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與思考論文
摘要:以理工科院校學生的漢語水平現狀的調研數據為依據,重新對其課程性質定位進行思考。我們認為定位為以工具性為主的人文素質教育類課程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是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走出困境的根本;同時也提出諸如“大中小學語文教育一體化”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性質、定位
中圖分類號:H193文獻標識碼:A
在國際,漢語熱潮伴隨我國經濟地位在不斷升溫;在國內,蘊涵著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母語卻正遭遇危機。大學生漢語能力與水平逐漸下滑,人文素養低下,高校唯一作為母語教育的大學語文在理工科院校面臨著被消弱、被邊緣化。選修必修混亂、課時少、班容量大、師資力量薄弱、教法單一、學生不感興趣等現象比較普遍。針對這一現象,如何切實進行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讓大學語文在提高大學生漢語能力與水平前提下發揮其獨特的人文素養教育優勢,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精神家園,繼承、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擺在大學語文教學與研究者面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通過研究我們認為,目前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的尷尬處境主要是因為課程性質模糊,定位不合理造成的。大學語文只有科學合理定位,既符合語文課程性質又符合理工科學生實際漢語水平及人才培養目標,才能走出困境。同時,大中小學語文教育是否納入一體化統籌考慮等幾個問題也值得深思。
1以工具性為主的人文素質教育公共基礎必修課
首先從語文課程的性質上看。“語”是語言,語言是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思維的主要工具,語文具有工具性的基本性質,著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文”是文學,是強調人文性,著重培養理解、欣賞和分析評判審美能力與人文精神。顯然,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對文學藝術作品品讀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升華,從小學到大學的語文教育的基礎性漸弱,人文性則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的提高而漸強。我們多年來一直將大學語文定位為以人文性為主的人文素質教育課,從這個角度看是合理的,符合語文課程高等教育階段的性質。其次,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能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全面素質人才的培養。在高等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過程中,在“文理兼容”“文理共通”的理念影響下,大學語文在理工科院校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以人文性為主也是最自然不過的了。
然而,前提是進入大學之前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該階段的教學要求。如果學生語文素質差,根本達不到高校要求,我們還能一味強調其人文性嗎?所以,大學語文教學以“工具性”還是以“人文性”為主成為近年來爭論的焦點。目前許多高校把大學語文的“人文性”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對語文教學所應有的“工具性”有所忽略,這一現象也引起國內著名專家的關注。而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曹文軒教授指出,“目前語文教育現狀實際已經暴露了這幾年的人文教育力量過于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我們每年都對學校新生入學時高考語文成績進行問卷調查,基本都是穩中有降,主要原因是個別專業學生入學總分數在普遍降低。此次課題組精心設計了40個問題,對本校7個學院27個專業200名本科生進行了一次無記名問卷調查,其中學生入學時高考語文成績絕大多數在90—120分之間(172人,占86%),這個成績與他們考前平時成績基本一致(160人,占80%),與他們的語文能力基本成正比(143人,占71.5%)。這說明高考成績基本能反映學生的語文水平,滿分為150分的高考語文試卷,他們的語文成績也就是及格到中等水平,良好和優秀的17人,占8.5%。在“急需提高的能力——聽、說、讀、寫”多選題中,有132人選擇“說”占66%,73人選“寫”,占36.5%,他們中89人,占44.5%對日常口語交際的表達技能感到非常欠缺,感到滿意的人僅14人,占7%。從這一組數據可以得知,理工科院校學生入學時漢語水平相對比較低,相對于大學語文的“人文性”,他們渴望其“工具性”,切實提高漢語口語和書面表達能力。
另外,多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以人文性為主甚至是“大學人文”式的大學語文并不符合理工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和人才培養目標。理工科院校的大學語文到目前為止基本普遍開設,但課時少,專職教師短缺,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專門針對理工科院校的優秀教材現象普遍,大學語文基本是蜻蜓點水式以提高語文文學興趣為主,基本忽視學生急需的漢語言文字的表達、交流與溝通能力。一面是學生不會寫畢業論文、求職信等最能反映學生能力和水平的書面材料,一方面我們還在想通過語文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審美能力,培養人文精神。我們認為,前者所暴露的問題是漢語基礎之差,已經影響對作品的深層次的理解與品讀。理工科院校主要以培養專業技術型應用人才為己任,學好漢語才能學好專業知識并通過漢語這一交流工具,將專業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際工作之中,這是最為基本的。
因此,我們認為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應該側重于“工具性”,定位于人文素質教育類公共基礎課必修課。提高學生的漢語能力和水平才是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的首要任務。語文教育專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2值得認真思考的幾個問題
2.1大中小學語文教育需一體化
之所以會出現大學語文教育教學亂象叢生、各自為政、無章可循的境地,是因為我們并沒有將母語納入終生學習的計劃之列,也就是對母語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都還不夠。北京大學中文系著名學者孔慶東先生說過,“語文首先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個‘學科。語文是覆蓋在所有學科之上的,是一種把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有學科中去的‘學問。語文是靈魂依靠的東西,或者說,它是一種以無用達到有用的學問”。
既然語文如此重要,高等院校開設語文已經達成共識,那么我們能否將大學語文和小學、中學語文一起納入語文教育體系之中,形成大中小學語文教育的一體化呢?我們現在小學和中學語文是一體的,有層級的,有過度、有銜接,能夠統籌考慮其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大學語文從開始在高校恢復就游離于小學、中學體系之外,定位不明確,課程設置混亂,這促成了大學語文像高四語文,“夾生飯”,學生不感興趣、被邊緣化的命運。
2.2教師的職業素養也需提升
對語文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語文老師的認可度,所以,語文老師的職業素養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調查得知,中學時不喜歡語文課的占19.5%,絕大部分學生是喜歡或比較喜歡上語文課的。說明我們中學語文老師多數已得到學生認可。那么對大學語文教師的滿意度又如何呢?“非常好,有激情,有創新”的占16%;“很好,能引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占43.5%;“一般”的占31.5%;“不好”的占4.5%。也就是滿意與不滿意基本各占一半。具體對授課教師課程質量“比較滿意”占68.5%,教學方式屬于“創新專題式”的占51%。課堂效果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占51.5%。當然還有30.5%的教師還在用令學生極為反感的傳統“填鴨式”,上課效果很差的占22%。這個結果,有些出乎意料,與每年學生評教得分情況有些出入,不過也的確暴露出我們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我們針對教師上課不足之處也進行了調查,有38.5%的學生認為課外拓展少,有34.5%的學生認為老師缺少激情。上課偶爾走神、經常走神的學生合計高達79%,認真聽課的學生僅有15%。可見,語文教師不但要知識淵博,更要富有激情,激情能燃燒自己,也能感染學生,這是語文教師必備的素質。
2.3聽的能力下降應引起重視
在聽、說、讀、寫自測能力的調查中,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對有沒有必要開設漢語聽力訓練一題,竟然有31.5%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有33%的學生認為沒必要,有34.5%學生認為無所謂。我們認為聽力是漢語文基本能力之中最沒必要訓練的,但我們也發現現在學生面對面交流中不能準確理解對方所表達的意思,并非注意力不集中,這個問題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思考。
2.4淡化語法已成為當代大學生語病的根源
寫作能力的調查中,60.5%的學生中學時對待作文持應付態度,12%的學生感到厭煩,只有27.5%的學生喜歡。對自己寫作水平感到滿意的占12%,需要提高的占75%,不作要求的僅占13%。所以,提高理工科院校學生寫作的能力也勢在必行。大部分學生因為重理輕文而選擇了理工科院校,所以理工科學生漢語基礎薄弱,書面表達語句不通。但有一個原因一直被人們所忽視,就是中學語文淡化現代漢語語法教學。通過跟學生的交流,發現他們對語法沒概念,說話寫文章語句是否通順基本憑感覺,這不能不引起人們關注,尤其是我們正處于網絡化時代,受網絡語言的沖擊,如果不加強語言規范,后果不堪設想。
參考文獻:
[1]白葵陽.大學語文: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的有機融合[J].科教文匯,2011(14):70-73.
[2]孔慶東.大學語文的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育,2006(7):20-21.
【理工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性質的定位與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地方師范類本科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思考04-29
對大學教育的思考論文11-10
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難點的思考05-02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優化研究04-29
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人文素質教育04-28
關于漢字性質的思考04-28
科學定位,凸顯特色,創建品牌-關于辦好地方本科院校學報的思考04-29
對高職教育定位的思考04-28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思考與示范院校的實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