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以基礎理論研究推進政治學的發展
中國的政治學經過近十幾年的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但社會的進步發展不斷對政治學提出新的要求是最重要的原因。這也說明一個學科只有滿足社會的需要才有生命力。但同時應該指出的是,當中國的改革日益向縱深推進,并不時地遇到很多新的難題時,政治學的發展似乎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它對現實社會缺乏足夠的解釋力。從宏觀上來審視,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面臨的挑戰來自很多方面,既有國際社會對中國構成的壓力,也有我們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和嚴峻的形勢。無論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而且從根本上說,政治學發展的困境是由作為一門學科的政治學自身所造成的。這要求我們在完善和發展政治學理論方面不能再落后于國際社會和國內現實的發展需要了。一、中國政治發展面臨的挑戰實質上是政治學說的挑戰
說中國政治發展面臨的挑戰就是政治學說的挑戰,包含著兩層含義。首先,政治學理論落后于現實發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解釋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其次,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持續推進,中國與國際社會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受到國際因素的制約日益明顯,然而,國內的政治學不能很好地解釋這兩者之間的互動和矛盾,其實質則恰恰是我們的理論遠遠落后于國際社會的政治學發展。那么,當今我們的政治學理論的困境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1.缺乏解釋力。當代中國的政治學理論,無論從體系和內容上,還是從它對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上講,都還稱不上是一門較為成熟的學科。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現有的政治學理論對現實的社會運動缺乏足夠的解釋力。
理論對現實的解釋力,首先來源于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也就是說理論研究不能脫離政治現實這個客觀的“事實”。在當代社會,不能對社會的進步發展作出應有貢獻的學科,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對政治學理論而言,注重對政治現實的客觀規律的科學研究是首要的要求,在這一前提下,我們才能探索并創造出一種符合社會需要、與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條件相適應的政治理論來。然而,當今中國的政治學理論之所以對現實缺乏應有的解釋力,正是由于我們脫離了具體的政治現實,從而構筑的政治理論不能適應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
這種理論脫離實際的一個方面的表現是以西方的政治學理論來裁剪中國的現實。自政治學研究恢復以來,中國的政治學開創者們首先是從介紹和引進西方的政治學體系來建構自己的政治學理論體系的。由于理論體系和理論觀點的移植存在著一個歷史文化土壤的問題,建立在西方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政治學理論體系,在解釋歷史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中國社會的政治現象時,其科學性和解釋力是令人懷疑的。不過,這種現象在政治學的初創時期是難以避免的。然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們的政治學理論至今尚停留在恢復初期的水平上,以不斷出現的西方新的政治學理論流派和理論觀點來簡單地比附中國變化中的現實,甚至以此來衡量我們是否達到了種種所謂的標準。比如所謂的新權威主義、市民社會、世俗化理論等等,根據這些理論觀點作出的有關分析實際上不是對“中國社會”而是對“西方社會”的分析,因為像市民社會、文化的世俗化等西方意義上的問題在中國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一些與西方社會看起來相似的問題,我們的理論并沒有作出與中國的實際相符合的分析。政治學理論研究中的這一現象在經濟學等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中同樣存在,反映了我們理論研究的一種普遍現象。
政治學理論研究中理論脫離實際的另一個主要表現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這一做法與上述做法一樣削弱了它對社會和政治現實的解釋力。中國政治學的恢復、創建和發展始終是與研究者們整理和梳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聯系在一起的,盡管這一整理和梳理工作中注解的成分多于創見的成分。然而,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原理來系統地、具體地分析中國社會政治的研究,則還沒有出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研究還停留在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述的階段上,致使我們的政治實踐經常出現一些看似馬克思主義的,實則非馬克思主義的現象,給我們的現代化進程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比如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政治上層建筑”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兩個基本的理論命題及其關系不是搞得很清楚,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
[1] [2]
【以基礎理論研究推進政治學的發展】相關文章:
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理論研究04-29
當代西方道德發展理論研究綜述04-30
發展綠色包裝,推進循環經濟05-02
推進環保事業共話產業發展04-25
推進珠江航運新發展04-30
推進我國VTS全面發展04-28
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04-29
虛擬團隊理論研究及其發展趨勢04-28
大力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04-27
GSO衛星先進推進系統的現狀與發展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