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政產學研“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究
[提要] 政產學研四位一體模式是“三螺旋”理論的衍生,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政府、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無縫對接,這既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也是一種三方的合作模式。對這一模式進行探究,就是要理順相互之間的關系,做到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關鍵詞:政產學研;培養模式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2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SJB880035)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政產學研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高職商務管理專業為例 收錄日期:2013年10月7日 人才培養是一個多層次的需求,既是企業的現實需要,也是院校科研機構的內在要求,更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深入研究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的問題。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來源于美國學者埃茲克維茲的“三螺旋”理論,它指出創業型大學的成功得益于政府、企業和高校的相互緊密合作。因此,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即是四位一體的合作模式。通常意義上所講的政產學研四位一體,指的是政府、企業、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有序循環和科學運用,在政府的政策倡導和市場的引導下,根據不同的社會職能和分工,對資源進行統一調度和分配,使價值鏈環節上的企業和科技資源進行無縫對接,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的進一步創新。應用到高職人才培養中,就是要正確理順政產學研之間的關系,并以其為指導,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各司其職,各盡所能。 商務管理專業因其同時具有商務屬性和管理屬性,所以其就業面臨的崗位選擇較寬,專業范圍較廣,學生畢業后可從事與商貿、營銷、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的工作。與此同時,因其屬性上的寬廣特點,學生容易出現學習內容雜而亂、多而散的現象,影響了整體的人才培養質量。引入政產學研四位一體合作模式,可有效增強商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科學性,從而提高其質量和層次。 一、宏觀調控,政策引導:政府要在提升人才培養的“軟實力”上下功夫 在政產學研培養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服務者,其最大的職能就是為產學研的合作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人才的生長需要適合的土壤,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人才。“政”就是環境,就是土壤。政策本身不直接參與生產經營,也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其根本職能就是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為人才培養制定方向,努力使管理的土地更肥沃、環境更和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通過宏觀調控決定“產”的發展方向和速度,從而決定“學研”中相關人才培養的規模和深度。人才的培養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企業發展又是以政策允許為最大尺度的。因此,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既要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又要與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相適應,不能盲目揮動政策“大棒”,政策的絕對超前與滯后都是有損實體經濟發展的,都是有悖于人才培養規律的。商務管理專業雖然有著就業崗位點多面廣的優點,但各企業對不同崗位的需求是不同的,對各專業技術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商務溝通和市場營銷,不但需要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還需要具有較強的溝通交流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通過政策引導政產學研有序循環、科學互動的局面。政策本身是務虛的,只有通過推動和落實才能顯示其效益;而其顯示效益的途徑就是在其發揮報務和保障作用的過程中。因此,政策引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徹底打破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相互割裂、各自為政的局面,努力在政產學研之間搭建一個溝通、交流、協作的平臺,使各個系統之間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職能,推動相互之間的合作。具體的就是,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使科技成果向產品轉化;發揮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前沿技術,解決企業科技力量薄弱、縮短企業新產品開發周期長等問題,打破利益主體的局限性和科技成果的孤立性。商務管理專業培養的學生不僅要熟練掌握開展現代商務活動所需的能力素質,更為重要的是要有及時把握關于經濟商務活動政策層面的靈敏的嗅覺,這就需要政產學研合作與培養模式的經常化和高效率。 二、權責相當,學工結合:企業要在強化人才培養的“硬環境”上下功夫 這里更多強調的是企業的責任,因為政產學研四位一體合作模式的出發點就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在政產學研合作中緊緊把科研院所和企業聯系起來,也是為了讓企業成為市場競爭中的真正主體。在政策的引導下,企業為人才培養營造的“硬環境”就是要讓學生在還沒有真正走出校門的時候,體會權與責的相互轉化,在學工結合中體會企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使企業既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孵化器”,又成為推動人才輩出的“助推器”。 (一)建立“教學工廠”,讓教學對象在“學生”轉變為“工人”的過程中,激發素質恐慌。教學工廠的建立一般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一是院校聯合企業建立實訓基地,企業成為學生的實習場所,或由企業提供師資、場地等教學資源;二是建立畢業實習基地,主要承擔學生假期實習和畢業實習等教學環節;三是引廠入校,利用院校的場地等設施,由企業實施主體經營和教學,員工以學生為主。建立“教學工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實現情境轉換,以正式員工的要求對照自身的能力素質,找出差距,明確不足,激發內在的本領恐慌或素質恐慌。從近幾年商務管理專業畢業學生應聘到“一般管理類崗位”的發展前景來看,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從履歷上來看,應屆商務管理畢業生大多沒有經驗或經驗不足,相對于項目策劃管理師、企業管理咨詢、戰略規劃管理咨詢師等崗位,他們多數會應聘此類崗位。課堂上學習的各種專業理論,雖然相對抽象,但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會進行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有效地幫助畢業生提高實際工作技能。加上企業一般會安排此類新員工下基層接受相應的鍛煉,以積累進入管理層所需的經驗,其發展前景看好。如果在校內的正常教學中加大此類教學的比重,無疑會加重學生就業的砝碼。 (二)實行實習與就業聯動,讓教學對象在從“臨時工”轉變為“正式工”的過程中,激發責任意識。這需要企業與院校的高度信任與合作,在政策的層面上,建立企業與院校的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體制與機制。一方面企業要敢于“接手”,這考驗企業領導層的胸懷、氣魄與眼光,選中的苗子能不能成才,自己參與培養的學生能不能勝任將來的工作崗位,這其中充滿了變數與風險,接手就意味著權力與責任;另一方面院校要敢于“放手”。院校有著較為完整和系統的育人模式,也有著較為豐富的培養經驗,讓企業接手培養,同樣需要膽量和氣魄。當然,院校的放手并不是撒手不管,當甩手掌柜。毫無疑問的是,在放手和接手之間,觸動最大的莫過于學生,因為在這種實踐鍛煉過程中,自己已經是這個企業的一分子了,這不再是單純的實習,也不是體驗生活,而是實實在在的要為企業創造價值,并且在這種創造活動中體現自身的價值。這就需要強烈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三、暢通上情,連接地氣:院校要在夯實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上下工夫 無論是政策層面的積極倡導,還是企業的主動配合,都基于學生在院校受到系統的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育,受到較為完整的專業技術課的培訓。這是吃透上情、靈活運用政策的前提,也是與企業實施有效合作的基礎。因此,有效實現政產學研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既要準確地把握政策走向和可利用政策的程度,又要緊密知悉對象企業的性質特點和人才需求,還要在扎實打牢學生學習基礎上狠下工夫。 (一)豐富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豐富不僅需要在全面了解教學對象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精選公共基礎課,注重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培養與塑造,還需要針對未來的就業方向遴選必要的專業基礎課,注重綜合性比較強的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的鍛煉與培養。在具體的專業方向上,要進行更細致的劃分,以平臺或模塊的形式開設相關的課程,做到有統有分,統分結合,重點突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之成為系統性強、專業性強、操作性強的相對穩定的人才培養與發展規劃。具體到商務管理專業上,要保持傳統重點課目穩定,如市場營銷、市場調查、國際貿易等,也要保持時效性強的課目的更新,如現代商務管理、商務策劃等,還要保持與邊緣學科課目的緊密聯系,如資金融通、團隊建設等。我們仍然從學生就業的現狀和前景的角度出發,以此來反推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性。物流管理類崗位是商務管理專業學生重要的就業取向之一,目前物流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產品、服務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壓縮物流成本的訴求已經轉化成對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物流管理崗位的這一特殊性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物流、法律、國際貿易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對外語的要求也比較高。這些都需要院校從課程體系上著眼,而不能僅僅要求教學對象通過自學來完成。 (二)強化實踐研究,打造專家型師資隊伍。學生在接受基礎知識教育階段,教師始終是教育成果的最大影響因素。只有把教師隊伍的能力素質提上去了,教學對象的知識水平才能水漲船高得到提升。首先,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理論先行,才能指導實踐;實踐的不斷創新,才能推動理論的不斷前行。院校要鼓勵教師尤其是專業技術教師大膽地向理論前沿探索,追逐日新月異的理論創新;一線的教師更要立足教學的工作實際,反觀教學理論的適應性與科學性,以推動理論的與時俱進,進而實現實踐的科學發展,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其次,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創業實踐。創業活動是集技術、管理、組織于一體的有機體,無論是對于院校的主辦企業還是合作企業,都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吸引教師主動參與產學研的合作過程中來,到學生就業崗位的一線上了解學生的短板與不足,了解用工企業的實際需求,以強化教學的針對性。第三,引導和鼓勵教師進行崗位流動。在政策引導的層面上,院校要與緊密合作的企業定期進行教師與員工的崗位流動,并形成制度,通過環境的轉變讓教師以“企業人”的身份對相對應的院校教育“挑刺”,查找軟肋,彌補短板。 現代商業社會經營與銷售的好壞,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興衰。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需要有專業知識的商務管理人才。“市場營銷類崗位”是商務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方向之一,相對于其他專業的從業人員來說,商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在市場營銷相關的市場管理和項目策劃領域更能有出色的表現。這與學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有關,更多的則在于他們在院校接受過該行業的銷售模式、銷售渠道的系統培訓以及經典的營銷案例分析等學習,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有目的地對其進行心理承受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1]亨利·埃茲科維茨著,周春彥譯.三螺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黃土力.創新政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師范產學研基地[A].寧波市高校產學研合作優秀案例匯編[C].北京:北京科技文獻出版社,2010. [3]陳麗金.高職院校商務管理專業建設的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研,2009.1. [4]張桂春.高等學校學生創業教育的若干問題探析[J].教育科學,2011.4.
【政產學研“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相關文章:
基于產學研的研究性項目教學模式探究與實踐04-30
四位一體日光溫室的循環模式04-26
新形勢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究05-01
農業機械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究04-26
高職商務英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究05-02
四位一體生態大棚04-30
產學研結合教學模式實施問題的思考04-29
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探討04-30