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英語作業改革總結論文
一、課題的提出
寫不完的字,背不完的文,算不完的題,枯燥冗繁的作業往往使學生倍感學習的壓力和無奈,也使得學習這件本該充滿樂趣的事情在學生的心目中變得乏味,成了負擔。用有趣、可愛、學生們喜歡的作業代替枯燥乏味的機械性作業,不僅關注學生作業應當達成的效果,還關注學生做作業的過程是否會充滿興趣,積極投入,是否會拓展思維,激發想象力,力求使學生經歷快樂的過程和愉悅的體驗后,有多方面的收獲和提高。讓做作業不僅成為學生了解知識、鞏固知識的一條途徑,更成為學生展示性情和才智的舞臺、揮灑想象和創造力的天空。
二、解決方法、策略
作業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通過作業可以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通過作業可以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深化,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和培養能力。但如果教師不科學地布置作業,隨意性大,數量過多,缺乏針對性、科學性,或者是簡單重復,就會導致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心理受到壓抑,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那么,作業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成為無效勞動。
筆者通過對目前作業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學生喜歡的作業形式,尋找作業的趣味點,并賦予作業新的形式與內涵。
1、“表達型”作業
學生可謂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為此,老師可讓學生回家進行口語練習,如:對家長或小伙伴講一講學校、社會的新鮮事,就課本某一話題展開實際調查。比如,初二第三單元的交際話題是談論外貌,我就布置學生調查班上一位同學喜歡的明星的外貌等。在無拘無束的交談中,提高了學生樂于與人交流的興趣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2、“觀察型”作業
觀察能力是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好奇心的基礎,結合教學教師可經常布置一些觀察類作業。如學了turnon,turnoff這兩個短語后,布置學生回家找一找自己家里有哪些地方存在它們的縮寫on,off。第二天再總結turnon和open的區別時,就會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
3、“閱讀型”作業
讀書有利于培養學生讀書習慣,開闊孩子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為孩子一生的成長打好基礎。可以向學生推薦書籍閱讀,主要有學生互相推薦、教師推薦兩種形式。學生推薦是向同學推薦最近讀過的喜歡的書籍;教師推薦一般結合課本的學習,讓學生讀一些難度適中的文章或簡易小說。這對于語言的總體把握來說,益處頗多。
4、“活動型”作業
活動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可以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活動啟迪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能力。比如手抄報展評、誦讀、歌詠比賽等。例如,母親節到了,把你最想對媽媽說的話寫成英語并制作成卡片送給媽媽。 三、制定布置作業的四個原則
1、有效性原則。不管何種類型的作業,落腳點都要著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要考慮作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趣味性原則。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作業內容要讓學生感到有意思,有趣味,愿意做。只有作業有趣,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做。
3、實踐性原則。豐富作業形式,讀、說、演、唱、畫、做,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側重培養動手操作的綜合實踐能力。
4、創新性原則。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作業類型,在教學實踐中要發揮師生的創造性,不斷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
三、效果
如今全校學生普遍喜歡做作業,每次都體驗到做作業的樂趣和來自老師的鼓勵,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培養了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1、從作業形式多樣化到作業選擇自主化,再到作業日常行為化,改變了作業由教師布置和作業形式單一化的歷史,開創了學生自主擇業、自主學習的新局面。
2、從評價多元化到注重過程性評價,實現了評價簡單化向具體化、客觀性的轉變。
3、學生感受到作業的魅力,學習更主動,發展了多方面素質。學生已把實踐活動當作學習、生活中的樂趣,喜歡去探索研究問題了;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會了探究,敢于創新,將所學知識和應用層面相結合,各方面素養得到提高。
四、幾處反思
當然在研究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一些問題值得注意和思考。
1、由于學生實踐活動場所較少,課堂上實踐活動時間也比較少,加上學生知識面窄,視野不夠開闊,動手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今后還是應該創造條件,廣開渠道,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他們喜歡探究,樂于實踐。
2、實驗中,學生更多的是面對基礎鞏固型的作業,而且學科作業比較多,真正自主選擇作業相對較少,不利于發展學生個性。如果一味強調作業自主,就難免存在學生學科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兩者如何有機融合而且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還有待下一步深入研究。
【中學英語作業改革總結論文】相關文章:
中學英語教學改革二十年之回顧 論文04-30
俄語作業改革初探05-02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03-17
中學英語新教材測試改革初探04-30
回味課程改革論文04-27
供給側改革論文03-04
改革管理模的論文04-27
中學英語教學芻議 論文04-30
NMET與中學英語教學 論文04-30
中學英語整體教學的探討 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