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創新

以應試為惟一目的的指令性課程范式,嚴重禁錮了師生雙方的教學創造力及其應有的發揮,導致對欲被開發的中國智力資源的深度破壞。正在全國范圍推開并深化的基礎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旨在解構這種全預制、全封閉和全壟斷的指令性課程范式,而教案作為指令性課程實施的首道工序,更是以其強烈的預設性、規范性和指示性束縛了師生課堂互動中靈性思維的觸發,因此,必須在深切反省的基礎上重新審視教案。一、對指令性教案的反思指令性課程范式下的教案難免烙上濃重的指令性色彩,諸如被視為教學指南的教學參考書對教者和學者均產生了深刻的規定性,使雙方在狹隘、單一和平面化的思維空間中作謹小慎微的“精神匍匐”。反思指令性教案,不外乎三種類型。其一,無“我”教案。這種教案視教學參考書為不可有點滴挪移的“法典”,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到小結與作業,一應俱全,但“全”則全矣,“特”則差矣;換言之,教師缺乏具有穿透力的自覺意識去“肢解”課程內容,構建具有一己個性特色的教學方案。尤其是生命力強、個性鮮明的經典文學作品,亟需底氣深厚、才情洋溢的語文教師在個性化解讀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教學,否則,經典作品很可能被共性化教案“整合”得慘不忍睹,甚至個性斫喪殆盡----這樣“完備”的教案,其實喪“魂”失“魄”而已,當不足效也!其二,無“他”教案。即教師在編寫教案過程中,心中惟有欲達之教學目標和欲授之教學內容,卻很少甚至全不考慮欲待交往的學習主體,更忽視學習群體之間的諸種個性差異,忽視他們在課堂特定時空中特定的知識體驗及其動態生成。雖然教案中由一個個教學環節鏈結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周密詳盡、滴水不漏,卻惟獨“忘記”欲將精神交往、心靈融通的學習主體----這一個個鮮活的青春生命及其參差錯落、搖曳生姿的“學習生態”。對教學過程的嚴密預設,其結果必然是學習主體靈性思維的泯滅----所謂“課堂英雄皆入吾彀中”是也。其三,“泡沫”
[1] [2] [3]
【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案創新】相關文章:
論高職院校德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04-29
專升本院校課程改革與創新素質人才的培養04-29
尋求作文創新的突破口(上)04-30
深化國企改革的動力及突破口04-27
談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語文創新教學04-29
《高頻電子電路》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04-30
真實的閱讀: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04-30
·真實的閱讀: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04-30
激發興趣語文教學改革的突破口04-29
改革創新顯神威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