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溝通是高校教師正確引導大學生的關鍵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溝通 高校教師 大學生
[論文摘要]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溝通能力,以保證對學生的教育質量。因為通過溝通能捕捉學生的需求,能取得與學生的雙向理解,能得到學生的充分信任。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教師與大學生的關系已不再是線性的互動關系,而是開放的立體溝通關系。要想正確引導大學生的人生,我個人認為,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溝通能力,以保證對學生的教育質量。那么,如何更好地與學生溝通呢?
一、溝通——從轉變教師角色開始
教師要想與學生更好地溝通,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轉變角色,重新認識并建構師生關系。在我國古代社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絕對權威和至高無上的力量。儒家有著悠久的尊師傳統。孟子曾引《尚書》中的話:“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把君和師并列起來。荀子也把教師納入到天地君親的行列。這些思想被秦漢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并發展為“師道尊嚴”。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講授起主導作用,安排得當的講授是學生順利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技巧的主要條件”。要求學生必須服從和接受教師的教導。這些傳統觀念和做法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學生對老師言聽計從,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與老師交流,壓抑了師生關系的拓展。
進入信息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教師的地位由權威者向平等者、由傳播者向求知者轉變。師生之間不僅僅是一種基于知識而產生的認識關系,更是一種人際交往關系,一種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的對話關系。如果教師仍然高高在上對學生耳提面命、粗暴說教,必然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師生關系的疏遠,甚至是抵觸、敵對,溝通就無從實現。因此,教師必須積極轉變溝通角色,與學生建立一種人格平等、互動密切、氛圍和諧、亦師亦友的新型關系。惟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學生溝通。
二、溝通——信任是前提
怎么才能讓學生主動對老師傾吐心中的困惑或疑慮呢?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學記》中說:“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可見,教師要想更好地與學生溝通,信任是前提。那么,教師怎么能夠得到學生的信任呢?
首先,教師要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較高的道德素養。
學高身正是樹立教師權威、贏得學生信任的根本因素。所謂學高,是指教師的業務素質,包括教師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師知識淵博,博古通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高,講課生動,信息量大,課堂氛圍活躍,學生喜歡聽,自然愿意與老師交流;所謂身正,是指教師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為人正派,處事公正,課內課外言行規范,知行統一,具有敬業精神,樂于向學生提供幫助,學生自然尊敬和信服老師。與此同時,教師的個人風格也影響學生溝通的意愿。開朗、幽默、個人魅力強的老師往往能吸引學生。而那些過于嚴肅、冷漠,愛擺架子的老師,學生不愿與其溝通。
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做到學問精湛,品德端正,公正無私,人格高尚,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用無聲的語言感染和帶動學生,進而產生強大的感召力和親和力,使學生信服,產生自愿與老師溝通的積極情感。
其次,教師應該熱愛,尊敬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
熱愛學生是教師獲得學生信任的情感基礎。獲得教師的愛是學生普遍的心理需要。教師的愛一旦注入學生的心田,師生之間情感相通,學生就會對老師產生依賴感。因此,教師只有關心、熱愛學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真正地了解學生,對學生提出切合實際的要求,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
尊重學生就是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不要把學生看作是年幼無知的人而以家長式的作風粗暴地強迫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權威。要允許學生在思想、感情和行為中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給他們提供更大的獨立的活動空間,把學生作為與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情緒,善于傾聽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還應該真誠地對待學生。對于師生溝通,教師往往將著眼點立足于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而自己的內心世界則無需與學生分享,造成溝通的不平等。因此,教師要放棄教師的權威地位和角色面具,主動將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所思所想、經歷經驗、情緒感受、觀點態度等適時適度地、自然真實地與學生分享,讓學生看到具有人格魅力的鮮活的教師,從而達到雙方真正的心靈互動和平等溝通。
總之,具有人格魅力、尊重熱愛學生的教師才能成為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思想的啟迪者、人生的引路人,成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有共同語言、無話不講的可信賴的朋友。這樣,學生才會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求得教師的幫助和指導,教師也能找到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從而更好地與學生溝通。
三、溝通——理解是基礎
教師要想更好地與學生溝通,必須理解學生,必須進行換位思考。
這意味著教師要拋棄對學生的偏見與主觀判斷,站在學生的立場,將心比心。教師應盡可能地接觸學生并且了解學生的興趣熱點,多渠道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彌合師生之間的由于年齡、閱歷、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差異所造成的代溝,增進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理解,力求達到與學生心靈的溝通。同時,教師應學會欣賞學生,寬容學生,真誠的贊美學生,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提升他們自信的程度。而對于學生在行為上的錯誤,教師應理解、幫助他們,而不要挖苦打擊。這樣一來,師生的關系將得到質的飛躍,溝通將會更融洽。
四、溝通——方法是關鍵
教師要更好地與學生溝通,還應具備一定的溝通的方法與技巧。
首先,教師要善于傾聽。溝通要善于耐心的聆聽對方,了解他們心中的感受。傾聽是師生關系融洽的基本方法。也在溝通中認識了解學生的第一步。傾聽學生的表達等于尊敬他、欣賞他,給他信心和勇氣。傾聽還能增進對學生的了解,減少師生之間的誤會和沖突,從而更好的溝通。
其次,教師應該創造溝通的渠道。例如,面對面的交談,書信,電話,電子郵件,短信,qq或msn聊天,等等。教師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溝通特點,選擇他們喜歡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溝通方法。
綜上所述,高校教師作為大學生人生的導航員,在審視學生的同時,也要審視自己,實現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這一切的關鍵就是溝通。只有跟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捕捉學生的需求,才能取得與學生的雙向理解,才能得到學生的充分信任,最終正確地引導學生走向人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孟子梁惠王下.
[2]凱洛夫,岡察洛夫.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3]禮記學記.
【溝通是高校教師正確引導大學生的關鍵的論文】相關文章:
隔代育兒:溝通是關鍵05-02
有效溝通 論文09-03
論文關鍵詞的寫法04-30
醫患溝通論文01-29
關于溝通的議論文12-10
構建和諧維修的關鍵環節-與客戶溝通04-30
試論大學生價值選擇的誤區及正確引導04-27
創業教育中正確引導大學生的激情04-30
大學生創業關鍵在“做”04-30
科技論文摘要及關鍵詞的寫作要求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