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核-邊層:可控的放權式改革
權力結構:基本分析框架
正如商品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要素和起點一樣,權力則是政治學研究的基本要素和起點。自從國家產生以后,人們就生活在一種權力網絡的社會之中。國家通常包括三大要素:統治權、人民和土地。其中,統治權居于核心地位。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經常將國家等同于統治權。這種統治權又可分為政治權力、經濟權力、社會權力和文化權力。其中,政治權力又居于特殊地位,它對國家成員具有強制性、普遍性和難以抗衡的特征。本文所說的權力主要是指政治權力。
權力依靠某種資源而產生,而一旦產生以后又成為可供利用的資源。根據權力的擁有者,權力有著不同的配置方式,并產生相應的權力結構。
權力體現著支配性,任何時候都不會均衡分布。在權力網絡中,總是由一部分人,甚至個別人占有較多權力資源,從而處于權力中心。對于權力中心,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權力內核。由權力內核,一層層推己及人、由近至遠可稱之為權力的邊層,從而構成內核——邊層權力結構。因此,內核——邊層的設定來自于這樣一種事實或假設:權力反映支配——服從關系。在任何一個共同體里,都不可能每個人占有均等的權力資源,也不可能每個人同時作出決定,因而權力的占有及其影響是有差別和層次的。無論是帝國,還是多元民主國家,都有一個擁有最高和最多權力的首腦,區別僅僅在于首腦是否受到制約。
在由統治權、人民、領土構成的國家里,統治權居支配地位。但是,即使在極權制下,統治者也不可能壟斷所有權力資源,對所有人產生同樣的支配、控制和影響力量。人民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國家的受動者,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是國家的決定者。由此就會產生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動關系。
面對領土,統治者行使管轄主權。統治者在管轄領土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于相應的組織、機構,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支付一定的成本。在土地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一般都實行分級管理。由此就會形成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在這種權力結構中,中央擁有較多的權力資源,居于主導地位。但地方也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存在,也有可能以各種方式影響中央,特別是那些權力來自民眾的地方與中央的互動性更強。
由權力網絡結構而產生的國家與社會的權力互動、中央與地方的權力互動是我們研究中國改革的基本分析框架。
歷史延續性:內核——邊層結構
現有對中國改革的解釋大多參照前東歐和蘇聯國家。這種對比可以反映不同的改革道路和特色,但無法解釋為什么選擇某一道路,并形成其特色。本文認為,中國的改革主要受其內在邏輯的影響。其重要因素就是內核——邊層權力結構的歷史延續性。
中國最大的歷史傳統是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大一統的專制集權國家。西方學者大多從專制集權的角度解釋中國,然而這些研究都是以國家完全遮蔽社會、強調單一的集權控制為分析前提的,沒有從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方互動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國內在權力結構及其變化,也很難有效地解釋中國改革,以致于有學者只好將改革時期稱之為“后全能主義”時代。與所謂“后現代主義”等概念一樣,“后”實際上是缺乏對變革社會進入深入分析的偷懶的模糊性提法。
自秦開始,中國便被稱之帝國,即以皇帝為中心的專制集權國家。中國社會經濟內核是血緣性的小農家戶經
[1] [2] [3]
【內核-邊層:可控的放權式改革】相關文章:
層進式作文08-23
層間加膠膜層壓板的層間應力與孔邊應力分析04-28
資格管理,挖掘任職的內核04-27
文化與文化的人格內核04-27
春秋箴言中的現代內核作文04-30
《革命之路》之內核探尋論文04-30
王夫之夷夏之說的精神內核04-29
橡膠瀝青嵌入式封層施工工藝研究04-27
四連桿包邊機構在桌式包邊機上的應用04-28
排放權交易-產權市場的增長點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