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代人最缺的就是“敬”
劉夢溪 中國藝術研究院終身研究員2012年6月12日,著名文史學者劉夢溪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以“國學與國民教育”為主題發表演講。
在我們的大學以及中小學,價值教育微乎其微。這樣一種教育,相當不成功
什么叫國民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算不算國民教育?其實不是,當前教育就形態而言是應試教育。就內容來講,是不完全的知識教育,是自晚清民國以來吸收西方教育體系演化而成、以知識教育為中心的學校教育。
如果大學或中小學都是應試教育,那這個教育是有問題的,內容主要是知識性教育,也有極大缺陷。這種教育方式除傳授必要的知識之外,還告訴年輕人怎樣做人嗎?或者換個說法,有沒有價值教育參與其間?
仔細對教育有一些反思,就會知道在我們的大學以及中小學,價值教育微乎其微,沾一點價值教育,也是極端混亂,不知從何說起。這樣一種教育,相當不成功,自1949年建立新中國,已有63年,雖然培養出大量人才,但科學技術方面屬于獨立知識產權的發明或發現極少。
長期以來,教育告訴我們要與傳統徹底決裂,更不用說在動亂時期的一些極端做法,整個社會倫理的毀壞不知有多么嚴重,所有傳統美德被拋得干干凈凈,所帶來的后果至今仍存在,對基本倫理的毀壞表現在各個方面,甚至語言所反映出的倫理價值都是混亂的。
幸好改革開放30年以后、特別在近10年來,開始有一點文化自覺,有些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成分以及一些基本的價值理念,不一定已經成為過去,對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和成長也有直接的好處。
《六經》的基本內容應該永遠作為中國國民教育的內容,不過時
這幾年有一點“傳統文化熱”,相伴而來是“國學熱”。但是,到底什么是“國學”,不容易回答,因為國學概念本來就比較混亂。
現在所使用的“國學”概念是在晚清與西學相比較中提出來的。1906年章太炎到日本東京開始講國學。胡適說“國學”就是“國故學”的省稱。“國故”概念是章太炎發明的,指所有關于中國的歷史、文化、制度、人物、語言等一套知識,“國故學”簡稱“國學”。后來大家一致比較同意國學是指中國固有學術。
中國的固有學術就是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時期的玄學、隋唐時期的佛學、宋代朱熹的理學、王陽明的心學,以及清代的考據學等等。中國固有學術是非常高深的學問,與一般的國民不會發生關系,你不能向一般的國民講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理學,這都是很難的事情。
1938年,馬一浮任教浙江大學,他第一次講座就叫“國學講座”,在第一講中想厘清“國學”定義。他覺得國學應該是“六藝之學”,所謂“六藝”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后來叫《六經》。
《六經》最基本的義理就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它與漢代、宋代的學術一點不相犯,是獨立的,是中國最早的經典,屬于全體中國人。《六經》的基本內容應該永遠作為中國國民教育的內容,不過時。實際上幾千年以來,中國傳統教育都是以《六經》義理來培養中國人的心性。
《六經》文本比較難懂,而且《樂》已經流失,現在剩下來的是五經。《六經》直接作為學校文本比較難,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來源都是《六經》,我把《論語》和《孟子》看作《六經》最簡易的課本,這樣就沒那么復雜。
《六經》的基本義理都有哪些?比如,最重要的一個義理是“敬”,不要以為是對他人尊敬,雖然后來有這個意思,但“敬”本意是指人的莊嚴,實際上是一種信仰,帶有不可動搖性和終極的意味。現在我們經常講“孝”,對“孝”也有誤解。孔子弟子問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說現在人們以為能養就是孝,如果能養就是孝的話,犬馬也能養,“沒有敬,何以別乎”。“孝”的核心內涵還是“敬”,敬父母。
從拜佛來看,核心內涵也是敬。孔子講,“祭神如神在”,祭神就要相信神在,進而內心才能產生真正的敬,而這種態度帶有永恒性,是不變的。
“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什么是“志”?過去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解釋最清晰的還是馬一浮,他認為“志”就是內心的莊嚴。你可以奪取我很多東西,但人性的莊嚴你奪不去。“敬”實際上具有信仰層面的含義,是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更不用說充滿各種社會禮儀。
文化是一種限制,把自然狀態區別開,一旦談到文化,就使人與社會帶有一整套約束,你不是隨便的無限自由的。所有禮儀的內核就是敬,孔子說,“無敬不成禮”。“敬”作為一種價值當然不過時,可當代人的精神中所缺少的就是“敬”。“敬”不是孤立的,它與中國古代一系列概念黏合在一起,比如孟子所講“四端”,人要有是非之心、側隱之心、羞惡之心,以及辭讓之心。
中國古代典籍中圍繞“敬”展開的概念,比如“知恥”也非常重要。孔子說,“行己有恥”,有恥最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恥辱感就不得了。顧炎武還把恥與廉放在一起,人如果要無恥的話將無所不為,如果要不廉的話將無所不取,也就是后來所謂的廉恥。
今天最缺的就是這些東西,還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同情心,在今天社會有非常實在的現實意義,大家不覺得同情精神非常缺失嗎?
我們早已經忘記了傳什么“道”,中國應該傳什么“道”
精神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與百年以來的中國教育直接相關。
我們的教育基本采取西方教育體系,這就產生一個重大的遺漏:西方的教育體系基本是知識教育,問題是傳統教育轉到知識教育以后,我們丟掉“傳道”方面的內容,而傳統教育是知識傳授與道的傳授并重,甚至把道的傳授放到知識教育的前面。有人會問,西方知識教育也不傳道,它不是很好嗎?錯了,西方有單獨的傳道系統,就是教會,宗教信仰是合法的,普遍的,人人為之的,傳道內容繼續存在。
我們早已經忘記了傳什么“道”,中國應該傳什么“道”。中國所傳之“道”就是幾千年來中國立國做人的基本義理,在《論語》《孟子》中,也在《六經》之中,敬、知恥、恕、誠、信等一些最基本的價值觀。我們把它丟失了。沒有這層教育,中國人就不能被稱之為中國人,我們缺少一個深層價值的“根”。
如果把國學與國民教育結合起來,就可以在學校,特別是在小學開設國學課,以《論語》、《孟子》作為基本選本,但要做到精選,慢慢再加上《六經》精選本,這個教育基本上就是價值教育。這樣做會很慢,不是幾年、十幾年能夠解決,可能要幾百年,百年樹人嘛。如果這一教育能夠成立,幾百年后,中國幾千年的基本價值,敬、恕、誠、信、仁、愛等,就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禮儀也非常重要,我在不同的場合除了講國學基本教材外,還提出中小學的校服問題。現在中小學的校服,都是質量很差的運動裝,北京的孩子現在長得都很胖,父母給孩子挑大號校服,中午他們都在大街上提著褲子走,沒人管。到日本、韓國等看看,校服不是隨時都穿,開學或者畢業典禮一定穿校服,都是深色,非常好看,女生白襪子、皮鞋。但是我們的中學生就這么提著褲子,我講了六七年沒有一個人管。這些說法很多人都同意,但是做起來千難萬難,沒人去做。(摘自鳳凰網)
【當代人最缺的就是“敬”】相關文章:
年輕媽媽最缺啥營養.docx04-30
平安就是最幸福04-29
缺嚙(缺齧)04-29
世上最幸福的就是平凡05-01
21世紀我們最缺的友情作文05-02
當代人格的困境與出路04-30
當代人的生存狀況探究04-29
我就是我,我最獨特04-28
21世紀最缺的友情高中優秀作文04-27
繁缺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