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論語感悟人生
讓自身隨時保持夢想,保持對美好的期待,對人生的追求,讓它們給與自己學習和前進的動力和快樂,也許他人無法理解,無法支持,請相信自己而不要去責怪和抱怨他人。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讀論語感悟人生,歡迎參考!
讀論語感悟人生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在我們降臨到離開這個世界的過程中,學習始終伴隨在我們的行為中,我們通過五官隨時地收集各種信息,然后經過大腦的處理來修正我們的行為以求得到我們所需要的東西。
有的學習是我們自身本性的反應,而后天好多學習是我們為了掌握某種技能、知識、品質而進行的有目的學習。學習最大的動力來自于對欲望的需求,當你感覺自己某些方面不足的時候,你的學習動力是最大的。
記得小時候大人老家一句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其實從心里來說聽上去就很害怕,之后老爸又加了句“十年寒窗苦讀”,更加覺得學習是一件又苦又累的差事,而且需要漫長的時間,于是乎老問自己能吃得那份苦嗎?能堅持那么久嗎?感覺人生是追求快樂的,那時老想我不學習我就很快樂,那我為什么要讓學習這件如此痛苦的事情把我的快樂帶走呢?如此逃學、偷懶等消極對待行為的事情時有發生。
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懂了,建立自己適當的欲望或者人生愿景,讓學習給與自己快樂。當通過學習掌握某種技能的時候,看著自己做出來的`活有種成就感,有種榮譽感,所以我快樂了。
也許是為了生存的壓力,不斷的追求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因工作需要而去學習是最大的任務,但慢慢發現,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確實給與了我們很多的物質財富。但老感覺心里空空的,而且心很累,始終快樂不起來。突然發現,自己忘記了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也忽略了對它的學習,使自己變成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了……原來知識和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區別!
其實在上學的時候,或者后期都讀過《論語》、《道德經》這類的書籍,但那時只是知道字面的意思,覺得沒有多大的用處,自身的人生經歷也領悟不到其中的真諦,回想起來,學生時代,二十歲的時候,三十歲的時候,直至今日,讀這類書籍的感受竟有如此大的區別。
“學而時習之”看過的書,學過的知識,閑暇時重新拾起看看習習,竟然會有如此大的感觸和收獲,有些困擾自身很久的問題,突然頓悟,原來圣人所給自己竟然已經知道,但沒有領悟到。
讓對專業知識給與我們物質財富,讓文化知識給與我們精神財富,或許這就是學習,這就是自身快樂唯一的源泉和方法。
當朋友來臨的時候,也許很容易做到臉上的微笑和愉悅,可內心呢?想想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真心的歡迎和愉悅?對多少朋友我們做到了?“眼不見人過”,其實是指內心要將他人的過錯放下,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朋友的行為。能做到嗎?難!想做到只有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學習,不斷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身有一種平常心、愉悅心去對待人和事物。
人生三十、四十的時候對專業知識已經有了豐富的積累,因此要加強對文化的學習,真正做到讓自身強大起來,去修身,去養性,讓自身在無形中煥發一種磁場。
讓自身隨時保持夢想,保持對美好的期待,對人生的追求,讓它們給與自己學習和前進的動力和快樂,也許他人無法理解,無法支持,請相信自己而不要去責怪和抱怨他人。
學習——讓我們的人生如此豐富多彩!
讀論語感悟人生二
不少初讀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當成是繞口令。不過,對這種深奧的哲理,可能也只有這樣表達,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約和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于“知”與“不知”的問題,也作過一個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邊的沙灘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然后對他的弟子們說:圓畫的越大,圓線所接觸到的圓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個人的知道的東西比作圓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觸到的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
由此可見,“知”和“不知”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對立統一的。沒有“不知”,就不足以顯出“知”的價值;沒有“知”,也就無所謂“不知”的存在。只有對“知”和“不知”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說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門弟子中,是比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赡芩悬c自以為是吧,才有孔子對他的這一番教誨。
在人們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不是好發脾氣的人。但是,在這一章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點聲色俱厲,也有點恨鐵不成鋼。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點。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關于“知”和“不知”的論述,應該不是就這么一句。他的弟子們為什么非要把這一段顯然影響子路“光輝形象”的話編入《論語》呢?在開始編纂《論語》的時候,子路的形象應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在這段話中,他卻要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受到老師的教訓。
這,是不是對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當初孔子給子路講這一番話,大概不會是在大庭廣眾之中,那樣是不符合孔子修養和個性的。那么,我們就有必要考究一下,這句話是怎樣流傳出來的呢?當時不會有其他人在場,也不會是孔子宣傳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說出來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點。但是,“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他聽了孔子的這番話,也許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點,但是,他肯定經常用這句話來教育自己,并且用來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這句訓斥子路的孔子語錄,就廣為流傳。
一句圣人訓斥賢人的話,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婦孺皆知,膾炙人口。這不僅僅體現了圣人實事求是的思想風范,同時也體現了賢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風范。
這,更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圣賢尚且如此,我們還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過飾非嗎?
我們要象子路一樣,不以不知為恥,不要強不知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不但是明智的,同時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榮的。
[讀論語感悟人生]
【讀論語感悟人生】相關文章:
論語感悟08-26
品《論語》,悟精華——讀《論語》有感08-14
《論語》智慧人生十則07-25
讀論語后感07-23
于丹論語感悟11-20
讀《論語》有感06-05
讀論語有感600字09-21
讀論語有感1000字11-20
讀論語有感400字10-19
讀論語有感300字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