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回歸本體走出困境-談深化語文教學改革
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困境?對于這個問題,要從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的本體去考察 。按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明確規定,語文學科是一門教會學生正確掌握祖國語言文字工具的基礎學科 ,它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廣義),即“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語言文字。體現國家意志的課 程方案對語文學科和語文教學本體的這一界定,是我國語文教育工作者從長期的教學實踐和社會實踐中總結出 來的,并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但是,語文學科作為“基礎的基礎”的地位在近些年的中學教育中并沒 有得到真正的確立,語文教學距離“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葉圣陶)的目標還比較遠。這里有漢 語文本身的問題,有教學認真、得法的問題,還有應試教育影響的問題。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要與考試“對 口徑”,語文課教得比較死,知識講得多,傳授知識為主的講法也多,通過語言實踐語言訓練著重培養學生的 語文能力不夠。結果學生的某些應試技巧提高了,語文素質和能力卻下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不少地區和 學校,應試教育扭曲了語文學科的根本性質與任務,使語文教學的本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異化,成了“應試 工具”。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語文教學要走出惡性循環的困境,必須深化教改,回歸本體——堅定不 移地確立語文作為“基礎工具”學科的地位,堅定不移地把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 達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
從70年代末開始興起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教學第一線涌現出于漪、錢夢龍、 歐陽黛娜、寧鴻彬、魏書生、洪鎮濤、陸繼椿等一大批教育改革家。他們從教學內容的優化選擇和合理序列、 教學過程的本質及其效能(包括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材體系的革新等層面,向語文教學上的傳統偏 見和習慣老例進行沖擊,開拓創新,建構起既各具特色又有一定普遍意義的教學理論與模式,為語文教育的發 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化建設對人的語言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高,而 大中學生的語文素質卻呈下降趨勢。要從根本上改變語文教學落后的現狀,使之面向全體學生,大面積提高效 率,必須在80年代奠定的基礎上,把語文教改的重心自覺地直接推向本體層面,在提高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上 下功夫。80年代末,東西南北中的有識之士開始這一探索,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不大也不小的浪潮,其中洪鎮 濤關于“學習語言”的理論與實踐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經過他的積極探索,和在他指導下武漢市洪山區三年 來富有創造性的語感教學實驗,現在已基本形成了本體論的語文教學新體系的框架。這個體系以文化上的反省 與自覺為前提,以對語文學科本體的科學認識為邏輯起點,以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為核心,以 語感訓練為貫串線,以語文能力的建構和語文素質的提高為歸宿,以全國通用的語文教材為依托,力求將教法 與學法、教學思想與教學藝術、傳統教學經驗與現代先進教學思想緊密結合起來,有比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 代感,從而在眾多語文教學體系中獨樹一幟,生氣勃勃。
語文教學如何回歸本體?怎樣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探索者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有價值的經驗,特別是洪鎮濤 構建的新體系中涵括了學習語言的基本原則、訓練途徑、操作方法,應認真加以總結、宣傳和推廣,使之不斷 得到修正、豐富和完善。在這個基礎上,還應當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運用現代哲學、現代語言 學、現代教育學、現代心理學來把握學習語言所應遵循的基本規律,為教學與教改提供正確的導向。那么有哪 些規律需要我們去把握呢?
第一,科學性與人文性。語言的構成和語言的組織是有規律的,語言又蘊涵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產物, 因此,語言是既有科學性又有人文性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文教學對人文性的忽視,使活生生的語文被肢解 得七零八落,暗淡了德育的光采和美育的魅力。這是應試教育扭曲語文本體所必然帶來的負面效應。如果離開 語言實踐語言訓練去弘揚人文,又會
[1] [2] [3]
【回歸本體走出困境-談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回歸生活是道德教育走出困境的出路04-28
走出困境作文06-06
走出困境作文04-29
走出困境靠……04-28
走出困境作文07-19
走出困境作文04-30
讓我走出困境作文11-21
話題作文:走出困境04-27
[合集]走出困境作文02-09
走出困境的兄弟散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