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戰后發展理論的演變
大規模的發展研究起源于第二次大戰后第三世界的崛起。戰后許多新獨立的國家在原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范圍內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政治理念的格局。面對新的局勢,西方國家感到必須對第三世界的發展問題進行研究,以便認識這些國家并對自身可能受到的挑戰進行預測.這種學術努力產生了體系龐大的發展理論。當中國也加入了高速發展國家的行列中時,對發展理論演變的過程和歷史的了解就顯得十分必要了。發展理論可以被看作是對西方社會科學主流中靜態和人類學偏好的一種挑戰,它試圖在新的基礎上對"經典理論"進行重構。其學術努力產生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發展"成為了社會科學家們研究的主要項目。發展理論關注的焦點集中于第三世界國家在二戰后的發展趨向,由于第三世界國家各種復雜的國情對西方傳統的社會變化和轉型的理論提出了挑戰,促使學者們將第三世界的變化納入到世界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去。所以也可以說,發展理論只是人們意識到第三世界的發展是與西方"原生型"發展具有特殊的不同質的特點時才開始產生的。反過來,這種研究盡管是相對發達國家的不發達國家存在的不發達問題而產生的,它卻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對普遍發展規律的研究,并取代了原本以歐洲為主體的發展思維方式。
發展理論與發展戰略的起源是密切相關的。經濟結構與社會組織的變化使社會的決策者面臨著一項緊迫的任務,那就是尋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途徑。所以發展戰略通常包含著一位行動者-政府或國家。發展理論與發展戰略的這種密切關系,是因為發展問題通常被視為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問題,這就使發展理論總具有為決策者提供建議的傾向,而初期的發展理論往往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之上,即不發達社會的條件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而必須加以改變。改變的原動力只能由政府或類似的機構提供,于是,純粹的理論與戰略之間的聯系就很難分開了。
一,關于經濟發展戰略的爭論:以工業為主導
初期發展理論關注的焦點主要是經濟領域.并形成了若干不同的派別。第一派即所謂資本積累與工業化發展理論,這派理論至今仍有強大的影響.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不斷地資本積累和投入并由此導致的工業化是推動落后國家發展的關鍵。由于其理論影響大,時間跨度長,其基本學說已為廣大學者所熟知。比如強調在收入,積蓄,投資與產出之間保持平衡以達到穩步增長和充分就業的哈羅德-多馬模式,該模式假定全社會生產的產品只有一種,既可用于消費也可用作生產性投資。他們在采取了凱恩斯投資--儲蓄分析法后,得出了如下基本公式Gw=s/c;其中s為儲蓄率,C為資本產出比率,Gw為有保證的增長率,由于儲蓄比例與資本產出率共同決定經濟增長率,因此可用增加投資等方法來推動經濟的增長。為了維持某地一時期的充分就業,必須通過擴大投資來增加有效需求,然而在一個時期足以維持充分就業的有效需求,將不足以保持下一時期的充分就業。因為前一階段由投資而形成的生產力,在下一階段將提供更多的產出。為了維持充分就業,不導致有效需求的減少,就必須再投資以增加有效需求。由此,投資年年擴大,而產出日益增加。顯而易見,物質資本形成的快慢,是束縛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由于這派學者強調物質資本的重要性,因而又被稱為"唯資本論"。他們認為,由于物資資本的匱乏,發展中國家在總供給和總需求兩個方面都存在著惡性循環,以致國民經濟長期處于低水平"均衡陷井"而不能自拔。為此必須在投資努力上作出"大推進",以求得"平衡增長"。此種理論曾被廣泛運用,很多學者均認為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而W.A.劉易斯在1995年發表的《經濟增長理論》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他提出了兩個模式,其一闡述了經濟發展的過程,其二闡述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條件決定問題。而羅斯托則提出"起飛"的概念,并認為這一階段的持速時間大約為三年左右,過了這一階段,受援國家就不再需要外援了。
然而50年代末60年代初,不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放慢,許多學者開始了實證調查,結果產生了所謂的兩缺口模式。該模式由經濟學家霍利斯?錢納里及其助手率先提出,主要內容是,根據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分析,可以得出一個表現總收入和總支出的恒等式:
[1] [2] [3] [4]
【戰后發展理論的演變】相關文章:
發展觀的演變與對發展的正義性的尋求04-27
儒學的發展階段及演變過程04-09
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重心的演變05-02
絕對程度副詞的發展演變概述05-02
戰后成人教育發展的三種范式述評04-30
發展理論述評04-28
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04-28
社會進步評價標準的實踐與理論演變04-29
當代發展觀演變的哲學反思04-30
我國就業制度的演變及其對婦女發展的影響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