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美網絡教育之比較研究
摘要:本文從網絡教育的歷史、網絡教育的組織管理方式、網絡教育的應用模式、網絡教育的效果等幾個方面比較研究中美兩國網絡教育的異同,中美兩國網絡教育的差距,以及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同時對中國網絡教育的發展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網絡教育 Internet(互聯網) CERNET 現代遠程教育 網絡學校
美國思科集團總裁約翰·錢伯斯訪問中國期間發表演講指出"互聯網和教育決定了人類的未來。" 錢伯斯說,作為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兩個核心動力,互聯網和教育將深刻地改變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命運,改變一個國家、企業、個人在未來時代的競爭力。在方興未艾的大潮中,誰把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了未來,誰開創了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體系,誰將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而作為互聯網與教育結合點的網絡教育,在這場大潮中更是首當其沖了。教育部長陳至立早幾年前就指出網絡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發展網絡,提高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為此,教育部開始著手實踐怎樣將互聯網與中國教育結合起來。1995年開通的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和今年提出的中小學"校校通工程"便是幾年來教育部采取的典型舉措。
幾年來,由于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中國的網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經濟和科技等方面的原因,同世界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如此,從網絡教育的發展歷史等幾個方面比較兩國網絡教育的異同,尋找兩國網絡教育的差距,并探索為發展中國網絡教育以資借鑒的成功經驗,以便更好地為中國的網絡教育服務,實乃當務之急了。
一、中美網絡教育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起源于美國國防與教育的需要。60年代美國國防部加強了計算機的研究,其結果便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網絡--APPANET。APPANET問世之后,便陸續有企業、高校等機構研究如何將其應用于教育當中,但進展比較緩慢。網絡在教育中應用的快速發展時期是在90 年代克林頓總統上臺之后。
1992年,克林頓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設想。第二年政府正式擬定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簡稱NII),俗稱信息高速公路的方案,計劃在2000年以前建成一個全國范圍的信息高速公路,通過它向全美國人迅速準確地提供各種信息。
在政府的鼓勵下,美國各地的學校紛紛開始采取行動。最有影響的是"網絡日(NetDay)"活動。第一個"網絡日"(1996年3月9日)開始時的計劃是一天之內把加利福尼亞州12萬所學校全部聯上網,到現在為止,在"網絡日"活動和其他活動的推動下,幾乎所有的大學和絕大部分中小學都建立了校園網并聯上了Internet。
1996年,克林頓總統提出了"教育技術行動"(Education Technology Initiative)綱領。該綱領指出:到2000年,全國的每間教室和每個圖書館都聯上信息高速公路,每個孩子都能在21世紀的技術文化方面受到教育。美國政府為此制定了投資預算政策,美國的企業界對此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1/3的投資都投在了信息技術方面。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美國現在已發展成了世界上網絡教育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國家。一個覆蓋全國主要教育機構的網絡業已形成,幾乎全國所有的學校都能開展網絡教育。在高校,網絡教育所開設的學歷、學位課程已超過5萬門,基本覆蓋了美國高等學校所有的學科和專業。
同美國相比,中國的網絡教育起步較晚。直到90年代中期,中國才開始開展網絡教育。其標志便是1994年底開始建設的"中國教育和科研
[1] [2] [3]
【中美網絡教育之比較研究】相關文章:
當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04-30
中美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比較研究04-29
中美基礎教育比較05-18
中美擬親屬稱謂比較研究04-27
中美技術轉讓中介體系比較研究04-30
「家庭教育」中美對小孩吃飯教育的比較04-29
兒童教育觀的中美比較05-01
復雜網絡三大特征的比較研究04-29
中美城市土壤污染控制與管理體系的比較研究04-28
中美環境修復法律法規體系比較研究初探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