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時潤發動機充分擴展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論文
石堤鎮初級中學 李芳摘要: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在學習動機中最有效的因素是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歷史課堂教學強調對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養,而培養思維能力是其中的根本和關鍵。“學生的發展是課程的實施的出發點和歸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積極參與,主動學習還是消極接受,被動學習,著就要看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具有吸引力。本文淺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興趣 能力 思維 有效性對于中學生而言,歷史是各門功課中“最死”的科目之一。雖然,大多數學生的歷史成績不會太差,但學生們所采用的學習方法卻往往是“死記硬背”,這樣的方法對于功課較多的中學生來說,不能說是最好的辦法。新時代自然有新要求,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理應適應時代的要求。但學生如何適應時代,最終取決于老師。老師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還須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能力的提升。所以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更為輕松地學習,老師們應該想方設法,另辟蹊徑,多在興趣的激發與能力的培養上下下功夫。
興趣是學習歷史的動力歷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現,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總匯。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歷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國人千百年為學的信條。孔子說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唯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中獲得能力。
布魯納是西方教育界和心里學界都極負盛譽的學者。他強調,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的最初刺激乃是對于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興趣,是環境和文化的產物,只有通過后天學習才能獲得。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質。以新航路的開辟為例,其主要原因是歐洲商品經濟的擴展,西歐國家對東方國家財富的渴求,而奧斯曼帝國卻掌控了東亞的商路,制約了東西方文化貿易交流,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廣泛應用,地圓學說深入人心,航海技術的發展促成了新航路的開辟。因此在教學的過程可以應用到地球儀和指南針,讓學生親手使用指南針,了解地球儀,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自己切身體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升他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的興趣。
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認識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要重視和強調學生的主動精神。現代教育理論曾提出過“三主”的觀點:即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的發展為主線,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習為主體,以教師創造性的教為主導。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一個探索性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各個側面不同方向去思考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如在講到《美國的誕生》這一節課時,以美國國旗導入,并讓學生觀察其有什么特點——13條代表了美國獨立之前的13個殖民地,一顆星代表了一個州,而50顆星則代表了現在美國的50個州,進而使學生產生疑問——其余的37個州是怎么來的呢?教師這時則可為學生作進一步解釋,使學生在不知覺中了解到美國的誕生過程。歷史學習過程既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要想讓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進入課堂情景當中,達到師生情感的交融,教師要首先進入情景,全身心的投入,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把親切、信任、尊重的情感傳遞給學生。同時以富有激情的、生動的、風趣的、幽默的語言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學的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是其他學科的需要,也更是歷史教學的需要。
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必要如果說興趣是推動學習的發動機,那么思維能力則是帶動發動機高效運轉的齒輪。思維是人腦借助于語言文字、圖形對客觀事物由表及里的邏輯的認識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評價歷史的意義,將評價對象與不同的史事聯系起來,判明其所具有的不同影響和作用,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很好材料,根據不同的歷史要素歸納出歷史概念,從不同史事中抽取出共同特征,把許多有關史事系統化后揭示出他們的發展趨勢等等,都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很好例子。
在學習歷史知識中,離開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就很難掌握歷史現象的本質,很難總結出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而歷史的發展往往具有規律性。對于思維來說,“歷史的”是依據,它在教材中表現為一系列史事。同樣,對于思維來說,“邏輯的”是目標,在教材中,它表現為史事本質的揭示,規律的概括和意義的評定。比如美國的誕生和美國獨立戰爭,從表面上看是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實際上確實兩個階級的對立,并進一步預示著一場席卷歐洲和拉美的革命的開始。
在歷史教學中,形成概念,解釋規律和確立觀點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概念,規律,觀點等知識這個過程的結果,而形成,提示,確立等則是這個過程的本身。歸納起來如下:
提出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探索問題是思維的進程解決問題是思維的成果而歷史思維展開的主要方法可以簡單的分為以下幾種:
史事的分析和綜合史事的比較和歸類歷史的抽象與概括歷史的系統化和具體化在分析和綜合時,通常可以以三個不同環節呈現出來:歷史事件的名稱,過程和教材的評價,通過對歷史事件評價的深入了解以后就達到了具體認識整體的程度。在分析與綜合的基礎上,當思維接觸到許多歷史事件時,它就會通過比較和歸類來掌握這些知識,比較是思維確定這些歷史事件的異同的一種方法,歸類是思維將其連接在一起的一種方法,他們在了解歷史的本質和規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經過分析和比較,就為其抽象和概括提供了條件。歷史的抽象和概括,是思維深入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一種方法。經過抽象與概括,就能得到相關的科學概念,做出有關知識的正確結論。其實,不管是分析綜合,比較歸類,還是抽象概括,最終目的是實現對歷史知識的系統化和具體化。從教學情況來看,每課時都有各自的具體內容,復習時一般也側重于這些內容的掌握,而共同規律和基本線索的問題則常常被忽略,因此,加強史事的系統化和具體化教學,就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也是推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
著眼未來有效推進課堂教學從知識能力培養的角度來看,其基本精神則在于學生學會創造地運用歷史知識上。要能觀察和分析都從歷史著眼,就必須在學習和理解具體的歷史知識時逐步形成這樣的觀點,同時運用它去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的活動,歷史事件的本質和歷史現象的特征等等,并進而遷移到認識當前的現象與預測未來發展上。在這個過程中,許多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和創新精神,是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最好材料,如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事例,只需在講述成果時將發明過程補充進去,就可以喚起學生的自覺想象,在思考中受到啟發,并激發起創造激情來。
布魯諾認為:“知識的獲取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參與者。”因此,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培養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不僅是在教授一種學習方法,也是賦予其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為其將來步入社會亦可用于實際生活,因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歷史老師有責任幫助其獲得有益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是教學的需要,也是時代的召喚。
給學生的“發動機”不斷添加足夠的潤滑油,讓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理,時常對歷史保持濃郁的學習興趣,久而久之,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就能得到大幅度地擴展與提升,從而有效地推進歷史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⑴鐘毅平 《心理學》 湖南教育出版 2005。8⑵陳夢稀 《現代教育學》 湖南教育出版社核 2003。8⑶葉敦平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⑷杜純梓 《中國語文》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8⑸李漢林 《中學歷史教學法》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4
【時潤發動機充分擴展和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如何提升就業能力論文04-27
能力提升網絡學習反思07-05
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提升英語綜合能力04-29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論文04-27
提升孩子的數學學習能力04-29
考試-職業素質培養和能力提升05-01
試析中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論文04-27
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論文04-27
合唱指揮的綜合能力提升途徑的研究論文12-01
小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