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秦風》戰爭詩解讀
摘 要:《詩經·秦風》戰爭詩是秦民族生存斗爭的真實寫照,是秦人好戰性格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戰爭詩的起源,其戰爭詩的特點是極力渲染軍威聲勢,極度抒寫秦軍將士同仇敵愾的從軍熱情。 關鍵詞:《秦風》;戰爭詩;秦人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0-0297-01 《詩經》戰爭詩共有八篇,而《秦風》中有《小戎》《無衣》兩篇,可見秦人的生活與戰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一、秦人遠祖是華夏民族的一支 秦人之先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生大業,大業之女華生大費,大費曾助禹治水,帝“舜賜姓贏氏”。中衍之后,秦替殷商鎮守西部邊境。后來,周王殺助紂的惡來,秦被迫遷至周之西境,替周王室守衛邊陲。秦人大駱居于西犬丘,其子非子為周王室養馬,因其主持馬政有功,于是封非子于“秦”地,后秦仲為大夫,率兵伐戎。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戎殺于驪山,襄公率兵伐戎救周,后又護送平王東遷雒邑,被封為諸侯,賜之歧以西之地,正式立國,與各諸侯國通使。公元前714年,寧公遷都平陽。穆公時,大膽任用賢能,改革內政外交,遂霸西戎。 秦人是在伐戎戰爭中發展壯大的,由于它處于西周邊陲,在動蕩的時代,秦人受到西戎的擄掠,于是為了周王室,也為了秦人自己的生死存亡而不得不與西戎等少數民族展開長期的戰斗,并在伐戎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其軍事力量不斷壯大起來。 《秦風》中的篇章如《車鄰》、《駟鐵》、《小戎》等大力描寫軍容車馬,“備其甲兵,以討西戎”這些詩中所表現出的戰士們高昂的戰斗精神,是《詩經》中其他戰爭詩無法企及的。 二、戰爭詩是秦人生存斗爭的真實寫照 春秋之際,自平王遷都之后,周王朝的統一能力逐漸下將,由王者天下變為霸者天下的社會局面,此時,還有少數民族政權在周的邊境搔擾,這對秦民族來說,爭取王霸政權中的有利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古代稱黃河中游地區為中原,意即天下之中心。遠古的夏商二代均經營于此約千年。周人發達后,遷都雒邑,再次入主中原。所以,中原地區一直是周邊侯國和少數民族政權向往的地方,于是爭天下者必先爭奪對中原的控制權,便成了一條王霸之業的中心課題。當時的周王朝地位下降,昔日“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絕對優勢已一去不復返了,但是,它作為傳統政治影響力和習慣勢力還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還照著舊的思想模式運轉,并按當時的勢力,各諸侯國也無力獨吞天下,所以秦人時逢良機,借以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小戎》中那位婦女忍痛割愛“厭厭良人,秩秩德音”支持征夫征戰,正是長期的伐戎戰爭改變了她們對戰事的態度。《無衣》中征夫那昂揚的氣概和振臂一呼、向著云集的參戰積極性,也是秦人在長期艱苦爭奪生存空間的斗爭中形成的。 “秦人是興起于西境的弱小民族。當春秋初年,秦人立國之時,中原大多數諸侯國早已起步發展,秦人要生存,要發展,首先是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屏障。當時,周王室雖已衰弱,但仍為名譽上的天下共主,天子名號尚存,政治影響力和習慣勢力尚在,所以秦人自然而然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當秦人高舉這面大旗把散居于渭河、涇河流域諸戎和夏、商、西周貴族后裔所建立之地逐一兼并之后,秦人也從一個僻居西方的小邦國發展成為一個同中原各諸侯國實力相當的奴隸制軍事大國。”同時“不善征戰的周王室時常派與西戎相鄰的秦去攻打西戎”,可見,《秦風》戰爭詩是當時作者站在周王室的立場上,描寫反對外族侵擾和平定叛亂的斗爭,這是驍勇善戰的秦人把家事和國事等而視之的政治態度。 秦人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當時所處的政治局勢,采取了一方面憑借自己的勢力開拓疆域,與西戎等少數民族爭奪有利的生存發展環境,另一方面,在周王朝這桿大旗的蔭蔽下,替周王朝守衛邊陲,收取被少數民族掠奪的疆域。秦人憑借戰爭的主動權和正義感,加上強盛的武備,其軍事力量大增,就連《小戎》中的婦女也理解征夫征戰的意義,她雖有憐愛之心卻仍以國家利益為重,支持戰事,秦人上下一心,秦民族團結一心,這也正是《無衣》中秦軍將士同仇敵愾的戰斗精神的寫照。 三、秦人固有好戰本性 秦人“帝顓頊之苗裔……或在中國,或在夷狄,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秦之先大費“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訓服”,秦之先非子“好鳥及獸,孝王召使之馬,馬大蕃息”,秦人善于調訓鳥獸,又與戎夷同俗,形成了長于騎射的生活習慣。 游牧民族的好戰性,尤其是關系到民族利益時,他們更能體現出其團結、奮勇和不可抵抗之勢。秦人在發展中接受周文化,組建了強大的戰車,再加上特有的騎兵,固有車馬戰備,這是他們的游牧傳統在長期戰爭中形成的作戰本色。 秦人“勇于公戰,怯以私斗”,首先是由秦所處的地域所決定的。秦與西戎為鄰,經常受到西戎的侵擾,于是秦人制定了一系列備戰措施,象《駟鐵》這首田獵詩,秦人“以七百人東獵”,其真正的目的卻是訓練士兵和作模擬戰斗,進行軍事教育。正因為這樣,秦人好戰,像《無衣》中的秦人可以隨即操械上陣,對陣殺敵。秦之“首領樂戰,是因為戰爭能擴大他們的勢力范圍;其平民樂戰,是因為戰爭會帶來各種利益及獎賞。”這樣舉國上下,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下勇于戰斗,才使秦民族崛起于西陲,稱霸于中國。其次,“歧地人性質直,易于勸導”,朱熹說:“秦人之俗……本其初而論之,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質直,無邪無驕奢之氣習,以善導之,則易于興起而篤于仁義,以猛驅之,則其強毅果敢之資,亦強亦農而成富強之業,非山東諸國所以也。”可見秦地人這種厚重質直的性格易于被統治者勸阻利用,并且很有利于本民族的大發展。
【《詩經·秦風》戰爭詩解讀】相關文章:
《詩經 秦風 蒹葭》教案04-24
《詩經·國風》中的婚戀詩04-26
劉詩詩經典語錄04-30
先秦諸子對《詩》的解讀與理念化04-27
《詩經》中的棄婦詩及棄婦形象分析04-30
歷史與地理的動力-阿富汗戰爭解讀04-28
秦風無衣賞析10-18
詩經名句: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全詩賞析08-15
孤獨者的哀音--阮籍《詠懷詩》心理學解讀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