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探索語文教學科學化提高學生語文素質
[作者] 陸繼椿
[內容]
——我的‘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教學體系
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把語言與思維統一起來考慮和設計。從人的思維活動去分析聽、說、讀、寫能力的表現,可以找到語言信息的輸入、輸出、檢索和組合關系。聽和讀是信息的輸入,說和寫是信息的輸出,而在信息的輸入或輸出中都需要準確迅速地檢索和組合。語言信息的檢索和組合在人腦中就是一種思維活動,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的核心是思維,沒有信息的輸入當然無從思維,更談不上信息的輸出了。
于是,我尋求著運用現代語言的基礎結構,亦即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尋求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這些思維模式的規律,尋求著跟這些思維模式相適應和相聯系的思想、知識、情感和語言材料的組合,尋求著符合當前教學條件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訓練方法,等等。為此我從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對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構作了解剖,逐步提煉出了“一課有一得,得得相聯系”的相對嚴謹的教學序列。
為使這個教學序列的每個訓練項目體現訓練的單一性和內涵的縱橫復雜性,我創造了一個具有科學統攝力的名詞——訓練點。每個訓練點就是一個“語言——思維模型”(因為是教學設計的結構,非自然習得的思維模式,故稱“模型”),通過教學訓練,學生頭腦中形成了這樣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訓練點之間呈現著“語言——思維模型”之間的聯系、滲透、深化、發展的關系,其物質表現就是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若干個訓練點組成一個能力訓練階段,“語言——思維模型”就連成單元性網絡;若干個訓練階段組成一類能力的訓練,單元網絡就擴展成為局部網絡。整個教學序列共有108 個訓練點(包括綜合復習訓練點),依次分成五類能力訓練:記敘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說明能力→論述能力→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完成了五類能力的訓練,局部網絡就連通而全部網絡化了。于是,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簡單而復雜地循序漸進了。這個網絡,又可以稱之為“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教學體系。這顯然是一個人造的語文教學控制系統,每類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統,每個訓練點則是構成系統的元素了(參見下圖)。
附圖{圖}
由上圖可知,記敘能力的訓練點設置最多,這是因為記敘是基礎,認識規律中形象思維先于抽象思維,而初中學生總的來說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逐漸地有所發展。說明能力和論述能力的訓練點設置較少,這是因為說明是從記敘到論述的過渡,重在說明事物的偏于記敘,重在說明事理的又偏于論述了。因此在說明能力訓練前,設置了認識說明與記敘的聯系和區別的訓練點。在論述能力的訓練前,則設置了論述與說明、記敘的聯系和區別的訓練點。論述能力的訓練在初中階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強的,但還不可能是重點。雖然訓練體系在記敘文之后即進行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訓練,提供了一些可供論述用的思想資料和語言資料,但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和分析評價還是膚淺的和簡單的,訓練點的設置就適可而止了。文學作品賞析能力的訓練是系統中的高層次訓練,作品本身是具有
[1] [2] [3] [4]
【探索語文教學科學化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相關文章:
實施參與式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質論文04-27
語文教改與素質的提高論文12-05
語文模塊教學實踐探索05-02
如何提高農村中學生的語文素質04-27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探索04-29
語文教學中的新探索04-29
小學語文對話教學的思考與探索09-21
高職語文主體激活的教學探索04-29
小學語文學案教學的探索04-30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習作能力探索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