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生解題能力測量的新思路
數學教學系統以構建學生數學能力為中心,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成效的考核與評估四 個密不可分的部分組成。其中,教學成效的考核和評估,主要是數學能力的測量,作為數學教學的反饋環節, 直接制約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確立和調整,是有效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一、能力測量的發展趨勢
能力測量從二十世紀初誕生以來,有了極大的發展,當前,能力測量的發展除技術日趨成熟外,主要表現 為以下一些趨勢:
1.測驗的功能由強調選拔和預測轉向強調發展和提高人們的智力水平。心理測驗產生之初,其主要功能是 選拔和鑒別。隨著教育、教學研究和教育測量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已不滿足于只反映被試能力高或低的簡單 結果,而是進一步希望通過測驗了解被試能力的詳細狀況,以更好地利用測驗結果來指導教學、幫助學生進步 。本世紀六十年代,布盧姆明確提出教育測驗的功能在于發展而非挑選。這一觀點很快為人們廣泛接受,能力 測驗要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智力發展”,目前已成為心理學界的共識。近年來,一些教學心理學又進 一步提出了教育和測驗一體化的觀念,認為評估既是過去學習結果的反映,又要為今后的教學和自我發展提供 依據,主張把測驗當作和教育合為一體的教學手段,而不是獨處其外的評估工具。
2.測驗的類型由只關注常模參照測驗轉向“對標準參照測驗的興趣大增”。這一趨勢是與測驗功能的轉向 緊密相聯的。常模參照測驗反映的是被試在常模組中的相對位置,能有效地選拔人才,因而早期測量都采用常 模參照體系。但是常模參照測驗無法反映被試的真正能力,再加之,常模參照測驗制作復雜,耗資極大,在某 種程度上也限制了能力測驗的迅速發展和廣泛運用。而標準參照測驗能揭示學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什么,指出優點和問題的癥結所在,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希望,且與教師在 教學過程中的自編測驗更為密切,易為教師接受和應用,因而,人們對標準參照測驗的關注與日俱增。
3.測驗內容的確定由依賴于信度、效度轉向依賴于能力理論。傳統的能力測量很少以心理學中有關能力理 論為基礎,一個典型的能力測驗中的項目主要是依賴最大的信度和預測效度來決定。這種測驗技術難以體現能 力測驗的診斷和發展功能。為了更好地確定標準參照測驗的內容,很多心理學家認為必須發展能力的有關理論 ,并根據能力理論來編制測驗。一些教學心理學家進一步預言,今后能力測驗的內容會反映該領域中所獲得知 識、技能的相互聯系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遷移情況,測題的選擇不再主要由信度、效度及區分度決定,而更主 要由對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分析來決定。他們主張,知識和技能都應得到測量,測驗應提供條件,讓學生寫 下他們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及對答案的解釋,以改變過去那種只重結果不重視過程的做法,使學習產品和過 程都得到評估。
能力測量發展的這些趨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由于當前的能力理論眾說紛紜,難以確定能力的 范圍,因而能力測量一直采用的仍是常模參照測驗,以選拔功能為主。為此,本文試圖以小學生解題能力為突 破口,以結構定向教學原理為指導,以探討解題能力理論為依托,提出編制標準參照能力測驗的初步思路。
二、解題能力的理論構想
既然我們所要編制的是一份從理論構想出發的標準參照的小學生解題能力量表,因而小學生解題能力理論 構想的合理性將直接關系到能力量表的質量。
根據馮忠良教授的結構——定向教學原理,解題能力是解題活動的內在調節機制。因此,認識解題能力, 首先必須認識解題活動。依據有關研究以及對解題活動的系統分析,我們認為,解題活動是在理解應用題情節 和數量結構的基礎上,作出恰當的解法抉擇,并求出未知數量的過程。它由課題辨認和問題解答兩部分組成。
通過對調節解題活
[1] [2] [3]
【小學生解題能力測量的新思路】相關文章:
注重解題反思提高解題能力05-02
如何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09-21
數學概念與解題能力的培養04-30
注重解題反思提高創造能力04-27
淺析新課標下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04-29
2014考研數學 多做題提升解題能力04-28
2015考研數學 如何培養綜合解題能力04-29
2015考研數學 提高綜合分析解題能力04-30
2015年考研數學 如何提高解題能力04-27
2012年考研數學 解題能力增速技巧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