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好巖溶發育地區的基礎工程質量
摘要本文通過案例分析,從工程建設五方責任主體入手,闡述了如何控制好巖溶發育地區的基礎工程質量,
如何控制好巖溶發育地區的基礎工程質量
。關鍵詞巖溶發育地區;基礎工程;質量控制
在巖溶發育地區建房,其基礎選型和確定基礎施工方案十分重要,它將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基礎工程質量。那么如何搞好巖溶發育地區的基礎選型和選擇正確的基礎施工方案,筆者結合在巖溶發育地區近十年工程監理實踐,從五方責任主體入手,通過一些案例分析,談談如何去控制好巖溶發育地區的基礎工程質量。
1 業主方
作為工程建設的投資主體,業主方應在工程開工前委托有資質的勘察單位,對工程地質進行詳勘,為設計人員提供準確的基礎選型依據。但是,往往有些業主為了減少勘察費用的投資,要求勘察單位只按普通地區的勘察要求進行布孔鉆探,結果降低了勘察質量,使勘察報告不能準確地描述該地段巖溶、溶隙及伴生土洞的發育情況及其分布規律,從而也起不到為設計人員作基礎選型提供準確依據,
工程
《如何控制好巖溶發育地區的基礎工程質量》(http://www.ipr-jzsc.com)。案例一:某新建的六層綜合樓工程正好地處巖溶發育地區,房屋長30.74m,寬19.24m,業主為了節省勘察費用,只要求勘察單位在房屋的四角和中心點共布了5個勘察鉆孔點,并且未對勘察中遇到的巖溶及伴生土洞的發育情況進行追索,所以勘察報告只對巖溶和土洞作一個大致的描述,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結果設計人員根據該勘察報告提供的信息,將房屋的基礎設計為鋼筋砼筏型淺基礎,誰知該基礎靠近臨街面的中部正好座落在一個直徑約3.5m、深為5m、上部為開口型的大溶洞上,并且該溶洞頂部的土層距基底厚度不足0.5m,結果造成該房屋在主體施工時,發生整體向臨街面傾斜,最后不得不停止施工,采用靜壓錨桿樁作基礎加固處理,業主也由此增加工程投資42萬元。所以說,在巖溶發育地區,業主應加大對工程地質勘察的資金投入,要求勘察單位從源頭上確保勘察質量,切莫因小失大。2 勘察方
在巖溶發育地區為工程地基作詳勘,其行為應慎之又慎,布孔鉆探一定要規范,對鉆孔中遇到的巖溶、溶隙及伴生土洞,應對其分布規律和發育情況進行追索,同時還要對端承持力層厚度加以確定。以確保勘察報告的準確性。案例二:設計人員為某七層綜合樓工程的基礎選型為機械沖孔樁,樁深9.6m,地勘報告是按一樁一孔進行詳勘,該鉆孔報告數據顯示-9.1m處即可到中風化石灰巖層,且端部巖層厚度能滿足設計要求。但是在該樁基施工完后的進行抽芯檢測時,發現有三個樁底抽取的巖芯長度不足1.5m,1.5m以下便是一個2m深的溶洞,隨后對該三個樁周邊的地質情況進行追索,發現該樁周邊全是巖溶和溶隙發育帶,最后該三個樁只得報廢,采用其他基礎形式施工。業主以勘察單位提供的勘察報告數據不準確為由,向勘察單位提出索賠。所以說勘察單位在巖溶發育地區作工程勘察一定要認真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