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球地質歷史中非生物成因的自組織耗散結構
自從地球上有水出現,就持續存在水-巖體系的平衡-不平衡.這一體系內部是不協調的,這就決定了它在地質歷史的長河中自發地連續發展的可能性,并導致完全新的礦物相和水的不同地球化學類型的生成.在地殼中這一體系持續在一個熱力學分支的線性域中,遠離平衡而發育.它積聚太陽能,形成非生物成因耗散結構.它在連續發育慣性中起特殊作用,然后發育為一種生命物質.前進自組織將向該體系傾斜的趨向,定義為無機物質發育的基礎之一.還有其他的一組體系都從這個體系中繼承了它大多數的性質.水-巖體系的演化導致了次生礦物相和水的地球化學新類型的形成.隨著演化程度加深,體系在成分上、結構上逐漸變得復雜,形成新的地球化學介質,它們又反過來控制新礦物相的生成從而對自身的性質產生影響.這一過程在地質歷史上是永恒的.這便是礦物界自組織的要點,即包括發生、生長及新結構形體的時-空彌散以及礦物、地球化學介質的形成,最后是新的有機物質和生命的起源.
【地球地質歷史中非生物成因的自組織耗散結構】相關文章:
耗散結構與園林藝術的邏輯行程04-26
西部大開發中的耗散結構分析04-27
都蘭縣白金溝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04-27
秦巴地區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與成因04-27
彌渡硤石洞溫泉地質特征及成因模式分析04-27
魯東青山組中性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巖石成因和地質意義04-27
甘肅省岷縣簸箕溝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04-26
湖南沅陵楠木鋪銅礦地質特征與礦床成因初探04-27
東莞虎門某邊坡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方案04-26
四川華鎣山地質公園的特征及成因分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