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癥結何在
我國漸進式改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在不根本改變傳統體制的前提下,在傳統體制框架內放權讓利;二是在傳統體制核心部分改革受阻的情況下,通過體制外改革發展新體制。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市場經濟機制的發育和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主要是依靠非國有經濟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或者說主要是依靠后一種意義的漸進式改革。而國有經濟改革收效所以不顯著,是因為要對其進行規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實現其改革目標,任務還相當艱巨,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實現難度這么大,是因為傳統國有企業的組織制度只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要求,而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是兩種對立的經濟體制。與此相聯系,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建立適應社會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一種資本組織制度——現代企業制度,其所必需的條件非常苛刻,必須經過長時期的積累和創造,任重道遠。一、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必然選擇
我國國有企業的形成與發展,始終是與計劃經濟體制聯系在一起的。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一旦社會占有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將被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要建立國有制經濟,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證按照國家“預定計劃進行的社會生產成為可能”。因為計劃經濟說到底是以國家為資源配置的主體,國有企業是計劃經濟賴以正常運行的充分條件,從而成為一種普遍實行的一般企業制度。計劃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短缺經濟”。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被壓抑的需求(即所謂超額需求)迅猛釋放的階段,也就是必然要經歷一個單純由需求誘導的企業過度進入的階段。這里所說的過度進入,指的是按照市場經濟原則,完全沒有必要進入那么多。在以“短缺經濟”為起點、供求缺口很大的背景下,一定時期內供給能力的快速擴張,其中包含嚴重的重復建設和重復生產,是難以避免的。因為在供求缺口很大的情況下,往往可以獲得超額利潤。但是,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賣方市場也就逐步地向買方市場轉變,市場結構也隨之由以往的供給主導型轉變為需求主導型。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國有企業,由于其經營機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因而陷入困境、甚至出現較為嚴重的虧損。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是采取逐步推進的漸進方式,大體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擴權讓利,改革國家與企業的分配關系,實行“企業基金”、“利潤留成”,同時賦予企業部分經營自主權。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企業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內在沖動。第二階段為利改稅,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由上交利潤改為上交稅金。這固然有利于保障企業合法留利和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但卻混淆稅收和利潤的不同性質。第三階段為經營承包責任制。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強化了企業的自主經營權,但仍然存在著承包指標不規范、企業行為短期化、只負盈不負虧。這個時期的企業改革,盡管經歷了不同階段,其間也觸及到部分產權關系,但始終未能走出“放權讓利”的思路。國有企業政企不分、財務預算約束軟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根本解決。要使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企業經營機制根本轉換,就必須從深層次上進行以明晰產權關系為主要內容的企業制度創新。也就是轉入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新階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要把大多數國有企業改制成為公司制企業,其方向是建立與規范化的現代公司運行機制相適應的法人治理結構,實現企業經營機制的真正轉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朱镕基總理在九屆五次全國人大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放在繼續推行規范化的公司制改造,健全法人治理結構。
現代公司制的基本特點是:投資主體多元化,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相分離。即所有者“遠離”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由具有經營能力的人直接管理企業的運營。這就存在著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其基本特點還可以作更深層次的概括:即所有權多元化,法人企業的投資主體是開放的、多元化的;終極產權外在化,出資人一旦投資于企業,其所有權就轉化為股權,終極產權與法人產權相分離,出資者不能隨意干預法人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法人產權獨立化,法人財產一旦形成便獲得獨立性質,無論企業的終極
[1] [2] [3]
【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癥結何在】相關文章:
國有企業改革的癥結與出路04-26
語文教學的癥結何在04-28
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考04-28
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思路及對策04-28
國有企業改革驗收工作辦法12-18
南縣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穩中求進04-30
外資并購與江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04-30
如何在精細中實現敏捷05-02
日喀則地區國有企業改革的幾點思考04-26
癥結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