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技術課程中自主性學習的培養
信息技術課程中自主性學習的培養21世紀是高度信息化的社會,在信息化社會中信息素養已成為與體現傳統文化的“讀、寫、算”一樣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信息技術課程正是適應這一趨
勢而開設的。在信息社會中,學習的資源無限擴大、異常豐富,學習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地擴展。要使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須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從被動性的學習轉向自主性的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它所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與自主性學習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習程中獲取知識的規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質上是一致的。
傳統的計算機課程強調的教學方法是將練結合,忽視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壓抑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忽視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信息技術教育(www.xfhttp.com-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應該是強調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協作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等多種學習的整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應該貫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側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本人認為,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加強自主性學習的培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一、提供自主學習目標,增強自主參與意識。
自主性學習主張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是學習的主宰者,而是學習的指導者。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調整好與學生間的關系。把自己變成“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主動學習。
目標導學意義在于體現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針學習內容明確相應的任務,進而圍繞目標自己主動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如:為讓學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以布置機器設置任務,可以規定什么樣式的墻紙,屏保程序,機器日期等。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暴露他們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異,把他們弄不懂的地方、錯誤的地方都擺在桌面上,再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摒棄錯誤,發現真理,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這樣,通過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要學習的東西,能夠積極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發自主學習動機,形成自主參與情感。
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的認知需要的情緒表現,在學習過程中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增強學習的自主性,“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
[1] [2] [3]
【信息技術課程中自主性學習的培養】相關文章:
大學英語自主性學習培養模式研究04-28
淺談在信息技術中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04-26
轉變傳統學習觀念培養學習者自主性04-28
英語學習中制約自主性學習因素調查與分析05-02
八招培養孩子自主性04-29
淺談培養幼兒的自主性論文04-27
體育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05-01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04-29
本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的定位與課程目標04-30
淺談學生自主性學習中的會讀、會問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