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鄭瑜華
(杭州市延安中學 鄭瑜華)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許不少人與我有同感,就是覺得學生無論在課堂回答還是課后練習中,往往難以運 用已學過的知識來正確把握解題要領,隨意性很大,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后教師不得不把那些知識再分析 講解,做許多反反復復的工作。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可以根據(jù)知識的可連貫性、可遷移性來提高學生有系統(tǒng)有條理地掌握知識的能力 ,在學習中“舉一反三”,加快學習的速度并提高準確率呢?我在近幾年的語文教學中,對這方面進行了探索 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抓住知識的本質(zhì)特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人類在認識過程中,把所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質(zhì)的特征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比如從白雪 、白馬、白云等事物里抽出他們的共同特征,就可得“白”的概念。
在教學中,教師如能通過分析,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將某知識點的本質(zhì)特征概括出來,并以此為依據(jù)去闡 明別的相類似的事例,便能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擴充,能力得到發(fā)展,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所以,我在新生入學的最初階段,就引導他們每學一知識,就分析概括這一知識點的本質(zhì)特征,并在做習 題時以此作為思考回答的依據(jù),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以后碰到同類問題時,讓他們回憶那些本質(zhì)特征,與眼 前的問題聯(lián)系起來回答。經(jīng)過幾次強化反饋,學生基本能把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的本質(zhì)特征對照聯(lián)系,從而較 快速地掌握。
以教學“比喻”這一修辭方法為例。這一修辭方法小學里已學過,學生很快能辨析出來,但要他們談談在 某一語言材料中的表達作用,他們便感困難。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對比喻“乙事物有些特點和甲事物相似,而這 些特點人們又比較熟悉,為了鮮明生動地表現(xiàn)甲事物就用乙事物來打比方”這一基本概念,只抓住“以乙事物 打比方說明甲事物”這一較表層的特征,而忽略了“比喻是為將事物表述得更生動形象”這一更本質(zhì)的特征之 故。
因此,我在學生完成第一冊第三課《歌詞兩首》的練習“兩首歌詞都將黃河、長江比作母親,請找出這樣 的比喻句,并說明運用這樣的比喻是為了表達怎樣的感情”的時候,并不以得出“黃河、長江哺育了世世代代 的炎黃子孫,孕育了燦爛光輝的華夏文化,所以把她比作母親,更能表現(xiàn)我們對黃河長江的崇敬、熱愛、依戀 的真摯感情”這一結論為滿足,而是進一步引導,使學生理解為什么比作母親,就更能表達我們的感情。最后 歸結:因為對母親的形象大家最熟悉,把黃河長江比作母親,能使形象更鮮明、生動,這樣我們對黃河長江的 崇敬、熱愛、依戀的感情也就表達得更生動形象。
二、抓住知識的連貫性,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掌握事物的結構就是以允許許多別的東西與它有意義地聯(lián)系起來的方式去理 解它。簡單地說,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lián)的。所以,學生學習知識必須要求他們掌握完整的知 識結構體系,而不是七零八碎的片斷。”
從初一冊到初六冊,盡管教材是不斷加深的,但散見在各教材中的知識是相互關聯(lián)并具有連貫性的。如“ 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這一知識從第一冊《曼哈頓街頭夜景》到第四冊《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白楊禮贊》,直 至第六冊《海燕兩篇》等一直反復出現(xiàn)。我在學生抓住“環(huán)境描寫為渲染氣氛,襯托人物”這一本質(zhì)特征的基 礎上,嘗試著放膽讓學生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舉一反三地自己分析理解,這樣既優(yōu)化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提 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曼哈頓街頭夜景》有一習題要求回答:“課文是怎樣描述曼哈頓街頭夜晚的繁華的?”“既寫‘繁華’ ,為什么還要寫一個孤獨的老人?”通過師生共同分析得出答案:作者大肆描述高樓、街燈、汽車、櫥窗、宮 殿、人行道等等都是為渲染曼哈頓街頭夜晚的繁華氣氛,寫這繁華是為與街角的老人對比,補托出老人的孤獨 凄涼。于是在上《小桔燈
[1] [2]
【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相關文章:
關注語文作業(yè),提高教學效率04-29
怎樣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04-26
探究數(shù)學教學效率的提高05-01
構建高效課堂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論文04-27
培養(yǎng)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05-01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04-29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05-01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論文04-27
如何有效提高語文課堂作文的教學效率05-01
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