盡管一個企業有著早晚必然走向衰退消亡的“宿命”,但企業可以通過努力,延長自己的壽命,這一點正是企業家或經營者的使命”。他還指出,“企業延長壽命或持續成長的手段就是革新,首先是技術——產品的革新,超越某一具體產品的壽命而持續成長;其次,事業革新,跨越某一事業壽命而持續成長;最后是可通過制度革新,為企業注入活力而持續成長”。由此可見,楊杜的企業持續成長的觀點明顯地建立在壽命周期概念基礎之上,是通過革新來延長企業壽命。從楊杜對持續成長的理解,企業的持續成長至少超過一個產品生命周期。于是,一個企業超越的產品或事業周期越多,說明企業越實現了可持續成長。
(3)持續競爭優勢意義上的持續成長(黃群慧,2008);蛘呤钦f,持續成長就是持續競爭優勢,只要企業實現了(產品)持續競爭優勢,就說該企業實現了持續成長(黃群慧,2008)。本文認為,產品——技術革新意義上的持續成長基本上就是這一觀點動態能力,產品——技術不斷革新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持續競爭優勢。此觀點下的可持續成長測量,可用持續競爭優勢指標來測量,如最近3~5年企業的銷售收入增長率是否高于同行企業;企業最近3~5年的盈利率是否高于同行企業。如果是,說明企業實現了持續成長。
(4)基業長青。從整個壽命上看,如果企業做到了基業長青,就說企業實現了持續成長(Collins and Porras,2002)。此觀點下的可持續成長測量,是看企業是否實現了基業長青。本文認為,基業長青是企業家終生努力的方向,追求持續成長還是從眼前做起。
根據以上觀點,本文認為企業可持續成長可界定為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能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不因環境變化而影響成長,具體表現為:在這個時期內,企業的銷售收入和收益率等指標保持不斷增長狀態。這一定義與學術界常被引用的可持續成長的概念(李占祥,2000),實質上是一致的。企業在一個較長時期內能不斷適應環境變化、不因環境變化而影響成長,就要不斷變革,通過不斷變革、適應環境變化,從而實現由小變大、由弱變強。
2.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源
目前關于如何實現企業可持續成長的根源或內部機理研究,大致可歸為外因論、內因論和內外因結合的動態觀點。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對國內外的研究進行綜述。
2.1外因論
1.基于產業組織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
企業持續成長的產業組織理論,又稱為產業選擇的觀點,認為產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空間和可持續成長的可能性。選擇成長性強、盈利空間大的產業能夠帶來企業的成長;而成長性差、盈利空間小的產業則會阻礙或延緩企業成長的步伐。
產業選擇對企業可持續成長的影響可從兩方面分析:(1)企業所在產業的吸引力或所處產業的競爭結構,是決定企業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產業內的競爭越激烈,產業的吸引力就小,在這樣的產業里很難獲得高水平的盈利率。關于產業的重要性,Porter(1997)在《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一文中,實證研究得出:產業是真正重要的,對業務部門的利潤的影響為19%。
(2)產業的演化。一般地,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變化,每個產業都會經歷產生、成長、成熟、衰退的演變過程,把握這個過程,適時進入和退出,對于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廣東格蘭仕集團公司之所以能長期持續成長,與其適時進入、退出產業進行業務轉型有很大關系。
3.基于競爭戰略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
Poter(1980,1985)從市場結構—行為—績效模式出發,提出了基于行業結構分析的競爭戰略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在產品市場上成長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根據行業結構分析選擇“好的行業即有吸引力的行業”,二是根據行業的五力競爭狀態,正確
定位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的戰略,或成本領先、或差異化別具一格、或聚焦一點。如果企業能在產品市場上成功實現上述三個一般戰略的一個,則企業可在此產品市場上實現成長,并且如果這一戰略不被模仿或替代,則企業可以持續成長?墒牵趧討B環境下,競爭戰略常常被模仿,甚至破壞,所以基于競爭戰略理論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在動態環境下的指導作用在下降。
3.1內因論
3.2基于資源基礎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
關于資源基礎學派的起源,學術界公認起源于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彭羅斯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簡單理解為生產函數,不利于對企業成長理解。其理論框架可以概括為“企業擁有的資源決定企業所具備的能力并最終決定企業的成長性”。
20世紀80年代后,Wernerfelt(1984),Barney(1996),Collis & Montgomery(1994)等在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資源的競爭理論,從企業內部所擁有的獨特資源的角度來研究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認為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是建立在企業內部獨特資源基礎之上的,這種資源必須是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后來,Barney(1991)在其論文“企業資源與可持續競爭優勢”又作了補充,提出了VRIO框架,即價值問題、稀缺問題、不可模仿性問題和組織問題。價值問題就是企業的資源或者能力是否能夠使企業對環境的機遇或威脅作出反應?稀缺問題就是這些資源是否當前僅為少數企業所擁有或控制?不可模仿性就是沒有這些資源的企業要獲得這些資源是否面臨成本劣勢?組織問題就是企業的組織、政策、程序支持企業利用這些資源嗎?VRIO框架的提出,使基于資源基礎的企業可持續成長理論日趨成熟。但是,一些學者指出,資源固然重要,而僅有資源是不夠的,離開了資源背后的具體人,是不能促使企業成長的,也是無法取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Prahalad & Hamel,1990)。于是基于企業能力,重視企業內主體——人的作用的企業能力理論產生了。
【企業可持續成長研究現狀和評述論文】相關文章:
可持續科技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與問題04-27
重慶水資源現狀與可持續利用對策04-25
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探討05-01
南岳旅游產品可持續開發研究04-30
可持續發展研究新方向:家庭可持續消費研究04-30
中國濕地資源的現狀、問題與可持續利用對策04-27
企業如何實施可持續營銷戰略04-27
可持續內生工業發展模型研究04-30
世界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比較研究05-01
我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措施研究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